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語言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達成、教學思想的傳達。肖培東的課堂教學語言循循善誘,如春風化雨無聲浸潤到課堂的每一個角落,本文以肖培東老師執(zhí)教的《貓》教學實錄為研究對象,從導入語、講授語、評價語、結語展開,重點分析肖培東老師的教學語言藝術,探究肖培東老師課堂語言對教師授課的啟示。
關鍵詞:肖培東;教學語言;《貓》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有效的課堂語言是組織課堂秩序、傳授知識信息、把控教學節(jié)奏、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著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的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1]基于此,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課堂語言的運用,充分展示課堂語言的魅力,讓語言變成傳授語文知識的橋梁,通過精湛的語言藝術,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為高質量的語文教學打下基礎。
本文以著名語文教師肖培東老師的課堂實錄《貓》為對象,研讀一門好課的課堂教學語言的構成。肖培東老師這節(jié)課屬于借班上課,教學難度相對較大,課堂突發(fā)情況多,對老師的教學功底有很大的挑戰(zhàn),肖培東老師在執(zhí)教過程的課堂語言極其豐富,有許多臨場發(fā)揮的教學語言,其中的教學靈感值得學習,下面從導入語、講授語、評價語、結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導入語:開門見山,緊扣文本
導入語在課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導入語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也能快速明確課堂教學目標。肖培東的導入語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這種方式簡單直接,能夠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但是如果過于直接切入,學生準備時間不充分,便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肖培東在開門見山的同時,恰當?shù)慕栌弥x系統(tǒng),以插圖設問,緊扣文本,使學生一開始就能把握課堂重點,帶著任務學習課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
實錄:
師:同學們,讀過這篇課文的舉手
(同學舉手)
師:同學們,這個故事寫了我家養(yǎng)過幾次貓
生:三次
師:你看同學們,為了配合我們讀書,教材的編寫者給我們配了一幅貓的圖,猜猜看,課本中插圖上的這只貓,應該是三次養(yǎng)貓的第幾只?
肖培東在講授《貓》這篇課文時所用的導入語,沒有任何花哨的渲染,而是開門見山,提出的兩個問題也是從文本出發(fā),“這個故事寫了我家養(yǎng)了幾次貓?”“猜猜看,課本插圖上的貓,是作者養(yǎng)的第幾只?”,肖培東從助讀系統(tǒng)切入,讓學生欣賞插圖,這一切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熟悉文本,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課堂導入語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關鍵,好的導入語不但能引起學生注意力,還有利于學生提取儲存知識,也能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給學生以啟迪,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了確保導入語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和教材,教師需要圍繞文本的核心內容,精心構思,使語言與教授內容緊密相連,形成有機的整體。切忌不能脫離教學內容而漫無目的地游離,更不應為了短暫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盲目插入與主題無關的視頻或其他課外資源。要結合學情,目標明確,突出關鍵知識點,確保主題鮮明。這樣的導入語能夠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于當前的文本學習,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對今天的學習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預期。
二、講授語:深究文本、注重細節(jié)
講授語是課堂中運用最多的語言,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將知識和經(jīng)驗傳授給學生,通過深入淺出的講授,啟發(fā)學生思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不斷把問題深入,由此達到想要的教學效果。肖培東老師在《貓》這一課中,注重深究文本,帶領學生文本細讀,細究文本中體現(xiàn)情感和主旨的細節(jié),通過對關鍵字詞句、特殊標點符號的細讀,深挖語言內涵,探尋問題答案。
注意關鍵字詞句的分析
文本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其中的關鍵字詞句往往能夠直接或間接地揭示文本的主題和核心思想。通過關注這些字詞,學生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文本的中心議題和作者想要傳達的主要信息。肖老師認為,語文就應該老老實實地教,就應該深入到語言文字的深處。因此在授課時,他把重心放在文本細讀上,抓住主要詞語來進行理解和賞析,通過品味其中的關鍵字詞,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內容、結構和意義,提高閱讀效率和準確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思維能力。
實錄:
師:大家看看,課文當中哪個句子把“亡失”和“難過”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生:“兩個月后,我們的貓忽然死在鄰家的屋脊上,我對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p>
師:“我對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這句話里面有四個詞,我們把它摘出來。
師:“亡失”是這篇文章三只貓的結局,“難過”是三只貓亡失文中我的心情,“比”說明什么?這篇文章最重要的寫作手法是什么?
