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藝術魅力正伴隨著時光的流轉,不斷煥發(fā)出新的色彩。這種色彩,又因為浸潤了數百年的歷史,反而讓年輕人更加青睞。
昆曲,素有“百戲之祖”之稱,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許多人并不知道,揚州是昆曲的“第二故鄉(xiāng)”,昆曲曾在這里輝煌200余年而不絕,然而由于文辭典雅、曲高和寡,昆曲一直難以廣泛傳播。在揚州市仁豐里舊城七巷33號的人間小溫書齋,常常會傳來一陣又一陣婉約悠揚的水磨調。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边@是昆曲作品《牡丹亭》中的經典橋段,也是邗江區(qū)揚州昆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陸廣飛最喜歡的片段。
與戲結緣
陸廣飛是80后,年紀雖不算大,但唱昆曲已有20多年之久。自小,他就愛跟著長輩們到處看戲?!耙郧霸谵r村,村里無論紅白喜事,總要搭個戲臺演上幾場??粗粗?,我就迷上了戲劇。那會兒年紀小,對那些精致的戲容戲服很是著迷,至于唱腔什么的,我也不是很懂?!标憦V飛說。
上了高中后,陸廣飛在語文課上先后接觸到了先秦文學、元雜劇、明清傳奇,后面又開始學起《竇娥冤》《牡丹亭》《西廂記》《長生殿》《桃花扇》這樣的戲本。晚自習時,老師還會播放一些昆曲視頻,那戲腔一出,陸廣飛不知怎的就失了魂。往日里,陸廣飛也聽過其他戲劇,例如京劇、越劇、黃梅戲、揚劇等。可一細品,他還是覺得昆曲的唱腔更加婉轉細膩、收斂含蓄,獨有一股文人雅致。
大學期間,雖然陸廣飛讀的是工商管理專業(yè),可在京劇社中總能看見他的身影。大二參加京劇社團活動時,廣陵昆曲學社的傅紅琳老師,看到陸廣飛對于戲曲如此熱愛,就推薦他參加昆曲學社的活動。一進學社,高中階段的昆曲記憶便開始重新涌現在陸廣飛的心頭。
當時的廣陵昆曲學社還在廣陵區(qū)文化館內。每逢周五晚上,大家便會聚到一起,一同演唱昆曲曲目、攀談昆曲掌故、研究昆曲理論。時任廣陵昆曲學社社長的曹華老師和秘書長朱祥生先生對陸廣飛的到來非常歡迎。每次參加活動時,曲社的其他老師也經常鼓勵陸廣飛。
“曹華老師主唱昆曲老生,嗓音醇厚,韻味十足,但是在曲社卻很少演唱,主要為曲友們曲笛伴奏?!标憦V飛回憶,當時在活動室,大家一般都是輪流演唱,彼此互相謙讓。后學的曲友因為學習時間短和掌握曲目少,會被老師們安排先唱,之后再由老師們指點一二。只要是曲友先演唱過的曲目,之后的曲友不會再唱,以免重復和對比而生嫌隙,這也成為曲社演唱的一種優(yōu)良的謙讓傳統,一直保持至今。
在廣陵昆曲學社學習了大半年之后,曲社活動因故中斷。后來,陸廣飛便參加了由孟瑤老師組織的揚州空谷幽蘭曲社,自此對昆曲愈發(fā)著迷。那會兒,陸廣飛不僅喜歡唱戲,還對昆曲曲譜情有獨鐘,經常跑去揚州大學圖書館借閱昆曲曲譜。那些曲譜的借閱單上,始終只有他一個人的名字。后來圖書館出清,陸廣飛干脆將這些昆曲曲譜都買了下來。
大學畢業(yè)后,陸廣飛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時間。就在那里,他還找到了一個昆曲曲社組織。陸廣飛清楚地記得:“那個組織在一所學校里,里面有兩間教室,一間用來給大家演唱,一間則用來教學。當時負責教學的楊忞老師,每次來都要轉兩次地鐵、兩次公交,公益教學,毫無怨言?!睏顝肜蠋煂デl(fā)自內心的熱愛也深深影響了陸廣飛,最終,他決定回到揚州。
將愛好變?yōu)槭聵I(yè)
回家后,陸廣飛對昆曲的熱愛與日俱增。他發(fā)現,昆曲的藝術魅力正伴隨著時光的流轉,不斷煥發(fā)出新的色彩。這種色彩,又因為浸潤了數百年的歷史,反而讓年輕人更加青睞。比如白先勇先生創(chuàng)排的青春版《牡丹亭》,就讓無數年輕人紛至沓來。
