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代常聽長者閑談,誰人今天去某處“瞧女子”,雙方合適,不日會“查人家”,接下來訂婚云云。老家瀏陽北鄉(xiāng)一帶,夫妻之間互稱為男子、女子,“瞧女子”意為未婚男女打個照面,男方頭回到女方家中探看相親。后來年歲漸長,母親每每看到我兩歲時摔斷未接正,形如弓背的右手臂,總會笑言,將來去瞧女子,熱天要穿長袖遮住,怕別人家看到破相,不中意。從此,瞧女子就成了一個神秘的念想。
那時,屋場人家中有男女初長成,做媒的人就會上門牽線搭橋??剂咳似烽L相、家庭條件、文化程度、性情氣質(zhì)等要素,雙方大體門當(dāng)戶對,媒人就會和兩邊約好,帶男方去女方家中瞧女子。為壯膽,男方大多會找好友一起陪同,順帶做參謀。須得法,要尋長相稍遜的伙計來襯托自己,若陪人更強,可能女方會看中同伴,適得其反。
來瞧女子的青年上門,女方和父母兄妹候在家中,鄉(xiāng)親鄰里也聞風(fēng)而動。落座后,照例女方泡茶上前遞給男方,初次打照面,閑拉幾句家常,相互間逐漸心里有數(shù)。男方若不中意女方,會稍坐后即起身告辭。女方若看不上男方,則表情冷淡,不過多招呼。假設(shè)彼此對上眼,氣氛就熱烈起來,女方家人會客氣地給來者煮荷包蛋,每人一碗,每碗三個。吃來別有滋味,大家心照不宣。這當(dāng)口,談吐很重要,不能失言和露怯。女方對男方倘若十分心動,想近距離多看幾眼,就反復(fù)泡茶過去,讓人應(yīng)接不暇。男方若對女方格外有意,會久坐不走,任憑媒人和同伴幾番催促。那時瞧女子都騎單車過去,男女俱要梳理打扮,以博取好印象。男方口袋中要帶一包上好香煙,逢人散開,滿面春風(fēng)。屋場有笑話說,某青年去瞧女子,未做準(zhǔn)備,女方家長抽煙,反過來遞給他,其雙手做推辭狀,言,這個壞樣子還沒學(xué)。旁人啼笑皆非,結(jié)果可想而知。
瞧完女子后,男女各家會私下探聽,弄清對方的家世門風(fēng)、過往經(jīng)歷等底細(xì),再由媒人居中穿插,約定時日,由女方去男方家中探看,是為查人家。也由媒人帶領(lǐng),女方及其母一同前往。男方在家中要做相應(yīng)準(zhǔn)備,諸如一桌上好飯菜、各色禮物等。瞧女子是彼此對上眼,看好人品長相,查人家則為女方考察男方的家庭狀況。媒人居中,難免存在不實之言,有女方上門后發(fā)現(xiàn)大相徑庭,母女相商后會趁早離開。若一切得當(dāng),則留下來吃午飯,接受男方的饋贈。打發(fā)的物品,當(dāng)年大多為布匹,花布搭配藍(lán)卡其布,約莫扯六尺長,母女倆剛好各做一件衣裳。也有特例,女方回家后反悔,須將打發(fā)的物品交由媒人退還。對照古時納采、問名、納吉、請期、納征、親迎等所謂“六禮”,瞧女子、查人家這個過程,應(yīng)為“納采”。
往后是“問名”。老家規(guī)矩,雙方先要按照男紅女綠將各自姓名、生辰八字寫在彩紙上,交與對方,找人看八字合不合,稱之為“對庚”。若無障礙,通過父母商量、處士建議、廟中問卦等形式,經(jīng)媒人中介,兩家會確定一個吉日訂婚,訂婚后彼此就有了正式婚約。
