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年的記憶,老家每戶人家的堂屋里都有一個偌大的火塘,家庭經(jīng)濟條件好一些的,用青磚砌,一般人家用木頭垛,在砌好或垛好的框里墊上土夯實,沿著框邊用黏土抹一拃厚的面,緊挨著面豎幾塊青磚或是尺寸合適的石板,一個火塘就可以生火了。
我老家在漾濞縣順濞鎮(zhèn)小村,五十多年前叫小村公社小村大隊二隊,是一個古老的白族村落。居家的房子,多數(shù)人家家里都沒有什么像樣的家具,火塘則家家有。堂屋里有用來照明、取暖、待客休息的火塘。灶房里有用來燒水、做飯、煮肉、炒菜的火塘。
房屋大都為土木結(jié)構(gòu)的樓房,俗稱五架梁。條件好一些的連著大房子建漏閣,漏閣也是樓房,但比大房子矮一點,通常一間或兩間,這種結(jié)構(gòu)的房子稱一房一漏。大房子三間房,中間房間通常是客堂兼老人房,叫堂屋;堂屋兩邊的兩間房叫券房,多給已婚子女住,條件好的也做待嫁女孩的閨房,或是預(yù)備給已成年未婚男子做備用婚房。漏閣通常是灶房兼生產(chǎn)用房。只有一間大房子的,則要拿出一間做灶房。無論是一房還是一房一漏,砌,或是垛的火塘都在老人居住的堂屋里。灶房里壘大灶,大灶多為雙眼大爐膛土灶。一個大灶占去一間房的三分之一還多,灶上支兩口口徑三尺左右的大鐵鍋,一只大鍋煮豬食,一只大鍋煮飯、炒菜。家家在灶房里燒火塘,灶房里的火塘沒堂屋里的火塘講究,就地刨個坑,坑里燒一堆火,火堆上支一個鐵三腳,替換著架上銅壺、鑼鍋、鐵鍋便可以燒水、煮飯、炒菜。飯熟了,一家人圍坐火塘邊,盛一碗飯、舀一勺菜,蹲坐火塘邊共享一餐飯食,便是山里人家溫暖的日常。
傍晚時分,村莊顯得更加喧鬧,屋頂炊煙裊裊,老人趕著羊群、牛群,男人背著柴火或是扛著農(nóng)具回家,女人在水溝邊挑水、浣衣、洗菜,半大孩子站在村頭,扯著嗓門大聲喊還在村子對面田地里勞作的大人回家吃飯……
堂屋火塘的位置在堂屋靠后墻一兩尺的地方,長度差不多和一張小床同長,火塘的兩邊,多安放家里老人睡的火炕床。坐在床沿邊,腳剛好可以蹬在圍火塘邊的磚臺或是木頭垛臺上。到了晚上,火塘熊熊燃燒,一家人圍火而坐,大塊大塊的柴火在化為灰燼的過程中釋放出光亮和溫暖。黢黑的夜,守護火塘其實就是守護家人。相依相伴的日子,像火塘一樣溫暖。
火炕床鋪席子,條件好一些的還鋪羊毛氈,羊毛氈毯是生活在離我們不遠的高山彝族人家才會制作的純手工氈毯,住在深山里的彝族人家,家家養(yǎng)綿羊,剪了綿羊毛搟羊毛氈。高山上的彝族寨子海拔高,冬天比我們住的寨子還要冷。羊毛氈除了鋪火炕床外,還做成披氈披在身上,他們說披氈不僅暖和還防潮。在紡織品極度缺乏的年代,很多人家缺被子,大冬天有的人就身披一塊羊毛氈圍著火塘熬過漫漫長夜。有些老人因為長時間烤火,腳桿上會長紫紅色的烤火斑,嚴重的會皮膚潰爛。
我老家的寨子,海拔1700米左右,但夏天依舊會很熱,養(yǎng)不了綿羊,只養(yǎng)山羊。偶有人家也有用山羊皮做羊皮褥子鋪在火炕床上,但更多人嫌羊皮褥子味重,不喜歡用來鋪火炕床,倒是喜歡把山羊皮處理后做成羊皮褂。很小的時候,就常見村里的男人和老人穿羊皮褂。羊皮褂厚厚的一層羊毛,黑色的、黃色的、白色的都有,羊皮褂子后片都用一整張羊皮,短小的羊尾巴,一綹毛比整張羊皮的毛要長一些,做成羊皮褂后穿在身上,羊皮褂帶著的小尾巴,罩住了人身子的一大半,人也像長了個小尾巴,毛茸茸的看上去都覺得熱乎。
我對羊毛氈刻骨銘心的記憶是陪奶奶回娘家。等我記事和奶奶一起回娘家,奶奶已經(jīng)是她老家很多人的長輩,加上奶奶眾口皆碑的好人品,每到一家都是最受尊重的客人和最受尊敬的長輩,因此常常被“請上座”。有火塘的堂屋,“上座”指的是堂屋門對著的最靠墻火塘兩邊的位置。那時候我還小,奶奶被“請上座”后,我要么緊挨著奶奶坐,要么被奶奶抱在懷里,所以也就經(jīng)常坐這個“上座”。今天回憶起來,那個“上座”的意義與北方炕頭的意義差不多,不外乎就是比門口暖和一些。而我是極怕坐那個“上座”的,特別是有風的日子,風倒灌進來,火煙出不去,“上座”那個位置,暖和是暖和,但火煙嗆,嗆到人都睜不開眼睛。每次和奶奶回娘家,舅姥、舅姥爺一家和奶奶的一大幫侄兒男女對她總是照顧有加,除了“請上座”,總是很客氣地把鋪了羊毛氈的火炕床讓給奶奶和我睡。我最怕睡墊了羊毛氈的火炕床,有羊毛氈的床是比別的床軟,也比別的床暖和,但和衣躺在沒有鋪床單的羊毛氈上,一根根細密的羊毛會穿透我單薄的衣褲直抵肌膚,那種感覺就像有一千只螞蟻在身上爬。奶奶知道我睡不著,多半會悄悄脫下她的長布衣,把我整個包裹起來,我才能安睡。
火炕床上的蓋被,白布做的被里子,用到舊時,大多成了焦糖色或褐色,不是不講衛(wèi)生弄臟的那種油膩臟,是火煙熏過之后洗不白了。
等我記事,村里已經(jīng)有了供銷社,用來引燃火塘的火柴,當時很多人還把它叫作“洋火”的東西,已經(jīng)不算稀奇。購買和使用都已經(jīng)很方便了。因為有了可以隨時引燃火塘的火柴,火塘的意義在我最初的記憶里就是取暖、照明加煮飯?;鹛撩刻焐讼?、熄了生。是一個山村人家居家生活的日常。
