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作為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必須貫徹到每一個教育環(huán)節(jié),以促進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在小學階段,可以充分利用課本的資源,通過挖掘教材中的勞動元素,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意識。怎樣將勞動教育融入到小學的語文課堂呢?
一、立足課堂,豐富勞動教育內涵
語文課堂是鮮活的,靈動的,融入勞動教育的課堂更有深刻的內涵。
(一)在語文教學中穿插勞動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只要潛心研究,便可找到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最佳結合點。
1.挖掘文本內涵
如教學《祖父的園子》時,可選取“我”和祖父鏟地的片段,引導孩子分析“我”鏟地時的天真爛漫,祖父卻一邊勞動一邊教“我”分辨谷穗和狗尾草,使他們明白勞動不僅是為了收獲,還蘊含著知識的傳授和親情的傳遞。
2.分析人物形象
在講解文中的人物事跡時,可強調勞動品質。如《愛迪生救媽媽》,我們除了關注故事本身,還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愛迪生動手實踐、利用智慧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思維。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不僅可以深入理解文學作品中的勞動場景,提升對文化的認知,更能拓寬自己的勞動意識。
(二)在寫作訓練時滲透勞動教育
利用習作課引導孩子參與勞動實踐、學習勞動技能,并通過對勞動過程、勞動體驗的記錄與描寫,提升對勞動的感悟與理解,培養(yǎng)勞動習慣。
可通過三個方面來引導:首先,從家庭勞動入手。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huán)境,因此家庭勞動教育應該被充分考慮。在寫《第一次×××》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描述他們第一次為父母做的家務。如清潔餐具,從收拾餐具、使用洗滌劑、擦拭到徹底沖洗并擺放整齊,每一步都詳細記錄下來。還可以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心理變化,從開始的不情愿到后來體會到父母日常勞動的辛苦,感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其二,從社會勞動入手。比如通過植樹活動,孩子們深刻地體會從挖坑、放苗、填土到澆水的不易,勞動能夠為建設美麗的綠色家園做出貢獻。其三,從學習勞動技能入手。若寫《我的拿手好戲》,孩子可描寫一項自己參與勞動或學習的生產、生活技能,如養(yǎng)花、剪紙等,并將這些技能融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和體會勞動的重要性。
通過有針對性的寫作教學,不僅充實了寫作內容,還強化了孩子們的勞動實踐技能。
(三)在課外閱讀中引入勞動教育
為增強孩子的勞動技能與培養(yǎng)勞動觀念,我為他們選擇幾本合適的課外閱讀書目。閱讀《盤中餐》后,我組織孩子開展“走進廚房”活動。在家長的陪同下,他們親自參與從淘米、洗菜到烹飪菜肴的全過程,然后寫烹飪日記,記錄勞動過程和自己的收獲,了解食物制作背后的勞動。
指導性的閱讀,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拓寬了勞動教育的渠道。
二、結合實踐,深刻體會勞動樂趣
在實踐中,孩子能親身感受到勞動所蘊含的獨特樂趣。
(一)團隊協(xié)作帶來的享受之樂
如學習《拔蘿卜》時,孩子們很難理解為什么一個蘿卜需要那么多人拔,想要強調和說明勞動需要合作、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我引領他們合作完成勞動任務。
借助文章,班級里的播種小組成立了。在空閑時間,孩子們開始種植蘿卜,他們一起澆水、除草,學習著正確的種植技巧。在澆水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掌握了每次澆水的量,學會了如何為植物提供適量的水分。隨著時間推移,蘿卜茁壯成長,而收獲的季節(jié)也如期而至。孩子們嘗試拔出自己種下的蘿卜時,卻發(fā)現(xiàn)并不是課本上所描述的那樣需要團隊合作。他們一個個輕松地拔出蘿卜,這才發(fā)現(xiàn)課本上的描述可能存在夸張的成分。這次經歷讓孩子們深刻領悟了“夸張”的修辭技巧,也讓他們明白了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性。他們學會了在面對困難時齊心協(xié)力,共同解決問題。這樣的經歷不僅讓他們在學業(yè)上有所收獲,更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共同面對挑戰(zhàn)。
課外,我們舉辦以蘿卜的種類和功能為主題的討論活動,并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烹制蘿卜,分享他們的勞動成果,收獲勞動的喜悅。
(二)技能提升帶來的自信之樂
在勞動教育的滋養(yǎng)下,孩子們如幼苗般茁壯成長,不斷學習新技能。從初識手工編織的簡單快樂,到掌握復雜木工操作的熟練自信,每一次技能的突破都為他們注入了成長的自信與力量。編織與木工,不僅僅是技藝的習得,更是對自我能力的挑戰(zhàn)與超越。孩子們在勞動中鍛煉了雙手的靈巧,更在每一次的成功中收獲了自信與快樂,為他們的未來之路鋪就了堅實的基石。
學習完《竹節(jié)人》這篇課文,在勞動課上,孩子從最初對扳手、螺絲刀、錘子等工具的陌生,到能夠熟練使用,最后制作出一個個靈動的竹節(jié)人。這個過程中他們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成長,也體驗到掌握新技能的快樂。
