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社會有兩個現(xiàn)象引起廣泛關(guān)注,其一是婚姻制度正遭遇挑戰(zhàn),年輕人普遍晚婚甚至“恐婚”“不婚”;其二是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凸顯,抑郁癥在全球疾病負擔中占據(jù)顯著位置。既有研究多基于橫截面數(shù)據(jù)分析婚姻對個體的保護作用,難以辨析保護效應和選擇效應;健康軌跡相關(guān)研究則多將抑郁水平的變化與個體的年齡增長相聯(lián)系,較少關(guān)注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發(fā)生的變化。本文討論婚姻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基于跨度8年的縱向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CFPS2012、2016、2018和2020,使用增長曲線模型考察個體的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和人群分化。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抑郁水平的均值隨時間呈現(xiàn)上升態(tài)勢,離散性增加,具有抑郁傾向的樣本比例也有所增加。個體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而上升,控制人口特征、社會經(jīng)濟地位、自評健康、婚姻質(zhì)量和家務勞動時長等干擾因素之后,個體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從基準模型的“后尾上翹的平緩N型模式”變?yōu)椤昂笪财揭值钠骄廚型模式”,驗證了婚姻對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進入平臺期的拐點大約在結(jié)婚后第12年。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存在性別和階層分化。男性初始的抑郁水平和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速度都低于女性,抑郁水平的性別差異會隨著婚姻持續(xù)時間的增長而擴大。社會階層較高的個體初始的抑郁水平較低,且社會經(jīng)濟地位處于中高層的個體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速度更慢,抑郁水平的階層差異隨著婚姻持續(xù)時間的增長而擴大。文章還對上述結(jié)論的政策含義進行了討論:雖然婚姻對男女兩性的心理健康均具有保護作用,但對女性心理健康的保護作用不如男性,婚姻中的女性面臨的雙重約束(作為社會女性的約束和作為家庭女性的約束)是造成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存在性別分化的主要原因。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高的個體通常擁有更多的經(jīng)濟資源和社會支持,這有助于提高婚姻的抗風險能力并降低抑郁水平,其政策含義是通過全面發(fā)展提高全人群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
【關(guān)鍵詞】心理健康;婚姻持續(xù)時間;抑郁水平;變化軌跡;人群分化
【中圖分類號】C913.1"""""""""""""【文獻標志碼】"A""""""""""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25.01.005
【文章編號】1004-129X(2025)01-0065-13
一、問題的提出
現(xiàn)代社會有兩個現(xiàn)象引起廣泛關(guān)注:其一是婚姻制度正遭遇挑戰(zhàn)。年輕人進入婚姻的時間越來越晚,腳步越來越遲疑,“恐婚”“不婚”的話語在網(wǎng)絡上流行。一些人認為婚姻是人生的枷鎖和幸福的終點,會給個體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其二是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凸顯。抑郁水平作為反映和測度心理健康的典型指標,數(shù)值越高說明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其病理表現(xiàn)是抑郁癥的發(fā)生。數(shù)據(jù)顯示抑郁癥在全球疾病負擔(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DALYs)中占據(jù)顯著位置,是影響健康預期壽命的主要精神疾病之一,其順位預計將從2022年的第13位進一步前移至2050年的第12位。[1]
婚姻對于個體健康具有保護作用,因為婚姻可為個體提供更多更好的經(jīng)濟支持、幫助對抗負面事件產(chǎn)生的壓力等;婚姻本身也具有高度選擇性,那些能夠結(jié)婚的個體通常擁有較好的社會經(jīng)濟水平、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因此,要辨析婚姻對健康的影響,需要區(qū)分保護效應和選擇效應,盡量排除選擇性的干擾?;橐鋈绾斡绊憘€體的心理健康?既有研究通過比較處于不同婚姻狀態(tài)的個體在同一時期的抑郁水平的差異,發(fā)現(xiàn)已婚者比離婚、喪偶和未婚者的抑郁水平更低。[2]這似乎驗證了婚姻的保護作用,但基于橫截面數(shù)據(jù)分析的結(jié)果或許與婚姻的選擇性有關(guān)?;橐鰧π睦斫】档挠绊戇€可能存在時間效應,結(jié)婚時間越長越有利于還是越不利于心理健康?抑或二者關(guān)系呈現(xiàn)非線性?國內(nèi)既有研究較少將婚姻持續(xù)時間和抑郁水平聯(lián)系起來。此外,婚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具有人群異質(zhì)性,如性別差異或階層差異。