而奶奶給我們講,她記憶里的火塘除了能做飯、烤火,更重要的是要為一家人保存火種。說她們小的時候,火塘是萬萬不能熄的,一旦火塘熄了火沒有了火種,就要到別人家里要火種。而要火種好像有很多講究和習俗,奶奶說過,我記不得了??傊鸱N也是不能輕易給別人的。所以像我們家這樣住在大村子的還好,同住一個村,很多人家之間有血緣關(guān)系,是親戚,總能要得到火種。要是單家獨戶,住得離村子遠的人家就麻煩了。奶奶說她剛嫁到我們家的時候,住我們家對面山上的那戶人家,有一次就來我們家要過火種。冬天,大清早到我們家來,已經(jīng)凍得說不出來話,說火塘已經(jīng)熄了一夜,再不回去點燃火塘,老人都要凍死了。奶奶給他點了火把,再給他備了一大把明子(專門用來引火、扎火把,松脂含量很高的松柴條),怕不保險,又給他燒了兩坨干牛糞帶上。
奶奶說,對面山上的那戶人家,看上去就像我們鄰居,叫都叫得答應(yīng)。但中間隔了一條河,還好是冬天,河水小,要是雨季河水大,過不過得來河都還不知道。就這樣過得來河,從對面他們居住的半山下到河底,又從河底爬到我們居住的半山,再從我們居住的半山回到他們居住的半山,順順趟趟趕個來回也得是個把時辰,一把火把是無論如何都燃不到他們家的。要是半路上火把熄了,還得再回來。所以明子火把加兩坨引燃的干牛糞就萬無一失了。為了感激奶奶的周到,來年夏天,桃子成熟的時候,那個來要火種的年輕男子冒險蹚過湍急的小河,給奶奶送來了一籃桃子。
奶奶還說,那時候的山里人家,一戶人家單獨居住在遠離村莊的地方,叫住獨家村。住獨家村的人家多半有這樣那樣的特殊原因。有的因為患有傳染性疾病,比如麻風病、肺癆、瘌痢頭等被人嫌棄;有的因在村子里品行不端,被人看扁;或是犯過事、坐過牢刑滿后回家,無顏面住在親人住的村子里;還有一種是遠方來的游牧民族新移民定居下來。凡此種種,村子里的大多數(shù)人都不太和他們有交往,他們也極少與村莊里的人家交往。一旦火塘熄了,那真是一件天大的事。來跟奶奶要火種的那家人,原來住在對面山背后的一個大村子里,年輕人身體沒毛病,但他的爺爺據(jù)說就因為得過麻風病留下殘疾,被村里人嫌棄,不得已搬到遠離他們村莊的山里居住和生活。奶奶同情住獨家村的人家,說他們很可憐,沒有親戚,沒有朋友,還常常被人看不起,有個三災(zāi)八難,叫天天不應(yīng),叫地地不靈,平時要小心野獸襲擊家禽家畜,還要提防賊和土匪,生活不容易。所以對他們的一點點好,他們都記在心里。
父親也曾給我們講過,他的父親,也就是我沒見過面的爺爺會鉆木取火,他們小時候在山上放牛,會采集一種叫火草的植物葉子,拿回家曬干收好,以備不時之需。所以,一盒小小的火柴,對山村火塘而言算得上是一次跨時代的革命?;鹛烈琅f生生不息,但沒有人在家的時候,熄火的火塘沒有了保存火種的功用,也少了發(fā)生火災(zāi)的隱患。
2
等我上學,父親的火塘成了我最溫暖的記憶。父親是一個很能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人。我朦朧的記憶里,應(yīng)該是大妹出生的那年,我們家在挨著奶奶家的空地上蓋了新房,與奶奶叔叔分家單過。父親嫌大火塘占地又不好打掃衛(wèi)生,就沒有在新房堂屋里砌火塘,而是在縣城趕集時買回家一個鑄鐵的火盆,鑄鐵火盆帶了一個木板做的火盆架子。父親說城里人烤火用栗炭,沒有火煙,用的就是這種火盆。我們在火盆里燒柴火,后來父親怕柴火火焰大把火盆架子燒了,干脆扔了火盆架,墊了幾個半截磚,倒是比火盆架還穩(wěn)固。很多時候我們把火盆放在灶房里,當火塘用,火盆里剛好放得下我們家原來用的鐵三腳,我們在火盆火塘上燒水、煮飯。在火塘邊吃飯,特別是冬天,飯菜冷了,就把鍋架在火上熱一下。吃了晚飯,就圍在火塘邊烤火,有時候也一起做一些諸如搓苞谷、剝豆子之類的活。父親做手工的時候多,剝麻皮、抽棕絲、搓縫蓑衣的棕絲線,也幫母親搓納鞋底的麻線、擰繩子、編籃子、編撮箕,有時候還幫大哥和堂弟做彈弓。偶爾拿一根燒了半截的柴火棍,扒拉出一截火盆邊,將灰燼抹平后,教我們在上面寫字,或是讓我們在上面寫字給他看。
夜深了,到了要睡覺的時候,父親就支使我們再去抱一些柴,給火盆添滿柴火,他自己用大火鉗把鐵三腳挑下來,然后喊一聲“我們搬家了”,迅速將火盆從煮飯、吃飯的灶房抬到我們睡覺的堂屋。父親端著火盆走在前面,我們有的搬凳子,有的拎水壺,有的端茶杯跟在后邊,母親墊后關(guān)門。迅速完成從灶房到堂屋的轉(zhuǎn)移。等堂屋里的火再次旺起來,房間里有了溫暖的氣息,一家人已經(jīng)安然入睡。
開始上小學,冬天早上冷,每個孩子都會拎一個小火盆去上學,放在課桌下面取暖?;鹋枥锏幕鹛渴瞧綍r灶房大灶燒火時燒出的木炭,撿出來在罐子里燜熄后積攢起來的。每天撮一些在小火盆里,清早起來要燒火塘,用新燒出來燃起的炭引燃小火盆里的冷炭。很多孩子都是天不亮就要自己起來生火。我們幾姊妹的小火盆,多半時候父親會幫我們生火,那時候,二十多戶人家共同居住的一個村子,沒一家有手表或是鐘表。孩子起床和上學的時間都只能是估計。我很清楚地記得,父親催我起床時常常會說,起了,起了,天亮星(啟明星)都出來有一丈高了,天快亮了。或是,雞才叫頭遍,再踏實睡一覺,等雞叫三遍爹再叫你們。
