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192—232),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漢魏之際,著名文學(xué)家,創(chuàng)作兼善各體,詩歌成就尤高,鐘嶸在《詩品》中稱其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zhì)”。曹植詩歌想象豐富,意象紛呈,出現(xiàn)較多的是風(fēng)、鳥、云、日等意象,其中舟船意象出現(xiàn)次數(shù)雖不多,但被賦予諸多內(nèi)涵,同樣具有代表意義。
一、歷史分期視角下的曹植詩歌舟船意象
曹植詩歌作品由于年代久遠,部分已失載,且流傳至今的版本眾多。對比各種版本,今人趙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對曹植作品全校全注,學(xué)界贊其開辟之功,至為鉅大,堪為善本。《曹植集校注》一大特色是突破前人箋注體例,采用時間編年方式,將其一生分為三個時期,建安時期(漢獻帝初平三年至建安二十五年)、黃初時期(黃初元年至黃初七年)、太和時期(太和元年至太和六年),這將有助于我們了解曹植思想感情的變化歷程,進而深化對作品的認識?,F(xiàn)以《曹植集校注》為底本,并吸收學(xué)界最新研究成果,將曹植詩歌進行重新分期,考察舟船意象在不同時期詩歌作品中的分布情況(見表1)。
(一)建安時期
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專權(quán),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國運日衰。中平元年(184),爆發(fā)了黃巾起義,后各地軍閥借平息叛亂之名,擁兵自重,董卓入京,專斷朝政,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初平元年(190),各路割據(jù)勢力討伐董卓,天下大亂。初平三年(192),董卓被誅,曹操趁勢而起,收降三十萬黃巾軍,魏武之強自始起。是年,曹植出生。
曹植“生乎亂,長乎軍”,不但尚武,多次隨父曹操東征西討,而且天資聰穎,“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善屬文,援筆立成”(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曹操也因其“每進見難問,應(yīng)聲而對”(陳壽《三國志》)的出眾才華,特加寵愛,一度認為其是“兒中最可定大事”(陳壽《三國志》)者,并先后于建安十六年(211)、建安十九年(214),封其為平原侯、臨菑侯。為爭太子之位,曹丕、曹植各樹黨羽,紛爭不已,但曹植自恃父愛,任性而行。建安二十二年(217),“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陳壽《三國志》),終至曹操大怒,植寵日衰。是年,曹丕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代漢稱帝,建立曹魏。
建安時期的曹植,以公子之重,聚友遨游,憐風(fēng)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故詩歌作品主要是贈答和宴游類題材。建安時期,舟船意象共出現(xiàn)三處,分別來自《贈王粲》《妾薄命行》以及《芙蓉池》。
1.理想之舟,仕宦之舟
《贈王粲》中的“中有孤鴛鴦,哀鳴求匹儔。我愿執(zhí)此鳥,惜哉無輕舟”,是對王粲的回應(yīng)。王粲初歸曹操,急于建功立業(yè),對自己的政治仕途不滿,寫下《雜詩·日暮游西園》以贈,希望得到曹植提攜。曹植雖也志在“建永世之業(yè),流金石之功”(陳壽《三國志》),但在與曹丕的政治斗爭中,始終處于下風(fēng),無法幫助身邊朋友。舟船成了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通達的意象。
2.乘興游賞之舟
《妾薄命行三首》中的“仰泛龍舟綠波,俯擢神草枝柯”及《芙蓉池》中的“逍遙芙蓉池,翩翩戲輕舟”,這兩處舟船意象均為乘興游玩之乘載工具,乃寫實。又如,曹植《節(jié)游賦》中的“望洪池之滉瀁,遂降集乎輕舟”。這類舟船意象多出現(xiàn)在宴游題材的作品之中。