訂婚算喜期,男方近親都要參與,前來招待。女方過來七八人,除自己和媒人,還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普通人家,主家?guī)Э腿丝偣矁扇赖臉幼?,需備完整酒席,不能慢待。女方來客一律都要打發(fā),仍用布料,依時俗行事。還有倒過來訂婚的情況,由男方出酒席錢,女方操辦,其他答謝禮節(jié)皆不能省。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初期,老家那邊在訂婚時,男方要為女方添置“三大件”。三大件為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到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末期,隨著經(jīng)濟條件改善,逐漸改由戒指、項鏈、耳環(huán)等所謂“三金”替代。訂婚后,結(jié)婚前,若發(fā)生變故,稱為“和婚”,女方要將三大件或三金退還男方。一一對應(yīng)的話,訂婚該算“六禮”中的“納吉”。
訂婚后,若男女都到了適婚年齡,媒人和雙方父母就要商議結(jié)婚日期。過去,訂婚和結(jié)婚間隔時日有長有短,短則幾個月,長則兩三年。不會久拖,人們都信奉“早栽樹早乘涼”的道理,希望趁年輕快點生養(yǎng),讓家族人丁興旺??慈掌谝胰朔匣蕷v,或到土地廟問卦,雙方確認(rèn)后由男方將日期寫在紅紙上,經(jīng)媒人之手轉(zhuǎn)于女方。這或是“六禮”中的“請期”,佳期既定,兩家就各自進(jìn)入收親和嫁女事項的籌備中。
男方家收親,有的會建造新房,或?qū)⒗戏糠鬯⒀b飾,大多兩間,一間臥室一間伙房。相應(yīng)準(zhǔn)備,除了新房外,男方家只需做一張新床,其他一應(yīng)物品,都由女方作為嫁妝添置。女方家嫁女,先要請木匠師傅上門做嫁妝,再請漆匠師傅過來做油漆,往后還要請彈匠師傅彈制新棉被,裁縫師傅縫制新衣裳。前前后后忙碌幾個月,花銷不少。除了物料費和工錢,每天招待茶飯外,在完工之日,還要給匠人師傅喜錢包封。這些開支,過去皆由男方家以聘禮的形式補貼過來,老家那邊稱為“雞鵝禮”或“吉鵝禮”。雞鵝禮的多少由媒人居中協(xié)商,按照時下的水平、女家嫁妝的多少和貴重程度確定,甚而有討價還價的過程。媒人從中調(diào)停,或會兩頭不討好,出現(xiàn)一些小插曲。聽聞過趣事,某屋場有人收親,男方因給付的雞鵝禮未達(dá)到女家要求,女家在嫁妝中扣留了一臺電風(fēng)扇,多年后成為笑談。想來,若以“六禮”論,送收聘禮算“納征”。
為何聘禮叫“雞鵝禮”?問過屋場的老者,解釋說過去聘禮皆為雞、鵝,后用銀錢替代,遂稱之為“雞鵝禮”。另有解釋為“吉鵝禮”,蓋因古時用大雁做聘禮,取祥瑞寓意,稱之為“吉鵝”。雞鵝禮的多少,從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兩百元,到八十年代后期的一兩千元,再往后一路水漲船高,和嫁妝的價值高低相關(guān)聯(lián)。老家有言:上等人家,貼錢嫁女;中等人家,就錢嫁女;下等人家,賺錢嫁女。這里的錢,就是指雞鵝禮。女家根據(jù)家庭條件來置辦嫁妝,自是萬家燈火,不盡相同。雞鵝禮大多提前備好,正式結(jié)婚前幾天到位,由媒人送過去。結(jié)婚之前或當(dāng)天,男方另要帶一只雞過去贈與女家,喚作“離娘雞”。離娘雞有說辭,要殺給即將出嫁的女兒吃,表示從今以后離開娘親身旁,到夫家生活。
