有事與妹妹相商,于是跟她視頻聊天,卻看到她正和小孫子一起玩新買的編程機器人,忙得不亦樂乎。
妹妹以前是英語教師,退休后正好帶孫子。孫子雖然才兩歲,但對啥都感興趣,對啥都要刨根究底,成天問這問那。一次,妹妹將煮熟的雞蛋放桌上晾涼,孫子伸手去抓蛋,大叫:“奶奶,蛋燙!”隨后自己用小毛巾裹住雞蛋,將雞蛋放入冷水杯中降溫。妹妹看到后很吃驚,問他怎么知道這樣做的。孫子說,以前看到過奶奶將熱奶瓶放入冷水杯里,就有樣學樣……一天晚上,妹妹帶孫子看月亮、數星星玩兒,數著數著,孫子突然指著彎月說:“奶奶,月亮像眉毛。奶奶,月亮是天的眉毛嗎?奶奶,我們能上天玩嗎?”
妹妹總覺得孫子有“科學天賦”,應該好好培養(yǎng)。她還說,F(xiàn)acebook創(chuàng)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女兒還沒滿月時,就給她講量子力學的相關知識。在英國,幼兒園的老師會帶著孩子們玩各種“感官游戲”。比如,老師會給孩子們提供水、面粉、糖果等,再分發(fā)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容器,讓他們在玩耍中觀察不同物質在水中的變化;老師還讓孩子們把糖果分別放進熱水和冷水中,預測哪種情況下糖會溶解得更快……
妹妹的侃侃而談讓我突然想起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說過的一句話:“每個孩子在他們幼年的時候都是科學家,因為每個孩子都和科學家一樣,對自然界的奇觀滿懷好奇和敬畏?!笔茄剑瑑和瘜χ車澜缬兄鴱娏业暮闷嫘暮吞骄坑?,幼兒階段正是培養(yǎng)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fā)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有關研究表明,一個人是否擁有科學精神與科學思維,是否掌握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后天教育與實踐中培養(yǎng)出來的。所以,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應重視對孩子科學興趣的培養(yǎng),這關乎他們未來的成長與發(fā)展。
從世界角度看,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是全球大趨勢。近年來,興起的STEM教育,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跨學科內容融合在一起,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跨學科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親自動手完成自己感興趣的實體操作。STEM教育注重學習與實踐相結
合,人們耳熟能詳的機器人編程、人工智能編程等,
都是STEM教育的具體表現(xiàn)。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孩
開始學習編程課程?因為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一定要從娃娃抓起。
那么,家長如何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fā)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呢?生活中,家長應盡量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環(huán)境,使孩子在多種選擇中逐漸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家長要保護、順應孩子的興趣,可以在家中打造“發(fā)明屋”“實驗室”,購買一些科學小設備,供孩子探究科學奧秘。比如,跟孩子一起在顯微鏡下觀察樹葉的葉脈、細胞的結構;或者鼓勵孩子拆裝研究家中不要的玩具或廢棄的小家電,讓孩子在實踐中探索科學的奧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更是“新質生產力”。因此,科學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家長們要利用好這個黃金時期,引導孩子們積極發(fā)現(xiàn),勇敢探索,盡早在他們心中埋下愛科學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