本文討論婚姻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基于縱向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考察個體的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和人群分化。相較于既有文獻,本研究可能的新意體現(xiàn)在:一是排除使用橫截面數(shù)據(jù)導致的婚姻選擇性的干擾,揭示婚姻是否對個體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二是運用增長曲線模型(GrowthCurveModel)擬合個體的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發(fā)生的變化與分化,揭示時間維度上抑郁水平的變化軌跡及人群異質(zhì)性。
二、文獻綜述及研究假設
1.婚姻對心理健康的正負雙向影響
婚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在既有研究中呈現(xiàn)混雜性,兼具正負兩方面。正面影響體現(xiàn)在已婚者在心理健康方面比未婚者表現(xiàn)更好,[2-3]二者的關(guān)系通常用資源模型和選擇效應來解釋。資源模型認為與未婚者相比,已婚者享有更多的經(jīng)濟資源和社會支持,高質(zhì)量的婚姻會對壓力事件(如疾病、貧困、親人死亡等)具有緩沖作用。[4-5]選擇效應認為,更快樂更健康的人更容易步入婚姻,因此在橫截面研究中已婚者比未婚者有更低的抑郁水平。[6]
婚姻對健康也可能具有不利影響。研究指出婚姻質(zhì)量對個體的心理健康至關(guān)重要,處于不滿意或緊張的婚姻關(guān)系中的個體可能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5]婚姻滿意度在婚后的頭幾年可能會下降,這與新婚夫妻的婚后適應有關(guān);為人父母可能會沖擊夫妻的婚姻關(guān)系,照料子女占用大量時間進而減少夫妻共同休閑娛樂的時間,且育兒分歧會增加夫妻的沖突,降低夫妻親密感,從而導致個體在婚姻中抑郁水平上升。[7-9]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夫妻之間的吸引力通常在結(jié)婚最初幾年最高,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10]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夫妻沖突,對雙方造成精神壓力。[5]
2.抑郁水平的變化軌跡及其影響因素
抑郁水平隨年齡增長的變化軌跡受到較多關(guān)注,但結(jié)論尚不一致。有研究發(fā)現(xiàn)成年期的抑郁癥狀呈現(xiàn)“U型模式”:在初始成年期最高,中年期逐漸下降,老年期再次升高。[11]基于美國青少年到成人健康縱向數(shù)據(jù)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抑郁癥狀的“U型模式”:青少年時期較高,二三十歲時有所下降,30歲初期再次上升。[12]上述兩項研究的年齡區(qū)間明顯不一致,因此抑郁水平的年齡變化模式仍不清晰。德國的一項縱向研究表明婚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僅限于從婚前過渡到婚后的短期保護作用。[13]由婚前向婚后過渡的過程通常也是個體從青年期向中年期過渡的過程,處于青年期的個體往往面臨學業(yè)晉升、求職等較多挑戰(zhàn),同時青年期是身心發(fā)育較快的時期,這些變化可能對情緒產(chǎn)生影響,使得抑郁水平較高。[11]而那些最終步入婚姻的個體,在婚前一般會經(jīng)歷事業(yè)和感情逐漸穩(wěn)定的過程,因此抑郁水平可能在這一過程中有所下降。這樣來看,婚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更像是選擇機制的作用。
影響抑郁水平的因素復雜且多樣,壓力事件、身體健康、人際關(guān)系和社會經(jīng)濟水平都會影響個體的抑郁水平。[14]在中國,由于城鄉(xiāng)間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城鄉(xiāng)分化,相關(guān)研究表明農(nóng)村人口的平均抑郁水平顯著高于城市。[15]除此之外,抑郁水平的高低還存在明顯的隊列和性別分化。有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年輕隊列的抑郁水平高于年老隊列,女性的抑郁水平高于男性,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16]
3.抑郁水平的性別差異
