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本書閱讀的發(fā)展現(xiàn)狀
1.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主要集中在課本內容的傳授,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學生并沒有充足的閱讀時間,盡管目前各學期都會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但是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學校資源有限,不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選擇機會,缺乏專業(yè)教師的引導,只是機械的將書籍發(fā)放下去任由學生自由發(fā)揮,沒有制定合理的考核機制,所以學生未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家長閱讀興趣的缺失也未能為孩子樹立應有的榜樣,導致未能合理的利用課外實踐進行閱讀,閱讀能力大大減弱。
2.學生缺乏有效的閱讀方法。雖然小學階段的書籍內容較為簡單,但是整本書的閱讀也需要形成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有效吸收書籍內容。目前,受抖音、快手、微博等多種媒介的沖擊,各階段學生傾向短暫信息的接收,久而久之學生難以對長篇大論的內容進行集中學習,對于傳統(tǒng)的書本內容只是草草略過,缺失對問題的自主思考意識,完全失去整本書閱讀對學生意志品質塑造、綜合能力提升的促進作用,無法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樂趣,只有濃厚的興趣才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效率,不合理的閱讀方法導致學生的閱讀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只是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難以實現(xiàn)整本書閱讀的價值。
3.教師缺乏閱讀教學的意識。學生整本書閱讀興趣不足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其重視不足,目前關于整本書閱讀的教學進度參差不齊,甚至很多學校還未設置相關課程,即使開展整本書閱讀的課程,但是備課內容及教學體系較為隨意,缺乏系統(tǒng)的教學理念,教師自身都無法在有效時間內完成整本書的閱讀。教師不愿意花費時間探索教學方法,導致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能力嚴重不足。學校也未及時發(fā)現(xiàn)相應問題采取措施,未組織專題培訓幫助教師形成整本書閱讀的意識,教學實踐精力不足導致與當前新教育發(fā)展理念嚴重脫軌。綜上所述,學生及教師層面均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行策略研究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激發(fā)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興趣。
二、激發(fā)整本書閱讀興趣的策略研究及實踐
1.夯實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導學準備。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學習能力,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書籍要求學生進行閱讀。基于“快樂讀書吧”推薦書目,引導學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成長,在此階段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閱讀過程中集中注意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隨著一段時間的練習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表現(xiàn)更換閱讀書籍,豐富的故事內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保持閱讀興趣的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意識,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
2.調研激發(fā)小學整本書閱讀動機。教師需要全面分析學生的興趣喜好,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與家長溝通交流、平時表現(xiàn)衡量等方式,對學生的閱讀興趣及喜愛的讀物進行全面調查,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教學目標,為學生及家長提供選擇書籍的技巧,如果選擇的書籍充分符合學生的興趣,那么學生一定會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快樂,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布置班級讀書角,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共享,學生可以豐富讀書內容,增加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提升表達能力的同時,可以形成競爭機制,幫助學生能夠完成整本書閱讀,教師及時對完成整本書閱讀的學生進行評價獎勵,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3.注重小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面對不同類型的故事如:童話、神話、寓言、科普、民間、古典名著等情節(jié)不同,學生閱讀所關注的側重點也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明確作者所表達的真實情感,正確理解故事主旨,指導學生展開自主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方向。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開展整本書閱讀策略實踐,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給與學生充分時間表達閱讀之后的感受及理解,課堂增加交流研討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搭建閱讀橋梁,幫助學生形成合作機制,實現(xiàn)整本書閱讀效果最大化。例如在閱讀《海底兩萬里》書籍時,可以對尼摩船長的人物形象進行專題研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外采用差異化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模式,建立健全閱讀效果評價機制,重點考察學生整本書閱讀之后對關鍵信息及主要內容掌握程度,及時對學生及家長進行反饋,可以形成長期監(jiān)督機制,共同見證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