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慶市北碚至青木關公路旁的梅花山麓,推開半掩的鐵門,一尊直視前方的大理石立像映入眼簾,立像目光堅毅,身形硬朗,戎裝著身,石座鐫刻的“民族英雄張自忠”楷體剛勁有力。這就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犧牲在疆場上的唯一一位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的埋骨地——張自忠烈士陵園。拾級而上,墓冢位于園區(qū)中軸線上的頂處,整個陵園坐南朝北,順著山勢斜坡北下,園內(nèi)蒼柏蔥郁,莊嚴肅穆。
義勇冠三軍 英名震日寇
" 張自忠,1891年生于山東臨清一個官宦家庭,父承祖業(yè),家境算得殷實,然而目睹列強欺凌、軍閥混戰(zhàn),張自忠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于是投筆從戎。1914年秋,張自忠從奉天?。ń襁|寧)新民屯的一名兵卒起步,歷任第25師師長、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天津市市長、第33集團軍總司令等職,參加了中原大戰(zhàn)、長城抗戰(zhàn)、察北抗戰(zhàn)等御寇大戰(zhàn)無數(shù)。其中,為人所稱道的是1933年喜峰口抗戰(zhàn),張自忠任喜峰口第29軍前線總指揮,由于裝備差,前期傷亡慘烈,他深知如此硬拼消耗不是辦法,于是組織大刀隊夜襲日軍,最終奪回陣地。這是“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打的第一個大勝仗。自此,張自忠及第29軍聲震華夏。
" 1938年,徐州失守、武漢淪陷,全面抗戰(zhàn)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但此刻日軍并未就此放棄滅亡中國的決心,在表面妥協(xié)的平波中,暗流涌動,組織兵力圖謀西進。此時的國民政府立足重慶未久,且離日軍前沿咫尺之遙,一旦鄂西北一線被突破,勢必威脅國民政府的存亡,因此,國民政府軍在繼續(xù)執(zhí)行持久戰(zhàn)略的同時,合營簡政,重劃戰(zhàn)區(qū),以保障具有“發(fā)動有限攻勢”的戰(zhàn)斗力,其中地轄鄂西北的第五戰(zhàn)區(qū)歸由李宗仁主鎮(zhèn)。同年10月,為了強化鄂西北防線,國民政府軍委會升任張自忠為第33集團軍總司令。日軍妄圖在防線構筑初期乘虛而入,因此自11月始,先后多次進犯京山、襄河,并發(fā)動隨棗會戰(zhàn)等妄圖突破防線,但最終均在張自忠所部的英勇奮戰(zhàn)與鄰近師團的馳援配合下,鎩羽而歸,進而保全了第五戰(zhàn)區(qū)全線穩(wěn)定和重慶國民政府的安泰。
" 為此,1939年4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簽發(fā)命令,授予張自忠寶鼎勛章以資嘉獎。然而,不甘自吞苦果的日軍,隨即調(diào)整戰(zhàn)略,準備速攻。
1940年5月,日軍再次集結(jié)15萬余人分兵三路進攻棗陽、襄陽、宜昌等地,企圖迫使國民政府接受所謂的和平條件。作為第五戰(zhàn)區(qū)右翼兵團總指揮的張自忠統(tǒng)籌部署,在出擊前寫下遺書,并親率所部從右翼阻擊進犯棗陽的日軍主力。全軍士氣高昂與敵激戰(zhàn),連連告捷。然而,日軍已經(jīng)明顯感受到張自忠所部的巨大威脅,由于事前破獲了張自忠總部所用無線電密碼,日軍對張自忠的動向一清二楚,故而增加兵力,分多路對張自忠所在駐地的方家集南北夾擊,時至黃昏,張自忠所部已陷入日軍重圍中。
5月16日黎明還未透亮,槍火吐出的火舌卻先閃亮了夜空,在與日軍的反復攻占、廝殺中,張自忠所部彈藥將盡,火力受壓制,被逼困在南瓜店附近的山中。在敵人火力漸趨壓制的情況下,張自忠沉著應戰(zhàn),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不顧個人安危,命令負傷部下和蘇聯(lián)顧問先行撤離,自己則臨危不懼,督戰(zhàn)指揮。然而寡不敵眾,見日軍日趨逼近之勢,張自忠領兵順著山勢朝敵人沖下去,進行殊死肉搏。然而,這時敵人機槍掃射,張自忠身中數(shù)彈,應聲倒地,壯烈犧牲,時年49歲。
