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家大村隸屬于巍山縣大倉鎮(zhèn)小三家村委會,坐落于巍山壩子的東山上,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純彝族古村落,至今還保留著打歌、刺繡、制作葫蘆笙等傳統(tǒng)技藝和古樹林祭祖等古老的民俗。全村50多戶,200多村民的村子就有4個省、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我很早就對那個美麗的古村落充滿了好奇,希望哪一天能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一睹美麗的容顏。一個小雨綿綿的早晨,我和一群志趣相投的文友一起坐上中巴車前往閉家大村一探究竟。
車子行駛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一陣陣作物成熟的氣息穿過車窗迎面撲來。路邊地里的包谷全披上了金黃色的外衣,核桃樹上綠色的核桃皮已經(jīng)裂開,露出誘人的褐色核桃果殼,路上不時遇到幾個穿羊皮領(lǐng)褂的彝族漢子和身著艷麗的東山彝族服裝的婦女,他們有的抖核桃歸來,手里握著長樹干、背著竹籃、趕著馬,籃子里裝滿了綠色、飽滿的核桃;有的掰包谷回來,黃色的包谷在籃子里堆得像一座座小山。
天公作美,臨近村子,雨就停了。那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一座座房子掩映在密密的核桃林中,在綠樹蔥蘢中隱隱露出一些瓦片和屋脊。到了村口,看到10多個身著色彩艷麗的東山彝族服裝的小姑娘正興高采烈地往村里趕,邊走,嘴里還不知在高興地談?wù)撝裁?。她們邁著輕盈的步伐很快消失在村子深處。我們跟在她們后面迎著村里彎彎曲曲的小路緩緩前行,村里的房子大多青瓦白墻、土木結(jié)構(gòu),古樸素雅,每家的大門外都堆著高高的柴垛。村里很安靜,偶有幾聲雞鳴和狗吠,與城市整日里的車馬喧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的心剛踏入村子就靜了下來,感覺自己正走在深深的時光隧道,又好像到了桃花源一般。
走著走著,耳畔突然傳來一陣陣吹葫蘆笙悅耳的聲音,大家都不由得精神為之一振。尋著那優(yōu)美的樂音,我們來到了彝族打歌傳習(xí)所前面的打歌場,那里聚集了一些村民,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男的穿著羊皮領(lǐng)褂,女的穿著鮮艷的東山彝族服裝,臉上都掛著淳樸、熱情的笑容。剛剛在村口遇到的那幾個小姑娘也在那里。一位古稀老人正在邊吹葫蘆笙邊打歌。我們激動地快步向人群走去。人群中一個身材頎長、雙目炯炯有神的彝族漢子步履矯健地迎了上來,他就是彝族打歌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閉學(xué)軍。閉學(xué)軍告訴我們:“這兩天孩子們放假,我就約了村里的鄉(xiāng)親來打歌,讓孩子們也學(xué)習(xí)體驗一下?!庇职颜诖岛J笙的縣級葫蘆笙制作傳承人閉萬清老人介紹給我們。
打歌,彝族人稱之為“阿克”,是很受彝族群眾歡迎的一種民族舞蹈。居住于哀牢山麓、云南大理巍山的彝族群眾熱衷于打歌,只要農(nóng)活不忙,各村各寨都組織村民們打歌,大家熱情高漲、樂此不疲。因此民間流傳著“蘆笙一響,腳板就癢;笛子一吹,山歌就飛?!钡拿裰V。巍山彝族打歌多姿多彩,各具特色。東山彝族打歌古樸莊重、節(jié)奏舒緩、含蓄抒情,迄今還保留著民族民間傳統(tǒng)歌、舞、樂三者結(jié)合的民族藝術(shù)形式,保持了南詔王室宮廷舞的遺風(fēng)。打歌時,中間燒一堆篝火,全村男女老幼都穿著彝族服裝圍著篝火邊唱打歌調(diào)邊打歌,中間有兩三人吹葫蘆笙和舞大刀來指揮大家舞步的節(jié)奏。東山閉家大村的彝族群眾也酷愛打歌,每逢祭祖節(jié)、火把節(jié)、正月十五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或是村里有婚喪嫁娶、建房蓋屋時全村男女老幼就聚在一起圍著熊熊篝火通宵達(dá)旦地載歌載舞,盡情釋放自己的激情和活力。
