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戲曲四大名著《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我均已讀過,唯有《長生殿》尚未親近,也許是通過詩詞故事等對李(隆基)、楊(玉環(huán))愛情已多有了解,所以對《長生殿》也就少了期許和主動。今于國外得閑,偶于圖書館遇《長生殿》,遂以兩日之暇讀訖,然卻不甚滿意,覺得無論是從故事情節(jié)還是從語言魅力上來看均距前三部甚遠。
從故事情節(jié)來看,一是毫無新意,二是節(jié)奏太趕。
所謂毫無新意,是指它每一出所講的故事我們都已在其他渠道上了解過,太唯史了,每一出基本按歷史進程編排,缺乏文學(xué)性。比如安祿山戰(zhàn)敗問斬之際而被唐玄宗賞識,郭子儀一眼便識出安祿山的反骨,荔枝引得妃子笑,虢國夫人承主恩,《霓裳羽衣曲》的創(chuàng)制,馬嵬坡兵變等,讀來毫無差池,每一步都不出讀者的意料,這也許是大家對李、楊愛情故事太過熟悉之故吧。所以要靠劇情吸引人,著實很難。但文本語言應(yīng)該優(yōu)美典雅啊,然而相較《桃花扇》《長生殿》之用語,又顯平淡乏味。郭子儀嘆同心難覓,“悵釣魚人去,射虎人遙,屠狗人無”一連用了典故、借代、排比;楊玉環(huán)被謫出宮,感嘆“君恩如水付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運用比喻、對比;高力士將梅娘娘寵愛日奪,楊娘娘得寵十分的境況進行對比,“自閉昭陽春復(fù)秋,羅衣濕盡淚還流。一種蛾眉明月夜,南宮歌舞北宮愁”。除寥寥幾處語言修辭精彩之外,其他連篇累牘的書寫則乏善可陳,最精彩的也無非化用了前人的詩句,恰到好處。像韓、秦二國夫人賜宴別殿,獨虢國夫人入宮承恩,作者完美化用張祜的詩句:“不枉你淡掃蛾眉朝至尊。”在七月七密誓時作者讓李隆基說“在天愿為比翼鳥”,讓楊玉環(huán)說“在地愿為連理枝”等,也只能說明作者善于調(diào)遣,而非獨創(chuàng)。
劇尾的收場詩須牢籠百態(tài),若非積學(xué)儲寶深厚,才思敏捷高超之輩,則不能為之也。全劇佳作不多,遑論神品。唯一堪稱天衣無縫的是第四本第二出的“紫禁迢迢宮漏鳴(戴叔倫),碧天如水夜云生(溫庭筠)。淚痕不與君恩斷(劉卓),斜倚熏籠坐到明(白居易)”。其他集句詩少見出彩——能見作者之才能,不見作者之才氣也。試想,每一出劇尾都要從不同作者的作品中找到四句相關(guān)的詩來總結(jié)或點題,多費心力啊。不過,采銅于山,熔鑄一爐,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天下文章一大抄”?!扒叭酥鰝湟印?,就看你會不會“抄”。
若說《長生殿》太唯史,劇情不夠出彩,若許是讀之太晚之故,即我們已經(jīng)在其他地方了解到了足夠多的李、楊故事,再來讀《長生殿》當然無意外之喜。但其語言該美啊,遣詞造句不該不見功力啊。這也就是我剛才所言《長生殿》不如《桃花扇》的地方?!短一ㄉ取芬彩菍憵v史,侯(方域)、李(香君)愛情故事雖不如李、楊故事那般家喻戶曉,但其語言精美無比,讀后令人唇齒留香,不禁成誦。
所謂節(jié)奏太趕是指每一出都急匆匆的,感覺上一出還意猶未盡,下一場人事就急匆匆地推出來了。盡管觀眾對李、楊故事已十分熟悉,對其情節(jié)發(fā)展甚至都能預(yù)判,然還是覺得太急。感覺每一出的厚度不夠,沒有余味無窮、余音繞梁的感覺。
總之,從故事情節(jié)、語言修辭、作品厚度上看,《長生殿》都有些不夠味。我覺得應(yīng)有更好的一部戲曲作品可以代替《長生殿》列入“古典戲曲四大名著”,只是我讀戲的面窄,還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