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被譽為“理學名城”。汝城縣地處湘、粵、贛3省交界處,置縣始于東晉穆帝升平二年(358年),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先后稱汝城、盧陽、義昌、郴義、桂陽、汝桂縣等,1961年復稱汝城縣。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眼光深邃的壯年人,來到汝城(時稱桂陽)擔任縣令,他就是周敦頤。周敦頤在勵精圖治的同時,探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闡理蘊,著書立說,創(chuàng)《太極圖》,著《太極圖說》,建構(gòu)了理學思想的基石與骨架,是中華理學的開山鼻祖、湖湘文化的源流宗師、道學宗主。在汝城這片充滿文化底蘊的土地上,周敦頤以其廉政思想和為官從政之道,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1050年,周敦頤來到汝城。汝城原系偏遠落后之地,周敦頤到此創(chuàng)縣學、興教育、傳理學,對當?shù)厣鐣绊懮钸h,當?shù)馗髯谛諏﹀ハ韺W推崇備至,代代傳承。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理學家,世人將他與孔孟并列而稱“周子”,尊為濂溪先生。周敦頤一生致力于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提出了“無極而太極”的本體論,對后世影響深遠。在廉政方面,周敦頤強調(diào)“無欲則剛”,認為為官者應當清心寡欲,廉潔奉公,以高尚的品德和操守贏得百姓的尊重與愛戴。他的這一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養(yǎng)心亭記》《拙賦》《愛蓮說》等作品中。
1050年至1054年,周敦頤由郴縣令調(diào)任桂陽(今汝城)令。他在汝城任縣令4年,創(chuàng)縣學、興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風節(jié)慈愛,吏治彰彰”。周敦頤在汝城期間,是其理學思想孕育、形成、成熟的重要時期。
周敦頤到汝城上任不久,其弟子程顥、程頤(二程)來看望他,3人閑游縣西一里予樂灣,見耒水呈“S”形曲貫,呈太極圖樣,周敦頤感悟頓生,遂創(chuàng)《太極圖說》,為理學思想文化奠基之作?!短珮O圖說》,闡述了天人合一的“萬物生成論”、中正仁義的倫理道德思想,提出了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哲學觀念,成為后世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理學文化衍生之本源。
來汝城后,周敦頤也開始思考治世、處世之道。根據(jù)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寫下了《愛蓮說》《拙賦》等千古名篇?!度瓿强h志·藝文志》載,“周子鑿池種蓮,著‘愛蓮說’”“周子著‘拙賦’”。《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成為千古名句?!蹲举x》則闡述了“以拙為德,以巧為恥”的思想理念,構(gòu)成了濂溪理學的靈魂。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鼻宄麑W者王闿運的一副名對,既闡明了濂溪理學對中國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深遠影響,又道出了湖湘思想文化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源頭地位。
周敦頤,作為理學鼻祖,其廉政思想在《通書》《養(yǎng)心亭說》等著作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他主張立誠修身、廉潔處世、奉公為政、求仁愛民,將“廉”與“潔”有機結(jié)合,形成獨立的廉潔文化,并發(fā)揮其獨有的教化功能。
周敦頤創(chuàng)建理學之后,汝城文運昌盛,人文蔚起。汝城縣志載:“自濂溪周子弦歌斯土,開闡理蘊,提倡宗風。洛陽程子折節(jié)來學,遂為大儒過化之區(qū)。”汝城歷代科第,自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癸未科邵曄獲進士起,至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止,累計獲功名者共1917人次,其中朱經(jīng)貫是宋宗元符庚辰(1100年)科狀元及第。這近千年中,又以明朝成化至隆慶年間為最盛,100年間出了10個進士、32個舉人,“桂陽自前朝成宏嘉隆之際,科甲蟬聯(lián),英才輩出”。更為可敬的是,汝城的進士大都留下了很好的名聲,他們中被派到浙江、廣東、福建、陜西、云南一帶任職的較多,大都勤政廉潔、施惠于民,名載史冊。
理學思想的浸潤,還使汝城出現(xiàn)了罕見的監(jiān)察御史現(xiàn)象,“御史世家”屢見不鮮。宋朝朱輅曾任監(jiān)使,邵葉曾任監(jiān)議。明朝更是出現(xiàn)了朱海與朱守恕父子、朱英與朱守孚父子、范淵與范輅叔侄,還有范永鑾、朱炳如等眾多監(jiān)察御史。這些從汝城走出去的官員,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成為官場廉政史上的一段佳話。
