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驗生活,智趣齊飛,喚醒自我
(一)堅守兒童立場,激發(fā)兒童興趣
陶行知說:“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在古詩的語言實踐中,立足和尊重兒童的生活,遵循學生的特點,相信和呵護兒童的天性,點燃兒童詩意的的愿望和熱情,深度解放孩子們的思維,拓寬視野,深化情感體驗。
(二)立足生活體驗,激活兒童思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觀察、感受自然與社會,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嘗試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在教學《村居》中,我這樣引導——
師:請想象孩子們放風箏會是怎樣的表現呢?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用一句話形容這個畫面。
生1:一個孩子拉著風箏線風一樣向前跑。
生2:還有兩個孩子在歡呼跳躍。
生3:最小的一個孩子拽著風箏跑,風箏在他背后跟著,像個調皮的孩子。
師:如果還可以多幾個人,你會把你身邊的誰畫進這個情境中去?為什么?他們有什么表現呀?
二、感悟古詩,以美養(yǎng)言,認識自我
(一)聲畫融通,感受語言之美
古詩,詩是富于畫面感的,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我在教學《村居》的時候,采取的教學策略是:以畫繹詩。我抓住關鍵詞品讀,以畫促思維,理解詩句,感受語言之美。
師:請你根據古詩來畫一畫楊柳,并說說為什么這樣畫?
生1:(把楊柳畫得很長)詩句中的“拂堤”,告訴我們它在隨風拂動,像媽媽的手一樣撫摸著堤壩。
……
師:同學們真聰明,理解得真好。就給楊柳抹上點春煙(涂抹綠色),看喔,所有的景物都仿佛陶醉其中啦。
(二)以詩聯詩,內化文化之美
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作為老師,要引領孩子們循著古詩之血脈,找到中華文化之根,我們中國人生命之根,塑造我們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我在教學古詩高鼎的《村居》的片段時,引導學生品讀完課文,大膽放手,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孩子們嘗試自主品悟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
師:請你猜一猜,你感受到了詩人什么心情?請讀出詩人的心聲。
生:如果我是辛棄疾,我親眼看到這樣的一幕,我會很開心,景色那么美,生機勃勃,這些人又那么勤勞和快樂。
師:很好。想知道詩人心里到底想表達什么,我們就先看看在他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看看作者筆下的“兒童”與高鼎筆下的“兒童”表達的有什么異同?(了解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
三、指向語用,生命植根,創(chuàng)造自我
(一)遷移運用,嘗試作詩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天生就是詩人。只要多讀、多欣賞、多借鑒,只要勤觀察、多發(fā)現,只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讓童心飛揚,每個兒童都能寫出屬于自己的兒童詩?!痹诮虒W高鼎的《村居》時,引導學生在生活和詩境中來回穿梭、回味,激起孩子們的生活詩意和詩意生活,讓他們詩意的語言從心里自然流露。
師:現在,我們也來當一會詩人好不好?把你在春天里在鄉(xiāng)村里所看到的、所聞到的、所聽到的、所想到的寫出來,寫出自己的真實心情。
生:二月天,醉春煙。兒童,忙趁。" (二)改編古詩,自信植根
古人將王之渙的《涼州詞》去掉一個“間”字,改為一首詞: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如果讓孩子們也參與改編古詩,品悟語言高妙,那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以下我們來看看陳德兵老師如何引領孩子們去改編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師:陳老師有一個絕招,你們相不相信?
生:不——相——信。
師:這首詩是我寫的了,誰會讀?幫我讀讀。
生:(讀)
籬落疏,一徑深,
樹花落,未成陰。(眾笑)
兒童走,追黃蝶,
入菜花,無處尋。
最后,陳老師三改:籬落疏疏一徑深深,樹頭花落還未成陰。兒童急走(" )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可尋。他故意漏掉一字,請學生增補,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提升自我。
只有當文本和生活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并親身體驗過,通過語文實踐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審美創(chuàng)造力和文化自信力,使之成為他們獨立的個人信念時,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才得以全面提高和發(fā)展,進而真正成為孩子們的精神財富,并轉化為強大的教育力量。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