如何正確估算時間,大人大多有自己的方法??葱切?、聽公雞叫是最常用的方法。所以那時候每家每戶都要養(yǎng)一兩只會打鳴的公雞。但聽公雞打鳴定時間,我自己覺得不是很靠譜。因為我發(fā)現(xiàn),我們家的一只老公雞,有月亮的夜晚,人還沒睡下它就開始打鳴了。
我們上學的學校叫小村完小,但有附設(shè)初中班。附設(shè)初中班是后來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前身,我小學和初中都在這個學校度過。小學學制五年,初中學制之前是兩年,到我們那屆開始改為三年。小學五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不限人數(shù),附近幾個村子的適齡兒童都在這里就讀。初中面向全公社轄區(qū)擇優(yōu)錄取,每年一個班,招生不超過50人。小學生都走讀,初中生除住附近村子走讀的學生,有三分之二的人要住校。
學校的校舍,教室是一棟兩層土木結(jié)構(gòu)的樓房和一排小平房,樓房樓上兩間房,是兩個初中班的教室,樓下兩間,一間是男生宿舍,另一間是小學一、五年級復式教學班的教室。一排小平房一共六間,其中三間分別是二、三、四年級的教室,另外三間平房每間隔成兩小間是幾個老師的宿舍。
學校沒有食堂,住校生要自己做飯吃。煮飯的伙房只有一間簡陋的閃片房,閃片房是當時山區(qū)用來蓋房的瓦片稀缺,就地取材將粗壯的松木砍伐下來,鋸成一尺多長的段,用斧頭之類的工具將木頭破成片狀用來替代瓦片蓋房的一種方式。
住校生每周回家一次帶來要吃一個星期的伙食。每天放學之后,所有住校生一起在那間簡陋的閃片房里煮飯?;锓繘]有灶,也沒有門,沿著簡易房的三面土墻,三塊石頭搭一個灶,一共也只搭得下三十個左右,只能兩三個人共用一個灶。開始煮飯,三十多個火塘同時燒起,煙熏火燎,人都看不清。最難的是下雨天,被雨淋濕的柴火點不著,一房子的濃煙。等一頓飯煮出來,很多人都成了花臉貓。剛來住校的新生,很多都因為煮不熟飯而哭過。
小學和初中的課程,每周有兩節(jié)勞動課,砍柴的時候多??郴貋淼牟?,整齊碼在校園一角,主要供住校生和老師做飯用。
初中教室的窗戶,最初應(yīng)該是裝了玻璃的,后來年久失修,連窗框都不見了,只剩下幾個通風透光的土洞,教室在二樓,樓板是木板,為了安全,也不允許像小學生一樣帶小火爐。冬天,冷颼颼的風從沒有玻璃的窗戶灌進來,衣裳單薄的學生常常冷得瑟瑟發(fā)抖。老師在黑板上寫的粉筆字,好像也沒有平時順暢瀟灑了。課間休息,大家都跑到墻角站著曬太陽。遇上雨雪天氣,實在冷得不行,老師有時也會在院子里燒火給大家取暖,一個班的學生在火塘邊圍成一大圈聽老師答疑解惑。
每屆初中生畢業(yè),學校會組織一次聚餐,通常是殺一頭豬,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做一頓飯。我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畢業(yè),都在這個學校,見證一屆又一屆的學長離開學校。等新學期到來,老師會在第一時間通報好消息,被中專、高中錄取的名單,會寫在大紅紙上粘貼在大門口最顯眼的位置。在那個信息很閉塞的年代,學哥學姐榜樣的力量不可小覷,是對學弟學妹努力學習最好的鼓勵,也是山區(qū)家庭節(jié)衣縮食供孩子讀書最大的動力。哪家出了一個中專生或是大學生,成了吃公家飯的公家人,那更是一家人,甚至是一個家族引以為榮、引以為傲的事。
那時候小村完小的附設(shè)初中在縣內(nèi)是有些名氣的,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會被縣高中和外面的中專學校錄取,這在當時已經(jīng)很牛了。因為當時全縣唯一的一所高中,一年總共招生兩個班一百人,錄取比例可以說已經(jīng)是百里挑一??忌鲜≈葜袑W校的中專生就更是鳳毛麟角。很多公社(今鄉(xiāng)鎮(zhèn))辦的初中,幾年都沒有一個學生被高中錄取,更別說考上就轉(zhuǎn)戶口,捧上鐵飯碗吃上公家飯的中專生了。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小學畢業(yè),本來已經(jīng)被漾濞一中每年面向全縣擇優(yōu)錄取的初中重點班錄取,就因為家門口有這樣一所附設(shè)初中,家里選擇讓我就近就學,這里除了家庭經(jīng)濟條件的因素,更多的還是對學校的信任。也還好,三年之后,我果真也如愿考取了高中,算是不負眾望。
我們畢業(yè)的那個夜晚,畢業(yè)晚會在學校的院子里舉行,一堆篝火熊熊燃燒,一個臨時的大火塘,我們圍著火塘唱歌跳舞?;蛞粋€人,或幾個同學自由組合表演才藝。那個時候的山區(qū)農(nóng)村,很多家庭是不供女孩讀書的,我們?nèi)嘀挥芯艂€女生,我們一起為大家跳了一支舞,是老師用笛子幫我們吹奏了舞曲,曲名就叫《青春舞曲》。最后,全班同學圍著火塘一起唱《祝酒歌》,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在歌聲中依依惜別。當唱到“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光榮屬于80年代的新一輩”時,所有人都已經(jīng)淚流滿面。山鄉(xiāng)孩子的青春歲月,如老師清脆單調(diào)的笛聲,在二十年后的二十年里,依然是我心中那份最清純的美好。