女方家嫁女,確定婚期后,會早早在屋場放出消息,具體方式為買來喜糖,挨戶派上門。如此,屋場人就會前去送出嫁禮,叫作“起嫁”,也稱“添箱”。男家則要預(yù)備大辦酒席,提前很早養(yǎng)好或買來生豬,購置糖果吃食等待客之物。須和周邊鄰里打好招呼,借用堂屋和睡房,用于擺酒席和搭鋪。在婚前一個月左右,男家要準(zhǔn)備好請?zhí)?,紅紙黑字手工寫就,叫作“書”,由本族房頭的人負(fù)責(zé)去請客,包括親戚朋友。大喜之期前兩三日,男方家中早就熱火朝天,新房布置好只待嫁妝到。劈柴壘灶,擺放桌椅,租借碗筷,張貼對聯(lián),鄰里幫忙的人分工清楚,按序推進(jìn)。主事的人喚作“提調(diào)”,須提前召會,商討布置,分派陪客接待、迎娶上親、抬運嫁妝、打盤下菜、鳴放鞭炮、燒水泡茶、喊席致禮等任務(wù),不能有差池。所有人事安排名單,都用紅紙張貼上墻。
屋場收親的主家大門口,頂上一律貼紅雙喜字,兩邊的對聯(lián)通俗易懂,如“婚聯(lián)二姓,偶結(jié)同心”等。屋內(nèi)各個門框也要貼上對聯(lián),需根據(jù)房間的用途來書寫。例如,廚房門口,會寫“廚內(nèi)精心調(diào)五味,堂前聚首會三親”;父母住房門口,會寫“了卻爹娘心上事,喜迎兒女意中人”;新房的對聯(lián),則要求活潑詼諧,突出喜氣。堂叔正湘和堂嬸彩鳳結(jié)婚時新娘房的對聯(lián),我現(xiàn)在仍記得清楚,當(dāng)年由屋場的老學(xué)究周百祿先生所撰,內(nèi)容為“正湘吹笛引彩鳳,彩鳳秋波送正湘”,將新郎新娘的名字嵌入聯(lián)中,頗有意味。
女方的嫁妝,于結(jié)婚當(dāng)天隨送迎親隊伍一起運往,也有提早抬回的情況,在新房擺放好。當(dāng)年的嫁妝,有各式家具,如衣柜、高低柜、兩屜柜、茶柜、三角柜、五角柜、書桌、臉盆架等;有生活用具,如水桶、腳盆、臉盆、開水瓶、燒水壺、火爐、火鉗、通鉤、茶盤、花瓶、鏡子等;有床上用品,如蓋被、墊被、毯子、枕頭、蚊帳、席子等;還有家用電器,從收音機、電風(fēng)扇開始,到后來逐步有了錄音機、黑白電視機,再到彩電、洗衣機、電冰箱等。無一例外,每件物品上都貼有“喜”字剪紙。那時用多少“杠”來形容嫁妝數(shù)量,兩個人抬起來為一杠,大多十杠左右。
抬嫁妝的轎夫,連同男方過去接親的人,女方家要按照個數(shù)多少,人手一個包封,號之為“大雁包封”。此稱謂,蓋取大雁成行成列,依時到達(dá)之意。大雁包封實則由男方準(zhǔn)備,事先交給女家發(fā)放。女家另外備有四份糖果吃食,用紅紙包裹,給運送嫁妝的人在半路休息時食用。嫁妝中各件家具除衣柜外,都要能隨時打開,并在各個抽屜中裝入糖果和花生瓜子等。因到地頭后眾人看熱鬧,大人小孩打開抽屜,怕言“什么都沒有”,那不吉利,須討個好口彩。少不得花生瓜子,為取其諧音,表示發(fā)子發(fā)孫。衣柜排除在外,蓋因在結(jié)婚當(dāng)日有個儀式,新娘邀請家娘也就是婆婆開柜門。這算老習(xí)俗,開柜時,新娘遞上鑰匙,家娘邊開柜門邊贊好話,如“左手拿金鎖,右手開金柜,內(nèi)有金條,早有準(zhǔn)備”之類。事畢新娘須給家娘奉上襪子、手巾等禮物,作為答謝。
那時結(jié)婚用的糖果,大多是水果糖。五顏六色的糖紙,剝開后里面是長方形的糖體,黃白發(fā)亮,晶瑩剔透,入口生津,甜得純粹。小孩會將糖紙也留存起來,糖果含在口中,不去咀嚼,任其沁潤融化,一顆可以吃老半天。后來才有逐漸高級的酥心糖、牛奶糖、夾心糖、巧克力糖等,花樣繁多?,F(xiàn)在回想,還是最簡單的方磚水果糖讓人懷念,地道而實在。
