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xiāng)位于大巴山南麓,巴河上游河系的土墻坪村莊,每年一進入寒冬臘月,伴隨著鄉(xiāng)村刀兒匠殺年豬時聲嘶力竭的豬嚎聲,年味就開始蕩漾在山村旮旯里,溫潤在山民的心中。在故鄉(xiāng)黑毛豬兒家家有,但要看誰家的過年豬又大又肥,這在當(dāng)?shù)厥侵鲖D能干,家庭富裕的象征。
在臘月里,定好了殺年豬的日子,這天主人家天麻麻亮起床,燒上一鍋開水,刀兒匠和幫忙的鄰居把三百斤左右重的肥豬按倒在又寬又長又厚的長板凳上,互相大聲吆喝著,齊心協(xié)力。有的按頭,有的按尾,有的按腳,有的按肚子,刀兒匠一手抓緊豬耳朵,一手進刀放血。這時預(yù)先準備好草紙對著豬頸項,等刀兒匠拔出殺豬刀瞬間噴出的豬血濺到草紙上,趁熱貼到豬圈上方辟邪,希望今后養(yǎng)的年豬又大又肥。那時不像現(xiàn)在給動物打預(yù)防針,物質(zhì)又特別匱乏,如果哪家養(yǎng)的年豬中途病死了,簡直是一場大災(zāi)難。同時,幫忙的人馬上拿著洗干凈的盆子裝豬血,其它人依次淋開水、去毛、開膛破肚。
故鄉(xiāng)有吃泡湯肉的風(fēng)俗。提前告訴近鄰殺豬的日子,請他們到現(xiàn)場熱鬧做客。殺豬后先割下二十多斤的后腿“坐墩肉”切片,用燒柴火的大鐵鍋加酸辣椒爆炒,再將豬的內(nèi)臟清洗干凈,將新鮮冒熱氣的豬肝、豬腰、豬心等,加點干辣椒、蔥、蒜、香菜等佐料大火爆炒。這些炒菜和一大盆紅嫩的豬血小菜湯,就是常說的“泡湯肉”了。大巴山里人厚道,遇上誰家殺過年豬,不論生人熟人,只要趕上了就得入席就坐,如果這時謙讓客氣,主人反而會不高興。只要人勤快幫忙,泡湯肉臘月初一開始可以吃到大年三十,幾乎每天都有。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大人孩子,熱熱鬧鬧,喜笑顏開坐了幾桌。刀兒匠和主人家坐到上席后,刀兒匠高高興興地說:“喝上一碗酒,你家富裕年年有。吃上一塊肉,你家年年殺大豬。”大家在熱鬧非凡熱氣騰騰氣氛中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共慶豐收好年景。
殺豬后將肉切成長方形的塊狀,抹上鹽浸七天左右,再把豬肉掛在火籠坑上、灶屋里用柏丫枝、香樟葉、花椒樹枝、八角香樹葉等混合燃燒產(chǎn)生青煙熏烤半月以上,紅紅的彌漫著香味的臘肉就成了餐桌上的佳肴。過了臘月十五,將豐收的雪白的糯米精心炒成陰米子,蒸成甜酒(醪糟),待過年時招待親戚朋友鄰居,表達主人熱情好客的心意,增加喜慶和睦的氣氛。
每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婆婆(祖母)或娘就會帶著一幫細娃兒在晴天的上午打掃揚塵和屋前屋后的衛(wèi)生,最有記憶和趣味的是邊掃邊唱:“虼蚤公,虼蚤母,河那邊請你吃晌午。酒也有,肉也有,蹦蹦跳跳飛過河,把你吃得脹鼓鼓?!辈咴谝黄鸬睦谠簤芜吇蛭莺罂盏胤贌?。我們在愉快的勞動中,唱著民謠,不知不覺融入過年的溫馨氣氛了。從這天起,家家戶戶開始推磨了,有推米豆腐的,有推菜豆腐的,有推魔芋的,有推粉蒸肉粉子的,有推湯圓的,有推年糕的,忙忙碌碌,喜氣洋洋。特別有趣的是,若遇有人在推魔芋,最忌諱問他推什么東西,擔(dān)心有人施法念咒推的東西不下磨,其實是魔芋在兩扇磨盤之間粘連不能下得很快,哪里是什么法術(shù)作怪。石磨嗡嗡的旋轉(zhuǎn)聲傳遞著豐收的喜悅,石磨一轉(zhuǎn)一轉(zhuǎn)像天地之間,大巴山里年味蕩起的漣漪在山村擴散,漸漸地轉(zhuǎn)來了大年。
