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建立健全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體系的實施意見》(粵教教研 〔2020〕1號)提出“改進常規(guī)教研活動機制”“經(jīng)常性開展聚焦課堂教學質量的教研活動”的要求。近年來,臺山市教師發(fā)展中心充分利用區(qū)域內全面推行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優(yōu)勢,積極倡導“讓常規(guī)教研深度發(fā)生”的理念,探索推行具有普適性的“三三三”教研模式,逐步形成“教研訓評”一體化教研工作格局,進一步提升了教研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和驅動力。
一、問題的提出
在教研機構層面組織開展的常規(guī)教研,是指教研員深入課堂聽課后,聚焦本課例而組織相關學科教師集中開展評課議課的活動。這種教研活動,基于鮮活的課例進行“解剖”和研討交流,具有即時性反饋、針對性突出的特點,深受一線教師歡迎。但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常規(guī)教研容易出現(xiàn)“淺層化”“效益低”等存在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第一,主題不明確。由于欠缺頂層設計和主題引領,導致評課議課多點開花,指向性不強。第二,組織方式單一。常規(guī)教研慣常采用教研員引領下的“聽課-評課”固定程式,若不加以改進或創(chuàng)新,一線教師難免感覺“乏味”,久而久之教研指導會陷入老生常談的俗套。第三,輻射面不夠深廣。以臺山市為例,區(qū)域地域遼闊,規(guī)模小的農村學校多而散,若單純依靠教研員到校聽評課指導,難以應對廣大教師群體的教學需求。第四,后續(xù)跟進指導難以實現(xiàn)常態(tài)化,教研對教學質量提升的支撐作用難以得到有力保障。
二、“三三三”教研模式的實施背景與要素特征
(一)實施背景。2019年起,臺山市采取“領銜學校+若干學校”的“1+X”方式全面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以優(yōu)質引領、地域相近、城鄉(xiāng)結合的原則,在全市組建18個教育集團(其中小學教育集團8個)。同時,組建新一輪49個名師工作室,由臺山市教師發(fā)展中心負責管理與運營。結合教育集團和名師工作室的平臺和資源優(yōu)勢,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樹立縣域教研“一盤棋”的理念,驅動“教研機構+教育集團+名師工作室”的“三駕馬車”并行,形成教研新格局。
(二)基本要素?!叭苯萄心J剑荚诔浞终{動“三個平臺”的資源,即以教研機構專職教研員為牽引,依托教育集團,利用區(qū)域名師工作室資源,帶領學科教師圍繞特定主題,基于課例開展“三段式聯(lián)動”,實現(xiàn)“三個要素”的深度教研活動?;顒幼罱K的目標是指向深度教研,真正為教師專業(yè)成長賦能。第一個“三”是“三個平臺”,即教研機構、教育集團、名師工作室。第二個“三”是“三個要素”,包括深度準備、深度參與、深度跟進。第三個“三”是“三段式聯(lián)動”,分別為活動前深度準備前置任務、活動中深度參與進行教研、活動后持續(xù)深度跟進。
(三)主要特征。1.以主題為引領。每一場活動都有明確的主題,確保在有限的集中教研時間內,緊扣主題展開研討與交流,話題不跑偏,思維與智慧高度凝聚,教研效益最大化。2.以課例為載體。保留常規(guī)教研以現(xiàn)場授課生成課例,并結合該課例進行研討的活動機制優(yōu)勢。通過指導課堂教學和教學設計的改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助力教師專業(yè)發(fā)展。3.以深度為取向?!叭苯萄心J?,基于教育集團的大教研平臺開展,利用名師工作室資源,擴大輻射面。4.教研訓評一體化。改變單一的教研機制,通過聚焦課堂教學,將教研與培訓相結合,同時加強評價反饋,推動由常規(guī)教研向“教研訓評一體化”迭代的教研轉型。
三、“三三三”教研模式的操作策略
(一)第一階段:活動前深度準備前置任務落實。1.確立學期教研方案。學科教研員做好頂層設計,在學期初擬定本學科教研工作計劃,包括做好常規(guī)教研的“三定”方案,即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皶r間”方面基本上是每三周時間內完成一場活動?!暗攸c”由教育集團定,集團領銜校組織各成員校參與?!爸黝}”由教研員根據(jù)教師隊伍現(xiàn)狀,教學內容的要求確定,亦可依學科組的需求而定。2.擬定“教研任務清單”。根據(jù)“清單”指引,教研員需要在“活動前”與集團領銜校協(xié)調商議,重點是選定授課教師,設計研訓方式、活動流程、需要借力的“名師資源”等,并安排相應環(huán)節(jié)的人員以及細化任務要求。3.分工合作做好充分準備。實踐證明,有備而來的研訓活動,效益更高。在教研員層面的準備工作,要聯(lián)絡學科帶頭人或名師參與指導,并提前就教研主題搜集相關拓展資源及準備發(fā)言內容。在集團領銜校層面,要發(fā)揮學科組長的示范引領作用,幫助授課教師完善教學設計,提前進行集體備課。在參與活動的學科教師層面,提前知悉活動主題和任務要求,帶著思考和案例而來,更容易深度融入活動,提升活動的實效性。
(二)第二階段:活動中深度參與教研共同體“合奏”。促使教研活動從教研員“獨奏”走向教研共同體“合奏”,是三三三教研模式的精髓所在?!吧疃冉萄小?,不僅要有教研員、名師、專家的引領,還需要教師之間的“同伴互助”“智慧眾籌”以及教師的“自我反思”。三三三模式下的教研活動,第二階段集中教研的時長一般為兩堂課。為高效開展,并達成深度參與,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集中教研“四大基本流程”:一是課例展示、現(xiàn)場觀摩(40分鐘,由授課教師完成);二是集中研討、評課議課(20分鐘,由教研員組織、參與人員共同完成);三是主題發(fā)言、專業(yè)引領(10—15分鐘,邀請1位名師或學科帶頭人完成);四是總結評價,承前啟后(5—10分鐘,由教研員完成)。
(三)第三階段:活動后深度跟進評價機制撬動。1.抓校本應用。每次集中教研結束后,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教研主題,安排相關研訓任務,借助校本教研平臺,借力學科組長負責推進落實。2.抓評價反饋。為促動校本教研的扎實發(fā)生,需配套相關評價機制。方法是將“前置任務”“集中教研”“后續(xù)跟進”這三個階段中的活動和表現(xiàn)各設置一個或多個評估觀察點,采用學科組自評和教研員評的方式對觀察點評分,并加以舉證說明,再將兩類評分按比例折算為總分,形成由總分和說明文檔組成的整體評價。評價結果向學校反饋,并納入教育集團績效考核參考材料。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2022年度重點課題“新課標理念下‘教研訓評’一體化,助推小學薄弱學校增效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2022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編號:2022ZQJK054)】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