三、超越文本,發(fā)展勞動創(chuàng)新精神
在學習《小兔運南瓜》一文后,我提出問題:如果是你,會用怎樣的辦法把南瓜運回家呢?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后,孩子們奇思妙想的思維被激活了:有的說找來樹枝和藤蔓,制作一個簡易的雪橇,把南瓜放在上面拉著走;有的說和小伙伴們一起用粗樹枝做一個擔架來抬南瓜;還有更巧妙的是利用河邊的水流,制作簡易木筏,讓南瓜漂在水上,沿著水流方向運回家。
在勞動教育中,實施拓展性思維策略是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新潛能的關鍵。通過激發(fā)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在勞動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有效促進其全面發(fā)展。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實踐能力,更讓他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如此,孩子們將逐漸成為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為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校家共育,延伸勞動實踐體驗
校家共育這一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的出現(xiàn),如同為勞動實踐體驗搭建了一座堅固而廣闊的橋梁,將學校和家庭兩個核心環(huán)境緊密相連。
(一)課程融合
學校教育具有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將勞動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進行有機融合,能夠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如探討科學課上“鳳仙花的成長”這個內容時,我先向孩子講解植物生長的基本知識,包括種子的結構、發(fā)芽的條件、光合作用的原理等。然后讓他們親自參與全過程,從播種、澆水到觀察,每一個步驟都與科學知識緊密相連。
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經常成為學校課程的延伸課堂。學校中的種植課程就是這樣的例子。在孩子們完成學校的種植鳳仙花后,這種體驗便在家中得到了延續(xù)。將鳳仙花帶回家后,孩子和家長們一起開始了新的觀察之旅。家長在孩子身邊,協(xié)助他們仔細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他們一同注意葉片的顏色變化,觀察花朵的開放過程,并細心地記錄下這些珍貴的生長數據。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僅是孩子的陪伴者,更是知識的傳遞者。他們引導孩子用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次觀察,教會他們如何分析數據,并從中學到知識。同時,這樣的互動也有助于加強家庭與孩子之間的聯(lián)系,讓家長更加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成長過程。
(二)活動共建
1.學校勞動清單與家庭勞動任務對接
我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階段和教育目標,制定了詳細的勞動清單。這些內容涵蓋了各種類型的勞動,如跟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關的做艾餅、包粽子,參與社區(qū)志愿服務的慰問老人、垃圾分類等活動。
我將勞動清單傳達給家長,家長則根據清單內容監(jiān)督和協(xié)助學生完成相應的勞動任務。同時,也將孩子的家務勞動情況反饋給我。我則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分享家務勞動心得,組織討論如何更好地完成家務勞動,提高效率和質量。
2.組織親子勞動
親子活動是校家共育中最具活力和教育意義的環(huán)節(jié)之一。
我校的勞動基地迎來了一波家長和孩子們,他們在翻地播種中一同學習成長。家長以自己的行動向孩子傳授農耕技藝,悉心教授翻地時的要點:根據土壤質地,選擇適宜的翻地深度,正確使用農具。種子撒播時,孩子們親自動手,將生命的種子輕輕放入土壤的懷抱,感受生命的神奇與孕育。除草環(huán)節(jié)中,家長與孩子共同辨識雜草與蔥蒜的差異,一同努力清除雜物。在勞動中,家長與孩子相互協(xié)作,彼此配合,不僅增進了親子間的情感交流,也讓他們深刻體驗到勞動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將勞動教育滲透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是對課堂內容的豐富與拓展,更是在學生心中埋下熱愛勞動的種子。通過勞動,學生們能夠深刻理解勞動的艱辛與喜悅,懂得尊重每一份勞動成果,進而培養(yǎng)起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優(yōu)秀品質。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應持續(xù)探索多樣化的滲透途徑和方法??梢詫趧咏逃谌胝n文講解、課外活動、甚至日常教學之中,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勞動的樂趣與意義。同時,教師們也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未來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讓勞動之花在語文的沃土里絢爛綻放。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