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的抑郁水平高于男性,且抑郁水平的性別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擴大。[12][17]抑郁水平的性別差異來自生理、心理和性別社會化等多個方面。生理差異包括女性在生殖功能和激素分泌上與男性不同,女性在生殖周期經(jīng)歷的病痛(如經(jīng)前焦慮、孕期抑郁、產(chǎn)后抑郁、更年期抑郁等)以及周期內(nèi)的生殖事件(如不孕、流產(chǎn)、藥物避孕等)均被證明會引起抑郁癥狀。[18]在心理上,女性由于激素分泌,對負面情緒的感知更為敏銳。[19]長期以來的性別角色觀念期待女性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如家務、育兒和照顧家庭成員,這些責任往往會增加她們的壓力和情緒負擔。隨著婚姻生活的持續(xù),這種性別角色壓力可能會進一步累積,導致女性的抑郁水平逐漸升高。[20]相比之下,男性在婚姻中的角色更多地與外部工作和經(jīng)濟支持聯(lián)系在一起,盡管他們也面臨壓力,但這些壓力更容易通過社會認可的成功來緩解,導致其初始抑郁水平較低,并且隨著時間推移,抑郁水平上升的幅度較小。此外,情緒勞動理論強調(diào)女性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常常承擔更多的情緒勞動,如調(diào)解沖突、管理家庭成員的情緒需求等。[21-22]這種持續(xù)的情緒勞動會導致情感耗竭和抑郁風險的增加,尤其是在婚姻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情況下。男性則較少參與這些情緒勞動,因而在情緒和心理上的負擔相對較輕,抑郁水平也因此較低。上述諸多因素使得女性的情緒壓力逐漸累積,導致抑郁水平的性別差異隨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
4.抑郁水平的階層差異
心理健康存在社會階層的不平等。社會壓力理論認為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低的個體往往面臨更多的經(jīng)濟壓力、社會排斥和工作不穩(wěn)定性,這些壓力源會隨著時間累積加重其心理負擔。[23]因此,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低的個體容易陷入資源匱乏和缺失的惡性循環(huán)中,在婚姻的早期階段就已經(jīng)處于較高的抑郁水平,隨著婚姻生活的持續(xù),這種壓力會進一步累積,導致其抑郁水平逐漸升高。相反,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高的個體由于享有更多的資源和支持網(wǎng)絡,能夠更好地應對婚姻中的挑戰(zhàn),從而維持較低的抑郁水平。此外,社會經(jīng)濟地位可能會影響婚姻質(zhì)量,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高的個體更有可能在婚姻中擁有更高的婚姻滿意度和更低的婚姻沖突,而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低的個體可能會面臨更多夫妻沖突和不滿,進而使其抑郁水平隨著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不斷累積。[24]
既有文獻為研究婚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也存在二者關(guān)系不清、國內(nèi)縱向研究證據(jù)不足等缺憾。具體而言,既有研究多基于橫截面數(shù)據(jù)分析婚姻對個體的保護作用,難以辨析保護效應和選擇效應;健康軌跡相關(guān)研究多將抑郁水平的變化與個體的年齡增長相聯(lián)系,較少關(guān)注其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發(fā)生的變化。本文利用縱向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擬合增長曲線模型考察個體抑郁水平在婚姻進程中的變化軌跡,排除婚姻的選擇效應檢驗其保護效應,分析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的性別分化和階層分化。基于既有文獻,本文提出以下三個研究假設:
假設1: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呈現(xiàn)非線性變化。
假設2:抑郁水平的性別差異隨婚姻持續(xù)時間的增長而擴大。
假設3:抑郁水平的階層差異隨婚姻持續(xù)時間的增長而擴大。
三、數(shù)據(jù)、變量與方法
1.數(shù)據(jù)來源及樣本選擇
本研究使用中國家庭追蹤調(diào)查(CFPS)數(shù)據(jù),該調(diào)查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diào)查中心負責實施,使用多階段、PPS抽樣方法,收集了個人、家庭和社區(qū)層面的數(shù)據(jù),重點關(guān)注中國居民的經(jīng)濟活動、教育獲得、家庭關(guān)系與家庭動態(tài)、人口遷移、身心健康等在內(nèi)的諸多研究主題。基線調(diào)查在2010年完成,樣本共覆蓋25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不含港澳臺、新疆、西藏、青海、內(nèi)蒙古、寧夏、海南),代表了95%的人口,共采訪了14960戶家庭,33600名成人和8990名少兒,個人層面應答率為84.14%。[25]CFPS經(jīng)2010年基線調(diào)查界定出來的基因成員作為后續(xù)調(diào)查的追蹤對象,此后在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進行追訪。
由于CFPS2014未詢問被訪者抑郁量表CES-D得分,因此本文使用包含抑郁水平變量的四期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CFPS2012、CFPS2016、CFPS2018和CFPS2020),跨度8年。將研究對象的年齡限定為16~59歲,是因為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較為特殊,[11]需要單獨研究。
