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全媒體以排山倒海的方式全覆蓋,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人人都是自媒體。各大網(wǎng)絡客戶端、抖音、快手、微信、微博齊上陣,信息充塞了每個人的生活,人們變得“耳聰目明”的同時,也陷入了信息的污染中無法自拔。報紙、期刊等紙媒閱讀量越來越少,而文化期刊處境更為尷尬。然而,相對于同質化嚴重的都市而言,民族地區(qū)的文化期刊卻因其獨特的區(qū)域性和多元性,使其能在新媒體圍追堵截之中擁有穩(wěn)定的受眾,并為讀者提供了“精糧”,期刊不僅具有娛樂性閱讀的功能,還有提供資料和收藏的功能,使之成為民族地區(qū)面向世界的窗口和名片,現(xiàn)謹以《大理文化》期刊為例闡述于下。
第一,四十五載沐風櫛雨強期刊。近年來,《大理文化》期刊以“深耕大理文化培樹民族作家”為辦刊的理念和特色?!洞罄砦幕妨⒆愦罄碛七h厚重的歷史、多元和諧的民族風情、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蒼山為屏,洱海為鏡,坐擁三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能深入持久開掘的寶藏。期刊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培養(yǎng)推介民族作家”,這里的“民族作家”指的是包括漢族在內的多民族作家,因為大理州是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而大理民族眾多,因此要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大理文化》是云南省為數(shù)不多的省級公開期刊之一,是大理州唯一面向海內外公開發(fā)行的綜合性文化理論期刊。本刊創(chuàng)刊于1979年,至今已有45個春秋。1996年10月,《大理文化》被云南省新聞出版局評為“云南省一級社科期刊”,2007年,被云南省新聞出版局評為“云南省A級社科期刊”,2009年9月,榮獲云南省新聞出版局頒發(fā)的“期刊創(chuàng)新獎”。2023年,大理文化雜志社榮獲《博看網(wǎng)》“出版融合創(chuàng)新獎”。2024年9月10日,云南省新聞出版局組織專家組到州文聯(lián)對《大理文化》面對面審讀,對《大理文化》進行了高度評價。審讀專家徐紹華作了《根植大理,文化立刊,特色發(fā)展》的審讀報告,對重點抽查的幾期《大理文化》作了分類評析:“《開篇作品》欄目刊發(fā)的7篇作品,主題鮮明,佳作迭現(xiàn),引領示范好;《小說平臺》欄目刊發(fā)的5篇作品,構思獨特,情節(jié)跌宕,人物塑造新;《散文空間》欄目刊發(fā)的11篇作品,形散神聚,韻味悠揚,感性抒發(fā)真;《詩歌廣場》欄目刊發(fā)的133篇作品,意象豐富,激情澎湃,抒情言志深;《文藝評論》欄目刊發(fā)的6篇作品,流光溢彩,金玉良言,文以載道巧;《大理旅游》欄目刊發(fā)的15篇作品,風光旖旎,浮想聯(lián)翩,情景和諧美;《大理記憶》欄目刊發(fā)的3篇作品,撫今追昔,見證歷史,百感交集醇;《大理紀實》欄目刊發(fā)的1篇作品,宣揚環(huán)保,紀實傳頌,講好故事贊;《大理藝苑》欄目刊發(fā)的1篇作品,聚焦白劇,追求卓越,品味人生驕;《大理講壇》刊發(fā)的5篇作品,播撒理趣,傳承文明,談古論今妙?!毙旖B華指出,在審讀的幾期期刊中:“作品主題謳歌主旋律,弘揚正能量,追求真善美,融歷史、文化、文學、藝術為一體,既以文學形式生動再現(xiàn)了大理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大理人民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風貌,也彰顯了大理獨特的民族文化、地域風光和時代風貌,多形式、藝術化地展現(xiàn)了《大理文化》的辦刊風格。”
