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是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積淀的寶貴財富,而地方紅色文化更是落實高校育人功能、傳承紅色基因的“活教材”。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內(nèi)涵豐富,梳理建黨以來遼寧紅色文化教育歷史,對于紅色文化在為國育才、形成文化認同及實現(xiàn)價值塑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建設還存在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缺乏時代特征、紅色文化教學方式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以及部分紅色文化教育與實踐脫節(jié)等困境,因此需要從挖掘紅色資源、完善教學體系,利用紅色資源、鼓勵學生參與,依托紅色實踐基地、提高教學實效等方面進行探索,為新時代遼寧高校思政課建設提供借鑒。
關(guān)鍵詞:高校思政課;紅色文化;遼寧“六地”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5450(2025)01-0024-06
2022年3月17日,遼寧省教育廳發(fā)布《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實施方案》,要求遼寧各高校以“六地”紅色文化資源為載體,結(jié)合實際,組織開展具有鮮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1]。根據(jù)思政課的育人功能,結(jié)合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意蘊,提出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可行性實施路徑,對于推動遼寧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意義。
一、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概述
(一)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
遼寧“六地”是指抗日戰(zhàn)爭起始地、解放戰(zhàn)爭轉(zhuǎn)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yè)奠基地、雷鋒精神發(fā)祥地?!傲亍背休d著遼寧人民的革命活動和奮斗歷程,是中國革命史的重要見證。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帶領(lǐng)中國人民實現(xiàn)民族解放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中,在遼寧地區(qū)形成的獨具地域特色的紅色歷史、紅色故事、紅色精神等紅色文化資源的集中凝練[2]。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是新時代實現(xiàn)遼寧全面振興的精神動力,也是遼寧高校有效開展“大思政課”教學的“活教材”。遼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由此樹立了遼寧地區(qū)紅色文化的標桿。
(二)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特點
遼寧“六地”紅色文化不僅是百年黨史中對紅色遼寧的深刻描繪,更是時代的縮影和印記,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
第一,遼寧紅色文化基礎深厚。遼寧的革命史蘊含著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精神,從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遼寧地區(qū)見證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變革,涌現(xiàn)出一批批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紅色精神。
第二,遼寧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位于丹東市的鴨綠江斷橋、抗美援朝紀念館,位于錦州市的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以及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都為開展遼寧紅色文化教育提供了豐富素材。全省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9處,為遼寧乃至全國的紅色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寶貴資源和生動的教材[3]。
第三,遼寧紅色文化載體多樣。在遼寧這片紅色土地上,不僅留下了眾多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物質(zhì)文化載體,還有以不同時期紅色精神為代表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如紅色話劇、紅色戲曲等,均展現(xiàn)出遼寧人民的精神面貌,體現(xiàn)了遼寧人民勇于拼搏、創(chuàng)新進取的時代精神。
(三)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
縱觀黨的百年奮斗歷史,遼寧始終與黨的偉大事業(yè)同頻共振,始終與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緊密相連[4]。將遼寧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程中,有利于傳承與激活遼寧紅色基因,為打造具有遼寧特色的思政課品牌、推動遼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助力。
第一,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愛國主義情懷。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斗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承革命精神具有重要價值。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傳遞出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培育和傳承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國家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激發(fā)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而奮斗的決心和勇氣。
第二,黨的革命精神煥發(fā)出新的時代價值。紅色文化在中國文化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可以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推動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是新時代社會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
第三,推動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遼寧高校以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通過打造本地紅色文化課程體系、組織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利用新媒體技術(shù)等多種途徑,將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程中,這些舉措對于發(fā)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價值。
二、遼寧紅色文化教育的歷史進程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遼寧紅色文化教育走過了一段深遠的發(fā)展之路,并隨著時代的變遷得到了加強與完善。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初期,遼寧工農(nóng)運動蓬勃發(fā)展,作為紅色文化教育的倡導者和推動者,遼寧地區(qū)各級黨組織著手打造一套完整的紅色文化體系。這套體系以“鼓勵民眾參與工農(nóng)運動”為核心主題,旨在將革命的種子深植于人民心中。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各級黨組織積極向覺醒中的工農(nóng)群眾及先進知識分子傳遞革命理念,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如講演、戲劇、詩歌創(chuàng)作等,深入淺出地傳達黨的主張。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在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斗爭中所確立政策的認同,還加深了對黨的領(lǐng)導重要性的認識。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遼寧地區(qū)紅色文化教育的開展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工程,其不僅僅是一種文化運動,更是一個動員和武裝人民的過程。