那個時期,或者還要早幾年,村子里還有一處火塘,曾引發(fā)過一個懵懂少年太多的好奇心。那是居住在大村子中央的一戶三口之家,原先只有兩母女,后來招了個外村上門女婿,是村子里人口最少的一戶人家。但每到夜幕降臨,她家的火塘邊便聚滿了孩子和年輕人,成了整個村子人氣最旺的地方。女主人的年齡應(yīng)該跟我奶奶差不多,但我們整個村子同族同宗,依輩分我只叫她姐姐。去她家湊熱鬧,是聽別人說,她每晚都會在火塘邊講古本(講故事),還聽別人說,她每天晚上會講三折古本(三個故事)。但每次我去,都只聽到一個故事,一個故事講完,她就開始攆我們回家。如果我們不走,她就不講了。但每次我們走,比我們大的那些大姑娘、小伙子都不走,她也不攆他們。
我在她那里聽過好幾個故事。其中一個關(guān)于接骨草的民間傳說印象深刻,故事的內(nèi)容與廣為人知的《狼外婆的故事》類似,說的是媽媽不在家,一頭大猩猩冒充外婆前來叫門,兩兄弟給大猩猩開了門。半夜,大猩猩吃掉哥哥后又要吃弟弟,聰明的弟弟發(fā)現(xiàn)哥哥被吃后機智逃脫。大猩猩為了追趕弟弟,從院子里的桃樹上摔下來摔死了,后來在大猩猩摔死的地方長出來一棵接骨草。接骨草學名叫血滿草,枝條折斷后會有紅色的汁液流出。故事里說紅色汁液就是大猩猩的血。血滿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株能治病的草藥,功效為活血散瘀、接骨消腫、祛風除濕、舒筋活絡(luò)、利尿、補血。父親的腳風濕疼的時候,就經(jīng)常讓我?guī)退山庸遣葜笏菽_。每次掰斷枝條看紅色的汁液流出就會想起那個民間故事和講故事的人,想起聽完故事摸黑跑回家的情景。我家院子里恰好也有一棵桃樹,不遠的照壁后就有幾大叢自然生長的接骨草。每次推門進屋,感覺身后像是跟了個幽靈,后背涼颼颼的那種害怕至今都還記憶猶新。
等再長大一些我就外出讀書了,之后就再也沒有去過她家的火塘。
后來,我回村問過那些比我們大一些,當年也聽過她故事的姐姐們,她們說,等我們這些孩子走后,下半場的故事才算正式開講,有時候是讀書給他們聽,只不過講的都是大人的故事,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比如張生和崔鶯鶯,還有林黛玉賈寶玉。講完故事她就給聽故事的人起綽號,叫這個姑娘崔鶯鶯,又叫另一個小伙子張生,大家似乎也就心領(lǐng)神會了。
相互鐘情卻羞于表達的姑娘小伙,在她的“點撥”下,捅破了窗戶紙,或是通過她充當“紅娘”讓有情人終成眷屬。長大后我也問過奶奶,她咋就會講那么多故事?奶奶說,她本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時候讀過私塾,是村子里奶奶她們那個年紀女人里唯一識文斷字的。據(jù)說她家的閣樓原來是間書房,有很多藏書。后來家道沒落,前些年還因為從家里搜出來幾本被定性為“毒草”的書籍挨過批斗,其中有一本書的書名好像就是《西廂記》。
長大后,我也終于知道,當時村子里那些讓人覺得有些古板的家長為什么一邊表達著對她的不屑,埋怨她“教壞”孩子的同時,又有意無意鼓動自己家里到了適婚年齡,又沒有找到合適對象的孩子,去她家里串門聽故事,甚至去幫她家挑水、劈柴、干農(nóng)活。
3
我讀初中的時候,家鄉(xiāng)還是人民公社體制下的大集體,父母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每天要參加生產(chǎn)隊的集體勞動,我們生產(chǎn)隊的隊長是個慢性子,安排活計,日上三竿不出工,太陽不落不收工。
十來歲的我,每天下午放學之后,常常要承擔起為一家人煮晚飯的家務(wù)活。有時候飯熟了,大人還不回來,就自己匆匆忙忙扒一碗,然后趕去上晚自習。有時候還不等把飯煮熟,同學就來邀約去上晚自習,只能放下洗好切好的菜,等大人回來再炒菜吃飯,自己餓著肚子先去上晚自習。
我印象里,母親太忙,似乎都不太關(guān)心我有沒有吃飯,或是什么時間下自習。鄉(xiāng)村中學的作息時間,按規(guī)定分冬季、夏季,分別是九點半、十點下晚自習。但輔導老師很隨意,有時候會因為補課、有時候是測驗考試,會到十點半或更晚。母親從來不會等我下自習,很多時候,我回家,她早就睡了。但父親不一樣,父親會一直燃起火塘等我。沒吃晚飯就去上自習的夜晚,父親會估算好我回去的時間,提前把飯菜放在鍋里,煨在火塘邊,讓我一回家就能吃上熱乎乎的晚飯。有時候會捂洋芋、紅薯在火塘里給我做宵夜,或是給我在火塘里燒苞谷、燒青蠶豆吃。
我們睡的房間,冷的時候也在床邊燒火塘,但床不再是木頭垛成的火炕床,家里有了刷過油漆的木床架,床架鋪床板,床板上鋪厚厚的草簾子,草簾子上面鋪蒲草席,蒲草席上鋪一張棉毯。雖說不及有些人家的棉花褥子軟,但在當時也已經(jīng)算很好了。
草簾子和蒲草席是那時候家家必備的床上用品。一到趕集天,街上有很多售賣草簾子和席子的攤位,大床用的,小床用的都有,不同尺寸的草簾子和席子卷成筒捆好,一排排豎在街邊供顧客挑選。
