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教育場域漸漸由過去的二維向三維甚至多維呈現。而無論是傳統(tǒng)班級,還是現行多樣態(tài)新型班級,均由空間、時間、環(huán)境、主體等元素交互演繹而成,是特定的教育場域。班級這種教育場域可為具體的教室,也可為抽象的呈現,如集體凝聚力、班級歸屬感等,可能涵蓋了制度、精神、活動、課程、輿論、人際關系等豐富的內容,抽象且蘊藉。
在班級這個教育場域,每名學生個體都是班級的獨特坐標。沿循這一坐標,我們不斷重新定位自己在班級中的成長“經緯度”,感知班級給學生個體帶來的成長體驗。在這個特定的時空中,師生心志互啟,情感交融,班級充滿向上的情愫與精神力量,師生有歸屬與認同感,這種歸屬與認同——源于師生彼此的情感依存,其是師生、生生及親子在班級為載體的教育場域中的精神維系,它會滋養(yǎng)場域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在這種情感依存中彼此關系融洽,能獲得心靈支撐與慰藉。
班級的情感依存對師生生命成長具有重要價值,其不會讓班級教育場域“空心化”,學生不會被“抽離”、邊緣化,每個人在場域中會獲得成長的精神力量。但現實中常常重物質建設而忽視班級情感建設,學生在班級教育場域中缺乏心靈支持與成長建設性的力量,班級情感漠然,甚或“空洞化”。
如何建立班級情感依存?讓班級賦予師生更多的情感、成長體驗,是班級情感依存的邏輯起點。
讓學生在空間中體驗安全。班級應給每個學生自由且安全成長提供條件。班級場域猶如一個成長的磁場,學生是一個個自由電子,我們應讓班級給每名學生提供生命成長的多種可能。這種多向度的成長就是對空間自由的詮釋,順性揚長、多元發(fā)展,而這種磁場就是情感依存的演繹。
班級應給學生試錯的機會。成長是人基于個體經驗與認知不斷試錯的過程,關鍵是我們要讓學生在犯錯中獲得情感支撐,因為許多在教育者看來簡單不過的常識問題,對成長中的學生來講卻是人生必須面對的探究與嘗試,甚至要以犯錯為代價。班級應給不同的學生個體提供犯錯的支撐系統(tǒng),這就是在建立一種容錯的情感支持,這種容錯的情感支持給了學生有建設性力量的情感依存。在這個有溫度的試錯教育場域中,學生的生命韌性會不斷變強,在一次次受挫與再出發(fā)中獲得自我心理重建與修復。
讓班級成為師生成長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需要師生、生生及親子互相尊重與平等交往,和諧相處,互助與互勉。在良好的伙伴協同關系中,彼此接納與欣賞,發(fā)揮每個個體的教育資源優(yōu)勢,進而揚長補短,攜手共進,多維成長,建立人際情感依存。讓班級成為師生情感的紐帶,班級基于情感依存形成的歸屬、認同感,讓師生心向之,情系之,進而使學生個體在集體的情感給養(yǎng)中拓展自我,漸至情感獨立,進而更好地融入社會。
讓班級成為學生心靈的棲息地。班級是每名學生從心底可以產生情感依存甚至依賴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學生應有家的歸屬與認同。而這種情感依存是建立在寬容、理解與欣賞的情感認同基礎上的。讓班級的每個在場者成為彼此成長的“啦啦隊”,欣賞有時就是最好的認同與悅納,欣賞伙伴,為成長喝彩,在互勵中獲得來自彼此的心靈慰藉,既是彼此心靈距離縮短的開始,又是相互悅納的開始,一種來自心底認同的情感維系自然形成,這種場域會給予在場者以力量、安全、希望與美好憧憬。
讓班級文化與學生成長有耦合與交互性。班級文化不是脫離學生個體與群體的外在塑構,而應是基于學生自我需求的內生長。不少班級常常為文化而文化,在“刀鑿斧劈”中刻意為之,看似有品有特色,卻往往無情地邊緣化了學生。錢穆先生曾言,一切問題皆由文化問題而生,一切問題皆由文化問題解決,班級亦然。關鍵在于班級的文化是否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是否觀照學生的情感需求與認同,諸如環(huán)境的融情滲理、活動的豐富多彩、制度的柔性與民主等,正確的價值導向以及良好的班級輿論氛圍,這都是班級情感依存的重要因素。
(作者單位: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