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個作家決定改名
當一個人開始寫父親的時候,就是回望自己來時路的時候。
這個寫父親的作家,她當年的筆名叫寧遠,現(xiàn)在寫小說,改了筆名叫寧不遠。即便寧遠這個名字早已名滿成都,網(wǎng)絡上粉絲眾多,依舊被寧不遠輕描淡寫地替換了。
改名這個舉動表明了作家從青春期到當下的人生觀念變化,也是一條閱讀這個非虛構小說《寫父親》的重要線索。當年離家的年輕人一心只想遠走高飛,用力擁抱新世界,熱情與好奇心不斷強化了對遠方的想象空間,遠方就是理想的象征。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親歷過這種青春期熱望,羅大佑的《鹿港小鎮(zhèn)》也從這種情緒開始成曲。若干年后,遠方已演化為身外的具體世界,明澈通達之后方知遠近,離得最近的人與事才是最重要的。
寧不遠三個字因此帶有了禪宗頓悟的意味。她在上一個小說《蓮花白》的后記里,表明了她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我過去活得太積極太確定了,小說讓我進入一個模糊的世界,讓我甘于消極,也隨時準備好某天被另外的東西喚醒?!?模糊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甘于消極是不執(zhí)于盲目相信和過度索求,知萬物輕重才不會舍近求遠。
在父親過世這樣的時間點上,寫父親,其實是在懷念之外,整理自己。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也寫過一本懷念父親的名作《孤獨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他說:“記憶,與其說是我們身體里的過去,不如說是我們活在當下的證明。”這應該是人在情感激蕩的時刻,會自發(fā)產(chǎn)生的共同愿望吧。
在花了一個周末讀完《寫父親》之后,我抑制住強烈的情緒,告訴一個朋友,我讀到了一部杰出的作品,一部具有罕見真誠的作品。
二、殘缺的世界亦值得贊美
寧不遠在《寫父親》中給我們展示了什么是充滿想象力的非虛構文本。
她所有的敘述,都來自過往的親身經(jīng)歷,以及身邊各個人的話語和講述。素材交由想象力來篩選,變成簡約的細節(jié)呈現(xiàn)。所有發(fā)生過的事情,用什么方式來重述,也交給想象力來做決定。很多親歷的細節(jié)在回憶中被寧不遠重新點亮,進而被領悟。
《寫父親》不僅僅寫了父親,寧不遠分別講述了很多人。爺爺和奶奶,外公和外婆,年輕的父親和現(xiàn)在的父親,年輕的母親和現(xiàn)在的母親,父親和“我”,母親和“我”,父親和母親。這些人物的背景板就是過去的鄉(xiāng)村和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同時也有成都這樣的大城市。
在對各個人物分散的回憶敘述中,我慢慢看到了一個女孩和她的成長,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數(shù)十年,看到了村莊和縣城,看到了一代人或幾代人。
地點、人物、情節(jié),都沒有什么驚心動魄之處,一如我們絕大部分人在這些年中的際遇,基本平和,有著明顯的殘缺和遺憾。但寧不遠記錄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能力堪稱優(yōu)秀,回憶和現(xiàn)實推進的情節(jié)交叉而行,一個個情節(jié)用蒙太奇般的手法嵌入,直至把父親、母親這兩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塑造豐滿。
每一代年輕人都渴望著遠方,父親也不例外。14歲的少年想要去北京,沿著河谷走了幾天,因為窮,鞋子壞了沒法再穿,導致了腳板被燙傷,少年只好含恨回到村莊。今天的年輕人很難理解和想象那次失敗的遠行是多么狂野,父親的性格在此揭開了第一層。
到了寧不遠5歲的時候,父親終于再次出門遠行。這一次離家三個多月,南下廣州,又去了上海。小說沒有細說那三個月到底給了父親什么樣的沖擊,只知道父親回到村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自己的房屋,從爺爺家里搬了出來。之后,他就一直是全村乃至全鄉(xiāng)嘗試各種改革致富的帶頭人。遠行果然是有意義的。
