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自我決定理論(SDT)指導下的干預模式對行血液透析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衰弱程度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61例行血液透析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血液透析治療+常規(guī)干預)和觀察組(31例,血液透析治療+SDT指導下的干預模式),兩組患者均持續(xù)干預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衰弱程度、運動自我效能量表(ESE)、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PNS)、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評分及生活質量,以及干預期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結果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軀體衰弱、心理衰弱、社會衰弱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低;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ESE、BPNS、PSS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高;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疲勞、軀體癥狀、人際關系、挫折、抑郁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高;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采用SDT指導下的干預模式有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衰弱程度,提高其運動信心和心理需要滿足程度,使患者感受到更高的社會支持,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 ; 血液透析 ; 衰弱程度 ;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5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5.03.0131.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5.03.041
血液透析作為終末期腎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其在延續(xù)患者生命的同時,也會因為透析相關并發(fā)癥和較長的治療周期使患者產(chǎn)生負面情緒,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透析患者常規(guī)護理多注重醫(yī)療操作和病情監(jiān)測,對于其內在的心理需求和自主調節(jié)能力關注不足[1]。自我決定理論(SDT)強調個體的自主、能力及歸屬需求對行為動機和自我調節(jié)的關鍵作用,在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療中引入基于SDT指導的干預模式,不僅能提升患者對透析的接受度和依從性,還能激發(fā)患者內在的動力[2]。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SDT指導下的干預模式對行血液透析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61例行血液透析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2~67歲,平均(47.46±2.35)歲;透析時長7~11個月,平均(9.27±0.36)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齡22~68歲,平均(47.38±2.31)歲;透析時長7~12個月,平均(9.29±0.3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內科學》[3]中關于終末期腎病的診斷標準;⑵均行血液透析治療;⑶透析時間≥3個月。排除標準:⑴處于急性加重期;⑵頻繁更換透析中心;⑶存在嚴重心臟負擔。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相關倫理要求,且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⑴透析前護理。了解患者的腎功能狀況、水腫程度等,觀察患者是否有發(fā)熱、低血壓等異常情況;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藥物過敏史;由于腎性疾病通常是慢性疾病,患者治療期較長,護理人員應主動給予患者心理安慰和支持;通過發(fā)放相關資料進行健康教育。⑵透析中護理。觀察透析管路和透析器是否有凝血、漏血等現(xiàn)象;若患者出現(xiàn)低血壓,應立即停止超濾;護理人員通過調整透析液成分、降低超濾速度等預防患者肌肉痙攣。⑶透析后觀察患者水腫情況、穿刺部位有無出血、滲血,??谱o士對動靜脈內瘺穿刺部位進行壓迫止血;鼓勵患者健康飲食。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采用SDT指導下的干預模式。⑴滿足需求層面。①由醫(yī)護人員與患者共同制定透析計劃,并引導患者自主選擇透析方案;②患者可通過智能決策助手APP自主安排透析外的服藥、飲食護理計劃,并與醫(yī)護人員實時溝通調整;③同時可以開設透析設備課程,向患者和家屬科普透析相關技能,使患者有能力參與到部分自我護理中;④患者掌握基礎技能后進行透析知識問答小競賽,引導患者查漏補缺,增強應對疾病能力;⑤患者進行透析時,結合舒緩音樂和芳香療法緩解患者緊張情緒;⑥滿足患者能力需求與自主需求后,可以建立血液透析互助小組,患者可以通過組內溝通減輕孤獨感和心理壓力。⑵動機激發(fā)層面。①向患者展示透析后身體各項指標改善的數(shù)據(jù),或者分享其他患者透析后生活質量提升的案例,讓患者從內心認可透析治療,激發(fā)其內在動機。②根據(jù)血液透析患者的身體狀況量身制訂康復小目標,患者每達成一個目標,可獲得一枚電子勛章;③組織患者參與線上“透析康復挑戰(zhàn)”,完成挑戰(zhàn)可獲得積分兌換醫(yī)療用品;④鼓勵患者記錄透析日記,護理人員從中挑選積極向上的片段,使患者看到自己的努力和進步;⑤對于長期堅持規(guī)律透析的患者,可以在科室的宣傳欄展示患者的照片和事跡進行表揚,從外部給予患者動力。⑶促進自主調節(jié)層面。①促進識別動機階段,通過趣味問卷、日常心情與行為記錄,幫助患者識別自身對透析治療的動機;定期舉辦線下分享會,邀請患者講述自己在透析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和堅持治療的理由,促進患者之間相互啟發(fā);護理人員與患者一起繪制透析動機畫像,之后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模擬透析成功后的生活場景,使患者從中識別出堅持透析治療的深層動機。②促進整合調節(jié)階段,協(xié)助患者把透析康復目標和生活目標相結合,制定階段性步驟;當患者開始實踐自己設定的短期目標的同時,開展家庭 - 透析融合支持計劃,督促患者家屬參與到患者的透析過程中,使透析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加強患者的整合調節(jié);創(chuàng)建透析生活規(guī)劃平臺,告知患者可以在平臺上規(guī)劃透析期間及間隙的生活,將透析融入整體生活規(guī)劃中,并記錄計劃完成情況。兩組患者均持續(xù)干預并觀察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衰弱程度。干預前后使用衰弱量表(TFI)[4]評估患者衰弱程度,主要包括軀體衰弱(8個條目)、心理衰弱(4個條目)、社會衰弱(3個條目),條目均采用0、1計分法,總分15分,分數(shù)與患者衰弱程度成正比。⑵運動自我效能量表(ESE)[5]、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PNS)[6]、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7]評分。干預前后使用ESE評估運動信心,總分100分,分數(shù)與運動信心成正比;使用BPNS評估心理需要滿足程度,總分