編織草簾子和蒲草席叫打草簾子、打蒲席。打草簾子用的是稻草,年稻谷收獲的時候,打谷場上的女人就搶著把谷草清理出來,一把把扎好,背回家放在豬圈、牛圈樓上,等農(nóng)閑的時候拿下來打草簾子,也編草墩當?shù)首幼?。打草簾子的谷草以老品種糯谷草最好,谷草長韌性好,但長谷草糯稻成熟的時候容易倒伏,產(chǎn)量不高,很多人家不愿意種。
打蒲草席的蒲草是一種水生或沼生宿根草本植物,后來知道它有學名叫水燭。種一次可以連續(xù)收割好多年。村里的幾塊沼澤地(俗稱爛包田)集體種蒲草,每年夏秋季割了蒲草,每家能分到幾把,通常只夠打一兩張蒲席。
父親是一個思想活絡(luò)的人,我家自留地邊有一塊爛包地,父親一鋤一鋤挖,硬是把它挖成一個水塘,然后找來蒲草苗,種了一水塘蒲草。我記得蒲草池里還間種了茭瓜,茭白大多還來不及收獲就被路過的放牛人生剝吃掉了。蒲草倒是每年能收割幾大背,曬干收好,等到農(nóng)閑時父親就用家里的那架織蒲席機打蒲席,所以我們家的床上每年都有新席子。用不完的蒲草父親把它打成席子賣,父親打的席子做工精致,每年才開始割蒲草就有人預(yù)定,供不應(yīng)求。
很多個冬天的夜晚,在火塘邊,為趕工打蒲席,父親掌織機,母親、哥哥和我輪換著給織機穿蒲草。打蒲席機的結(jié)構(gòu)類似織布機,結(jié)構(gòu)不算復雜,一個幾根椽子組成的木架,一塊比木架子的寬度稍稍窄一點的木板,木板上鉆了幾排錯落有致的小孔,經(jīng)線穿過那些小孔固定在木架上,木板安了兩個把手,把手的位置大致與父親的肩膀同寬,用于掌控變換經(jīng)線方向的木板兼顧著將蒲草推向織口,形成織物的功能。打席子前要在打席機上穿好經(jīng)線,經(jīng)線的排列不同,席子打出的花樣就不同,我們家的草席機能打出三種花樣。
打蒲席機可以一個人操作,也可以兩個人配合進行。一個人操作時候,只能一只手將木板抬高一尺左右,把經(jīng)線分開形成梭口,一只手扶好木板把手,一只手將蒲草沿著分開的梭口一點一點穿過梭口,拉直,然后壓平。兩個人配合的話,穿蒲草的人,手握一根一米多長的竹片,竹片如同織布機的梭子,蒲草的一端打個活結(jié)壓實別在竹片上,蒲草像一根根緯線穿入梭口。掌織機的人可以騰出一只手在另一端輕輕壓住打了活結(jié)的蒲草根,竹片迅速退出,木板就如同織布機的打緯機構(gòu),把引入梭口的一根根蒲草推向織口打壓緊實。兩個人搭檔比一個人操作省事輕松很多,打出來的席子也更加平整。所以,父親打蒲席的時候,母親、哥哥和我經(jīng)常輪換著給父親穿蒲草。
那時候,白天要出工參加集體勞動,用早早晚晚休息時間打出一張蒲席少說也要四五天,有時候要席子的人家催得緊,我們就趕活路,打席子到很晚。打蒲席機放在屋檐下的臺坎上,遠離火塘,冬天的夜晚又冷又困。有時候?qū)嵲诓幌虢o父親穿蒲草了,想撂挑子不干的時候,父親就會鼓勵我,冷,我們把火盆抬到旁邊來,再堅持一會,再打兩張蒲席你這個學期的學雜費就夠了;或是這個街天賣了蒲席我們買油粉、買芭蕉果吃。于是我們又有了動力。
打蒲席用的經(jīng)線是麻線,也是父親用自家地里種的麻擰的。冬天的火塘邊,父親從樓上取下一大捆曬干存放的麻稈,從麻稈上剝下堅韌的皮,再將麻皮撕成細細的條,擰成細線繞在木棒上。擰麻線是閑暇時的手上活路,父親是個勤勞的人,我們家的房檐下常常掛著幾大團擰好的麻線,打蒲席用不完,還可以把麻線擰成粗麻繩。麻繩的用途很多,捆扎東西、背柴、背草,做背簍、籃子的背帶繩,放牲口牽牛、牽馬、牽騾子都用得到。
記憶中,父親除了會打蒲席,還會縫蓑衣。蓑衣是農(nóng)村日常勞動時必不可少的護具。下雨天當雨具,休息時是坐墊。背東西、扛東西的時候可以保護腰和肩膀不被硌著、勒著。到了冬天,圍著火塘烤火的夜晚,很多人還把它當成御寒的“大衣”。穿在身上用來抵御后背穿堂而過的嗖嗖冷風。
縫蓑衣用的材料是棕樹皮,老家的田邊地角種了很多棕樹,一排排像衛(wèi)兵一樣,在萬木枯疏的冬季,棕樹依舊綠意盎然。棕樹初生時生長緩慢,一棵棕樹從種下到能剝皮要四五年時間,等棕樹長到一米多高時,第一次剝棕皮叫開剝,之后每年或隔年剝一次,可以連續(xù)剝幾十年。一次一棵棕樹能剝七八張棕皮,四十張左右棕皮可以縫一簾蓑衣。
縫蓑衣用的線也用棕皮。撕開棕皮緊密的底部,將經(jīng)緯交織的棕絲依次抽出,棕絲搓成線,用來縫蓑衣,用不完也擰成粗棕繩,跟麻繩的用途差不多,棕繩瀝水,不容易起霉,在有水和潮濕的地方使用比麻繩耐用,也比麻繩牢固。夏季栽秧的時候,牛耕地時拉犁用的繩索就以棕繩居多。父親縫制棕皮蓑衣的手藝一流,最快一天能縫一簾,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中專畢業(yè),剛參加工作的國家公職人員,月薪不到五十元。市場上一簾蓑衣的售價五元錢左右,父親縫的能賣到六七元。記得1983年我到縣城讀高中,高一入學時,一個住校生一個月的生活費,早點是6分錢的饅頭,正餐一餐兩毛錢,一個月按30天算要13.8元。一周有一次加餐,紅燒肉4毛錢一份單獨售票,不是每次都有錢買。