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國和日本作為中國的近鄰,其國家和民族文化從古代開始就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加之近年來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和“漢語熱”浪潮的高漲,中國文化典籍的海外傳播備受關注?!墩撜Z》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儒家學派核心經典之一,研究其在日韓地區(qū)的傳播及影響,既有助于了解中國文化典籍與東亞地區(qū)文化碰撞、交織與融合的過程及其對東亞地區(qū)社會文化帶來的影響,又能夠為中國文化典籍在東亞地區(qū)的傳播提供新途徑與新思路。
關鍵詞:《論語》;文化典籍;日本;韓國;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5450(2025)01-0081-07
《論語》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儒家學派的核心經典之一,著名理學家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并稱為“四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位置不可替代。《論語》以語錄實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主張和教育理念。其中,有很多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時代性,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均具有啟示意義。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尊重與關愛,這種思想境界及其所蘊含的文學價值,不僅使中國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fā)展,而且對東亞地區(qū)的一些國家,尤其是日本和韓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近些年“漢語熱”浪潮的不斷涌起,越來越多的其他國家都想要了解中國文化,而《論語》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結晶,也是民族思想的集中代表,為此許多外國學者以《論語》為研究對象,深入探究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道德準則、政治理念與教育規(guī)范等多個方面所蘊含的獨特價值?!墩撜Z》的海外傳播第一站就是朝鮮半島。在新羅統(tǒng)一三國后,神文王二年(682年)便設立國學,教授儒家經典,同時《論語》也就成為培養(yǎng)選拔官員的必修科目。而在日本,《論語》更是成為高中語文的必修科目之一,早在應神天皇十五年,百濟王朝的王仁應日本應神天皇之邀赴日時,就將《論語》這部儒家經典帶到日本,由此,這部著作開始在日本正式傳播。在中國與日韓兩國交往的二千多年歷史長河中,以《論語》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典籍是連接中國與他國之間文化交流的紐帶。同時,文化典籍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思想和文化的代表。文化典籍的對外傳播,是國家文化軟實力輸出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
一、《論語》在日韓地區(qū)的傳播背景及研究現(xiàn)狀
(一)《論語》在日本的傳播歷史及其研究現(xiàn)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學在我國逐漸形成并迅速傳播,后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根據(jù)日本最古老的正史《日本書紀》(720年)記載:“十六年春二月,王仁來之。則太子菟道稚郎子師之,所習諸典著于王仁,莫不通達。”[1]141現(xiàn)代有很多說法認為,王仁當時帶入日本的就是《論語》,但也有人質疑這一說法,因為儒學傳入的時間與記載中王仁3世紀之后赴日的時間有些不相符。所以,關于《論語》具體傳入日本的時間眾說紛紜,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
5世紀開始,儒學便傳入了日本,這就是在日本所形成的“早期儒學”。在“早期儒學”的社會背景推動下,日本對《論語》的學習需求量增加,對《論語》的講解也開展得越來越多。起初,日本通過招納來自朝鮮半島的五經博士講解儒學,在飛鳥時代之前,很多人通過朝鮮百濟博士的講解來習得儒學思想。從某種程度上說,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飛鳥奈良時代過后就是平安時代,這時日本已經直接從中國本土引入儒學,不斷地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與當時的唐朝進行文化交流,學習儒學之風愈來愈盛。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儒家思想在日本得到進一步傳播。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深受當時中國隋唐時期儒家思想的影響,因而進一步推動了儒學在日本的發(fā)展。儒學傳播的鼎盛時期是在日本的江戶時代,其時幕府統(tǒng)治日本社會,德川家族想要通過儒家思想對該民族進行思想統(tǒng)治,日本即從配合幕府政治策略與滿足江戶人民生活需要的角度出發(fā),對儒學進行適配于該民族情況的改變。由此,儒家思想得到進一步普及,江戶百姓對《論語》也更加了解。13世紀,隨著朱熹《四書集注》的傳入,進一步豐富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內容。一些日本學者和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對《論語》也有極高的贊譽。日本的精英伊藤仁齋等人始終對《論語》有極高的評價,稱其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2]4。從古代直到近現(xiàn)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極大地豐富了傳播的形式,《論語》也以電影、電視、書籍、紀錄片、短視頻等多渠道全方位走入日本生活。