在各期數(shù)據(jù)中,首先考察樣本的婚姻狀態(tài),保留2020年以前3次調(diào)查中婚姻狀態(tài)為未婚、同居或在婚以及在2020年調(diào)查時全部初婚且在婚的樣本(包含未到法定婚齡但事實在婚的樣本);然后考察初婚年份、CES-D8量表各項得分、出生年份、性別、戶口性質(zhì)、受教育年限、當前就業(yè)狀態(tài)、生病時有無配偶照料、家務勞動時長等變量,保留上述變量無缺失的樣本;再按照家庭編碼合并家庭問卷中的有無房產(chǎn)、家庭收入等變量,剔除缺失值以及初婚年齡小于15歲的樣本,獲得各期樣本。四期的樣本量分別為2012年10594個(原始樣本量35719個)、2016年12537個(原始樣本量36892個)、2018年11533個(原始樣本量32669個)、2020年8801個(原始樣本量28530個)。將上述四期樣本按照個體編碼合并為長數(shù)據(jù),保留至少包含兩期追蹤的14655個個體的共43465個觀測樣本。
2.主要變量及其操作化
因變量為抑郁水平,使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的抑郁量表(CES-D8)進行測量。CES-D8量表包含8道題目,其中6道題目提問了消極情緒的頻率,分別是“我感到情緒低落”“我覺得做任何事都很費勁”“我的睡眠不好”“我感到孤獨”“我感到悲傷難過”“我覺得生活無法繼續(xù)”;2道題目提問了積極情緒的頻率,分別是“我感到愉快”“我生活快樂”,需要反向賦分。將8道題目的得分加總,總分介于0至24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抑郁水平越高。抑郁水平預示了患抑郁癥的風險,已有研究表明CES-D8量表的得分超過9分可用于識別臨床上的抑郁傾向。[26]本文將抑郁水平操作化為連續(xù)變量。
自變量為婚姻持續(xù)時間?;橐龀掷m(xù)時間通常是指從初婚年份到觀測年份的歷時(年),但由于本文使用的是跨度8年的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且希望觀察樣本從婚前到婚后的抑郁水平變化,包含了前期調(diào)查中婚姻狀態(tài)為“未婚”而后期調(diào)查中婚姻狀態(tài)為“在婚”的樣本,這類樣本的婚姻持續(xù)時間變量在初婚前的觀測年份為負數(shù)(最多為-8年),因此本文的婚姻持續(xù)時間變量最小值為負數(shù)(表示樣本在觀測年份還未結(jié)婚),將其操作化為連續(xù)變量。
參考既有研究結(jié)果,控制變量包括人口特征、社會經(jīng)濟地位、自評健康、配偶的陪伴支持行為和家務勞動時長。人口特征變量包括出生隊列(三分類變量)、性別(二分類變量)和戶口性質(zhì)(二分類變量),考慮出生隊列是因為不同出生隊列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較早的出生隊列可能有更低的離婚率和更低的抑郁水平;[27]另外,由于婚姻持續(xù)時間與年齡同步增長,直接將年齡納入模型中會產(chǎn)生共線性問題,而加入出生隊列變量,可以在控制年齡的同時避免共線性問題。社會經(jīng)濟地位(SES)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基于受教育年限(連續(xù)變量)、家庭有無房產(chǎn)(二分類變量)和家庭年收入(連續(xù)變量)3個變量綜合測度而成,根據(jù)主成分得分劃分為四分位數(shù),分別操作化為“低層”(最低25%)、“中層”(中間50%)、“高層”(最高25%)三分類社會經(jīng)濟地位變量。自評健康為二分類變量,將問卷中原本五分類中的“一般”“不健康”歸類為“不健康”,其他三類“非常健康”“很健康”“比較健康”歸類為“健康”。配偶的陪伴支持行為(二分類變量)用近一年生病時的照料人是否配偶來測量,一定程度上反映個體的婚姻質(zhì)量。家務勞動時長(連續(xù)變量)用干家務時長來測量。上述控制變量中,性別和出生隊列為非時變變量(Time-InvariantCovariates,TIC),其余為時變變量(Time-VaryingCovariates,TVC)。
3.分析方法
本研究擬合增長曲線模型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以個體不同時期的觀測訪問記錄為第一層分析單位,揭示同一個體的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以個體為第二層分析單位,探討不同特征的個體在抑郁水平變化軌跡上的差異。與傳統(tǒng)模型相比,增長曲線模型可以更好地捕捉抑郁水平隨時間增長的變化趨勢,還能反映不同群體間抑郁水平變異程度和變化率的差異,識別影響抑郁水平變化的因素。[28]鑒于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水平隨時間增長呈現(xiàn)非線性變化,[16]我們用樣本分別擬合二次項模型和三次項模型,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變化的三次項模型在統(tǒng)計學上擬合優(yōu)度更高1,故納入婚姻持續(xù)時間的三次項進行模型擬合。
首先檢驗基準模型,只納入婚姻持續(xù)時間,觀察抑郁水平的變化軌跡;然后分別在層1模型中加入所有時變變量進行控制、在層2模型中納入出生隊列變量進行控制,考察控制其他變量后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接下來通過依次在層2模型中加入性別變量以及在層1模型中加入社會經(jīng)濟地位變量與婚姻持續(xù)時間變量的交互項(因為社會經(jīng)濟變量是時變變量),分別考察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的性別分化和階層分化情況。以性別分化模型為例,模型如下:
層1:
[yit=β0i+β1i(MTimeit)+β2i(MTimeit)2+β3i(MTimeit)3+j=4kβjiTVCit+εit](1)
層2:
[β0i=γ00+γ01Genderi+γ02Cohorti+μ0i](2)
[β1i=γ10+γ11Genderi+γ12Cohorti+μ1i](3)
層1模型描述了在控制時變變量的情況下,個體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發(fā)生的變化。其中[t]代表觀測的期數(shù);[i]代表個體;[yit]表示第[t]次觀測時個體[i]的抑郁水平得分;[MTimeit]代表第[t]次觀測時個體[i]的婚姻持續(xù)時間;[β0i]為截距,表示個體[i]的初始抑郁水平;[β1i]、[β2i]和[β3i]分別表示隨婚姻持續(xù)時間的線性增長率、二次項增長率和三次項增長率;[TVCit]為時變變量;[εit]為第[t]次觀測時個體[i]的誤差。
層2模型描述了非時變個體特征(性別、出生隊列)如何影響個體初始狀態(tài)(截距)和變化率(斜率)。其中[γ00]表示所有個體的平均初始抑郁水平;[γ01]表示性別對初始抑郁水平的影響;[γ02]表示出生隊列對初始抑郁水平的影響;[μ0i]為截距的隨機效應;[γ10]表示群體的平均斜率,即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變化的平均速度;[γ11]表示性別和婚姻持續(xù)時間的交互項系數(shù),即性別如何調(diào)節(jié)婚姻持續(xù)時間對抑郁水平的影響;[γ12]表示出生隊列和婚姻持續(xù)時間的交互項系數(shù),即出生隊列如何調(diào)節(jié)婚姻持續(xù)時間對抑郁水平的影響;[μ1i]為斜率的隨機效應。
四、研究結(jié)果
1.描述性統(tǒng)計
各個調(diào)查年份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1)顯示受訪者抑郁水平的均值隨時間呈現(xiàn)上升態(tài)勢,離散性也有所增加。2012年為4.948(標準差為3.611),2016年為4.993(標準差為3.847),2018年為5.517(標準差為3.836),2020年為5.494(標準差為3.983)。如果以抑郁水平得分超過9分作為心理健康的病理特征門檻值,發(fā)現(xiàn)各調(diào)查年份受訪者表現(xiàn)出有明顯抑郁傾向的比例也在升高,占比分別為10.789%、12.427%、14.376%和15.226%。
本研究使用跨度8年的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為了觀察抑郁水平在婚前婚后的變化,包含了部分未婚樣本,即雖然2020年末期樣本均為初婚有配偶者,但部分樣本在前期調(diào)查中尚處于未婚狀態(tài)(未婚者2012年531人,2016年37人,2018年8人)。從觀察年份起計,“婚姻持續(xù)時間”變量的最小值為-8年,最大值為44年。表1中2012年、2016年和2018年計算的婚姻持續(xù)時間的均值也包含負值。若以初婚起始年計算一般意義上的婚姻持續(xù)時間,則均值分別為2012年的18.556年(標準差為8.867年)、2016年的20.465年(標準差為10.178年)、2018年的21.562年(標準差為9.989年)、2020年的21.444年(標準差為10.230年)。
2.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
使用增長曲線模型擬合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見表2)。首先在模型(1)中加入婚姻持續(xù)時間的一次項、二次項和三次項,發(fā)現(xiàn)均在1‰的水平上統(tǒng)計顯著,系數(shù)分別為0.078、-0.004、0.00007,說明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的增長先較快上升、后平緩上升、再較快上升,呈現(xiàn)“后尾上翹的平緩N型模式”。這與既有研究得出的婚姻幸福感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恰好相反,婚姻幸福感會隨著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先快速下降、后平緩下降、再較快下降。[27]
然后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控制變量,模型(2)的對數(shù)似然值和BIC值顯著降低,模型擬合效果更好?;橐龀掷m(xù)時間的一次項、二次項和三次項在5%的水平上顯著,一次項的系數(shù)降至0.058,二次項系數(shù)升為-0.003,三次項系數(shù)降為0.00004?;谀P停?)擬合結(jié)果繪制的圖1直觀顯示:加入控制變量后,初始的抑郁水平有所上升,但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速度變慢,具體變化為:先較快上升、后進入平臺期、再略有上升,呈現(xiàn)“后尾平抑的平緩N型模式”,驗證了婚姻對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個體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呈現(xiàn)非線性變化,假設1得到驗證。
3.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的性別分化