這場教育活動的核心理念在于通過宣傳黨的抗戰(zhàn)策略和方針,增強遼寧人民群眾的抗日斗志。紅色教育的內(nèi)容涵蓋了多個方面,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經(jīng)驗、民族團結(jié)與全民抗戰(zhàn)的重要性等。這一時期遼寧紅色文化教育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不斷加強敵后根據(jù)地的組織建設和軍事實力,以此來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jù)地。通過這樣的紅色文化教育方式,意欲將所有可能的力量整合到反對日本侵略者的陣線上,共同構(gòu)筑起抗擊外來侵略的堅固防線,為贏得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激發(fā)廣大人民群眾建設國家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紅色精神得到了大力宣傳,極大提升了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道德修養(yǎng),適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在黨的宣傳動員下,遼寧人民積極響應,投身于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事業(yè)中。作為共和國長子的遼寧承擔起了構(gòu)建新中國工業(yè)體系的艱巨任務,在新中國工業(yè)史上創(chuàng)造出1000多個“第一”。一系列以紅色精神命名的文化現(xiàn)象也隨之產(chǎn)生:為國擔當精神、勇于奉獻精神、雷鋒精神、拼搏精神等,這些精神財富激勵著遼寧加速融入國家發(fā)展的浪潮之中,進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yè)的奠基地。
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成為我國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目標,遼寧紅色文化教育也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紅色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與經(jīng)濟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基于此,遼寧紅色文化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和新舉措,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旨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民族自豪感,打好打贏當代“遼沈戰(zhàn)役”。遼寧紅色文化不僅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也為經(jīng)濟發(fā)展注入了新鮮活力,成為遼寧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重要一環(huán)。
黨的十八大以來,秉承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使命,在“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5]這三個核心問題上,遼寧紅色文化教育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針對性強的舉措,如加大全省各級各類紀念館、博物館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針對不同群體開展主題黨課、思政課、青少年研學、讀書會、巡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6],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紅色文化的深入研究與廣泛傳播,紅色文化教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èi)涵,成為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石。新時代紅色文化教育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傳承,能夠使學生深刻理解革命歷史,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歷經(jīng)多年的砥礪前行,紅色文化教育不僅成為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補充,更是當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紅色文化教育的內(nèi)涵和形式都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但其核心價值“弘揚革命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始終未變。
三、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多維功能
(一)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歷史文化的育人功能,指出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好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遼寧省高校將本地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融入思政課程,將紅色文化優(yōu)勢轉(zhuǎn)化為育人的強大動力,讓紅色歷史資源充分發(fā)揮教育作用,從而使思政課不再只是理論傳授,而是生動的教學實踐。
高校學生作為未來建設國家的重要力量,應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紅色資源進入課堂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作用。學生通過學習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以及他們?yōu)榱嗣褡褰夥藕蛧要毩⒍龀龅臓奚?,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責任和使命。這種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課程設置,讓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汲取紅色精神的力量,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
(二)形成文化認同,堅定理想信念
紅色文化的精華在于革命前輩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chǎn)黨所創(chuàng)造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遼寧作為革命老區(qū),是東北地區(qū)解放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省份。遼寧“六地”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在國家發(fā)展過程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更是國家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象征[7]。高校思政課通過紅色文化的傳播,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學生對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進而使學生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對話中,在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
在紅色文化的教育環(huán)境中,將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學生的思想覺悟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使他們對紅色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學生更加堅定了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心,從而樹立投身于國家建設事業(yè)中的信念。同時,通過接受紅色文化的重要性與珍貴性教育,使學生能夠形成抵御外來不良文化侵蝕的能力,進而自覺抵制可能對自身價值觀產(chǎn)生消極影響的不良文化,形成愛國主義的文化認同,堅定理想信念。