周六早點吃有湯和佐料的素米線,用一張正餐票,正餐票的標準是4兩飯,很多女生和我一樣只打2兩飯可以補回一張早點票。這樣下來,我一個月的生活費一般不會超過12元。正常情況下,家里一個月給我15元生活費,寬裕一點的時候也會多給三五元,最多不會超過20元。但就這每個月十幾元的費用,對一個沒有什么經(jīng)濟來源的農(nóng)村家庭而言依舊是沉重的負擔,很多孩子就因為負擔不起這一個月十幾元的生活費而放棄學業(yè)。我永遠感恩我的父母一直堅持供我上學,讓我的人生有了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我也會終生銘記,那每學期幾十元的學雜費,每月十幾元的生活費,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父母在火塘邊手不停歇的勞作,一點一點積累起來,一分一厘里都有他們辛勤的汗水。
4
離開火塘,離開家,才讓我感知城里的冬天,沒有火塘的那種冷才是徹骨的冷。還好,我有了一件毛衣,是這一件毛衣的溫暖,像火塘一樣陪伴我走過好多個年復一年的天寒地凍。
1984年,暑假期間,我在外工作的叔叔給家里寄回來一個包裹,里面是一件手工織的毛衣和一件紅色的外套,毛衣是新衣,紅色外套是一件質(zhì)地很好的舊衣服,都是給我的。信里說,毛衣是嬸嬸專門給我織的,是她給侄女的一點心意;紅色外衣是嬸嬸穿過的一件舊衣服,希望能幫我略抵風寒,不要嫌棄。后來我知道,那件紅色的舊衣服是嬸嬸婚禮當天穿的嫁衣。要不是叔叔在信里說那是一件舊衣服,它比當時我們山村新媳婦穿的新衣裳好看多了。新毛衣是一件腈綸絨線織的套頭毛衣,鮮黃色,很亮麗,是我從來沒有穿過的顏色。手工特別好,花樣好看又合身。這兩件衣服成了我讀高中那幾年冬天的當家衣裳。那件毛衣,高中畢業(yè)工作后,還穿了好幾年,淘汰之后又在我的衣櫥里靜靜地躺了好多年,最后也舍不得扔,拆了另外幾件舊毛衣,用不同顏色的舊毛線,鉤織了一塊毯子,一直用到現(xiàn)在。天氣涼了,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小毯子蓋在腳上特別暖和??椩谔鹤永锏哪菐椎栗r黃色很出彩,讓我一次次想起老家火塘里火焰的顏色。
第二年暑假結(jié)束返校的時候,母親跟我說,等放寒假回家的時候,我不用把行李背回來了,我也可以像有些同學一樣,把行李寄存在老師家或親戚家,只背一個書包和幾件衣服回家,路上會輕松些。因為供銷社給大家賒銷棉布,我們家也賒了幾丈布和棉絮,新添置了兩套被褥。我不把行李背回來,回家也有被子蓋了。
棉布賒銷是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計劃經(jīng)濟留給人們最后的溫暖。山里人家,很多農(nóng)村家庭,因為有了棉布賒銷,實現(xiàn)了一人有一床被子蓋的夢想。
賒銷政策剛開始執(zhí)行的時候,每家人可以按人頭在供銷社賒到一床棉絮和夠做一床被子的被里、被面布料以及夠做一套衣服的棉布。因當時賒銷的物資僅限于棉布和棉制品。大家都把這項政策稱之為棉布賒銷。后來政策有所放寬,還可以賒毛毯和其他物資。我們家也賒了兩床毛毯,大理毛紡廠生產(chǎn)的三塔牌純羊毛提花毛毯。那款毛毯總共有兩個花色,一款為紅色提白花,一款為綠色提白花,父親說本來想兩種花色各要一床,因綠色款缺貨,就要了兩床一模一樣的紅色。毛毯的質(zhì)量是真的好,蓋在被子上面特別暖和。平時都不太舍得用,收在家里的大紅柜子里邊,只有家里來了客人,才拿出來用。后來我和妹妹相繼出來讀書,家里把這兩床毛毯分別給了我和妹妹。再后來,毛毯不再是緊俏物資,家里又買了好幾床。冬天,被子上面加塊毛毯成為常態(tài),毛毯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東西。
我至今收著那塊毛毯,比起現(xiàn)在用的床上用品,它的確很舊了,其實這么多年來也一直沒有再用過它,但幾次搬家就是不舍得丟,一直留著。
那批賒銷物資,當時真的解了很多人家的燃眉之急。盡管后來有極少一部分人失信,最終供銷社沒能收回所有貨款,成為企業(yè)的爛賬、壞賬,給國家造成了一些損失。我記得我工作后有一兩年還曾受供銷社委托到農(nóng)戶家中催收過棉布賒銷款。也收了一些,但最終還是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完全收回。但棉布賒銷政策留給很多人太多溫暖的回憶。就現(xiàn)在有時候下鄉(xiāng),跟一些老人家聊起80年代的棉布賒銷,很多人依舊充滿感恩之心,說是棉布賒銷讓他們真正實現(xiàn)了穿暖的夢想。
實現(xiàn)人均一床被子后,很多人家拆除了堂屋里的火塘,到冬季,也還烤火,但更多人家像我們家一樣買了鑄鐵火盆。又過了幾年,村子里有人家從別的地方學回來挖炭窯燒炭的技術(shù),村里開始有人燒炭賣,也有人買炭烤火。和他們關(guān)系好的,砍了自己山上的木頭,借他們的炭窯燒一窯,足夠一家人烤上兩三年的炭火。
家里烤火的火塘改成了燒炭火后,很多人家的屋子地面打了水泥地皮。石灰粉刷白了土墻,少了煙熏火燎和塵土飛揚,家里的被褥干凈了很多,居住環(huán)境好了很多。