結(jié)婚前日,晚餐有“陪媒”的習(xí)俗。一場姻緣落實下來,媒人在中間穿針引線,左右周旋,殊為不易。這餐飯以媒人為大,主人家尊其“坐上”。另有規(guī)矩,在當(dāng)日晚餐或次日早餐一并宴請婆家和母家。這叫飲水思源,先請老親戚,再迎新親戚?!捌偶摇焙汀澳讣摇笔抢霞夷沁吿赜械姆Q謂,婆家指男方祖母的娘家人,母家指男方母親的娘家人。在喊席上座時,一律用尊稱,呼為“婆家大人”和“母家大人”。在陪媒之前,主家要專程給媒人家送去一瓶好酒、一塊豬肉,還有兩個貼有紅紙的食品禮包,這叫“啟媒”?;槎Y當(dāng)天下午,主家還會給媒人送來一個豬頭作為謝禮,連同豬尾巴一起,豬尾巴要插在豬嘴巴里面。做一場媒,媒人多少有些收入,因而就派生出專職媒人。他們對遠(yuǎn)近屋場的青年男女了如指掌,一有機會便鉆山打洞,成就許多婚姻,也鬧出不少笑話。有些結(jié)婚后關(guān)系不和,往往男女雙方都會怪罪做媒者,弄得兩頭不是人。因而,老家一帶有笑言,“媒人難當(dāng),媒婆難做,包結(jié)婚還要包生崽”。
終于到“六禮”中的“親迎”了?;槎Y當(dāng)天,根據(jù)路途遠(yuǎn)近,前去接親的人約好時間一起出發(fā)前往女方家中。路途遙遠(yuǎn)的,甚而要凌晨四五點就起來,那時都靠腿力,須計算好返程的時間。接親的人大多不超過七個,除新郎、媒人外,還有幾位能說會道、懂得禮數(shù)的男女陪同人員,特別要安排一位未婚女性陪新娘子??傊r人數(shù)成單,迎親回來加新娘就成雙了。女方會放鞭炮迎接迎親隊伍,早備有糖果酒水在桌上,大家圍坐一起說客氣話,其樂融融。一番佳言好語后,陪同的人就提議早點上路去往男家。這時,要給媒人一個“絆草”包封,意為辛苦媒人清理一路的荊棘雜草,總算大功告成。
過去習(xí)俗,女方的父親不去送親,留在家中。若去參加婚禮,則要早點出門單獨前往,叫作“爺不送女”。女方的姐姐不去送親,有“姐姐送老妹,送個爛布袋”的民謠,用老家方言說來押韻,意為姐姐送妹妹出嫁,影響發(fā)家。祖父母也不去送親,男方要在迎親時帶過去一桌酒席,供其享用,這桌菜叫作“伺祖菜”。外祖父外祖母同樣不去送親,男方須為其準(zhǔn)備兩只肘子,下午返程時由送親隊伍帶回。去當(dāng)上親的人皆有打發(fā),過去也都是布料,但有所區(qū)別。剛開始普遍用燈芯絨布打發(fā)父母,逐步升級成呢子布,其他人則為藍(lán)卡其布,再往后均以現(xiàn)錢代替。女方父親不管去不去男方家,一應(yīng)打發(fā)皆不能少。
當(dāng)年屋場婚嫁,都選擇非農(nóng)忙時節(jié),以秋收后、冬令和剛開春時為主,尤其是臘月和正月,那時氣溫較低,眾人賦閑,有利于喜宴菜蔬食材的保管。偶爾會有一個屋場兩家同天收親的情況,殊不多見,如此的話要爭搶迎親時間,因傳聞先成禮的那戶氣運將更佳。另有習(xí)俗,女家會事先準(zhǔn)備幾塊手巾以備不時之需。緣為大家都選擇好日子結(jié)婚辦酒,路途中容易碰到其他迎送親隊伍,按例,新娘子相互間需交換一樣物品,手巾價格不高,互不吃虧。總之,不能將好換差,那樣壞了兆頭。這枝節(jié),讓人不由得想起京劇《鎖麟囊》的劇情。
一路步行,有說有笑,送親人和迎親者參差交錯一線拉開,衣著光鮮的新郎新娘在里面分外打眼。膽大的孩童常主動上前,討要喜糖。到了男方地頭,一時鞭炮齊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在地坪前面,有人拱手迎接;到大門口,有人作揖引入;進(jìn)去里面,有人帶到房中落座。抵達(dá)大門口時有講究,男方父母會站列西邊恭迎,因東邊為大,上親中為首之人要懂禮數(shù),上前將對方讓到東邊,再一起相攜而入。進(jìn)屋后,過去有所謂“到岸酒”,上親這邊大多會提前推辭。落座后女陪人陪女客,男陪人陪男客,茶水果品伺候,客氣而周到。陪同的人要會講話,有一套拉近關(guān)系、體現(xiàn)水準(zhǔn)的說辭,總之賓主盡歡。
