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是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植物,又稱雞頭米、雞頭蓮,植物學稱為歐洲黑麥草、狐貍堅果,主要分布于中國南部和印度比哈爾邦北部,每年七八月份成熟。芡實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中醫(yī)藥寶庫中的瑰寶,自古就被譽為“水中人參”,2002年被列入藥食同源類產(chǎn)品。
中醫(yī)認為,芡實具有補脾、固腎、益精、止瀉、祛濕等多種功效,適用于多種體質(zhì)虛弱和功能紊亂的癥狀。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芡實“固精氣,明耳目,補脾止瀉,治風虛,益精,強志,聰耳明目,止煩渴,除虛熱”,用于治療脾虛久瀉、腎虛遺精、尿頻等癥狀。《本草新編》中提到,芡實“不特益精,且能澀精補腎”。
營養(yǎng)學表明,芡實中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其中,蛋白質(zhì)含量為9.68%,并且含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對于維持機體免疫功能至關重要。芡實中的鎂、鐵、磷、鈣等礦物質(zhì)元素含量很豐富,對于骨骼健康和神經(jīng)傳導功能有著重要作用。芡實中的維生素含量也相當豐富,每1千克芡實干燥種仁中含有65毫克維生素C、41毫克維生素E,這兩者都是強效的抗氧化劑,有助于清除自由基、增強免疫力。此外,芡實中還含有微量元素碘和硒,前者是合成甲狀腺素的重要原料,缺碘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后者是一種抗氧化劑,具有抗衰老、提高人體免疫力、解毒等作用。
下面介紹芡實的三則食療方。
芡實薏仁粥:薏米150克、芡實160克、素肉30克。做法:芡實、薏仁均洗凈,泡水1小時;素肉泡軟,切片備用。鍋中倒入適量水,放入芡實及薏仁煮開,改小火煮至軟爛,再加入素肉繼續(xù)煮5分鐘,最后加入鹽調(diào)味即可。
這道藥膳具有健脾補腎的功效,薏米本身具有祛濕效果,與芡實搭配,可以中和芡實的濕寒性質(zhì),適合多數(shù)人群食用。
芡實金櫻粥:金櫻子8克、芡實20克、大米150克、蔥段少許、鹽2克、味精2克。做法:砂鍋中注入清水燒開,倒入洗凈的金櫻子、芡實,放入洗好的大米,煮1小時至食材熟透,加入鹽調(diào)味,最后撒入蔥段即可。
這道藥膳對于腎氣虛弱、夜尿頻多者是一個很好的食療方,通過慢火熬煮,使得各種食材的營養(yǎng)充分釋放,易于人體消化吸收。
芡實煲老鴨湯:鴨子一只、芡實200克、蔥姜少許、料酒20克、鹽2克。做法:鴨子宰殺后去毛、內(nèi)臟,洗凈血水,把洗凈的生芡實裝入鴨腹,一起放入砂鍋中,加水燒開,放入蔥、生姜、料酒,轉(zhuǎn)文火燉熬2小時,待鴨肉熟爛時加入少許食鹽、味精即可。
這道藥膳將芡實與鴨子搭配,不僅能夠固腎澀精,還有助于改善呼吸系統(tǒng)疾病,適合患有老年性支氣管炎、哮喘的患者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芡實也有食用禁忌。腹脹的人群應減少芡實的攝入量;芡實中含有較多的淀粉,糖尿病患者不宜過多食用;芡實有利尿作用,尿頻或尿急人群不宜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