147分,分數(shù)與心理需要滿足程度成正比;使用PSSS評估社會支持度,總分84分,分數(shù)與患者感受到的社會支持度成正比。⑶生活質量。干預前后使用腎臟疾病特異性調查表(KDQ)[8]評估,包括疲勞(6個條目)、軀體癥狀(6個條目)、人際關系(6個條目)、挫折(3個條目)、抑郁(5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7分,總分182分,分數(shù)與生活質量成正比。⑷并發(fā)癥。記錄干預期間低血壓、出血、血流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各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之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經(jīng)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衰弱程度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衰弱程度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ESE、BPNS、PSSS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ESE、BPNS、PSS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行血液透析患者常因身體不適、疲勞而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影響依從性。常規(guī)護理干預能給予患者一定的指導和保障,但此模式下患者多處于被動接受護理的狀態(tài),可能導致患者治療積極性不高,缺乏動力進而導致其對自我護理技能掌握不足。
SDT強調患者自主決策透析相關事務,患者參與透析頻率、時長及透析液成分等方面的決策,使其在治療中有更多的掌控感,可以使得患者熟練掌握自查方法,及時發(fā)現(xiàn)并預防血管通路相關問題,減少導致的身體虛弱狀況;自主決策能夠激發(fā)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從而提高運動效能;且患者被鼓勵自主參與治療決策,可以提高患者自信,減少因透析對正常生活干擾產(chǎn)生的抵觸情緒,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心理需要滿足程度;通過定期舉辦線下分享會和使患者家屬參與到患者的透析生活等方式,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和醫(yī)護團隊的雙重支持,增強患者的家庭歸屬感,提高患者依從性和感受到的社會支持度[9]。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各項TFI評分,ESE、BPNS、PSSS評分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均更優(yōu),這提示采用SDT指導下的干預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衰弱程度,提高其運動信心和心理需要滿足程度,使患者感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
SDT指導下的干預模式可以通過不同的溝通方式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并使患者自主地選擇更適合的透析計劃,使患者更積極地參與治療,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從而改善其生活質量;并且,患者通過掌握更多透析相關知識和自我護理技能,從而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10]。本研究中,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各項KDQ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較對照組更高;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采用SDT指導下的干預模式血液透析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采用SDT指導下的干預模式血液透析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衰弱程度,提高其運動信心和心理需要滿足程度,使患者感受到更高的社會支持,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王軻文, 胡敏, 江秀秀. 基于結構化健康教育理念的Neuman護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護能力、心智覺知度及水鈉控制依從性的影響[J]. 川北醫(yī)學院學報, 2024, 39(8): 1138-1142.
王莉娟, 劉倩茹, 馬婷婷, 等. 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干預策略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知識水平、心理需要、自我效能的影響[J].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24, 21(5): 156-159.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內科學[M]. 9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8: 437-438.
許春秀, 孟超. 老年人衰弱的發(fā)生率及危險因素分析[J].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9, 48(6): 650-652.
裴麗, 王燕, 張清. 中老年運動現(xiàn)狀及與焦慮抑郁、運動自我效能的關系[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8, 38(1): 215-217.
劉俊升, 林麗玲, 呂媛, 等. 基本心理需求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初步檢驗[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3, 27(10): 791-795.
張帆, 朱樹貞, 鄧平基.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在國內住院病人社會支持研究中的應用評價[J]. 護理研究, 2018, 32(13): 2048-2052.
鄒金華, 卞寶花, 胡登科. 個體化運動干預對改善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生活質量的效果[J]. 實用老年醫(yī)學, 2018, 32(7): 649-652.
楊群, 吉小靜, 錢磊, 等. Clark護理聯(lián)合循環(huán)管路小組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探索[J]. 四川醫(yī)學, 2024, 45(8): 897-901.
鄭燕琦, 寧云鳳. 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居家運動的影響[J]. 中國血液凈化, 2021, 20(10): 70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