未幾,到了用餐時間,酒席開場。除了安排專門場地作為上親的專席外,要以喊席的方式,尊請上親大人上座。屋場老堂屋大多坐北朝南,里面擺放六個八仙桌,靠北邊里頭兩桌為主桌,當(dāng)日以上親為大,坐一席,由女方送親人員內(nèi)部推舉。上座前從大門口進(jìn)入,中間打躬作揖,幾人引導(dǎo),落座東邊靠北上首位置。一席的左邊為三席,相對應(yīng)的西邊兩個座位分別為二席和四席。二、三席由母家、婆家選送代表落座,這叫老親戚陪新親戚。四席則由媒人上座,享受主賓待遇。
主桌上的餐具會稍微不同,絕不可有殘缺,需用紅色專用酒壺。用餐期間,上親由陪同人員全程照料,倒酒敬菜,客氣有加,難免讓人拘謹(jǐn)。因而,老家那邊形容做客不自在,會說,像當(dāng)上親。上親中的女賓安排在另一個堂屋,同樣喊席入座。新娘也有專門席位,舊俗,這是新媳婦僅有的一次上座,以后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幾十年媳婦熬成婆,才會再有“坐上”的機會。
上親過來第一次正式到男方家做客,自然客隨主便,不挑毛病。也有多事之人,據(jù)說其發(fā)現(xiàn)主桌未擺平,就出言揶揄男方陪同人員,是否我家妹子腳跛?一邊高一邊低。眾人只得賠小心,趕緊補救。多數(shù)情況下,陪人敬上親的酒會適可而止。有時陪人過分殷勤,言語太為犀利的話,上親也可能喧賓奪主,反攻起來讓陪人下不了臺。聽聞屋場遠(yuǎn)房的建叔,去鄰近的瀘渚灣當(dāng)上親,直將陪人都喝趴下了,旁人戲言,這是“有好親戚,沒有好陪同”。
酒席進(jìn)行中,剛好過半時,司禮人員會叫上新郎新娘,從主家堂屋開始,到各個坐有賓客的場地鞠躬致意。答謝詞大同小異,諸如“今日是某夫婦令郎和令媳百年好合之日,高攀了某府上親大人,叨沾了婆家大人母家大人的余光,承蒙各府親朋前來道賀,舍屋里略備薄酒,招待不周,敬請海涵,新郎新娘鞠躬致謝”云云。賓客起立,幾處反復(fù),過后禮成。說來,老家一帶的結(jié)婚禮儀,最后就落在吃上,吃餐酒席,熱鬧一下,飯吃完等于婚結(jié)成。
因此這餐飯的成色就很重要,用什么菜式,請哪個廚倌,屋場人早早關(guān)注,事前事后都有人議論說道。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初期,一開始喜宴是三筍三肉,加和菜、魚碗、蛋碗、肉丸,十道菜。三筍三肉就占了六道菜,三筍即三碗炒榨筍,三肉指一碗扣肉,兩碗炆肉,這算上等席面。如今炆肉早就從喜宴上消失了,做法和紅燒肉有點相似,采用五花肉,切成四方狀,清洗后下鍋加水和調(diào)料煮,老家將這種烹制方法叫作“炆”。和紅燒肉的區(qū)別在于:一是不轉(zhuǎn)色;二是不放整只干紅辣椒和八角;三是不收汁,有湯。這道菜看似簡單無奇,當(dāng)年卻廣受歡迎。到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中期,物資豐富起來,喜宴就有了四扣四盤、四大碗四小碗的說法。
四扣,大多是扣肉、扣豬肝、扣豬肚、扣雞,還有扣蛋、扣羊肉等,總之是四樣,烹制過程都要上蒸籠蒸,上菜前再將碗反扣過來,表面平整,稱為“扣菜”。扣菜的特點是:上層是正料,講究刀工和擺盤,底下則可搭配邊角余料。如此,既式樣好看,又節(jié)省成本。其中扣肉絕不可少,老家人稱之為“面子菜”。瀏北的扣肉和其他地方比,制作工藝有不同,表皮是整塊,過大油后面上金黃軟糯,底下打十字花刀,便于食用,和吸油的霉干菜結(jié)合在一起,肥而不膩。肉丸也是扣菜,將一定肥瘦比例的鮮肉剁碎,加入碾細(xì)的茴餅粉攪拌均勻,用手捏成荔枝大小,一顆顆擺放在碗中,再上鍋用猛火蒸,出籠味道微甜,肉香濃郁,落口消融。