不過,《論語》在日本歷史上的地位并非一直居高不下。明治維新時期,“論語熱”的浪潮迎來了最后的漲潮時刻,明治天皇頒布了一道包括“道德以孔子為先”的圣旨,無疑再次鞏固了《論語》在日本道德倫理和思想教育上的地位。中日甲午海戰(zhàn)之后,雖然“論語熱”又再次到達高潮,但這一次卻實則暗藏旋渦。暗流涌動的背后是日本想取代當時的晚清政府繼承中國的古典傳統(tǒng)文化。二戰(zhàn)后,日本全面倒向美國的極端立場,使得當時的“論語熱”在日本基本上再無蹤跡。直到近些年來,伴隨著“漢語熱”的趨勢不斷增強,《論語》也再次回到日本民眾的視野中心??梢哉f,21世紀以來,日本對于《論語》的研究呈現(xiàn)出更加多元和深入的趨勢。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學術交流的增加,日本學者也在《論語》的研究方面不斷引入新的視角和方法,使得研究成果更加豐富多彩。子安宣邦在其著作《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解讀〈論語〉》一書中,通過重讀《論語》,追溯了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等近代日本著名人物對《論語》的解讀?!笆聦嵣弦撂偃数S的批判,反而加深了當時人們對朱子學的理解。荻生徂徠則是在朱熹、伊藤仁齋的影響下出發(fā),但旋即將矛頭同時指向朱子與伊藤仁齋?!盵3]14他不僅關注前人的解讀歷程,還引導讀者回到《論語》文本本身,重新對“學為何物”“道為何物”“政為何物”“禮為何物”等原初性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書中著重強調了《論語》在日本思想史、社會史和政治史的重要地位,并探討其在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加地伸行是日本研究中國學首屈一指的名家,他對于儒學的見解獨樹一幟,畢生致力于儒家思想研究。加地伸行的《論語之心》一書,是面向日本大眾的儒學通俗讀本,輯成他的《論語》觀點隨筆?!罢纭墩撜Z之心》所點題,加地伸行將儒家典籍《論語》文本對標基督教的圣經,洞悉了儒家思想對于慰藉心靈的作用?!盵4]他將儒家典籍《論語》文本與基督教的圣經對標,通過對“心”的提煉和闡釋,為《論語》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并由此去尋獲幸福。加地伸行在《論語之心》中闡釋道:“《論語》洞察人性,基于何謂人之幸福的觀點來闡述道德主張訴求。其內容都是可踐行的,并不難懂?!盵5]2齋藤孝作為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和媒體明星學者,其解讀《論語》的著作旨在提高“國民品格”。
近些年來,日本對《論語》的研究在學術價值、社會影響和未來展望等方面都在不斷深入,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論語》在日本的傳播途徑也越來越多樣化和現(xiàn)代化。不僅在教育方面繼續(xù)承襲《論語》作為語文的必修科目,在書籍出版和媒體方面也做了很多嘗試和新的突破。由于日本人酷愛漫畫,因此部分出版機構結合日本人的閱讀習慣將《論語》以漫畫或繪本的形式進行改編。在電視節(jié)目和網(wǎng)絡平臺中,相關媒體也會策劃錄制與《論語》相關的節(jié)目或講座,以期提高公眾對于《論語》的認識和理解。學術上的研究成果通過現(xiàn)代具有突破性的傳播途徑進行傳播,不僅為中日文化交流、學術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和推動力,也為全球范圍內的儒學研究貢獻了新的智慧和力量。
(二)《論語》在韓國的傳播歷史及其研究現(xiàn)狀
正如前文所述,雖然現(xiàn)階段還無法確定《論語》傳入古代朝鮮的具體時間,但早在新羅統(tǒng)一三國后便設立了國學,儒家思想就已經在當時的朝鮮半島開始傳播了。甚至有記載表明,在公元前1世紀就有《論語》已經傳入朝鮮半島的痕跡。公元前1世紀的古代朝鮮正處于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并存的“三國時期”,薛聰“以方言讀九經,訓導后生,至今學者宗之”[6]529,這就是古代朝鮮人講授《論語》并加以解釋的開端。此外,也有大量現(xiàn)存的出土文物可以佐證:古代朝鮮是最早接受中國儒家思想和傳播《論語》的國家。高句麗建國初期,故國川王時期的乙巴素任國相曾說:“不逢時則隱,逢時則仕,士之常也。”[6]516其含義就與《論語·泰伯》篇“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7]381的表達十分相似,由此可見,《論語》已經成為當時為官之人的思想指引。在朝鮮文創(chuàng)制之前,《論語》一直以漢文的形式傳播,百濟建國之初,《論語》依舊是以漢文的形式傳播。據(jù)《三國史記》記載,百濟當時還設有專門負責守衛(wèi)孔廟乃至國學的“孔子廟堂”的職位,足以說明在當時百濟社會對儒家思想的重視程度。新羅在接受儒學之后,主要將儒學思想與治國理政的政治思想相結合,并以《論語》為思想基礎,提出“世俗五戒”[8]106和花郎道。其中,“世俗五戒”主要是指事君以忠、事親以孝、交友為信、臨戰(zhàn)無退、殺生有擇。顯然,這種思想與《論語》中所表達的主旨基本吻合。而花郎道則是在以道德情操相互激勵的過程中挑選出來的被舉薦入朝堂的正直善良的男子。