而母親是典型的四川女人,潑辣,能干,務實,愛錢。在整個青春期,母親都是寧不遠逃離的一個動力。在讀母親的相關片段時,我居然翻出了榮格和卡倫·霍妮的書來,想對母親這個人物做更深的心理分析。
毋庸置疑,寧不遠愛著父親和母親,但她對父親的愛堅實,對母親的愛則帶有幻想。她分別通過兩個高光的回憶場景來體現(xiàn)了這一點:
“父親在變電站忙碌,我?guī)退e手電筒,他讓我照哪里我就照哪里,但他還是看不清那些線路,他從我手里拿過電筒,用力張大嘴巴,把電筒含在嘴里繼續(xù)工作。由于一直張著嘴,他需要工作一會兒就把電筒從嘴里取出來,吞一下快要留到嘴角的口水,這惹得我不停地想笑。有時候父親仰起頭,專注地忙碌著,電筒的光射向遙遠的夜空。雨水打濕了他的衣服,而我披著他的雨衣,那真是我一生里夢幻般的時刻。”
“我總會想起一個近乎永恒的場景:母親年輕時我協(xié)助她洗頭。她端一盆熱水放在屋檐下,蹲下來把頭埋在膝蓋前面,一頭長發(fā)從后腦勺往前鋪散開垂到了檐坎下。我用搪瓷水杯從水盆里舀水倒在她的頭上。有水經(jīng)過的地方,黑頭發(fā)閃著油亮的光澤。陽光照在母親身上?!?/p>
對父親的愛,在小說結尾達到了頂峰。父親爬上樹去找信號打電話的場景,是一個了不起的結尾,這個結尾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小說的經(jīng)典結尾之一。
時間流逝會淘汰大多數(shù)記憶,尚能記得的自然有其重要性。作家的能力就是讓留存的東西重新散發(fā)光亮,找到具有力量的東西來對抗遺忘。
寧不遠沒有回避每個人的困頓與失敗,彼此間的爭執(zhí)和矛盾,她呈現(xiàn)的家庭關系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小世界,這個小世界有著明顯的不完美。然而,那些性格缺陷,那些沖突矛盾,絲毫無損她的愛意。
因為在完整接納這一切之前,寧不遠已經(jīng)越過生活帶來的最艱難的部分,先和自己和解了。
三、情感關系及死亡課
這是一篇充沛的情感之作,寧不遠用盡了罕見的真誠,反反復復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她知道寫這故事的唯一意義就是:誠實地記錄親人,為了找到自己最真實的印記。
一切內(nèi)容主題其實都和情感有關,或者說和情感缺失有關。寧不遠明顯是幸運的,屬于情感缺失較少的那一類。即便如此,她依然不得不在每一個時間關口頑強戰(zhàn)斗,有時甚至是孤軍奮戰(zhàn)。
青春期少女問題。父輩的婚姻?!拔摇钡幕橐觥H绾巫鰝€好父親。如何做個好母親。如何和上一輩交流。親人們之間如何表達安慰。死亡教育。
這些主題都是有普適性的,每個主題都可以是一本書或者很多本書。就算有了心理學的指導,我們還是要面對無數(shù)現(xiàn)實的、自我的局限。借由父親死亡的情緒沖擊,寧不遠把這一切和自身有關的情感幾乎都做了新的梳理,她唯一的憑借就是坦誠。
父親自幼認識了母親,從早早結婚一直到因病離去,這是老一輩人常見的婚姻模式。父母雖然一直有爭吵,卻也平安相處到了最后,總的來說是個幸福的家庭。寧不遠花了很多篇幅描寫兩個人幾十年間的相處狀態(tài),不乏有趣生動的細節(jié)場景。相比之下,更多的家庭情感關系遠為復雜幽暗,如同菲利普·羅斯在《遺產(chǎn)》中的感嘆:“你永遠難以明白在父母的共同生活中,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有多少錯綜復雜,有多少苦難、失落和難以擺脫的壓力。”
如此多的回憶洶涌而來,都是因為直面過了死亡的緣故。寧不遠也說起了死亡教育。如果真有系統(tǒng)的死亡教育,那么最重要的一課必然是要學會珍惜,寧不遠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一點。
我想補充一點看法,來自我好朋友的父親、耶魯大學著名醫(yī)學教授和作家舍溫·努蘭,他在其經(jīng)典著作《死亡的臉》中寫到:“而我們對于處身于死亡之中,最絕對而不可撼的,就是愛。如果在生命將告終結的時刻,我們感到我們付出的是愛的話,我想,這就是‘善終’了。但這又是如此主觀的一件事情!”