四盤是炒菜,用盤子裝,包括小炒肉、炒牛肉、炒羊肉、炒豬肝、炒豬腸、炒腰花等,選取四種,不一而足。其中小炒肉最討喜,有多種做法,有的加入青辣椒或紅辣椒,有的直接只放碎干椒和大蒜,總之鮮香四溢,分外下飯。四大碗、四小碗則指裝盤的餐具大小,和菜、燉雞等用大碗,肉丸、咸魚等用小碗。
老家一帶的和菜是一絕,大海碗用菠菜打底,豬皮做成的平肚、豬肝、蛋皮、木耳、鵪鶉蛋等煮成一鍋,熱騰騰大雜燴連湯舀進(jìn)去,菠菜立馬燙熟,整道菜鮮美清潤,老少咸宜,喚作“和菜”,取五味調(diào)和、和而不同之意,也可寫為“合菜”。筍子須用上好榨筍,水發(fā)后橫著紋路改切為一般粗細(xì),炒干水再放入油鹽煸炒,出鍋油光可鑒,鮮脆爽口。咸魚是我兒時的最愛,上佳的咸魚要炸得恰到好處,酥脆咸香,讓人口水直流,吃完后還忍不住吮手指。
一場酒席,只有筍子、扣肉、和菜、小炒肉、肉丸等幾道做好了才算成功。否則,其他菜再花了本也會風(fēng)評不佳。那時的喜宴,真材實料,沒太多調(diào)味品,土法烹飪,味道自不會差,屋場男女老少都恨不得成為座上客。因此,屋場辦喜事,有的人家就輪流出去吃酒席。總有或好或壞的議論出來,屋場人見怪不怪,謂之好也說三天,歹也說三天。主家各方面都準(zhǔn)備充分,酒席分量足,味道好,別開生面,眾人實在無刺可挑,就會笑言,樣樣都行,就是洗面水太燙了。當(dāng)時酒席過后,在前坪備有臉盆、毛巾、熱水供客人洗手和臉,言洗面水太燙,和說主人家新衣服上有灰塵異曲同工。
過去年月各家各戶手頭都不寬松,物力維艱。頭段時日,酒席上的用料都從豬身上來,屋場收一場親,主家至少要殺一頭豬。豬頭豬尾用來謝媒,豬下水做鹵味,豬肉成了絕對主料。到后來,才逐漸增加牛羊肉、雞鴨肉,甚至甲魚、海鮮等,造價自然一路上漲。
酒席皆由屋場手藝上好的廚師主理,配備數(shù)個幫工打下手。鍋碗瓢盆、蒸籠器具或借或租,一應(yīng)俱全。開席時,廚師按照事先預(yù)備的出菜順序,將菜肴裝入擺在門板上的碗里,邊上立馬有人迅疾轉(zhuǎn)到長木條盤中。打盤下菜的人穿圍裙戴袖套,快速搬運至各個坐客處,口里大喊:“某菜來了,上菜!”旁邊負(fù)責(zé)上菜的人眼明手快,端起碗放上各個八仙桌。
吃喜宴的人都會滿臉喜氣,相互致意,提醒彼此食用菜肴。一道菜上來,放在某人前面,此人就舉箸環(huán)視,出言道,大家請用。蒸飯的飯甑擺放在門口,熱氣蒸騰,大人會幫老人小孩盛飯。飯畢,提前離席的人會打招呼:“諸位,我吃完有事先走,大家慢用!”禮貌得體。
當(dāng)是時,幾十桌酒席一起,鍋碗相撞聲,呼喊上菜聲,相互勸酒聲,鞭炮嘶鳴聲,大人歡笑聲,小孩驚叫聲,交會一起,好不熱鬧。老家土話所說的“驢嘶馬叫”,專門描繪這種場面。酒席進(jìn)行時,或者就有打春鑼的人過來贊好話,主家要打包封,飯菜招待。飯前飯后,來賓擠到禮房去寫人情送禮,一片喜氣。重要賓客都要由專人迎進(jìn)送出,鳴放鞭炮,不能輕慢。就連乞丐過來,也要和顏悅色,好酒好菜伺候,另給喜錢。