" 后來,日軍清掃戰(zhàn)場查驗死者,一名少佐軍官在檢查黃色軍裝遺體時,從胸兜中摸出一支鋼筆,在不經(jīng)意的翻轉(zhuǎn)中,被亮出的“張自忠”三字驚住了,忙不迭倒退幾步后,恭敬地向遺體行軍禮致敬。日軍第39師團得知張自忠陣亡后,立刻命軍醫(yī)將遺體用酒精擦洗干凈、白布纏裹后,裝殮入棺,淺葬于當?shù)仃惣异籼煤笊较隆?/p>
移柩起英骨 定碚厝忠義
" 然而,張自忠忠義之軀豈容日軍安置處理,在得知張自忠犧牲噩耗后,軍內(nèi)將士悲憤不已,第38師師長黃維綱毅然執(zhí)過戰(zhàn)旗,率領部隊力拒日軍,一舉收復南瓜店、方家集,并在陳家集找到遺體,將其護送至第33集團軍總部所在,由副總司令馮治安含淚重殮后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
5月21日,受馮治安之命,李致遠、徐惟烈率手槍隊護送靈柩抵渝,靈柩所過之處,各界群眾主動聚集祭拜,即便空襲警報嘶鳴,也毫無懼色;23日,無懼空襲的宜昌官民護送靈柩由東山草堂運往輪船碼頭,6時許,裝盛靈柩的“民風”輪啟航轉(zhuǎn)運重慶,沿江所經(jīng)巴東、巫山、奉節(jié)、萬縣等地,所到之處百姓或憑岸目送或登船致祭,紛紛寄予哀思;28日晨8時,抵達重慶儲奇門,在蔣介石率各院部長舉行迎櫬祭奠儀式、登船致哀后,于上午9時,起錨駛?cè)爰瘟杲?,下?時抵目的地北碚。三峽鄉(xiāng)建實驗區(qū)區(qū)長盧子英率領北碚各界人士到岸迎靈,并護送到雙柏樹三峽農(nóng)業(yè)推廣所,設靈堂停放,但是官方一直嚴控消息。
" 直至7月7日,張自忠殉國的消息才公布于眾,各界紛紛舉辦悼念儀式公祭張自忠及殉難將士同胞,表達沉痛的哀思和崇高的敬意,中國共產(chǎn)黨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在機關報《新中華報》刊發(fā)《悼張自忠將軍》的社論,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隆重追悼大會憑吊致祭。
國事風波亂 梅花祭英魂
" 1940年11月16日,張自忠殉國半周年紀念日,國民政府決定在這天將張自忠靈櫬權厝在雨臺山北麓,國民政府軍政要員和當?shù)馗鹘绱?,?3集團總司令馮治安,以及生前舊部黃維綱、劉振三及將軍親屬數(shù)百人參加葬禮,蔣介石步行到墓前在張自忠棺木上覆青天白日旗,靈柩入墓地后,蔣介石、馮治安又率官民進行封土前的最后祭奠,而后由馮治安及生前舊部揮鍬鏟土封墓,蔣介石親題“英烈千秋”刻石于墓前。馮玉祥親自為其書寫了“張上將自忠之墓”的墓碑,并借明代史可法殉國揚州梅花嶺后又葬衣冠墓于嶺上之義,將雨臺山改名為“梅花山”,親書“梅花山”石碑立于墓塋石欄邊。此后,每年在張自忠5月16日殉難日時,國民政府要員和民眾均自覺到墓前祭拜,緬懷英勇事跡和精忠報國的精神,控訴日寇暴行,堅持抗戰(zhàn)決心。1944年5月16日,張自忠之弟張自明在墓側(cè)刻立《先兄藎忱上將墓表》。
" 可是權厝本就是臨時置棺待葬的權宜之計,國民政府原本的計劃是暫且待葬,后移柩南京舉行國葬;然而抗戰(zhàn)勝利了,南京光復,但移靈南京國葬一事,卻被忙于搞內(nèi)戰(zhàn)的蔣介石拋諸腦后。后來,與張自忠亦師亦友的馮玉祥絕望于國民政府無和平建國之心,主動請辭;吳玉章等各界人士相繼站出來要求國葬,社會輿論嘩然。為了平息事態(tài)、安定局面,1947年6月10日,國民政府終于發(fā)布一紙“今抗戰(zhàn)成功,自宜特予國葬,用慰英靈”的“國葬令”。
" 然而轉(zhuǎn)瞬春秋,國民黨退守臺灣,最終是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了張自忠與其功勛可配的應有禮遇,周恩來明晰張自忠國葬久拖未辦的原委后,批轉(zhuǎn)內(nèi)務部處理??紤]到當時國家初興,經(jīng)濟困難,加上張自忠英靈沉睡十余載,不宜再讓遺體受顛簸,故決定就地安葬。1982年,民政部評定張自忠為革命烈士;1986年10月,國務院批準北碚梅花山張自忠烈士陵園為全國重點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
" 自此以后,張自忠的英靈不僅有了安定的歸屬,而且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用金石銘刻的歷史為斯土斯民樹立了精忠愛國、英勇奮斗的精神豐碑。
(摘自《團結(jié)報》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