明朝時,皇族寧王朱宸濠意圖謀反,南京監(jiān)察御史范輅察覺有異,便冒險上書朝廷,彈劾朱宸濠及親信鎮(zhèn)守太監(jiān)畢真,遭反誣入獄。朱宸濠、畢真起兵謀反失敗被誅,范輅才官復原職。范輅面對皇親重臣,明知彈劾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仍舍生取義,足見其忠義,也反映出他受理學熏陶的性格特征。后來,朝廷賜建“繡衣坊”和“中丞公祠”以祀之。時至今日,此兩座建筑仍屹立在汝城范家村。這些祠堂不僅是建筑藝術(shù)的瑰寶,更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在汝城的老街上黃門街口的古橋邊,范家村的“繡衣坊”巍然屹立,它不僅是范氏家族的精神圖騰,更是明代監(jiān)察御史范輅忠誠擔當、不畏強權(quán)的見證;津江村的朱氏祠堂,更因朱德元帥的題字“世界一家”而聞名遐邇。這里不僅見證了革命歷史的烽煙,也承載著家族與國家的深厚情感。
在當今社會,反腐倡廉仍然是黨和政府的重要任務。周敦頤的廉政思想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更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它告誡我們,為官從政者必須堅守廉潔自律的底線,以誠待人、以公處事、以仁愛民。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廉政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強化廉潔自律,樹立良好官風。周敦頤一生為官清廉,嚴于律己,為后世樹立了廉潔自律的典范。在當代,這一思想啟示我們要不斷加強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教育,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確保權(quán)力始終用來為人民服務。通過建立健全的監(jiān)督機制,防止權(quán)力濫用和腐敗現(xiàn)象的發(fā)生,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
傳承廉潔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周敦頤為我們留下的不僅是治理的實績,還有豐富的廉潔文化遺產(chǎn)。新的時期,我們應深入挖掘和傳承這些文化資源,通過舉辦廉潔文化活動、建設廉政教育基地等方式,弘揚廉潔文化,讓廉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要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廉潔文化建設,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支持和參與廉潔建設的良好氛圍。
注重家風家教,涵養(yǎng)清廉家風。周敦頤的廉政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為官之道上,還深深影響了后代。我們應重視家風家教在廉潔建設中的作用,通過加強家庭廉潔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權(quán)力觀和利益觀。同時,要發(fā)揮家風在廉潔文化傳承中的獨特作用,讓清廉家風成為推動社會廉潔進步的重要力量。
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完善廉潔建設體系。周敦頤提出“肅之以刑、得刑以治”的思想,啟示我們在廉潔建設中要注重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我們應不斷完善廉潔建設制度體系,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明確權(quán)力運行的邊界和程序,確保權(quán)力在陽光下運行。同時,要加大制度執(zhí)行和監(jiān)督力度,確保各項制度得到有效落實,形成用制度管權(quán)、管事、管人的長效機制。
堅持人民至上,促進地方發(fā)展。周敦頤在從政為官的實踐中,始終圍繞人民的利益展開,這啟示我們在新時期的發(fā)展中要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福祉、推動產(chǎn)業(yè)升級等措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同時,要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為經(jīng)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進一步推動各地的廉潔建設和社會進步。
汝城,這片湘南的秀美之地,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之所。周敦頤在此地任職時,他的足跡遍布汝城的山川田野,他的思想也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其廉政思想得到了生動詮釋與廣泛傳播。
周敦頤在汝城的政績斐然,但他更為人稱道的,是他那清正廉潔、不慕榮利的品格。他在縣署鑿池植蓮,以蓮花高潔寄托心志,修身養(yǎng)性。他的辦公條件極為簡陋,清代鄧顯鶴在《周子全書》卷首《周敦頤年譜》中記載:“時于桂陽縣廳置木匭一,高四尺,闊視其高加尺焉,以貯官文書,上鋟‘皇祐四年置,桂陽縣令周’十字而書押于下。”一方縣令連個放官方文書的柜子都沒有,只好自制一口木箱,可想而知周敦頤是何等廉潔。在那個時代,周敦頤如一股清流,堅守著自己的道德底線,從不為私利所動,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情操。他的這種精神,不僅贏得了汝城百姓的深深敬愛,更為后世樹立了為官清廉的典范。
周敦頤晚年建書堂于江西廬山蓮花峰下,堂前有小溪,流水潺潺,酷似家鄉(xiāng)的濂溪,遂命名濂溪書堂,故后世學者均稱其為“濂溪先生”。
濂溪,中國文化史上一條獨特的小溪,它既是一條具體的、有形的小溪,又是一條只有用靈魂才能觸摸的精神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