閉學(xué)軍的妻子閉竹花和村里的姐妹為我們換上了美麗的東山彝族服裝。彝族服裝穿起來有點兒麻煩,花了好大一會兒工夫。剛穿戴好,打歌場上就響起了吹葫蘆笙和舞大刀的聲音。我們急忙趕到打歌場,閉萬清老人已經(jīng)精神抖擻地吹起了葫蘆笙,閉學(xué)軍和村里的另外一個男人舞起了大刀,村民們圍成一圈和著葫蘆笙和刀把撞擊地面的節(jié)奏打起歌來,我們也高興地加入了快樂的人群。打歌場上,蘆笙悠揚,舞刀的男人威武雄壯、動作靈活,彎刀鏗鏘有力、刀法多變,女人們的舞步舒緩優(yōu)雅、從容不迫,優(yōu)美的打歌調(diào)在耳畔此起彼伏。我也和著葫蘆笙的樂音跳著,只見周圍羊皮褂翻飛、一朵朵紅色的山茶花在我旁邊緩緩移動著,漸漸地我感覺自己也成了一朵艷麗的山茶花。孩子們小的看起來只有六七歲,大的也就十一二歲左右,但都舞步嫻熟、動作協(xié)調(diào),嘴里唱出的打歌調(diào)清脆動聽,宛如山谷里的小鳥清啼。她們從小耳濡目染,小小年紀(jì)就學(xué)會了打歌,傳承了打歌的技藝。在緩慢、低沉、渾厚的打歌調(diào)中,我和村民們一起緩緩邁著舞步,感受著遠(yuǎn)古時代東山彝族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聆聽古老歲月的回聲,似乎已穿越到遠(yuǎn)古的時代。
在巍山彝族村落,刺繡是深受彝族婦女、姑娘們喜歡的一種手工活。彝族婦女、姑娘們在勞動之余都喜歡挑花繡朵,就是去放牛、割草、砍柴的時候都隨身帶著針線包,在短暫的休息時間也沒忘繡上幾針。大姑娘小媳婦從小與山水相伴,經(jīng)常接觸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在和大人學(xué)刺繡時,心靈手巧的姑娘、媳婦們在鞋面、鞋墊和衣服上繡上花朵、綠葉等各種圖案,把她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一針一線地繡進(jìn)繡品里。東山彝族刺繡有打仔繡、平繡、編繡之分,打仔繡又包括滿繡和套花繡。東山閉家大村的女孩子從小就和自己的祖母、母親學(xué)習(xí)東山彝族刺繡,把彝族刺繡這項傳統(tǒng)技藝一代代地傳承下來,至今這個彝族村落還保留著傳統(tǒng)手工刺繡,孩子的魚尾帽、男子的對襟衣裳以及婦女們身上穿著的色彩艷麗的衣服都出于她們那一雙雙勤勞、靈巧的手。姑娘們在刺繡時靈活運用各種繡法,讓繡品絢麗多姿、美麗異常。
母親對女兒表達(dá)愛的方式有無數(shù)種,閉家大村的婦女們用密密的針腳把濃濃的母愛都縫進(jìn)為女兒準(zhǔn)備的嫁妝里,把溫馨柔軟的母愛藏在那美麗的花朵和碧綠的葉子里。在閉家大村,凡是有姑娘的人家,母親們在她們出嫁前兩三年就開始準(zhǔn)備嫁衣,因為村里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每個出嫁的姑娘家里都要為她準(zhǔn)備好二三十套衣服和五十多雙繡花鞋做嫁妝,這些衣服和鞋子都要她們的母親親手縫制。要縫制那么多的衣服和鞋子,還要在上面繡精美的圖案,每一套衣服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一針一線都傾注著母親們的汗水、智慧、心血和感情。
閉竹花和姐妹們都很好地傳承了刺繡技藝,她們繡技精湛,是村里的刺繡能手。她們繡制的繡品都陳列在彝族打歌傳習(xí)所旁邊的一間展室里,供來村里旅游的游客參觀。走進(jìn)展室,里面陳列著許多彝族繡品,那些繡品色彩鮮艷、美觀大方、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靠墻掛著的一件件東山彝族女子服飾主要色調(diào)是大紅、大綠,上面繡著吉祥美麗的圖案,比如村里婦女們喜歡的牡丹花或山茶花以及碧綠的葉子。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每一套衣服都獨具匠心,繡的圖案也不盡相同。那些繡花船頭鞋、腰帶花和繡花帽上的紅花、綠葉都是手工縫制而成的,自然、樸素、美麗,針腳勻稱、圖案精美。閉竹花告訴我,雖然都是彝族服飾,但兒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已婚和未婚的服飾各不相同,繡的圖案也不一樣。年輕女人的服飾大紅大綠、色彩艷麗,特別是新娘的嫁衣,除色彩鮮艷外,品種和佩飾富麗堂皇。中老年服飾相較于年輕人,顯得素雅、端莊和高貴典雅。看著滿屋子色彩斑斕的繡品,我感受到了彝族刺繡這一傳統(tǒng)技藝的魅力。
走進(jìn)彝族打歌傳習(xí)所,里面陳列著彝家火炕床、蘆笙、羊皮褂、馬鞍等30多種彝族民間器樂及日常用具,這些都是閉學(xué)軍收集來的,為的是讓來村里游玩的游客參觀、體驗。閉學(xué)軍說:“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了,但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丟,彝族民間的傳統(tǒng)文化要代代保護(hù)、傳承、利用和發(fā)展?!?/p>