他還說:“我們在死亡中企求的尊嚴,必須在我們的生活中去求。死亡的藝術,就是生的藝術?;钪鴷r的誠實與仁慈,是我們?nèi)绾嗡劳龅恼嬲椒?。并非在生命的最后幾周或幾天,我們傳達的信息就是以后將被回憶的,后人回憶的將是我們過去所活的幾十年?;畹糜凶饑赖娜耍赖靡灿凶饑?。”
他還引用了蒙田的一句話:“生命的用處,不在于壽命的長短,而在于時間的運用;一個人可能活得很久,卻只活了一點點?!?/p>
寧不遠應該清楚知道,對于親人們和鄉(xiāng)親們來說,父親必定會活得很久很久。
四、世上的另一個我
寫給曼拉的信,是我特別喜愛的部分,一個想象力的神來之筆。
這個源于少女時代通過一個奇怪原因而養(yǎng)成的自我傾訴習慣,把極其少見的虛構元素天然地引入了非虛構作品里,極度真實卻又是純粹的虛構,卻展示了女生內(nèi)心最真實的一面。
這些信也是另一個關于成長的重要線索。選擇另一條路的自己,另一個未能長成的自己,會不會活得更順利更快樂?
道路無法同時選擇,世上的另一個我只能憑借想象。這想象的滋養(yǎng)來自文學,因此唯有文學可以帶領人去看從未走過的路。
當給曼拉寫信變成了習慣,就成為寧不遠最隱秘、最安全的傾訴方式。這個方式和信徒禱告一樣,過程本身就是自我療愈。
父親曾經(jīng)期望“我”是文美,如今“我”文身想做蝴蝶。于是才有了維特根斯坦的那句話:“不留情面地追尋真理的人將欣然拋棄自己形成的無論什么‘珍視的觀念’?!?/p>
好奇心爆棚的寧不遠,也設想過母親如果不是出生在鄉(xiāng)村,她會是什么樣的一個人。母親本人卻活得現(xiàn)實、堅韌,絕不會空想這種虛無之事。只有非常敏感的人才會創(chuàng)造出世上的另一個我,那個第一次寫信給曼拉的少女,并不知道基耶斯洛夫斯基也創(chuàng)造了少女維羅妮卡。
在父親死后,寧不遠活在陰影里。她對曼拉說最近總在聽古爾德彈奏的巴赫,一聽一個上午。
讀到此處,我猛然一驚,在上海封城期間,我也無數(shù)次播放著古爾德。
世間美好的事物都是可以抵抗外在的力量,是人都能共鳴共情的慰藉,音樂如此,文學亦如此。
那么,我相信《寫父親》呈現(xiàn)的光芒也將安慰到無數(shù)人。
作者簡介:陳墾,出版人,專欄作家。2000年參與創(chuàng)辦著名財經(jīng)媒體“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后管理《上海壹周》雜志。2006年創(chuàng)辦上海世代文化,進入出版業(yè)。2011年創(chuàng)辦浦睿文化。
責任編輯"韓新枝"張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