(三)涵養(yǎng)道德情操,實現(xiàn)價值塑造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思想載體,也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遼寧“六地”紅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斗爭經(jīng)驗和歷史智慧,包括“團結(jié)協(xié)作、艱苦創(chuàng)業(yè)、獻身革命”的集體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為國為民、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等,這些價值觀念對于大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引領(lǐng)作用。如通過“六地”紅色文化中“志愿軍精神”的講解,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為人民奉獻,為國家犧牲”的精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自豪感。通過了解東北義勇軍抗戰(zhàn)的革命事跡,能夠使學生在思想上高度認同革命精神,從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從而引導學生學習革命前輩的崇高品質(zhì)。通過參觀紅色遺跡、舉辦紅色活動等多種形式,能夠喚醒學生的家國意識,真正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價值觀。
從紅色革命的孕育地到全國的解放戰(zhàn)場,從共和國長子到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遼寧的紅色精神和紅色文化從未中斷。而高校思政課,既是鑄魂育人的“大課堂”,也是育人育才的“大平臺”[8]132。高校思政課以本地紅色文化為引領(lǐng),挖掘歷史事件中蘊含的紅色基因、紅色精神,有利于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不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培育愛黨、愛國、愛民的崇高道德情操,實現(xiàn)對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四、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困境
(一)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缺乏時代特征
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精神文化以紅色文化為主要表現(xiàn),而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與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截然不同,要讓他們從新的時代角度深入了解和感受過去的思想和精神存在一定的困難。
高校思政課往往借助遼寧“六地”紅色文化中的經(jīng)典案例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支撐,這些案例不僅是歷史事件的重現(xiàn),更是深植于大學生心中的紅色精神象征。然而,部分教師在深入挖掘案例中“紅色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價值時,缺少開放性的教學思維,缺乏明顯的靈活性和針對性,與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在教學中,部分教師本身的導向意識和整合能力尚顯不足,對課堂的整體設計和統(tǒng)籌安排有所欠缺,忽視了對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深度研究,導致對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利用過于簡單。
紅色文化的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更深刻、更具有時代意義的闡釋,這樣才能使紅色文化的價值內(nèi)涵得到充分展現(xiàn)。
(二)紅色文化教學方式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理念
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中,思政課仍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國家認同感的重要途徑。然而,盡管這一課程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至關(guān)重要,但現(xiàn)實情況卻是學生參與度不足,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無論是通過傳統(tǒng)課堂授課,還是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都存在一個根本性問題,即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系統(tǒng)性教學措施。這種現(xiàn)狀導致課程學習仍局限于舊的模式之中,往往難以激發(fā)學生去主動思考和探索的內(nèi)在動力,降低了教學的吸引力,也影響了學習效果。
若不能有效引導學生以多角度、多維度的方式去參與和體驗紅色文化的深厚內(nèi)涵,那么學生將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無法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實質(zhì)。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會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他們探索新知的積極性。要想改變這一狀況,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采取更為創(chuàng)新和全面的教學方法,設計出既具有理論深度又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真正讓紅色文化成為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強大動力源泉。
(三)部分紅色文化教育與實踐脫節(jié)
紅色文化教育與實踐脫節(jié),一方面體現(xiàn)在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的分布上,這些資源由于地理位置的分散性特征,導致高校師生對于各地紅色文化的實地考察受到了限制,削弱了師生對歷史的直接體驗感;另一方面,組織紅色文化基地的交流與學習活動的次數(shù)較少、活動范圍有限,導致學生無法對紅色文化實踐基地進行系統(tǒng)而深入學習,缺乏有組織、有計劃地探究紅色文化的機會。
這種與實踐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影響了思政課教學的整體效果。思政課應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感。然而,當學生缺乏對紅色文化的親身體驗和深刻理解時,他們可能難以將理論知識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從而影響思政課的實效性。因此,解決這一問題,不僅需要高校加強對紅色文化基地的利用和宣傳,還需要提升教師將思政內(nèi)容融入實踐課程的能力,以確保學生能夠全面深入地掌握紅色文化的精髓。
五、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
(一)挖掘紅色資源,完善教學體系
高校應組織專門的紅色資源調(diào)研團隊,負責對紅色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和開發(fā)。這支團隊應由相關(guān)學科專家、資深教師和研究生組成。通過深入挖掘遼寧“六地”紅色資源,收集歷史資料、檔案文獻、口述史料等,為完善教學體系、體現(xiàn)時代特征提供堅實的基礎。
高校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應通過對相關(guān)研究成果的深入研究,梳理出遼寧“六地”的典型紅色故事、紅色遺址和紅色文物等。將這些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材中,不僅可以豐富教材內(nèi)容,更能夠使學生直觀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
高校應開設相關(guān)的選修課程,讓學生對紅色資源有更深入地學習和研究。同時,開創(chuàng)紅色文化的跨學科融合教學,將紅色資源與不同學科的知識相結(jié)合,如將紅色文化與政治、經(jīng)濟、歷史等學科進行有機融合,開設多門跨學科思政課程,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進行思考和學習,帶來教學體系上的創(chuàng)新與飛躍。
高校應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推動紅色資源與思政課堂并肩而行。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要加深對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增強政治自覺。同時,高校應定期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研討會、政治教育主題會等,最大程度地發(fā)揮紅色資源的教育作用[9]54。
(二)利用紅色資源,鼓勵學生參與
高校應鼓勵學生參與紅色資源研究,使其有機會參與相關(guān)項目。高??梢赃x擇遼寧六個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個案,讓學生對其進行深度的剖析與探討。通過個案研究,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價值判斷力與決斷力[10]。
高校應鼓勵學生參與實地考察、調(diào)研的社會實踐中,親身感受紅色資源的魅力。也可以成立學生宣講團,讓學生在闡釋、宣傳紅色文化的同時,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和理解。
