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明資源。”吉林省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承載著吉林的歷史記憶、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保護好、傳承好這些文化遺產,對于堅定文化自信、提升吉林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和全面振興意義重大。
省委、省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門集體學習,聚焦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學思想、談認識、找差距、強措施、抓落實”,體現了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政治擔當。省委書記黃強多次對全省文化遺產、博物館建設等現場調研,對歷史建筑修繕利用、博物館高質量發(fā)展、古樹名木保護、吉林省歷史文化資源發(fā)掘闡釋等工作作出專題部署,全省上下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工作力度明顯提升,取得一定成效。作為文化遺產管理職能部門,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高度自覺,一體推進吉林歷史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系統(tǒng)性傳承、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貢獻力量。
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既有“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等思想理念層面的認識論,又有“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還有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等實踐操作層面的方法論,明確了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路線圖和任務書。吉林省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根脈,不僅是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fā)展的重要物證,也是維護國家歷史主權和文化安全的戰(zhàn)略性資源。我們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守住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更好地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讓吉林歷史文化更鮮活、更具生命力。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資源,我們必須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著眼文明傳承、文化延續(xù),真實完整地保護好各時期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努力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xiāng)愁。歷史文化遺產延續(xù)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根脈,既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要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我們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tài),守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底線、紅線,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推動文化遺產煥發(fā)新時代光彩。
增強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吉林地處東北亞中心區(qū)域,有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據統(tǒng)計,全省共有不可移動文物920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0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177處。全省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935 項,其中,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2項,國家級55項,省級433項,市(州)及縣級3445項;認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659人。從文物保護利用現狀看,在制度建設、督察機制等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問題:一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不高。文物建筑資源底數不夠清晰,對全省分布的具體數量、年代、類型等信息尚未完全掌握;有效利用和開發(fā)還不夠,偽滿建筑的多方面價值有待挖掘,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尚未形成合力,構建全省文物“大保護”格局還有差距。二是文化遺產安全短板明顯。有的地方或“拆舊建新”或過度開發(fā),有的基層文化遺產保護力量不足,有的經費保障不夠,在安全保護上政出多門、銜接不暢。三是文物展示活化利用不夠。目前全省備案博物館112家,數量偏少且文物品種單一,整體建設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體現我省“三地三搖籃”等代表性標識的博物館不多,全省一半博物館的基本展陳,至少5年以上沒有進行過改陳,不少博物館展陳設施老舊破損,缺少文物實體支撐等。
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活化利用有效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是文旅人的歷史責任,更是政治責任,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以尊崇敬畏之心賡續(xù)文化血脈、傳承民族之魂,在文化自信自強中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吉林新實踐。深入學習貫徹文物保護法。精研細學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系統(tǒng)梳理我省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與目前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加快啟動《吉林省文物保護條例》修訂工作,為我省文物保護工作強化地方法治保障。著力構建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根據文化遺產系統(tǒng)性保護的科學規(guī)律和工作要求,推動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名城名鎮(zhèn)、歷史街區(qū)、傳統(tǒng)村落、文化景觀、非遺民俗等文化遺產系統(tǒng)性保護。扎實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建立詳細的檔案和數據庫。落實建設用地“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加強城鄉(xiāng)建設中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文物考古研究工作。推動文物價值闡釋,重點實施“吉林東部長白山地區(qū)古人類遺址考察與研究”、“高句麗考古研究”等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加強渤海文化研究等,深入發(fā)掘吉林歷史文化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價值,推動形成符合吉林實際、得到普遍認可的吉林文化氣質。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進長白山神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長白山建成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提供文化著力點;貫徹落實《省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加強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增強文化自信”專題研討會重點任務清單》,堅持一城一規(guī)劃、一建筑一方案,推動利用歷史建筑舊址設立博物館,開辟展覽展示場所,為旅游業(yè)態(tài)注入文化靈魂。筑牢文物安全屏障。組織開展專項督察,依法查處涉嫌違法拆除文物建筑、破壞古樹名木等行為。建立文物安全管理督察長效機制,完善文物安全工作協(xié)調機制,將文物安全工作納入意識形態(tài)責任制督查范圍,全面壓緊壓實各級黨政主體責任。拓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新空間。增強吉林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全面落實“國家文物局與省政府簽署統(tǒng)籌推進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合作協(xié)議”,高質量完成紅石砬子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加強抗聯遺址展示利用。策劃紀念抗戰(zhàn)勝利八十周年系列活動,指導各地抓緊籌劃紀念抗戰(zhàn)勝利八十周年精品展覽。打造系列紅色旅游精品,辦好紅色旅游節(jié),提升吉林紅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推進博物館高質量發(fā)展。制定《吉林省博物館高質量發(fā)展規(guī)劃》,優(yōu)化我省博物館結構布局,全面提升博物館展陳水平和講解服務質量,推進建設中國航空博物館、一汽博物館、抗美援朝后援地展示項目,加緊建設吳大澂展覽館、張伯駒紀念館等,培育一批專題博物館。加大非遺保護力度。開展非遺資源普查,修訂完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辦法,持續(xù)培育非遺特色景區(qū)、非遺傳承基地,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在社區(qū)活動,繼續(xù)辦好“非遺過大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系列非遺主題宣傳推廣活動,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作者: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
責任編輯/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