通俗來講,這是一種選賢舉能的方式,新羅也正是通過這一方式來傳播《論語》。高麗時代,為了響應王朝初期遵循的修齊治平的儒學思想,《論語》成為科舉考試的科目之一,逐步深入百姓生活??偟膩碚f,古代朝鮮時代,從《論語》傳入開始,儒家思想就在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近代以來,《論語》在韓國的傳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暫停階段。從古代朝鮮開始,《論語》的傳播就一直處于進行時,直到1876年,《江華條約》的簽訂和1910年《日韓合并條約》的簽訂,使韓國迫于戰(zhàn)爭的壓力徹底淪為半殖民地狀態(tài)。人們無暇顧及除了生命和溫飽問題之外的任何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文明的傳播也就被迫中斷?!墩撜Z》在韓國的傳播也就在這一段戰(zhàn)爭時期按下了暫停鍵。第二階段是恢復階段。1945年之后,韓國逐漸脫離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各方面逐漸走向正常的發(fā)展軌道,《論語》的傳播也重新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期。這個“新”突出表現(xiàn)在對文本的翻譯上,《訓民正音》頒布后,韓國多是用這種表音文字輔助漢文進行解釋,但在1945年之后,《論語》在韓國的傳播實現(xiàn)又一大突破,學者們開始全面使用韓語進行解讀,最具有代表性的譯本是車柱環(huán)的《韓譯論語》(1964年)、李乙浩的《韓文論語》(1974年)、金學主的《論語》(1985年)、成百曉的《論語集注》(1990年)。翻譯形式的巨大轉變,也幫助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更好地向本土化的方向發(fā)展,更廣泛地被韓國大眾接受。第三階段是發(fā)展階段。在1992年,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之后,兩國在各個領域的聯(lián)系都比以往更加密切,文化方面當然也不例外。除了翻譯方式更加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本土化之外,傳播方式也更加多樣化。2004年,中國在韓國首爾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學院,《論語》作為中國文化典籍的代表更是通過開設課程等方式得到了進一步傳播。如今韓國對于《論語》的注釋和譯介早已脫離了直譯文本的晦澀難懂階段,本身就崇尚孔孟之道的譯者們用他們的理解以本民族的語言進行譯解,這樣讀者可以更加輕松、簡潔地理解儒家學說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近些年來,有關《論語》在韓國的相關研究處于上升趨勢。進入21世紀,多位韓國學者對《論語》進行了深入解讀,他們的研究也豐富了兩國對于這部古代經典的理解。如申正根教授的《lt;E:\沈陽師范大學\001-社會科學版\2025\1\付筱娜-韓文.tifgt;》(直譯為《孔子的人生講義》),該書從韓國人文學者的視角出發(fā),以“學”“政”“恕”“君子”“禮”“信”“人”七個關鍵詞來貫通《論語》,其解釋更具通俗本土化的特點,同時以獨特的視角賦予其現(xiàn)代化意義。申正根通過這種深入淺出的方式,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論語》中所蘊含的智慧。此外,還有韓國學者對于《論語》提出了新的見解。如崔中燁在解讀《論語》時,就特別強調了其中關于友情和人生的快樂論述,例如,在他解釋《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7]1時,認為這句話蘊藏著君子的三層喜悅。雖然學習新知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這種高興卻不能與朋友相伴的樂趣相比擬。崔中燁將自己的理解結合一些實際問題,以儒家學說為思想基礎,在韓國開設相關的講座和教學活動,受眾范圍極廣,因此在韓國學界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隨著更多的學者對《論語》的解讀和新的見解,以及譯者對《論語》翻譯還原度和水平的不斷提升,韓國各階層的人士都更有機會接觸到這本經典,也更有興趣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國古典文化。學者們的研究不僅豐富了對《論語》的理解,也為中國文化在東亞文化圈得以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論語》在日韓地區(qū)的傳播與影響
(一)《論語》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
1.《論語》與日本教育
儒家思想傳入日本約有1700多年的歷史,其傳播時間之長、影響范圍之廣、滲透程度之深都對日本教育有著巨大的沖擊力和影響力。
從奈良時代開始,中國的古典書籍以《春秋》《論語》《左傳》《孝經》為例,就開始被用來當作日本的教材。除了教材方面,日本連選舉賢才的方式都效仿當時唐代盛行的科舉制度。在日本奈良時代,這種科舉制度稱為“貢舉”,其中的層級選拔和考試制度等都按照當時唐朝制定的標準。因此,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就隨之深入日本人的思維中。1603年,德川家康開設了幕府。作為江戶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酷愛閱讀《論語》的他不僅讓武士階層熟讀《論語》,還努力讓普通的百姓也逐漸了解這部經典之作。他積極扶植儒學,大力復興學校,建立了很多類似于中國古代私塾性質的藩校,專門以教授講解儒家著作和傳播儒家思想為主,從而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儒家文化氛圍。