5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廣大山區(qū)相繼通電。很多人家的火炕床陸續(xù)拆除。我老家是1985年通的電,第二年,奶奶屋里的火炕床也拆了,大哥花了他兩個月的代課教師工資給家里買了一個三角牌電飯煲。
1987年,我高中畢業(yè)參加工作,從事的第一個工作崗位是縣科委下派鄉(xiāng)鎮(zhèn)工作的一名科技干事。之后兩年,我做過的一項主要工作是和縣林業(yè)局的技術(shù)人員一起,對廣大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在使用的大爐膛柴火灶進行技改。大爐膛柴火灶俗稱“老虎灶”、大灶,費柴火。搞技改和推廣節(jié)能灶,目的是以此來減少農(nóng)村的燒柴用量,保護森林。
其實,從我記事起,山區(qū)農(nóng)村完成小春糧食作物播種之后,長達四五個月的漫長冬季,家里的男勞力做得最多的一種活路叫砍生柴。一片一片的森林在冬季里被砍伐,粗大的樹枝用斧頭砍成兩三尺長的段,再一塊一塊劈開,白花花的柴塊晾曬在山坡上,等干透了,一背一背背回來。房前屋后,家家戶戶都碼起高高的柴火垛。家里要利用冬季農(nóng)活不太忙的這段時間儲備夠燒一年的柴火。大年初一,大清早吃過湯圓早點之后,家里的男人都要帶著孩子去背一背柴回家,這里除了柴與財同音,背柴回家有背財回家的寓意。一種習俗,體現(xiàn)了一背柴火對一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
我剛工作那幾年,單位職工有一項福利,就是進入冬季會給每個職工發(fā)一口袋栗炭,通常有一百斤左右,列支的科目是冬季取暖費,我們自己叫烤火費。單位大門外,每逢趕集的日子,以路為市有長長一段街場賣栗炭。漾濞白章人燒的栗炭品質(zhì)最好,在本地小有名氣,周邊縣市的小商販都喜歡到漾濞街買栗炭。辦公室配備火盆,輪流值周的人,上班的第一件事是先發(fā)一盆火,再燒一壺水。冬天很多參會人員不太多的會,圍在火塘邊就開了。
節(jié)柴改灶是科委和林業(yè)局共同實施的一個項目,林業(yè)局出錢,科委負責灶具的研發(fā)和生產(chǎn),然后免費提供灶具給農(nóng)戶使用。技改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大家正在使用的一背柴還煮不熟一頓飯的“老虎灶”爐膛里,加一盤鑄鐵的爐條和一個馬蹄形鍋圈,以此來提高熱能的利用率,減少柴火的用量。
當時,這種好燒又不嗆煙的柴火灶,在林地缺少柴火的壩區(qū)已經(jīng)基本普及,很多農(nóng)戶都主動來領(lǐng)取灶具,有時候還會供不應(yīng)求,推廣的重點和難點在山區(qū)。
打灶是一項技術(shù)活,一個村子里會打灶的師傅不多,每個村也就一兩個,傳統(tǒng)的少數(shù)民族村落,打灶還有諸多習俗和講究。就像蓋新房、豎柱和立大門一樣,要看日子,選定黃道吉日才可以開工。我們派出的技術(shù)人員有時候忙不過來,有時候十天半月不開工,我們按實際工作量給技術(shù)人員支付補貼,最后大家都不愿意去了。
那時候?qū)W點技術(shù)不容易,很多有一點技能的師傅都特別保守,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就砌個灶,到確定關(guān)鍵比例和尺寸的時候,有的師傅就指使徒弟去做別的事情,或找各種理由不讓看。所以要拜師學藝,不跟師傅一年半載,學不到真本事。還有傳說,有些心機重的師傅,在打灶前因為主人家招待不周,或是言語中沒有表達足夠的尊敬和看重等原因,會故意改變一些一般人看不懂也看不出來的參數(shù),致使打出來的灶不好燒。這種人用現(xiàn)在的話說應(yīng)該是職業(yè)道德有問題了。好在,就那個時候,這種人也倒不多。
打柴火灶的關(guān)鍵點在于煙要出得去,火力要恰到好處,通俗地說就是好燒。不好燒的情形也無非兩種,要么不拽火,火煙倒灌,煙嗆人,火不肯燃;要么太拽火,火力足夠大,大到讓煮飯人忙不過來,但費柴火。而決定這兩種情形的因素與煙道的位置、爐膛的坡度、馬蹄的安放,甚至房屋的朝向、常年風吹的方向都有關(guān)系。差之分毫,失之千里。最終決定一堂灶好不好燒。
所以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打灶師傅,在民間會被人尊稱為匠人。在換工做活的時候可以抵別人兩個或三個工。要是支付工錢,差不多也是普通小工的兩到三倍。所以有一技之長的打灶師傅,不僅受人尊敬,還很實惠。
工作不好做,只能培養(yǎng)鄉(xiāng)土人才,把原來村子里的師傅和愿意學的人集中起來進行培訓。培訓班的老師不像民間的師傅,會毫無保留地把知識點、要點一遍遍重復講,然后學員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實際操作,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最后還把不同規(guī)格、不同尺寸的柴火灶施工圖,畫成圖紙,送給學員。只怕你不肯學,就怕你學不會。這種培訓班我們辦過好多期,很多學員后來成了專業(yè)的打灶師傅。對我們推廣節(jié)能灶做出了很大貢獻。