高校應鼓勵學生結(jié)合遼寧“六地”紅色文化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如征文、詩歌、繪畫、手工制作等。在獨立創(chuàng)作過程中,學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并表達自己對紅色文化的認識與感受。鼓勵學生參與,不僅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還能夠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三)依托紅色實踐基地,提高教學實效
高校應積極運用紅色資源,將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所在場所設為思政課校外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紅色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紅色遺址等,讓紅色實踐基地成為一本生動的教材[11]。引導學生親身體驗紅色歷史,感受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并將其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中去。
同時,也可以通過紅色資源的探索性實踐基地開展線上實踐教學活動,如建設虛擬仿真實踐課。充分運用虛擬現(xiàn)實、人工智能、交互技術(shù)等新一代信息技術(shù),使虛擬仿真技術(shù)與思政實踐教學深度融合,打破時空上的限制,將遼寧“六地”的紅色文化傳承的事跡通過AI展現(xiàn)出來,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生動地傳遞給學生,引起他們的興趣與思考。虛擬仿真實踐課解決了紅色基地實踐、實習、實訓中高成本、高消耗等問題,讓“網(wǎng)上實踐”和“虛擬實踐”成為現(xiàn)實,有效破解思政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滿足學生實踐學習的個性化需求,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時效性。
總之,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教育,要從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感悟、去挖掘,引導高校學生在革命先烈的事跡中體悟信仰的力量,在偉大進程中汲取前進的力量,進而使學生充分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邏輯,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
六、結(jié)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理論知識傳授,更是精神文化傳承和價值觀塑造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對于遼寧這片充滿革命歷史的土地來說,紅色文化作為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既是對歷史的回顧,又是對未來的展望。高校應深刻認識到自身肩負的教育使命,將遼寧本土的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jié)合,努力推動融合創(chuàng)新,使學生在紅色文化的引領(lǐng)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劉偉,焦興華,張懋.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4):71-76.
[2]張海昌.遼寧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體驗式教學探究[J].遼寧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5):107-109.
[3]王笑梅.保護傳承利用并進,彰顯遼寧文化底蘊:遼寧進入全國文化遺產(chǎn)大省行列[N].遼寧日報,2023-06-20(2).
[4]黃巖,趙靜,王笑梅.弘揚“六地”精神凝聚振興力量[N].遼寧日報,2023-05-03(1).
[5]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guān)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6]馮艷.深刻把握遼寧紅色文化的價值意蘊[N].遼寧日報,2024-03-12(10).
[7]朱軍,王春山.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百年傳承研究[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21(1):10-14.
[8]沈大光,張高臣,閆杰,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三循環(huán)”教學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2.
[9]黃剛.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
[10]王延光.高校思政課要善用紅色文化資源[J].紅旗文稿,2020(20):42-44.
[11]葛濤.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6):62-66.
IntegrationofRedCultureinthe“SixRegions”ofLiaoningProvince
into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XuLinlin1,XuWenhui1,HaiZhichao2
(1.CollegeofMarxism,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2.CollegeofNarcoticsand
Policing,CriminalInvestigationPoliceUniversityofChina,ShenyangLiaoning110854)
Abstract:Redcultureisthepreciouswealthaccumulatedbyourpartyinthejourneyofahundredyearsofstruggle,especiallythelocalredcultureisthe“l(fā)ivingteachingmaterial”toimplementthefunctionofcollegeeducationandinherittheredgene.ExpoundingtheconnotationandcontemporaryvalueofLiaonings“sixregions”redculture,andcombsthehistoryofLiaoningsredcultureeducationsincethefoundingoftheParty,whichplaysanimportantroleincultivatingtalentsforthecountry,formingculturalidentity,andrealizingvalueshaping.Nevertheless,therearestillchallengesinintegratingredculturein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sixregionsofLiaoningProvince,suchasthelackofdistinctiveutilizationofredculturalresources,thedeficiencyofstudent-centeredteachingapproaches,andthedisjunctionbetweensomeredcultureeducationandpractice.Itisessentialtoexploreaspectslikeperfectingtheteachingsystemthroughminingredresources,motivatingstudentstoparticipateinredresources,andenhancingteachingeffectivenessbyrelyingonredpracticebases,therebyprovidingreferencesforthe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Liaoning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newera.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redculture;“sixregions”inLiaoningProvince
【責任編輯:劉北蘆""責任校對:趙踐】
收稿日期:2024-09-15
基金項目:遼寧省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學會科學研究課題(LZY22396);遼寧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基地一般項目(ZTSYB2024009)
作者簡介:徐琳琳,女,遼寧撫順人,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科技哲學研究;徐文蕙,女,遼寧盤錦人,沈陽師范大學科技哲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科技哲學研究;通信作者:海志超,男,遼寧阜新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