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家庭教育名師,被評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第六屆十佳家長”,獲得“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出版家庭教育專著3部,發(fā)表文章一百余篇,開展家庭教育、班級管理講座二百余場,百余集“家庭教育義診”微視頻被譽為“云宣講的一面旗幟”?,F(xiàn)為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
開學第一天,桐桐就進入我的“特別關注”名單。第一節(jié)常規(guī)訓練課,練新生的基本坐姿,我發(fā)出了第一個指令:“同學們,看誰能端坐1分鐘!”44個孩子的眼睛齊刷刷地看著我,只有桐桐的眼神飄忽不定,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我特意走到桐桐跟前,又說了一遍要求,可他看我的目光依舊是木然的,這讓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
排隊時,桐桐又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一旁;下課鈴響了,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可桐桐就是不參加游戲,倒是一個孩子無意間踩了他的腳,他的臉上立馬浮現(xiàn)出不悅的表情,呼吸也變得急促起來。
幾個字瞬間跳入我的大腦:社會化不足。
什么是社會化?簡而言之,就是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14歲前,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兒童正是通過和社會的互動讓自己的語言、思維、情感等得到發(fā)展,這是一個逐步了解社會、掌握生存能力的過程。這一時期被心理學家稱作兒童社會化。說得再通俗一點,小到刷牙、系鞋帶、說話,中到識字、交朋友、情緒控制,大到遵守規(guī)則、法律、道德等,這些都不是兒童自己摸索學會的,而是在與人的互動中學會的。
桐桐的行為的確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的身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我決定和桐桐的父母來一次深入交流。
我開門見山,問:“桐桐在家里,父母陪伴的多嗎?”桐桐的媽媽愣了一下,答:“我們做生意比較忙,孩子主要由奶奶帶?!?/p>
“孩子上小學前,你擔心過什么?”桐桐的爸爸脫口而出:“兒子4歲時不會說話,我們很擔心。不過看了醫(yī)生,醫(yī)生檢查后說正常?!?/p>
“孩子說話遲的原因是什么,你們清楚嗎?”“不知道?!?/p>
原來,桐桐長期由祖父母帶,而祖父母忙著干家務、做農活,桐桐經常一個人在菜園里奔跑,或在家里搭積木、看電視,很少與外界接觸,身邊也沒有小伙伴。雖然父母每晚回來,但與桐桐的交流特別少。因為長期缺乏語言和情感交流,桐桐4歲還不會說話,在幼兒園聽不懂同伴和老師的話,沒有一個朋友,不習慣與陌生人交往。有的孩子想和他靠近一些,他卻擺出一副“生人勿近”的姿勢。
我接著追問:“您覺得桐桐在同齡人中有朋友嗎?”桐桐的媽媽想了想,答:“好像有吧?!?/p>
“有幾個?”“我知道的就一個,鄰居家的女兒,幼兒園同學?!?/p>
“他們經常在一起玩嗎?”“前幾天女孩還到我家找過桐桐。”
“在您的印象中,桐桐是否主動幫助過別人?”桐桐的媽媽想了好一會兒才回答:“有?!?/p>
“您記得孩子曾經幫助過誰?”“好像是他的奶奶。”
“他為什么能夠幫助奶奶呢?”“可能奶奶對他最好吧?!?/p>
“除此之外,桐桐還主動幫助過別人嗎?”“記不得了?!?/p>
……
我的問題是根據美國心理學會“關于兒童社會化的診斷標準”進行的,其內容如下:
1.至少有一個同齡朋友,并且友誼至少維持6個月;
2.在看不到有什么好處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幫助別人;
3.做了錯事,并造成了壞的結果,但能在不被人發(fā)現(xiàn)時主動認錯;
4.別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時,能夠原諒別人,不指責也不告狀;
5.對周圍的人表示關心,分享自己與別人的幸福和快樂。
一般來說,上述5條中,6歲以下的孩子最少應滿足1條;7~12歲的孩子最少應滿足2條;13~18歲的孩子最少應滿足3條。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標準,說明其社會化不足,一定程度上說明孩子不善于與人交往。
然而,桐桐幾乎一條都不滿足!通過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了桐桐這樣一些社會化遲滯的表現(xiàn):幼兒園,桐桐還需要老師喂飯;進入小學后被老師或同學批評只會生氣,認為批評就是在貶低他;在家沉迷于動畫片,甚至有一段時間纏著媽媽買電腦;課堂注意力分散,動作慢,經常丟三落四;要么特別喜歡某個人,要么特別討厭某個人,如特別喜歡奶奶而討厭爸爸,原因只是爸爸愛睡懶覺。