生:對比,把前面兩次貓和后面這只貓作對比。
師:“更難過”的“更”字說明什么?要想讀懂這篇文章,重點讀第幾只貓?
生:第三只。
在《貓》這節(jié)課里,肖老師抓住文中關鍵的句子,即“我對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抓住“亡失”“難過”[2]這兩個鏈接文本內容和作者情感的詞語,讓學生從課本中直接找到了作者的態(tài)度,又直接標出“比”“更”兩個特殊詞匯,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用意,如“比”這個字,暗示了文章重要的寫法是對比,而“更”則明確了文章的主要對象是第三只貓,僅僅一句話就將文章情感、手法、重心都呈現(xiàn)出來。如此細致的分析文本內容,相比于讓學生不斷閱讀全文找出問題答案,更加簡單高效,也易于學生在分析字詞時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激起思維的浪花。
(二)探索特殊符號的深層意義
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特別是那些微妙而難以言表的標點之中,作者巧妙地留下了諸多引人深思的空白,這些空白如同無形的鉤子,牽引著讀者不斷品味與探索,無聲之處盡顯文本的無窮魅力。肖培東在講課時不僅注重文本的整體理解,更在細微之處下足功夫,直至關注到每一個標點的意義。這樣的教學方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實錄:
師:你看標點符號的標志,后面那位同學,為什么他的聲音會強起來?“一定是貓!”的后面是什么標點符號?
生:感嘆號。
師:感嘆號,說明后一句比前一句要響。
……
生:張媽,你為什么不小心??。ㄕZ氣強烈)
師:你為什么讀到張媽的時候聲音響起來了?
生:因為后面是感嘆號
師:張媽后面是感嘆號,也就是說女主人說起來張媽后面就是感嘆號。
這一片段中肖老師從不起眼的標點符號著手,引領學生反復朗讀出標點符號所表達的感情色彩,進而讓學生體會到文中人物對于發(fā)現(xiàn)第三只貓是吃鳥兇手的激動情緒。而肖老師讓學生朗讀文中對張媽說話的語氣,分析張媽后面的感嘆號,也為最后深化主題打下基礎,學生反復品讀文中妻子對張媽說的話,通過張媽后面的感嘆號,學生可以揣摩到妻子對張媽的態(tài)度,感受文章中張媽在家里作為傭人不被尊重的處境,為課堂最后張媽也是文中的一只貓的主題深化打下基礎。學生逐漸融入文本之中,而文本也似乎在向他們敞開懷抱,兩者在相互的尋覓中找到了共鳴,從而共同構建了文本的獨特意義。
講授語作為教學中知識傳遞的核心方式,在課堂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若貼切而明晰,深入淺出,便能啟迪學生思維,激發(fā)其深入探索的熱情;反之,則可能阻礙學生的理解。通過對肖培東課堂講授語的深入剖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采用何種講授方式,肖培東始終保持著對文本內容的深切尊重,一切講解均緊密圍繞文本核心,最終回歸于對文本深層含義的解讀。在講授過程中,他時刻銘記文本的重要性,始終不偏離文本內容的中心,這種對文本的敬畏與尊重,實為難能可貴。
因此,在文本的講授中,教師要深挖文本細節(jié),語文課最不可或缺的資源是文本本身,教師通過文本細節(jié)的解讀,以小見大,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感悟。這對我們的啟示是,教學,一定要先沉入文本,課文是最好的學習資源,學生只有深刻熟悉文本之后,才能對文本內容的深挖和探討。同時教師要發(fā)現(xiàn)文本內容所蘊含的哲理,將之內化成符合學生學情,能夠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知識,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教授給學生。
評價語:真誠贊揚,耐心點化
課堂評價語是教師在課堂中即時、即興地對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作出的具有評價性質的反饋語言。相較于簡單的表揚或批評,評價語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全面評估和指導。優(yōu)秀的評價語不僅展現(xiàn)了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還體現(xiàn)了其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創(chuàng)新精神。肖培東的課堂評價語通常以真誠贊揚的方式呈現(xiàn),同時能夠耐心引導學生思考,促進課堂的活躍與和諧。
(一)贊揚肯定,真誠評價
肖培東在課堂上的評價語往往以贊揚肯定為主,同時表達出真實的情感和態(tài)度,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和尊重。優(yōu)質的課堂評價語不僅能夠有效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更能顯著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點燃他們對語文學科的熱愛,進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全面提升。
實錄:
師:你是怎么想到這句話的?你給大家講講。大家都忽略的地方,你怎么會注意到這關鍵的一句話
(生微笑不語)
師:她笑起來了。你們啊都找不到,這句話太重要了。
實錄:
生:我覺得文中的人都是貓
師:你真會思考!那文中的人怎么都是貓?尤其那盛氣凌人的、很自以為是的妻子和“我”,什么時候會變成這樣的貓?