(二)黃初時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初,曹丕雖為太子,但忌憚于曹操仍在世,隱而未發(fā)。曹操去世后,曹丕稱帝,立即開始打擊曹植并鏟除其支持集團成員,“誅丁儀、丁廙并其男口。植與諸侯并就國”(陳壽《三國志》)。此后,曹植改封和獲罪不斷。黃初二年(221),因受監(jiān)國謁者誣,由臨菑侯貶爵安鄉(xiāng)侯,是年又改封鄄城侯。黃初三年(222),又封鄄城王。黃初四年(223),徙封雍丘王。黃初七年(226),曹丕去世,曹叡即位。黃初期間,曹丕數(shù)欲殺植,但尚念骨肉之親,舍而不誅,不斷改其封地。曹植則終日處于驚濤駭浪之中,危機四伏,動輒得咎。
黃初時期的曹植,身份由貴公子轉(zhuǎn)變?yōu)樽锍?,惶惶不可終日,故詩歌作品較多出現(xiàn)詠懷、閨怨、游仙類題材。黃初時期,舟船意象共出現(xiàn)六處,分別來自《精微篇》《雜詩·高臺多悲風(fēng)》《贈白馬王彪》以及《盤石篇》。
1.王師之舟
《精微篇》中的“簡子南渡河,津吏廢舟船”,描述戰(zhàn)國時趙簡子率大軍準備渡黃河,攻打楚國時的情景。中國古代,為了保家衛(wèi)國或促進統(tǒng)一,時而發(fā)生戰(zhàn)爭,而舟船作為水上作戰(zhàn)的重要軍事工具,在詩歌中時常出現(xiàn),即為寫實,同時也象征著王者之師。又如,曹植《東征賦》中的“幡旗轉(zhuǎn)而心思兮,舟楫動而傷精”,王粲《從軍詩五首》其二中的“泛舟蓋長川,陳卒被隰坰”,曹丕《飲馬長城窟行》中的“浮舟橫大江,討彼犯荊虜”,曹叡《棹歌行》中的“發(fā)我許昌宮,列舟于長浦”,這類舟船意象多出現(xiàn)于軍旅行役類題材作品之中。
2.離愁之舟
《雜詩·高臺多悲風(fēng)》中的“之子在萬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極,離思故難任”,懷人也。元劉履《風(fēng)雅翼》曰:“子建遠處藩邦,兄弟乖隔,而情念不得以通,故詩言高臺悲風(fēng)、朝日北林,以比朝廷氣象陰慘,遠君子而近小人也。”此處的萬里之遙,既是地理上的距離,也是心理上的距離。舟船成了連接通往思念之處、思念之人的情感載體。又如,曹植《洛神賦》中的“冀靈體之復(fù)形,御輕舟而上溯”,王粲《贈蔡子篤詩》中的“舫舟翩翩,以溯大江”,這類舟船意象多出現(xiàn)于送別、詠懷題材的作品中。
3.漂泊之舟
黃初四年(223),曹植與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朝京師。后任城王薨,曹植與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隔闊之思,遭拒,植憤而成篇?!顿洶遵R王彪》中的“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即寫羈旅途中道路艱險難行,又暗示現(xiàn)實處境危機重重,身處驚濤駭浪之中,且前途未卜,風(fēng)雨飄搖之感躍然紙上。又如,曹植《九愁賦》中的“竄江介之曠野,獨渺渺而泛舟”,王粲《從軍詩五首》其五中的“日夕涼風(fēng)發(fā),翩翩漂吾舟”,曹丕《善哉行二首》其一中的“湯湯川流,中有行舟。隨波轉(zhuǎn)薄,有似客游”,這類舟船意象突出命運無常、身世漂泊之感,多出現(xiàn)在詠懷、送別類題材的作品中。
4.理想之舟,仕宦之舟
《盤石篇》中寫道:“呼吸吞船欐,澎濞戲中鴻。方舟尋高價,珍寶麗以通……乘桴何所志,吁嗟我孔公?!辈苤搽m有遠行千里之志,以身許國之愿,但身處險境,理想不可實現(xiàn),抒壯志難酬之情。乘桴之意象本為避世隱逸,現(xiàn)反用其意。這類舟船意象多出現(xiàn)于詠懷類題材的作品中。
(三)太和時期
黃初七年(226),曹叡即位。曹叡對曹植的態(tài)度,雖不如其父曹丕那樣曾起殺心,但仍不信任,并頻繁改其封地。太和元年(227),曹植徙封浚儀。太和二年(228),復(fù)還雍丘。太和三年(229),徙封東阿。太和六年(232),以陳四縣封植為陳王。是年,曹植去世。
太和時期的曹植,處境稍寬,表現(xiàn)出強烈“勠力上國,流惠下民”(《與楊德祖書》)的參政心愿,接連上書《輔臣論》《求自試表》《與司馬仲達書》《請招降江東表》等文,亦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然皆不能得。此時期的詩歌作品較多詠史、詠懷、游仙、哲理類題材。太和時期,舟船意象共出現(xiàn)四處,分別來自《雜詩·仆夫早嚴駕》《朔風(fēng)詩》及《當(dāng)欲游南山行》。