第二,深耕民族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數(shù)十年來,《大理文化》期刊植根民族沃土,致力于傳承、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取得了豐碩成果?!按罄碇v壇”“大理旅游”“大理記憶”“大理藝苑”“大理紀實”幾個文化類欄目不斷向深度、廣度和高度開掘,成為外地讀者認識大理、了解大理、品讀大理的重要參考?!按罄碇v壇”欄目由原來的“史海漫游”擴展而來,主要對從有史記載以來的大理歷史和民俗、語言等各方面作深度講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語言要求曉暢易懂,同時又有學術價值,既不是晦澀生硬的考證,也不是油腔滑調的“戲說”,要求史料必須準確、翔實,不模棱兩可,對有爭議的出處盡量避免引用。當然,也允許有個人建立在考據(jù)和論證基礎之上的觀點?!按罄砺糜巍睓谀恐饕l(fā)旅游文章,既有到各景區(qū)景點的游記散文,也有民俗風情、地方特色飲食方面的推介,走進特色村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按罄碛洃洝币詡€人講述的方式,以個人記憶折射時代地域記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個領域各個行業(yè)走過的或輝煌或艱難的歷程?!按罄硭囋贰睓谀烤幇l(fā)大理籍優(yōu)秀藝術家的人生故事,以此來為藝術家立傳,讓他們的藝術人生在期刊上盡可能得到更多的呈現(xiàn)。“大理紀實”以文學的方式,記錄時代、記錄當代的大事件和優(yōu)秀人物,讓期刊與時代發(fā)展同頻共振??梢哉f,《大理文化》期刊的文化版塊,在省級期刊中獨具特色,也受到本土和外地讀者的歡迎。
第三,不薄舊人愛新人,鼎力培樹民族作家。數(shù)十年來,《大理文化》是大理、云南乃至全國文學愛好者發(fā)表作品的平臺,是民族作家的搖籃。一大批本土作者在此茁壯成長,培養(yǎng)了以劉紹良、鐵栗、納張元、李智紅、楊澤文、一葦、左中美、馬碧靜、普元璽、何永飛、李達偉、北雁、魯吉星、楊亦頔等為代表的一批50、60、70、80、90后作家、詩人,其中不乏走向全國者。更有楚雄、麗江、昭通、昆明、曲靖、紅河、怒江等州市作者在《大理文化》起步,全國各省區(qū)市皆有作者在《大理文化》發(fā)表文學作品,使《大理文化》成為全國知名的期刊之一。近年來,還發(fā)掘培養(yǎng)了宋炳龍、楊鯤峰、吳艷、王亞林、張云梅、楊建軍等一批中青年地方文化研究學者,其中不乏有研究與創(chuàng)作并舉的優(yōu)秀人才。
第四,評選期刊年度佳作,力促精品,多出人才。從2023年開始,《大理文化》期刊每年評選年度佳作,以此力促精品,多出人才。在評選中,文學作品注重彰顯思想性和藝術性,研究作品注重學術價值和可讀性結合,公平、公正、公開評選佳作,實現(xiàn)所有編輯意見統(tǒng)一。在此,謹對2023年度評出的21件佳作逐一簡要點評。
2023年度佳作中,中篇小說有三篇,少一《哭喪的女人》,刊于2023年11期“開篇作品”。隆林剛《殊途》,刊于2023年1期“小說平臺”。吳昕孺《將進酒》,刊于2023年9期“開篇作品”。少一的《哭喪的女人》,直擊當下農(nóng)村老年人的生活,有的相依為命,有的無依無靠。這篇小說寫得悲壯。城市老人尚有養(yǎng)老院,農(nóng)村空巢老人怎么辦?這是個社會問題,需要深思,中國的道德體系需要重建。這篇小說很有力量。隆林剛的《殊途》,這篇小說是當期中的亮點,關注了“新大理人”的生存狀態(tài)。大理是他們的“詩和遠方”,也是他們的“療傷之所”,同時,也是他們的傷心之地。在表現(xiàn)手法上也有了大膽的突破,完全打破了時間順序的寫法,增加了寫作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吳昕孺的《將進酒》,以書信體小說的形式講述了李白壯年的生活片斷。小說以李白給杜甫寫信為切入點,將李白浪蕩不羈的壯游、求仕、情愛、交游、報國等歷程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作了講述。
短篇小說也有3篇,馬碧靜《72拐》,刊于2023年4期“小說平臺”。紫簫《陌路》,刊于2023年5期“小說平臺”。達瓦次里《深藍》刊于2023年10期“小說平臺”。馬碧靜的小說《72拐》,借由處于危機中的家庭自駕游西藏的過程中,經(jīng)過怒江72拐發(fā)生車禍,卻又絕處逢生的事件,彌合了家庭危機。原本夫妻準備協(xié)議離婚,女兒抑郁,但歷經(jīng)生死,這些都微不足道,生活重新開始。這篇小說的優(yōu)點是深入了人性的幽微之處。紫簫的《陌路》緊貼當下的現(xiàn)實,敘述了余群和陳豎生這對醫(yī)生夫婦由愛生厭、由厭生恨,最終老死不相往來的人生,直擊當下老齡社會的“養(yǎng)老”問題,使這篇小說帶有明顯的時代性。新大理人達瓦次里的《深藍》與《當我倒數(shù)第二次見到父親》寫的是相同題材,即兒子與父親的關系。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分別在童年時的上海和成年時的大理。這篇小說在表現(xiàn)方式上具有很強的現(xiàn)代意識,善于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