“大人盼栽田,細娃兒盼過年。”這在我們家鄉(xiāng)一帶成了臘月里喜慶的口頭禪。爸爸說,過年要吃新鮮肉,便于做炒菜、蒸菜和燉菜,經(jīng)過寒冬的肉類,質(zhì)量好,吃起可口,營養(yǎng)也要好一些。娘說生活再艱難,也要把年過得鬧鬧熱熱。
全家人大年三十特別忙,早上起床后簡單吃了早飯,就忙碌地準備午餐。午餐是過年的顯著標(biāo)志,那是全家的團圓飯。大哥負責(zé)挑滿一缸水,然后劈柴,把青樹、柏樹棒碎成小塊。我主要是打雜,幫助娘洗肉淘菜,還要負責(zé)弄牛草、羊草,這一天牛羊全部吃青飼料(白菜、蘿卜、胡豆苗),娘說牲畜也要過年的。為了統(tǒng)籌時間,娘把豬肉、羊肉等蒸菜先做好上到蒸籠里蒸,然后就在火龍坑架起鼎罐,或是魚煮豆腐,或是藕燉雞湯,最多的時候是全羊湯,因為我們家一直養(yǎng)著一群南江黃羊。炒菜備好料,在快開飯的時候,大家都坐在桌子上娘才開始炒菜。炒菜一般是豬的里脊肉、牛的腿心肉、雞的胸脯肉或雞雜。里脊肉用韭菜或者紅蔥(大蔥)炒,雞的胸脯雞雜用泡菜炒,牛肉絲則用芹菜或者青菜爆炒。這些菜,即便在物資豐富的今天,都難以一下辦齊全。在所有的菜端上桌后,娘就用一個大盤子把桌上的菜各取一點,再倒一杯酒,讓我們兄弟幾人送到離房屋不遠處的爺爺婆婆墳前,然后回來全家一起吃飯。娘說,年頭歲節(jié)要祭祖,這個傳統(tǒng),一代一代要繼承好。
大年三十下午,家家戶戶開始貼春聯(lián)了,春聯(lián)是自己找鄉(xiāng)間文化人寫成,如果家里有讀書人,就買回紅紙,自編自抄寫好,內(nèi)容具有時代色彩和家鄉(xiāng)風(fēng)景地理特征等,但有三副對聯(lián)從我有記憶開始,始終沒有變化,每年都寫好隆重推出,貼在階沿上面六根北水柱頭上:勤耕田地飽肚子,苦讀詩書明事理,橫批“耕讀傳家”;良田千頃日不過三餐,瓦房萬間夜不滿八尺,橫批“知足常樂”;德為至寶一生用不盡,廉作良田萬世耕有余,橫批“德廉幸?!?。大人孩子們用鐵勺將麥面在火上或灶孔里攪好漿糊,用筷子糊好對聯(lián)背面,有的貼,有的看帖端正沒有,一起忙個不亦樂乎,在歡歡喜喜的氣氛中貼好。對聯(lián)紅紙上的字泛著銀光,字的筆畫像燕子輕盈地飛翔,像魚兒興高采烈地跳躍。細娃兒三五成群在院壩里踢毽子,做游戲,放鞭炮。鞭炮是我們自己從山里砍回的巴山白蠟樹——俗稱巴山火炮兒樹。這種樹葉子很小很密,一見明火就接二連三噼噼啪啪,將它和金竹木竹一起在院壩邊角角里一起燃燒,樹葉子和竹子的節(jié)疤先后交替發(fā)生的響亮的聲音,就像大河流水般自然爆炸出年味。娘和嬸娘們清潔鍋碗瓢盆后,準備一些清淡的飲食,消解過度的油膩,緩解胃腸的重負。娘還要給生豬準備飼料,因為我家平時養(yǎng)了兩頭接槽豬一頭母豬。爸爸下午一般是在自留地頭走一轉(zhuǎn),然后登山觀光。天快黑的時候就回家了,他要親自在火籠坑里爨火,將平常在山里挖回來的大樹疙頭放在火籠坑里用干柴禾引燃,整個烤火的屋子熱氣騰騰。爸爸和娘常說,三十晚上的火,十四晚上的燈(臘月三十晚在大巴山叫大年夜,正月十四晚在大巴山是小年的夜)?;鹨瑹粢?。這是大巴山歷來的習(xí)俗,是來年百業(yè)興旺、溫暖光明的象征。大年夜烤旺火,大火通宵紅亮,直接燃燒到初一早上,寓意紅紅火火。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邊烤大火,邊其樂融融擺龍門陣,邊按風(fēng)俗互相提醒需隱藏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以便大年初一這天不看見這些東西。