上親好不容易挨到酒席結(jié)束,再去房中落座休息,又有人過來陪同,雙方都小心應(yīng)付著,揀好聽的話說。過后不久,送親人員提出時候不早,須打回轉(zhuǎn),主家這邊又準(zhǔn)備了“啟馬杯”?!皢ⅠR杯”意為上親大人即將返程,臨走再喝幾杯喜酒,以送行。仍舊要喊席,上的菜蔬以鹵味涼菜為主,如鹵豬耳朵、鹵豬舌、鹵豬心、鹵豬肝等,加上各色果品。等到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主家、媒人和陪同人員一再挽留后,上親大人離席告辭,再放長炮仗送客。
上親一行離去時,新娘會依依不舍,甚而流出淚來。老家一帶沒有哭嫁的說法,新娘要面帶笑容,屋場里的女人家早準(zhǔn)備好,結(jié)伴過來討新娘茶喝。這個節(jié)目男性不能參加,新娘要拿出上好的細(xì)茶和茴香,用嫁妝中的器具燒水泡茶,給眾人一一奉上,還要擺放各種吃食。座中口才好的女人家會帶頭說吉利話,如“茶盤四四方,細(xì)茶擺中央;水又滾茶又青,生個伢子坐北京”等,生動有趣,讓人過耳不忘。眾人自交相稱贊,這當(dāng)口,那些過來人對比自己嫁入時的景象,不覺感嘆,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晚餐會隨意很多,席面還是正餐。屋場俗語,結(jié)婚三天無大小,以示歡慶。老家一帶屬禮儀之鄉(xiāng),長幼秩序井然,鬧洞房也算文明。年輕人歡聚一團(tuán),老人家退避,不會玩過火。晚上男女雙方要好的朋友相約過去放鞭炮賀喜,熱熱鬧鬧,新郎新娘出來派喜煙喜糖,或打開錄音機,唱跳時興的歌舞助興。有人家還愿在家中放露天電影,這樣屋里屋外又人聲鼎沸,大人小孩穿梭不停。直到電影散場,夜深人靜,看熱鬧和幫忙的人紛紛回家,一場喜事總算操辦完。
有特殊情況,雙方看好佳期,突遇男方家中老人過世,就要協(xié)商改日子,另做打算。因按照老規(guī)矩,家中直系親屬亡故,三年內(nèi)不能婚娶。也有變通辦法,雙方可商定在男方家中舉喪時同步結(jié)婚,紅白喜事一并進(jìn)行。這叫“對柩拜”,正是“紅喜事白喜事紅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男方喜事告一段落,女方家人回去,好戲剛剛開場。按例第二天新郎新娘“回門”,女方家中要辦宴席,答謝之前過來起嫁送禮的親朋。席面和收親差不多,場面略小,也要喊席?;亻T日,要由女方弟弟去男家接新郎新娘,當(dāng)天坐一席位置的是新郎,尊之為“新貴人”。當(dāng)“新貴人”要有心得,上席前須客氣謙讓,還要小心提防女方好友的惡作劇,帶有捉弄性質(zhì),考驗新郎的應(yīng)變能力。
諸如,飯里可能有人故意摻入了食鹽,新郎吃一口察覺,旁人嗤笑,要不慌不忙,端到堂屋里神龕前,道,這碗飯敬神明祖先。中途若去添飯,有人會拿新郎筷子做文章,調(diào)換成一倒一順,要警覺換回,不然就會被笑話,說“新貴人”不曉得倒順。新娘在一旁觀瞧,只能干著急,不可出手相助,那會拂了友人的面子。當(dāng)年老家那邊做新郎殊不容易,結(jié)婚后的第二年正月,要去女方眾家親戚中拜訪,戶戶吃飯喝酒,沒有好酒量難以過關(guān),各色善意的玩笑也沒完沒了。所謂的“新貴人”身份,要待到全部親戚走完,才算結(jié)束。
“六禮”皆成,從“瞧女子”到“回門”,婚嫁風(fēng)俗次第上演,屋場喜事循環(huán)反復(fù),人們早就習(xí)以為常。收親辦喜宴當(dāng)天是新婚男女人生的巔峰時刻,而小夫妻的漫長生活,才剛剛開始。
(選自2024年第6期《創(chuàng)作》)
原刊責(zé)編" 楊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