散文佳作有4篇,宋曉杰《漫長的告別》,刊于2023年4期“開篇作品”。楊澤文《此情可待成追憶》,刊于2023年4期“散文空間”。常華敏《鄉(xiāng)間畜事》,刊于2023年5期“散文空間”。左中美《如塵如歸》,刊于2023年9期“散文空間”。宋曉杰的長散文《漫長的告別》主要是寫人至中年后,逐漸與故鄉(xiāng)、與人生、與世界步步告別的切身感受,由眼之所見到心之所感,絮絮叨叨,確如人生暮年的回憶。這令我想起史鐵生的話:“人是一點一點死去的?!睏顫晌牡摹洞饲榭纱勺窇洝酚谜嬲\、質樸的文字回憶了自己與張乃光老師共事的點滴回憶,也包括了自己從事編輯工作幾十年的總結,作品的亮點在于感情真摯,令人動容。常華敏的《鄉(xiāng)間畜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寫出了農(nóng)村里人與牲畜的密切聯(lián)系,雞鳴犬吠、馬嘶牛哞,這就是充滿人間煙火氣的鄉(xiāng)村生活,其中尤以《尋牛記》為佳。此文中將牛擬人化,極盡悲憫之心,牛在鄉(xiāng)村不僅擔負著犁田翻地的職責,同時還繁衍生息,用于市場銷售,牛肉還被擺上餐桌。當代人為了在牛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甚至選擇了人工授精,讓母牛在毫無知曉下受孕。牛自由交配的權利都已被剝奪。于是家里那頭被騸掉的公牛選擇了離家出走。在此文中,“我”與大牤牛、大騸牛之間的關系寫得生動鮮活,既幽默詼諧,又令人感到悲傷。左中美的《如塵如歸》是雞足山紀游的散文,視角獨特、細膩,對人生和世界有獨立思考。注重細節(jié),向深度和細部開掘,是這篇散文的主要優(yōu)點。語言準確、干凈,是優(yōu)點之二。
詩歌佳作有5組,楊海波《洱海之夜》,刊于2023年1期。何永飛《風吹萬物》,刊于2023年3期。姜華《我還在用力撥開雜草》,刊于2023年5期。魯吉星《在時間深處》,刊于2023年8期。李丹《為你在心里鑿一口井》,刊于2023年8期。楊海波的《洱海之夜》等十首寫出了詩人在洱海畔、在大理、在滇西、在茶馬古道上、在高原的行吟,詩歌短小凝煉而有哲思。何永飛的《風吹萬物》相較之前的詩歌寫作,更注重詩歌的技巧和陌生化,隱喻等修辭手法新穎別致。姜華的《我還在用力撥開雜草》將詩性的目光投注于蕓蕓眾生,拉二胡的盲人、打漁人、焚香的女人,還有在俗世中生存的“我”。這組詩的語言凝練、別出心裁,耐咀嚼。魯吉星的《在時間深處》具有畫面感,將想象建立在生活具象上,有細節(jié)、有哲思,有著詩人的孤獨與憂傷。孤獨與憂傷恰恰是詩人的特質,無數(shù)歷史上留下的名篇都具有這樣的特質。李丹的《為你在心里鑿一口井》詩如童話,也是母親與孩子的對話,有著純潔與溫情,是有信仰的寫作。
“大理講壇”佳作有3篇。楊鯤峰《徐霞客游浪穹》,刊于2023年6期。吳艷《無為故事》,刊于2023年9期。張云梅《明末奇人陳佐才其人其詩》,刊于2023年5期。楊鯤峰的《徐霞客游浪穹》用文學性的語言,條理清晰、深入淺出,將徐霞客在洱源的游蹤講述給讀者。吳艷的《無為故事》可當作散文閱讀,作品彰顯故事性,將建寺至民國千年間與無為寺有關的人物故事悉數(shù)道來,從南詔時期的贊陀崛多始,自大理國時期的王者為僧、元朝忽必烈“駐蹕”、明朝的“南中七子”一直到現(xiàn)代的大畫家徐悲鴻,還涉及無為寺的武術、無為寺的民間傳說,較為全面。張云梅的《明末奇人陳佐才其人其詩》用曉暢易懂的語言,邏輯嚴密的講述,介紹了生逢明末亂世的巍山奇人陳佐才孤高梗介、特立獨行的一生,同時也評析了他的大量存世詩作,有著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大理記憶”佳作2篇,“大理藝苑”佳作1篇。高正達《難以忘卻的莊稼會》,刊于2023年3期“大理記憶”。楊汝驊《大理古城的記憶》,刊于2023年12期“大理記憶”。左家琦《魯麗華彝山飛出的百靈鳥》刊于2023年6期“大理藝苑”。高正達的《難以忘卻的莊稼會》以個人童年記憶切入,生動細致地描述了三營二月十五莊稼會的盛況。