將家里的大南瓜、秤桿、頂針、錐子和針線藏好。大年初一,見了南瓜會一年四季遇上慪氣的事;見了秤桿,上山割草時容易遇上蛇;見了頂針錐子和針線,怕來年種的莊稼遭蟲鉆咬。這天晚上一定要洗干凈腳,也是民俗之一,那個年代生活困難,說三十晚上腳洗干凈了,來年出門會遇上好吃的,我們盼望有好吃的,全家人會認真自覺地洗好腳。山里人認為初一如果掃了地吹了火,全年莊稼就會遇上大風(fēng)破壞。我們和母親還會打掃好衛(wèi)生,想法保護好大火通宵燃燒。大家認為初一早上所有的水都不能往外倒,如果那樣就會閘不住財,因此一定找好幾個桶和空盆,裝初一早上用的生活廢水。這些講究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也不知真假,但是人們寧可信其有,總是喜滋滋地傳承這些過年的風(fēng)俗。
大年三十晚上,大人們還要守歲,俗話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一家人圍坐在火籠坑的四方,飯桌上有蘋果,喻盼來年平平安安;有煮好的糯米湯圓,暗喻家人團團圓圓;有大紅棗,祈福生活紅紅紅火好運來得更早;有柿餅,隱含事事如意圓圓滿滿。總之,心里盼望樣樣吉祥,樣樣都向好的方面發(fā)展。山里人的生活真是妙趣橫生,有滋有味。長輩們過年這天十分高興幸福,還會給讀書的晚輩發(fā)點壓歲錢以示喜慶,有五角的,有一元的不等,晚輩們特別興奮,連聲吼說,謝謝長輩,謝謝長輩。全家人喜上眉梢,溫馨的氣氛滿屋彌漫著。我們細娃兒實在熬不住了,就上床睡覺,漸漸進入夢鄉(xiāng)。只是在進入新年的那一刻,爆竹聲聲辭舊歲,鞭炮聲響徹在鄉(xiāng)間上空。天快亮的時候,又常被獵槍“砰、砰、砰”的響聲驚醒,那是我的舅舅們家里,傳承的“出天行”的古老習(xí)俗,即跨入新年那一刻的禮炮,開年大吉大利之意。我相信,那幾響“出天行”驚天動地的轟鳴,從村子里出來的人終生難忘。
出天行的聲音把我們驚醒后,兄弟幾人開始起床了,穿上娘準備好的新衣服,蹦蹦跳跳、喜笑顏開找院子里的小伙伴玩。爸爸凌晨和院子里的人熱熱鬧鬧去水井灣觀音井里挑幾擔(dān)井水回家,他說那叫“搶銀水”,預(yù)示你多挑了水,今年就能夠多掙錢,娘說在初一的凌晨什么畜牲先出聲叫喚,什么畜牲今年在市場上就有好價錢出售。
正月初一我們會開心地玩。先是到長輩處拜年,說幾句吉利的話,長輩們給我們發(fā)幾顆糖果,抓幾把瓜子等好吃的,然后由院子中有威望的長輩帶著我們到竹林邊打竹和大香椿樹下打樹,代表家長希望細娃兒新年身體長得更好,知識學(xué)得更多,個個成才的美好樸實善良。這也許是簡單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家教,對我們一年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鼓勵的作用。這幾項風(fēng)俗活動至今記憶猶新,心中暖洋洋的。
山民們從大年初二初三開始,給外爺外婆、舅舅舅母拜年的,給未來的老丈人老丈母問好的,給未過門的媳婦送彩禮的,手藝人徒弟拜望師傅的等,收拾好豬蹄白酒白糖掛面等禮情陸陸續(xù)續(xù)出門看親戚走人戶,山間羊腸小路上穿得鮮艷喜洋洋的人們來來往往,歡聲笑語,成了村莊幸福移動的風(fēng)景,將彌漫在山間的年味推向高潮。
(選自2024年12月10日《川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