1.理想之舟,仕宦之舟
《雜詩·仆夫早嚴駕》中的“愿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空懷壯志,報國無門;《朔風(fēng)詩》中的“臨川慕思,何為泛舟?豈無和樂,游非我鄰。誰忘泛舟,愧無榜人”,乃上眷之不垂,下誠之不通。太和時期的曹植,渴望效仿周公輔政,成為治世賢臣,但一直未能如愿。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尖銳不可調(diào)和。
2.君國之舟
《當(dāng)欲游南山行》屬哲理類題材作品,其中“大匠無棄材,船車用不均”,以舟船喻治國之賢才?!渡袝分械摹叭魸薮?,用汝作舟楫”及《說苑·尊賢》中的“欲霸王者托于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均為此意象。
二、題材視角下的曹植詩歌舟船意象
童慶炳先生在其著作《文學(xué)概論》中認為,題材是作者從生活素材中提煉出來的,經(jīng)過選擇、集中、生發(fā)、加工,用以表現(xiàn)作品主題的一組生活材料。作者往往側(cè)重于從詩歌的社會功用來選擇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根據(jù)題材主題需要,個人主觀地、有意識地對自身經(jīng)歷或生活中的事物加以分門別類,以便更好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因此,從題材角度來分析曹植詩歌作品中的舟船意象,亦是深入理解其作品的一種重要途徑。
詩歌中的舟船意象自古有之,可追溯至《詩經(jīng)》《楚辭》。舟船意象在《詩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十三次,涉及的題材有女性類(幽怨、貞節(jié)、閨情等)、詠懷、世相、祝頌(見表2);在《楚辭》中共出現(xiàn)十三次,涉及的題材有游仙、哲理、羈旅、詠懷、詠史(見表3)。
(一)漂泊之舟
《詩經(jīng)》中女性類題材如《邶風(fēng)·柏舟》及《鄘風(fēng)·柏舟》,祝頌類如《小雅·菁菁者莪》,世相類如《小雅·小弁》;《楚辭》中羈旅類如《九章·哀郢》《九章·涉江》,詠史類如《七諫·沉江》《九嘆·離世》《九嘆·遠逝》,其中的舟船意象均為漂泊之舟,共同特點是體現(xiàn)其內(nèi)心無助、身不由己、動蕩漂泊、前途未卜之感。曹植在《贈白馬王彪》中的舟船意象可追溯于此。
(二)君國之舟、王師之舟
《詩經(jīng)》中祝頌類題材如《小雅·采菽》《大雅·大明》《大雅·棫樸》,《楚辭》中哲理類《天問》及詠懷類《九章·惜往日》,其中的舟船意象為君國之舟、王師之舟。曹植在《當(dāng)欲游南山行》及《精微篇》中的舟船意象同此。
(三)離愁之舟
《詩經(jīng)》中詠懷類題材如《邶風(fēng)·二子乘舟》《衛(wèi)風(fēng)·竹竿》,《楚辭》中羈旅類如《九章·哀郢》,其中的舟船意象為離愁之舟。曹植在《雜詩·高臺多悲風(fēng)》中的舟船意象與之相似。
(四)理想之舟,仕宦之舟
《楚辭》中詠史類如《九嘆·遠游》中的舟船意象為理想之舟、仕宦之舟。曹植在《贈王粲》《盤石篇》《雜詩·仆夫早嚴駕》及《朔風(fēng)詩》中的舟船意象均同此。
通過觀察上述《詩經(jīng)》《楚辭》中不同題材作品發(fā)現(xiàn),個別題材分類存在一定程度相互交叉、重疊、次屬,難以完全清晰界定,如羈旅類、詠史類作品不免詠懷,詠懷類作品又常見羈旅、詠史。因此,《詩經(jīng)》《楚辭》中不同題材的作品,體現(xiàn)了相同的舟船意象內(nèi)涵。而曹植詩歌作品也存在類似現(xiàn)象,如贈答類作品中的《贈王粲》《贈白馬王彪》者,亦可視為詠懷;而詠懷、詠史、哲理類作品中的舟船意象均可追溯至《詩經(jīng)》《楚辭》。曹植詩歌作品中的舟船意象,主要表現(xiàn)為漂泊、離愁、仕宦無望,理想不能實現(xiàn),雖抒發(fā)怨苦之情,但仍眷戀君上,溫厚平和,怨而不怒,怨而不失雅正,所謂“情兼雅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