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霞光照耀著北京老城,光影交錯中的紅墻黃瓦顯得莊嚴肅穆。若是登上景山俯瞰,你會看到布局規(guī)整、氣勢恢宏的建筑群在你腳下縱向延伸,直到地平線的盡頭。對稱卻不呆板,于細微處顯靈動,于宏偉處見整肅,這就是北京中軸線。2024年7月2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被收錄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已達到59項。
北京中軸線是首都北京老城的中心線,它始建于13世紀,成型于16世紀,經過歷代不斷完善、發(fā)展,形成了全長7.8千米的城市建筑群,統(tǒng)領著北京這座城市的規(guī)劃格局。
這條中軸線不僅是北京城的“空間規(guī)劃之軸”,也是北京城的“文化之軸”,其上匯聚了眾多標志性的歷史建筑,以及對于中華民族具有重要意義的地點,如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它是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出代表,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都城規(guī)劃理論和“中”“和”的哲學思想,見證了北京城的歷史變遷。
適用話題“中”“和”的哲學思想、文化自信、文化遺產保護
1.文化遺產與文化自信
40項文化遺產、15項自然遺產、4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這59項世界遺產,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給予我們強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它們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的紐帶,也是溝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自然、歷史、人文,這些構筑世界的元素,向我們昭示著地球原始的魅力和人類文明的輝煌,值得我們尊重與珍視。
2.中軸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北京中軸線是一條探究天道與人事、貫通古往與今來、整合天地與人間的秩序軸線。對稱而不失靈動,中軸線的平衡巧思,不僅體現(xiàn)在外在布局上,更蘊含在其內涵之中。中軸線上的建筑的命名和布局都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蘊,如故宮的中和殿,體現(xiàn)了古人對“中”的推崇和對“和”的追求。鐘鼓樓的聲音回蕩過悠悠歲月,故宮的雕梁畫棟歷久彌新。中軸線上的15個遺產構成要素,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fā)展和中國歷史的變遷,如今又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背景,融入人們的記憶中。古與今、舊與新,啟示著我們,在歷史變遷中變的是風土,不變的是“中華”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