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性別變量以及性別與婚姻持續(xù)時間的交互項,形成模型(3),從模型(3)的性別變量的系數(shù)可以分析初始抑郁水平的性別差異,從交互項系數(shù)分析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速度的性別差異。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初始的抑郁水平存在性別差異,男性比女性顯著低0.376;雖然男女兩性的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均有所上升,但男性的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速度較女性顯著更慢:婚姻持續(xù)時間每增加1年,男性的抑郁水平增長量比女性的抑郁水平增長量顯著低0.028。在加入控制變量后,模型(4)顯示男性初始的抑郁水平更低,比女性顯著低0.176,初始抑郁水平的性別差異及其顯著性有所下降;婚姻持續(xù)時間每增加1年,男性的抑郁水平增長量比女性的抑郁水平增長量顯著低0.020(見表3)。
基于模型(4)繪制的圖2更直觀展示了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的性別分化:初始的抑郁水平男女兩性略有差異,女性高于男性;隨著婚姻持續(xù)時間的增長,性別差異擴大,女性抑郁水平的翹尾現(xiàn)象嚴重。在加入控制變量后,男女兩性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不斷上升的趨勢被削弱,說明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婚姻對兩性均起到保護作用;婚姻持續(xù)時間較長的男性的抑郁水平趨于下降,呈現(xiàn)“平緩的倒U型模式”,但性別分化依然存在。假設2得到驗證。
4.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的階層分化
為進一步分析個體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可能存在的階層分化,模型(5)在模型(4)的基礎上納入了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婚姻持續(xù)時間的交互項。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初始抑郁水平存在顯著的階層差異: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層和中層群體的初始抑郁水平分別比低層群體低0.494和0.504。隨著婚姻持續(xù)時間的增長,各階層人群的抑郁水平都有所上升,但相較于低層群體,中層群體和高層群體的上升速度更慢?;橐龀掷m(xù)時間每增加1年,高層群體的抑郁水平增加值比低層群體的增加值顯著少0.015,中層群體的增加值也比低層群體少,但統(tǒng)計不顯著(見表3)。
基于模型(5)的輸出結(jié)果繪制圖3,直觀展示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在不同社會經(jīng)濟地位群體間的分化:低社會階層群體的初始抑郁水平最高,中層和高層群體的初始抑郁水平相差無幾;隨著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不同階層抑郁水平的變化軌跡呈現(xiàn)明顯分化,其中低層群體的抑郁水平一直居高不下,中層和高層群體也從初始的相差無幾開始分道揚鑣,如果說低層群體抑郁水平的變化軌跡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基本上呈現(xiàn)“后尾平抑的平緩N型模式”,那么中層特別是高層群體的抑郁水平變化軌跡則呈現(xiàn)“平緩的倒U型模式”,婚姻持續(xù)時間更長的高層群體的抑郁水平有較明顯的下降趨勢。抑郁水平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差異隨著婚姻持續(xù)而擴大,假設3得到驗證。
穩(wěn)健性檢驗顯示,本研究的結(jié)果具有穩(wěn)健性1。
五、結(jié)論與討論
在婚姻制度遭遇挑戰(zhàn)、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凸顯的時代背景下,本文關(guān)注婚姻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基于跨度8年的縱向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CFPS2012、2016、2018和2020,使用增長曲線模型分析個體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和人群分化,得到以下主要結(jié)論:第一,個體抑郁水平的均值隨時間呈現(xiàn)上升態(tài)勢,離散性增加,具有抑郁傾向的樣本比例也有所增加。第二,個體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有所上升,控制人口特征、社會經(jīng)濟地位、自評健康、婚姻質(zhì)量和家務勞動時長等干擾因素之后,個體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從基準模型的“后尾上翹的平緩N型模式”變?yōu)椤昂笪财揭值钠骄廚型模式”,驗證了婚姻對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進入平臺期的拐點大約在結(jié)婚后第12年。