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陸廣飛心想,既然自己身邊就有不少年輕朋友對昆曲感興趣,何不把大家組織起來。于是,他力邀自己的老師曹華,一起成立了揚州昆曲青年班,進行昆曲的普及教學與傳播工作。
在這里,陸廣飛負責教授字音,他表示:“昆曲作為‘百戲之祖’,不僅在于歷史悠久,更在于文本。在唱腔方面,昆曲的讀字、字音也和普通話有著很大區(qū)別,加之昆曲的文本本身就是一篇篇錦繡文章,所以在演唱過程中對發(fā)聲的要求極高?!?/p>
隨著青年班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陸廣飛萌生出組織協會的念頭。在他看來,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同好者,進而更有力地宣傳并傳承揚州昆曲。2016年,在揚州市民政局的批準下,他成立了揚州市青年昆曲愛好者協會,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青年愛好者”為名的昆曲協會。協會成立后,很快就有數十名青年申請參加,這讓陸廣飛信心滿滿。平日里,陸廣飛常常和大家聚在一起研習昆曲。最初是在毛靜揚老師的戲曲工作室,后來轉移到謝馥春的馥園,此后又到了瓊花觀社區(qū)……所到之處,皆是昆曲悠揚。
除了日常演唱,陸廣飛還致力于搜集揚州昆曲藝術相關史料、曲譜等重要文獻,在邗江區(qū)西湖鎮(zhèn)西峰社區(qū)開設揚州昆曲史料陳列室并免費向市民開放。該陳列室為國內首家揚州昆曲藝術陳列室。陳列室不僅將昆曲藝術與揚州的前世今生逐一呈現,同時將昆曲藝術的代表劇目、代表曲譜、揚州昆曲的代表人物都悉數陳列,形成了揚州昆曲藝術的重要檔案。
2017年起,陸廣飛還主辦了全國昆曲工尺譜抄寫活動,致力于恢復有失傳風險的昆曲工尺譜識別傳統。由于昆曲的曲譜需要特別紙張,所以協會專門設計制作了一些昆曲尺譜紙張,寄給各地的昆曲愛好者,他們抄寫好后,再寄回給陸廣飛。這些作品將永久陳列于揚州昆曲藝術史料陳列室……
延伸閱讀
揚州——昆曲的“第二故鄉(xiāng)”
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有著“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
明清時期的揚州,既是漕運和兩淮鹽業(yè)中心,也是南北交通樞紐。設兩淮都轉鹽運使司和兩淮鹽運御史,使揚州成為全國最大的食鹽集散地。以乾隆三十七年為例,揚州鹽商每年賺銀1500萬兩以上,上交鹽稅600萬兩以上,占全國鹽課(中國歷代政府對食鹽產制運銷所征的稅)六成左右。這一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是全世界的32%,揚州鹽商提供的鹽稅占了全世界8%的經濟總量。
彼時的揚州鹽商富可敵國。他們雄厚的商業(yè)資本、賈而好儒的文化人格,直接推動和促進了揚州經濟和文化的繁榮。乾隆六次南巡,每次到揚州都要看戲。如此一來,揚州的戲劇自然就發(fā)展起來了。在乾隆、嘉慶以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昆曲是主要的官方戲曲。
昆曲雖然起源于江蘇昆山,但在明清時代,揚州地區(qū)昆曲十分流行。蘇昆藝人寓居的地方,便是一條名為蘇唱街的幽深小巷。彼時,在揚州的昆曲戲班數不勝數,令人眼花繚亂;一時之間江淮等地的戲班紛紛前往揚州,昆山腔獨霸揚州的舞臺長達數百年。
在當時,很多從蘇州來的昆曲演員,到了揚州很快就能紅起來,而且報酬非常高。正是揚州濃厚的文化氣息、發(fā)達的經濟實力,才使昆曲從蘇州流傳到揚州后,能得到蓬勃發(fā)展,進而成為昆曲的“第二故鄉(xiāng)”。
(編輯 季天明 29855486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