六年之后,我改行做農(nóng)業(yè)科技推廣,在基層從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員做到高級農(nóng)藝師。工作內(nèi)容除在廣大農(nóng)村推廣先進的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和優(yōu)良的作物品種外,還與其他部門推廣過沼氣利用;實施過退耕還林;做群眾思想工作取締炭窯燒木炭;給使用電能核桃烘干機、太陽能熱水器的農(nóng)戶宣傳惠民補貼政策;給利用核桃殼、秸稈生產(chǎn)機制炭的小作坊做相關(guān)協(xié)調(diào)工作等等。電飯煲、電磁爐、光波爐、微波爐、電暖器等家用電器進入尋常百姓家,條件更好一些的還裝上了空調(diào)。老百姓的生活品質(zhì)提高了,保護生態(tài)、保護環(huán)境在廣大農(nóng)村成為自覺自愿行動?!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理念深入人心,費柴火的大土灶在農(nóng)村銷聲匿跡。
6
沒有了火塘的老房子,夏天堂屋里不燒火了。
冬天取暖,更多人家改燒沒有火煙的機制炭,或是用電暖器、電熱毯。方便又暖和,比燒柴火干凈了。
過年回家的時候,幾家人聚在一起,跟兄弟姊妹和兒時的玩伴在一起閑聊,總愛講一些大家小時候的事。說是不是因為氣候變暖的緣故,這幾年過年的時候好像也不怎么冷了。有一次,我跟母親說起小時候就怕過冬天,老家那種徹骨的冷,在溝邊洗個菜,端筲箕回到家手都木了,在火塘邊烘半天都緩不過來,這幾年感覺沒那么冷了。母親說,不是天不冷了,而是穿得多,蓋得多,感覺暖和了。洗菜都在家里洗,冷就放一點太陽能水,水就變成溫水,當然就不冷了。要是像以前,大冬天的清早只有一件單衣穿,洗菜還端個筲箕去溝邊洗,你看冷是不冷?
我們家的大門外,一直還堆了一個小小的柴火垛。大哥說,是每年打核桃的時候修剪下來的枝條,還有一些是林地里清理回來枯樹和掉落的樹枝。家里已經(jīng)有幾十年沒有上山砍過柴了,一些柴火蟲蛀,一些如鋸末一樣的東西附在柴塊上,這種柴以前叫臘柴。存得住這種柴火的在過去是要算作富足家庭了。大哥還說,家里時不時地也還在燒柴火灶,但炒幾個菜也燒不了多少柴。就這么一小垛柴,感覺也是很經(jīng)得住燒。要是在以前,都不夠燒十天半月。
前兩天回家,沒事,就坐在院子里的老桂花樹下跟母親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才下午四點多,母親知道我吃了晚飯還要回去,就開始催我煮飯。說飯用電飯煲煮,米淘好已經(jīng)放進電飯煲里了,等一下按下按鈕就得。說我愛吃柴火灶炒的菜,那菜就用柴火灶炒,問我要不要先把灶燒起火。
我說排骨湯已經(jīng)在電磁爐上煮了一個小時了,差不多換成小火。涼菜的作料都準備好了,拌一下就可以吃。柴火灶燒火,也就炒兩三樣小菜,用不了半個小時,剛才跟哥嫂打過電話了,他們在田里干活要五點半左右才回來,等他們回來我們再炒菜,現(xiàn)炒的菜才好吃。六點左右我們可以吃飯,七點前后我就能走,一個小時回到家才八點,天都還不會黑。
八旬老母又跟我感慨,說她們年輕的時候,煮一家五六口人的飯,要勻出一個勞動力,這個人還一點不輕松,煮飯前要挑水、要磨面、要沖碓。吃了早飯開始忙晚飯,忙死忙活,還不等飯熟,在外做活的人就回來了,等著吃飯更著急,一天到晚屁股不落地地忙,能煮好一頓飯的女人就算能干人了。現(xiàn)在煮一頓飯就像做個順手活路,一點不辛苦,你們真是太享福了。
我跟母親說,我去年新買的電梯房已經(jīng)在裝修,做廚房櫥柜的裝修公司說要送我一個集成灶。母親就問我什么是集成灶?還問我一個集成灶要多少錢?我說集成灶炒菜沒有油煙,裝修公司送我的那個說市場價八千多一點吧。不是最好的,好的要一兩萬,還有更好的三四萬的也有。母親說,什么樣的灶要到三四萬,在我們農(nóng)村前幾年都能蓋一間房了。我說,就是電視里說的,炒一百個辣椒都不怕的那種,我也還沒有用過,但我的同事、朋友,好幾家前幾年就在用了。聽說很方便的,蒸、煮、炒可以一起來,還能烤肉、烤面包,做一大桌子菜一小會就好。對于蒸、煮、炒能一起做,母親也能理解,說家里用的蒸鍋籠屜底下也能煮一個菜。但她還是不相信炒菜會沒有油煙。我說,那等房子裝好了,您去跟我住些日子,親自炒兩個菜,看看菜到底是怎么熟的,油煙都去哪里了?母親一邊答應(yīng),好!好!一邊撩起衣角揩眼睛。我知道,她是因為我們都過上了好日子,高興。看她高興的樣子,也就是我們歲月靜好的樣子。
火塘離我們漸行漸遠,很多火塘邊的溫暖,永遠留在了記憶的深處。沒有火塘的歲月里,家在,娘在,我們的生活一樣充斥著滿滿的人間煙火味。溫暖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