第三,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存在性別分化。男性初始的抑郁水平和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速度都低于女性,抑郁水平的性別差異會隨著婚姻持續(xù)時間的增長而擴大。第四,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變化增長的變化軌跡存在階層分化。社會階層較高的個體,其初始的抑郁水平較低,且社會經(jīng)濟地位處于中高層的個體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速度更慢,抑郁水平的階層差異隨著婚姻持續(xù)時間的增長而擴大。
既有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水平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上升。[16]本研究使用縱向追蹤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在排除選擇性干擾的情況下驗證了婚姻對個體心理健康的保護作用,發(fā)現(xiàn)穩(wěn)定持續(xù)的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會阻止個體抑郁水平隨年齡不斷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對男性和高社會階層群體而言,長期穩(wěn)定的婚姻改變了其增長曲線模式,從“后尾平抑的平緩N型模式”轉(zhuǎn)為“平緩的倒U型模式”。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婚姻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也取決于婚姻支持系統(tǒng),健康的身體狀況、良好的經(jīng)濟條件、和諧的婚姻關(guān)系以及合理的家務分工等有助于抑制婚內(nèi)心理健康的持續(xù)惡化,削弱抑郁水平的性別分化。
總體而言,結(jié)婚初期伴隨社會角色的轉(zhuǎn)變、生活方式的調(diào)整和經(jīng)濟壓力的增加,個體的抑郁水平會提升;隨著夫妻彼此磨合,逐漸適應新的社會角色,抑郁水平的上升速度則會減緩;但婚姻關(guān)系中的長期壓力、婚姻質(zhì)量的下降、子女離家等負面事件則會使抑郁水平再度上升。健康狀況的改善可能會降低個體的抑郁水平;伴侶間的支持和責任共擔會提升婚姻質(zhì)量,這有助于應對婚姻中的沖突和壓力,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正向的支持作用,這在婚姻的中后期尤為重要。
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呈現(xiàn)的性別分化和階層分化具有政策啟示意義。雖然婚姻對男女兩性的心理健康均具有保護作用,但對女性心理健康的保護作用不如男性,這主要是因為控制其他變量后處于長期穩(wěn)定婚姻關(guān)系中的男性的抑郁水平有所下降,導致抑郁水平的性別差異隨著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不斷擴大。婚姻中的女性面臨的雙重約束是造成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的變化軌跡存在性別分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作為社會女性的約束。女性在教育和勞動參與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市場化要求女性的職業(yè)性和對工作的全力投入,職業(yè)女性往往面臨更為嚴峻的工作與家庭的沖突;而那些不參加工作或退出職場的“全職太太”則會被貼上依附丈夫、缺乏自我意識和不獨立等污名化標簽,導致成為家庭主婦的女性陷入否定自我價值和缺失自我認同的困境中,增加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另一方面是作為家庭女性的約束。在家庭領域,性別平等的發(fā)展始終處于停滯狀態(tài)。[29]性別的社會化過程鼓勵女性高度重視和認同妻子和母親角色,女性在婚姻中承擔比男性更多的家務勞動和育兒責任。較大的工作生活壓力與不公平感會增加女性在婚內(nèi)的抑郁水平。這一現(xiàn)象不利于女性在婚姻中的福祉提升,會使年輕女性對進入婚姻顧慮重重,導致“恐婚”“不婚”情緒蔓延。因此,該結(jié)論的政策含義在于推進社會整體性別平等建設,為家庭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增加夫妻責任共擔意識,這將有助于降低男女兩性在穩(wěn)定婚姻中的抑郁水平分化。抑郁水平隨婚姻持續(xù)時間增長階層分化不斷擴大的現(xiàn)象則表明,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高的個體通常擁有更多的經(jīng)濟資源和社會支持,這有助于提高婚姻的抗風險能力并降低抑郁水平。其政策含義是通過全面發(fā)展帶動提高全人群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ān)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zhì),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yè)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zhì)性進展”,這將為改善個體心理健康、提升全體人民的福祉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GBD2021ForecastingCollaborators.BurdenofDiseaseScenariosfor204CountriesandTerritories,2022—2050:AForecasting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21[J].TheLancet,2024,403(10440):2204-2256.