明治天皇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在其統(tǒng)治期間,他積極推動教育改革,尤其重視道德教育?!墩撜Z》作為儒家學說的經典代表之作,其中所蘊含的道德觀念自然也就成為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政府還強調教育的普及性和義務性,這與儒家思想中的“有教無類”極其相符。1890年,明治天皇頒布《教育敕語》,其中提出的很多觀點都與《論語》中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如在道德教育方面,《教育敕語》開篇就強調了“忠孝”二字的重要性,倡導孝順父母、兄友弟恭,這與《論語》中多次提及的“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7]2忠孝觀點相似。
將儒家思想融入日本的教育體系中,不僅大大增加了《論語》的傳播范圍和力度,更是將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根植于日本民眾心中,這種影響使儒家思想在日本社會中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傳播和認同。
2.《論語》與日本政治
《論語》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對日本政治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不僅體現(xiàn)在古代日本的國家形成和政治體制構建上,也在近現(xiàn)代的政治思想和社會發(fā)展中得以延續(xù)。
對于古代日本來說,主要體現(xiàn)在政治體系的構建上。圣德太子是古代日本著名的政治家,他引用《論語·學而篇》中的“禮之用,和為貴”[7]7作為《十七條憲法》的第一條重要內容。作為日本法制史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七條憲法》開篇就引用了《論語》中的思想,彰顯出儒家思想對于日本政治體制形成的核心影響力。圣德太子還以德、仁、禮、信、義、智各分大小,組成十二級官銜,創(chuàng)建了“冠位十二階”的日本古代官制,進一步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在政治實踐中的應用。在明治維新之后,日本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其中不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制度中的等級觀念、君臣關系等都被日本借鑒用于構建政治框架。如在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中,日本建立了以天皇為最高權威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顯然與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極為相似。在這樣的政權統(tǒng)治下,儒家思想中的政治理念和等級制度自然也被廣泛應用。
綜合來說,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日本政治方面帶來的影響具有多方面性和深遠性。它不僅僅在日本政治理念的引入與融合、政治制度的改革與建設,以及政治文化的塑造與傳承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為日本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獨特的儒家元素。
3.《論語》與日本經濟
在日本,《論語》中所傳遞的思想被靈活地與經濟方面結合在一起,并在經濟領域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澀澤榮一就是將《論語》應用于日本經濟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典型代表。澀澤榮一(1840—1931)被譽為“日本企業(yè)之父”,其頭像被印在
2024年版日幣最大面值的紙幣上,足見他在經濟界的地位之高。他從小就接受儒學方面的教育,熟讀《論語》《孟子》《中庸》等諸多中國文化典籍。對儒學造詣如此之深的他在晚年寫下《論語與算盤》一書,其中的思想深刻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商業(yè)文明的高度融合。“論語”代表道德、“算盤”代表經濟,其核心價值就是:道德是經濟的指南,沒有道德就沒有經濟。澀澤榮一在《論語與算盤》中提出,企業(yè)應“建立起相應的道德標準,來調和經濟和道德之間的關系”[8]106。這樣,既能夠將追求利益和講究企業(yè)道德相統(tǒng)一,也能夠有助于企業(yè)管理。他在經營商業(yè)時,一直尊崇孔子的道德思想,始終以儒學之道為準則,認為一個人獲利遠不如社會的共同獲利珍貴。澀澤榮一遵循《論語》中“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7]35對于富貴與貧窮的辯證看法,主要在于取富舍貧途徑方面的創(chuàng)新。他跳出封建思想的循規(guī)蹈矩,辯證看待儒學思想并運用于商業(yè)之中,用成功向世人證明《論語》所體現(xiàn)的儒學之道在商業(yè)領域依舊產生深遠的影響。
此外,《論語》也起到了提升企業(yè)員工綜合素質的作用。例如,自2008年起,日本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開始在新人研修時將《論語》列為重要科目。通過學習,員工能夠深入理解《論語》中忠孝仁義等精神,這些都將作為他們日后在企業(yè)中的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