社會化不足,也就是“沒有長大”,這些孩子一點兒也不懂人情世故,不會處理人際關系,不會與他人合作。我們常說不養(yǎng)“熊”孩子,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重要的感知力和交往技能,在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中,將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同情心、同理心等逐步內化為孩子的日常行為習慣。
桐桐的媽媽長嘆了一口氣,說:“我原以為兒子一直在叛逆,原來是社會化不足呀??磥砀改覆荒芤晃督箲],而要付出行動呀?!?/p>
“是的,心理學上,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是行動,是堅持。我有4個方面的建議?!?/p>
首先,提升親子間的鏈接感。積極的親子關系對于引導兒童親社會的行為極為重要。一是父母有教養(yǎng),情緒穩(wěn)定,對孩子的合理行為無條件支持,同時看淡孩子的“逆反期”,孩子正是因為有了早期的“反抗”經驗,個性才能充分發(fā)展,后續(xù)的社會化才能順利進行;二是親子之間是安全的依戀關系,良好的鏈接感意味著孩子與父母之間能夠自由表達情感、分享心事;三是父母對于孩子的正當需求及時、積極回應。只要孩子心里陽光,日常能與父母正常交流,就無須過于擔心。
其次,創(chuàng)設同齡化的社交環(huán)境。皮亞杰說過,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和兒童相互的世界,一個是同伴的世界。孩子一旦進入一個集體的社交環(huán)境,就會調動自己所有的感官,調動自己所擁有的能力,學會適應與同伴的相處,學會參與到集體的游戲之中,做事開始考慮“如何讓人喜歡”。一是孩子在家庭有個固定的學伴,每周有1~2次伴學活動;二是孩子利用放學后的5~10分鐘,邀上三五好友聊聊天、打打球,豐富交往經歷;三是家長雙休日帶著孩子和親朋好友的孩子組成“新家庭”,一起郊游,展開交流,從“我”變成“我們”,重構孩子的社交場景,讓孩子擁有一段“相互治愈”的童年關系。在班級,可以借助“學習共同體”構建學伴關系,如“同伴互助”“學伴互訪”制。在這樣的社會化過程中,孩子會吸收信息,觀察并模仿同伴的交往行為,學習與不同的人相處,嘗試自己化解沖突、配合他人。這些恰恰是家庭無法給予孩子的。
再次,識別和管理孩子的“不在狀態(tài)”。有的孩子認為交朋友會浪費時間;有的孩子不與其他孩子互動,不懂得分享;有的孩子在校園里追逐打鬧,一旦受了傷,家長往往第一時間找老師問責……孩子被人際關系所困擾,家長卻只盯著成績,這些孩子往往陷入同伴沖突的“多惱河”,于是各種糾結、孤獨、煩悶與無助接踵而至。事實上,孩子的學習問題包括心理困擾,根源恰恰在于缺少恰當?shù)纳缃?,父母要識別孩子之間特別的交往方式。如孩子之間的打鬧、追逐,甚至推搡,是他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是童年游戲的一部分,是兒童與他人交往的重要方式。兩個孩子你拍我一掌,我回擊你一拳,偶爾下手過重還鬧翻了臉,但第二天會和好如初,又開始打打鬧鬧。孩子正是在這樣的“爭斗”過程中學習與人相處的,他們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選擇。因此,只要孩子沒有求助父母且沒有被霸凌,如果孩子沒有受傷,大人最好不要干預。
最后,社交能力也是需要學習的。剛入學的孩子與同伴建立友誼。每個孩子至少要結交一個同伴,一起游戲、一起分享、一起探究,體會好友間的情感和交往。
二年級能維護友誼。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學會正確表達生氣與難過,理解別人的無心之過,在包容中維護好關系,獲得心理能量。
三年級會延續(xù)友誼。十歲左右的孩子學業(yè)、個性發(fā)展都呈現(xiàn)馬鞍形結構,面對交往沖突時會左右搖擺,此時,需要引導孩子主動說出想法、積極原諒,面對兩難時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四年級起要玩轉友誼。在集體生活中,平常友善、很少與他人發(fā)生沖突的孩子為什么獨立生活后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呢?問題就在于,這些孩子根本沒有機會真正鍛煉社交能力。為了安全,老師會立馬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同樣,家里來了小伙伴,孩子為了玩具發(fā)生了爭吵,家長最終成功幫孩子化解了矛盾。結果是,孩子在社交中的惰性逐漸形成,彼此間沒有邊界感,他們會肆意取笑他人、追逐打鬧,道理講了一籮筐也沒用。因為他們知道,一旦過火了,會有人過來幫他們收拾爛攤子。
因此,父母要適時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處理,自己決定吃什么、穿什么、讀什么,自己承擔責任;重視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管好自己的生活,也就具備了管理好自己學習的能力;父母應以身作則,教會孩子一些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基本的社交技巧,如傾聽、表達、同理心等,從而提升其社交能力,遇到問題,不妨“再做一遍”,來一次“行為訂正”。孩子只有經歷過,才會有朋友,才會交朋友,才知道生活的邊界在哪里,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體驗到社會化的好,并習得基本的社交技巧。
責任編輯"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