幼時的莊稼會、年輕時的莊稼會、現(xiàn)在的莊稼會,都在作者細膩質樸的娓娓道來中呈現(xiàn)。體現(xiàn)了“以個人記憶呈現(xiàn)時代變遷”。楊汝驊的《大理古城的記憶》以七十多年的目光,見證著大理古城的歲月滄桑。既是他對大理古城的記憶之文,也是對這座古城的布局建筑、歷史延續(xù)、風土人情的記錄之作。左家琦的《魯麗華彝山飛出的百靈鳥》通過深入采訪,對全國人大代表、南澗彝族歌手魯麗華的成長和從藝經(jīng)歷以簡潔、質樸的文學性表達,有故事性,注重細節(jié)描寫,展示了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形象。
第五,加強與網(wǎng)絡媒體的合作,實現(xiàn)全媒體時代紙媒與電刊同步。近幾年來,《大理文化》期刊與《中國知網(wǎng)》《博看網(wǎng)》《龍源期刊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教育閱讀網(wǎng)》《華藝線上圖書館》《悅讀網(wǎng)》《大理旅游網(wǎng)》等合作,實現(xiàn)了期刊作品能在各大網(wǎng)站查閱,擴大了期刊的受眾面,也為廣大作者提供了參考資料。同時,《大理文化》期刊還與大理州文聯(lián)公眾號“文藝大理”相結合,推出期刊中的優(yōu)秀作品讓廣大網(wǎng)友免費閱讀,擴大期刊的影響力。2023年度,《大理文化》期刊還被《博看網(wǎng)》評為“期刊出版融合創(chuàng)新獎”。通過與新媒體的融合,《大理文化》期刊在全國的影響力不斷遞增,期刊發(fā)行覆蓋海內外,稿源亦來自全國各地,作品質量也不斷提高。
第六,加強編輯隊伍和作者隊伍的培訓。通過幾十年的改革發(fā)展,《大理文化》期刊現(xiàn)已擁有“政治強、業(yè)務精、作風正”的編輯隊伍,編輯年齡梯次從70后至90后,既有數(shù)十年編校經(jīng)驗的老編輯,也有入職不久的“985、211”院校畢業(yè)的研究生,整體學歷水平在文聯(lián)系統(tǒng)辦的期刊中位居第一。編輯中,還有數(shù)名在全省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家,編輯之余從事業(yè)余創(chuàng)作在雜志社蔚然成風。同時,期刊每年通過培訓班、座談會等形式,邀請全國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期刊主編、作家、評論家授課,提升期刊作者整體水平,特別是讓那些沒有機會接受中國作協(xié)、魯迅文學院和省作協(xié)培訓的作者得以接受專業(yè)培訓。通過不遺余力的幫助,近兩年,有十多名新人能在省級期刊發(fā)表作品,大理州文學創(chuàng)作隊伍的力量得到加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全媒體時代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文化期刊必須在夾縫中求生存,且在媒體林立的時代有一席之地,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首先必須確立公益性期刊的定位,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資金扶持,使刊物有基本的運作保障。其次,要樹品牌,強期刊,使期刊的辦刊質量不斷提升,刊發(fā)作品經(jīng)得住社會的檢驗,這才是紙刊的立身之本。其三,要辦出特色,深耕地域文化,使本地區(qū)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弘揚,并使之“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其四,要為廣大的文藝人才服務,培樹民族作家,使期刊成為文藝人才成長的搖籃和陣地,也為期刊擁有優(yōu)質稿源打下基礎。其五,期刊要加強與網(wǎng)絡媒體的合作,使期刊的數(shù)字化傳播手段增強,實現(xiàn)傳統(tǒng)發(fā)行與數(shù)字發(fā)行同步。唯其如此,全媒體時代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文化期刊才能保持其權威性,得以生存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