在人的天性深處,最為渴望的無疑是得到他人的贊賞與認可。肖老師深諳此道,他在尊重學生獨特思考方式的同時,總能恰到好處地給予鼓勵,并以親切而富有成效的方式給予指導,從而滿足了學生內心深處的這一需求。在提問“我斷案的依據(jù)是什么?”時,前面有很多學生都說出了自己的答案,一個女同學一直沒有舉手,肖老師很自然的邀請她,當她說出自己的答案后,肖老師立即對她的回答給予了適時的激勵性評價,不讓學生因為覺得自己的答案不恰當感到緊張,這種夸獎輕松,緩解了女同學的緊張情緒的同時,也讓學生真正關注到了女同學找到的那段話。
同樣,在后面主題升華階段,肖老師毫不吝嗇夸獎,而且評價語不再局限于真棒,不錯,很好這些籠統(tǒng)的詞語上。學生回答“我覺得文中的人都是貓”的時候,他說你真會思考,這種具體的稱贊,會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優(yōu)秀的地方,繼續(xù)進步。諸如此類的評價還有“真不錯,你已經(jīng)會讀書了”“你發(fā)言非常積極,你旁邊的同學一定也受到感染的”等。肖老師以真摯的語調,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由衷的贊賞,讓學生深切體會到老師那份源自內心的喜悅。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肖老師成功地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有效地緩解了課堂的緊張氛圍,學生們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才能夠更加自如地專注于課程的學習。
一個經(jīng)??洫劦睦蠋煵蛔銥槠?,一個會夸獎的老師才真正會得到學生的愛戴,社會的發(fā)展導致學生思想普遍早熟,他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夸獎,如果老師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由針對性的評價,對于學生而言,進步的空間就會大很多,學生會時刻記住自己優(yōu)秀之處,并時常鞏固。因此,一個會夸獎且真誠的教師不僅可以放松學生的身心,使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接受知識的熏陶,還能調節(jié)課堂氛圍,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吝嗇自己的夸獎,有趣一些,在收獲學生喜愛的過程中獲得自身幸福。
(二)指導耐心,巧妙點化
評價語缺乏指導性往往會出現(xiàn)效率低下,學生難以獲得實質性進步的情況。肖培東在課堂中會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細致點評,針對疑難問題或者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進行點化,這樣具體、細致、到位且具有針對性的評價語,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實錄:
生: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有誰?它常常對鳥籠望著,我早就叫張媽要小心了。張媽!你為什么不小心??。ㄗx出了妻子的難過,后面兩句聲音弱)
師:最后兩句沒有讀好,標點符號看清楚,再來把這兩句話讀一讀。
生: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有誰?它常常對鳥籠望著,我早就叫張媽要小心了。張媽!你為什么不小心??。ㄗx出了妻子的憤怒)
肖老師的評價總是有指導性的,在讓學生讀出妻子發(fā)現(xiàn)貓被咬死的時候對張媽說的那句話時,學生嘗試后沒有理解最后一句話的意思,讀不出應該有的感情,肖老師指導她要注意后面的標點符號,并且又一次給她了機會,這一次,學生在教師詳細的指導下,一下子就精準地讀出了妻子憤怒的感情。這樣的指導,在肖老師這節(jié)課上隨處可見,可以看出,肖老師在引領學生朗讀時,并沒有采取強行灌輸?shù)姆椒ǎ沁M行具體、細致的指導。同樣的,學生在尋找斷案依據(jù)時,找到了關鍵詞“凝望”和“注意”,肖老師立即抓住這兩個詞進行點評,提出這兩個關鍵詞前還能再加兩個詞,學生馬上找到“特別注意”和“常常凝望”。這種“點化”功能的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使學生豁然開朗。
在教學中,有些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提前備課預設到的,由于學生表現(xiàn)多樣性和一些不可預料的情況,課堂評價語具有偶然性和突發(fā)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擁有足夠的教育機智,在面對突發(fā)情況時,能夠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妥善處理,避免耽誤課程進度,影響教學效果。