在彝族打歌中葫蘆笙是必不可少的樂器,是打歌的靈魂。那古樸、悠揚的樂音能指揮打歌場上成百上千人的舞步,讓大家腳下的動作整齊劃一,讓打歌的人熱血沸騰、激情滿懷。閉家大村現(xiàn)在仍保留著傳統(tǒng)的葫蘆笙制作技藝,還有幾個熱愛葫蘆笙制作的手藝人,閉萬清老人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憑借精湛的葫蘆笙制作技藝已經(jīng)申報為村里的縣級葫蘆笙制作傳承人。帶著對葫蘆笙這種器樂的好奇,我們一行人向閉萬清老人家走去。到了大門前,看到大門旁邊種了幾叢竹子和幾棵葫蘆,竹子青翠,葫蘆藤爬滿了架子,上面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葫蘆,很是惹人喜愛。這些竹子和葫蘆是專為制作葫蘆笙而種的,做葫蘆笙的葫蘆和竹子都要用蘆笙葫蘆和蘆笙竹,不能用普通的竹子和葫蘆,只有用蘆笙葫蘆和蘆笙竹子做出的葫蘆笙質(zhì)量才好,吹奏出的聲音才渾厚、動聽。我們進(jìn)了院子,向閉萬清老人請教葫蘆笙制作技藝,這位年過70仍然精神矍鑠的老人,熱心地向我們介紹葫蘆笙制作技藝,邊認(rèn)真地挑選合適的葫蘆、竹子,制作蘆笙管、簧片現(xiàn)場示范。老人說簧片被稱之為蘆笙舌頭,是一把蘆笙的關(guān)鍵部位,簧片的音色直接決定葫蘆笙的吹奏效果。他把削好的簧片用油加熱增加韌性,反復(fù)吹奏試音,直至滿意。整個制作過程,這個制作蘆笙已有30多年歷史的老人都聚精會神、一絲不茍。講完葫蘆笙的制作步驟,老人隨手拿起一把葫蘆笙邊吹奏邊合著節(jié)拍打起歌來,有幾個文友也躍躍欲試,一人拿起一把學(xué)著老人的樣子吹奏起來,古樸、安靜的農(nóng)家小院里飄蕩著陣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樂音。
一位村里人說:“老人制作葫蘆笙技藝精湛,做出的葫蘆笙古樸素雅、光滑圓潤、音色好,深受附近村莊熱愛打歌人的喜愛,他們經(jīng)常和老人買葫蘆笙,老人制作的葫蘆笙一年能銷出好多把。”
閉家大村的村民世代有祭祖的民俗,村民們尊崇祖先,用祭祀的方式緬懷他們,寄托哀思。閉學(xué)軍告訴我們,村子后面的古樹林是村里祭祖的地方,在每年下種前、二月八和火把節(jié)都在那里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祭祖那天,各家各戶都派一個成年的家庭成員參加。大家在古樹林殺豬宰雞,把宰好的豬包括內(nèi)臟的一半洗凈在一口大鍋里煮,再煮一大鍋飯,飯和肉熟后參加祭祖儀式的人們先虔誠地跪拜、敬獻(xiàn)祖先,然后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飯。剩下的另外半頭豬和一半內(nèi)臟則每家每戶分一些回去在家里煮熟后祭供奉在家里的祖宗、灶君。
我們在閉學(xué)軍的帶領(lǐng)下徒步前往古樹林,探訪那神秘的祭祖圣地。古樹林里古木參天、綠樹蔥蘢,長滿了麻栗樹、大青樹等古老的樹木,每一棵都有幾百年的樹齡,樹的枝干上布滿了碧綠的青苔。我們?nèi)サ哪翘觳皇谴謇锛雷娴娜兆?,沒能看到祭祖的場面,不過看看周圍環(huán)境也能感受到祭祖的莊嚴(yán)肅穆,心中不由得產(chǎn)生了敬畏之情。
回村的時候,一股股白色的炊煙從村里裊裊升起,徐徐地飄向高高的藍(lán)天,家家戶戶都開始做晚飯了。進(jìn)了村子,放牧的老人趕著牛羊熱情地邀請我們到家里做客。牛羊們吃飽喝足,高興地撒著歡。我們微笑著謝絕了他們的好意,目送他們漸漸地消失在一個個古樸、安靜的農(nóng)家小院。
到了閉學(xué)軍家,用柴火煮的生態(tài)飯菜很快端上桌,熱氣騰騰、香氣四溢。蔬菜的甜味、土雞、臘肉的香充盈唇齒間,讓我感到愜意和滿足,我又想起了兒時老家飯菜的味道。
吃完飯,我們告別了閉學(xué)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閉家大村。走了幾步,我不由得回首看向那個古樸美麗的村莊,那時的閉家大村被云霧繚繞,宛如仙境。我想我以后還會經(jīng)常來這兒。這里的優(yōu)美環(huán)境、淳樸民風(fēng)、多姿多彩的民族傳統(tǒng)技藝以及裊裊升騰的炊煙都會牽引著我回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