無論是像澀澤榮一那樣成功的企業(yè)家,還是像三菱重工長崎造船廠這樣的企業(yè),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將《論語》和儒家思想傳播出去,不僅有助于日本企業(yè)和商業(yè)樹立儒家理念,更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穩(wěn)定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二)《論語》在韓國的傳播和影響
1.《論語》與韓國教育
在高句麗、百濟、新羅三足鼎立的“三國時代”,《論語》就已經傳播進入古代朝鮮。一直以來,儒學都是韓國的主要傳統(tǒng)文化之一,影響著韓國人思想觀、文化觀的樹立過程。
高句麗17代小獸林王二年,太學的設立為古代朝鮮人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提供了主要場所。作為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以“五經”和“三史”為主要教學內容,來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官吏。從那個時候開始,儒學思想作為古代朝鮮思想的規(guī)范標準就不斷嵌入當時的儒學思想家的頭腦之中,并通過教育不斷擴大傳播范圍和受眾人群。在新羅統(tǒng)一三國之后,為了教授儒學經典專門開設國學,主要課程就是以《論語》和《孝經》為主的。到了忠宣王之時,將國學更名為“成均館”。時至今日,“成均館”的名稱依舊存在,自李朝之后它始終是教授儒學思想的主要場所。
如今在韓國,孩童時期的教育也與儒學密不可分。從小學到初中,都有名為《道德》的教材,其中的基本觀點以儒家共同主義思想為基礎,并且韓國的著名大學如首爾大學、延世大學等都專門設有研究儒家學說的課程。盡管在現(xiàn)代韓國社會,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受到現(xiàn)代化進程的沖擊,特別因青年一代對于儒學的漠視和抨擊使得影響力急速下滑,但在家庭和社會中,人們依舊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韓國著名儒學研究者李潤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人們依舊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像家庭教育、親戚往來、祭祀等方面,仁愛、孝悌等儒家的倫理觀仍然占據(jù)著中心地位。我認為,這正是朝鮮王朝500年間,以性理學為中心的儒學價值對韓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結果”[9]。
2.《論語》與韓國文學
《論語》作為一本承載兩國人文交流文化脈絡的著作,在韓國具有極高的地位和價值??鬃右脖蛔鸱Q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墩撜Z》中所傳達的儒學之道不僅為韓國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精神支撐,更是對韓國從古朝鮮一直到現(xiàn)代韓國的文學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論語》對于韓國文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主題內容方面,受到從三國時期《論語》就傳入古代朝鮮的影響,這種“仁”“禮”“忠”“孝”等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思想便深深刻入韓國文學史中。例如,作者在行文中經常會引用《論語》中的原文、名句或加入吸收精髓后改編的儒家經典,以增強作品的文化底蘊和思想深度。這在古代朝鮮的詩歌中就時有體現(xiàn),如詩人李洪男在《用“天機行日月,春事勤草木”各成一首》中寫道:“逝者有如斯,方信子在川?!盵10]91這引入了《論語·子罕篇》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7]131中孔子對時光流逝的感嘆。借此,詩人當時觸景生情才能真正理解孔子臨川而嘆的真切感受,朝鮮漢詩中也多處引用。詩人宋時烈在《錦江哭送尹吉甫》一詩中就曾寫道:“有心天汝玉,不義我如云?!盵10]這句詩引用了《論語·述而篇》中“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盵7]69詩人借這句詩表達了詩歌的主題思想。韓國的散文在古代朝鮮時期也深受儒學影響。朝鮮的作家和文臣都以“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7]30作為君臣關系的準則,在《韓國文集叢刊》所存的引文中,引用過這一句的超過70篇,如李廷龜(1564—1635年)的《西行贈言序》、金允植(1835—1922年)的《權處士傳》等。除此之外,在文學作品的人物塑造上也有儒學思想的印記。在朝鮮王朝時期,許筠創(chuàng)作的古典小說《洪吉童傳》中,在對主人公洪吉童的反抗精神和對正義的追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就融入了儒家思想,體現(xiàn)了一定程度上對儒家“仁政”的追求。在韓國的文學觀念中,受到《論語》的影響,韓國文學作品一直十分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同時也追求和諧統(tǒng)一,這種觀念使韓國文學作品在追求藝術美和古韻美的同時,也注重傳遞儒學思想中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
三、結語
