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創(chuàng)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在新課程標準中,“情境”一詞出現(xiàn)了46次,表明真實、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載體。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設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具體情境,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場景中進行學習和實踐。構建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并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因此,積極創(chuàng)設真實有意義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各種語文實踐活動,完成既定任務,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增強其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創(chuàng)設情境任務,組織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教師重要的教學能力。新課標在課程實施的教學建議章節(jié)中強調: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關聯(lián)并融入家庭生活、校園生活及社會生活等多元經(jīng)驗之中,加強其在各種場景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意識,從而構建一個開放、包容的語文學習生態(tài)。
因此,語文學科的情境設計需清晰界定任務背景、執(zhí)行方式、目標導向及評價標準,同時需具備強大的激發(fā)潛能,能夠點燃學生完成任務的熱情與渴望,引領他們沉浸于那些既熟悉又充滿挑戰(zhàn)、既現(xiàn)實又充滿想象的生活情境中。然而,在當前的情境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可能過于偏重于情境的外在形式設計,而忽視了情境背后核心任務的支撐作用,導致教學目標模糊、定位偏移;對任務與學情的分析不夠深入,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出現(xiàn)偏差;過度依賴多媒體手段,忽視了文本本身的魅力,使得情境教學趨于形式化。
鑒于此,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牢牢把握教材核心,以學生為中心,緊密連接現(xiàn)實生活,從課標總目標出發(fā),逐步細化至單元大情境、單篇任務情境乃至問題小情境,確保情境設計既緊扣文本精髓,又能觸及學生心靈,通過豐富多樣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搭建起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學習生活、日常生活及個人體驗之間的橋梁,最終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緊扣單元導語,提煉大情境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單元編排特點是“雙線組元”,即每個單元既有人文主題,又包含了語文要素,這一特點在單元導語中得到了體現(xiàn)。以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自然之音”為例,教師可以從單元導語中提取情境線索,設計具有真實性和契合性的大情境。例如,通過鑒賞五首詩歌、舉辦朗讀比賽和嘗試寫詩等活動,分別構建學科認知情境、日常生活情境和個人體驗情境,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
從表1中可以看出,單元導語針對不同的任務需求,提供了相匹配的情境提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避免將此類任務單純視作常規(guī)的詩歌講授課。相反,應深入整合閱讀材料,并從單元引言中提煉出大情境的線索,精確把握任務情境的需求,以確保學生能在適宜的情境下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深入文本深處,挖掘小情境
文本所涉及的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人物形象(小說等)及寫作意圖等,均可作為具體學習情境。以《周總理,你在哪里》為例,通過梳理以上學習情境,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如舉行詩歌朗誦會、詩歌鑒賞會、詩歌創(chuàng)作會等,使學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文本,提升學習興趣和效果。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
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驅動學生在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歌意境、朗誦表達等實踐活動中,領悟詩歌情感,學習詩歌朗誦的方法,創(chuàng)作朗誦作品,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詩作的理解。
情境雖源自教材,卻超越了其界限。通過深入文本,探索其中蘊含的微觀情境,不僅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基于學生的學習、生活經(jīng)驗,從個文學體驗情境、日常生活情境和個人體驗情境三個維度,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欲望。
三、立足學情實際,鏈接新情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語文學習情境源于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于解決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jīng)驗之間的關聯(lián),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因此,情境的設計,不僅需以教材為立足點,把握文本特性,精準定位學習目標,更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與需求,將學習與生活實際建立聯(lián)系,讓學習更凸顯現(xiàn)實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情感的調節(jié)策略,除了考慮學生既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還可以把學生將來可能會接觸的知識融入情境之中,結合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以及感興趣的事項,將學生的情感、志趣作為教學的一部分,從而驅動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
以《我愛這土地》為例,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嘗試為詩歌創(chuàng)作任務創(chuàng)設新情境,如表3。
在設計教學情境之前,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想法、心情、性格和興趣,這些都會隨著成長發(fā)生變化。教師應充分利用并深入挖掘積極因素,以優(yōu)化語文教學。如教師可以播放央視大型公益尋人欄目《等著我》,讓學生通過聆聽90多歲見證者李敏奶奶的故事,深入了解了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得以重新感悟詩中每一字的深意,深刻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血淚和民族不屈的精神。激勵和鼓舞著學生,凈化其心靈,使他們深刻領悟中國所經(jīng)歷的深刻變遷之艱辛。通過這樣的共情過程,學生能夠將這份情感體驗融入課堂中,在追憶與激勵中,創(chuàng)作出充滿個人情感體驗的詩作。
綜上所述,在情境創(chuàng)設過程中,應在真實的基礎上思考情境的來源,包括教材的單元導語、閱讀文本、學生學情以及社會背景,從而使情境創(chuàng)設扎根于教材,從而促使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中自然形成、主動發(fā)展。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