四、結語:回歸文本,升華主題
總結語是基于文章主旨、寫作方法和語言特點等教學總體目標的基礎上,對一堂課的總結[3]。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從而更好地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肖培東老師經(jīng)過一節(jié)課的鋪墊,學生的思維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程度,此時肖老師并沒有提供材料進行補充拔高,而是回歸文本,從文本內容升華主題,整節(jié)課結束,學生始終沉浸在文本中,不會產(chǎn)生割裂感。
實錄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看板書,跟著老師讀
生:比貓的亡失更難過
師:比貓的亡失更難過的是什么?
生:是人性。
師:是什么人性的亡失?
生:美好人性
師:一起讀
生:比貓的亡失更難過的是美好人性的亡失
師:找回我們的美好,找回我們的善良,愿世界永遠充滿著愛的載歌。下課!
《貓》這篇課文通過細膩的文字展現(xiàn)了世間百態(tài)和復雜的人性,老師教學過程中,對主題的升華不能生搬硬套,強迫學生喝“雞湯”。肖老師的結課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從最開始發(fā)現(xiàn)關鍵句,找到關鍵詞,通過文本細讀,最后以學生分析過的關鍵詞為基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了與丑陋相反的詞“美好”,肖老師依托文本,希望孩子們能夠不要讓美好的人性“亡失”,課上到這里,其中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已被挖掘到極致。
肖老師在結課時語重心長地對孩子們說:“所以,如果不改變人性中的丑陋,不剔除人性中的陰暗,我們都可能成為那只可憐的、被冤枉的貓?!辈⒁笄械丶脑⒑⒆觽儭氨蓉埻鍪Цy過的是人性的亡失,希望找回我們的美好,找回我們的善良,愿世界永遠充滿著愛的載歌。”在課文結束前,肖培東基于文本貼切地對學生發(fā)自肺腑的號召與希望,將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落到實處。
結語很多時候會成為授課內容的高潮,這時候教師不能將結語落在傳道解惑的知識點講解上,應當側重于學生精神人格的引導。教師在使用情感化的結語時,應當注重前面內容的鋪墊,逐步上升到應有的高度,不能為了抒情而抒情或者突然開始抒情。同時,教師也不必為了上升高度補充很多材料,回到文本中去,在字里行間升華主題,學生從始至終都沉浸在文本中,自然也能在文本中獲得情感。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深刻投入自身情感,通過耐心細致的引導,向學生傳遞的關愛。這種情感投入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fā)他們的內在動力,從而促進其內在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作為教師,我們應以情感為紐帶,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共同營造積極向上的教育氛圍。
教師語言作為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和必要形式,無疑是教學藝術中不可或缺且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優(yōu)秀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夠精準傳達知識,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知識的魅力和樂趣。擁有良好的教學語言修養(yǎng)的教師,能夠用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知識的世界,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因此,良好的教學語言修養(yǎng)應成為每位教師自覺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牟婕.談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名師肖培東《孔乙己》課例研讀[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212-213.
肖培東.我們都可能會是那只貓:《貓》教學思考[J].語文建設,2018(22):34-39.
張鶯雅.肖培東課堂教學語言分析[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