《論語》以其思想之深遠、思辨之嚴謹,在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作為中華思想文化的基石和靈魂,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精髓之一。而在以中國為輻射源地的漢文化圈內,中國文化典籍傳播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交流形式之一,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典籍在東亞地區(qū)的傳播與發(fā)展,形成了東亞地區(qū)中國文化典籍的豐富樣態(tài),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學術文化共性的創(chuàng)造?!墩撜Z》在日韓地區(qū)的傳播歷史及成功實例,就給中國文化典籍在東亞地區(qū)的傳播帶來很多啟示?!墩撜Z》在日韓地區(qū)千余年的傳播對其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另外,在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吸收中國文化典籍所傳遞的思想精華的同時,中國也在不斷調整、改進傳播內容和方式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這樣更利于文化典籍的傳播和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在東亞地區(qū)各國相互交流、文化互鑒的背景之下,研究《論語》在日韓地區(qū)的傳播及影響,有助于文化典籍在東亞地區(qū)的更好傳播,這不僅是“以史為鑒”講好中國故事的根本途徑,也是不斷鞏固和提升中國文化典籍世界影響力的有效方式,更是不同文化國家間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有力助推劑。
參考文獻:
[1]舍人親王.日本書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2]伊藤仁齋.論語古義[M]//關儀一郎.日本名家四書注釋全書:第3卷.東京:鳳書院,1973.
[3]子安宣邦.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解讀《論語》[M].吳燕,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9.
[4]葛詩嫣.日本“中國學”視角的《論語》批判比較研究:以和辻哲郎、子安宣邦、加地伸行三位學者為例[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94-102.
[5]加地伸行.論語之心[M].林秋雯,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
[6]金富軾.三國史記[M].孫文范,???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8]澀澤榮一.論語與算盤[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9.
[9]李潤和,陳以鳳.儒家文化對韓國的影響及其當代價值:李潤和先生訪談錄[J].走進孔子(中英文),2024(1):54-57.
[10]王國彪.朝鮮古代漢詩引用《論語》典故研究[J].武陵學刊,2011(5):88-91.
DisseminationandInfluenceofChineseCulturalClassicsinJapanandSouthKorea
——ACaseStudyofTheAnalectsofConfucius
FuXiaona1,F(xiàn)anYuetong2
(1.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136;
2.Colleg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6)
Abstract:AsChinascloseneighbors,KoreaandJapanhavebeendeeplyinfluencedbyChineseculturesinceancienttimes.Inaddition,withtheimplementationofthestrategyofculturalpowerandthesurgeof“Chinesefever”inrecentyears,theoverseasdisseminationofChineseculturalclassicshasattractedmuchattention.TheAnalectsofConfuciusisoneofthemostrepresentativecoreclassicsofConfucianism.TostudyitsdisseminationandinfluenceinJapanandSouthKoreaisnotonlyhelpfultounderstandthecollision,interweavingandfusionprocessofChineseculturalclassicsandEastAsiancultureanditsinfluenceonthesocialcultureofEastAsia,butalsocanprovidenewwaysandnewideasforthedisseminationofChineseculturalclassicsinEastAsia.
Keywords:TheAnalectsofConfucius;culturalclassics;Japan;SouthKorea;culturaldissemination
【責任編輯:趙踐""責任校對:李菁】
收稿日期:2024-08-02
基金項目:遼寧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Y202312)
作者簡介:付筱娜,女,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傳播研究;樊悅桐,女,遼寧丹東人,遼寧大學國際中文教育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文學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