[2]魏東霞,諶新民.婚姻對個體精神健康的影響:基于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diào)查的實證分析[J].西北人口,2017(4):103-110.
[3]LambKA,LeeGR,DeMarisA.UnionFormationandDepression:SelectionandRelationshipEffects[J].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2003,65(4):953-962.
[4]ThoitsPA.MechanismsLinkingSocialTiesandSupporttoPhysicalandMentalHealth[J].JournalofHealthandSocialBehavior,2011,52(2):145-161.
[5]WilliamsK.HastheFutureofMarriageArrived?AContemporaryExaminationofGender,Marriage,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J].JournalofHealthandSocialBehavior,2003,44(4):470-487.
[6]MusickK,BumpassL.ReexaminingtheCaseforMarriage:UnionFormationandChangesinWell-being[J].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2012,74(1):1-18.
[7]BelskyJ,SpanierGB,RovineM.StabilityandChangeinMarriageacrosstheTransitiontoParenthood[J].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1983,45(3):567-577.
[8]KurdekLA.DevelopmentalChangesinMaritalSatisfaction:A6-yearProspectiveLongitudinalStudyofNewlywedCouples[C]//BradburyT.TheDevelopmentalCourseofMaritalDysfunc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180-204.
[9]LeonardKE,RobertsLJ.MaritalAggression,Quality,andStabilityintheFirstYearofMarriage:FindingsfromtheBuffaloNewlywedStudy[C]//BradburyT.TheDevelopmentalCourseofMaritalDysfunc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44-73.
[10]CallV,SprecherS,SchwartzP.TheIncidenceandFrequencyofMaritalSexinaNationalSample[J].JournalofMarriageandtheFamily,1995,57(3):639-652.
[11]SutinAR,TerraccianoA,MilaneschiY,etal.TheTrajectoryofDepressiveSymptomsacrosstheAdultLifeSpan[J].JAMAPsychiatry,2013,70(8):803-811.
[12]HargroveTW,HalpernCT,GaydoshL,etal.Race/ethnicity,Gender,andTrajectoriesofDepressiveSymptomsacrossEarly-andMid-lifeamongtheAddHealthCohort[J].JournalofRacialandEthnicHealthDisparities,2020,7(4):619-629.
[13]MikuckaM,ArránzBeckerO,WolfC.RevisitingMaritalHealthProtection:IntraindividualHealthDynamicsaroundTransitiontoLegalMarriage[J].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2021,83(5):1439-1459.
[14]LeachLS,ChristensenH,MackinnonAJ,WindsorTD,ButterworthP.GenderDifferencesinDepressionandAnxietyacrosstheAdultLifespan:TheRoleofPsychosocialMediators[J].SocialPsychiatryandPsychiatricEpidemiology,2008,43(12):983-998.
[15]LeeS,TsangA,HuangY-Q,etal.TheEpidemiologyofDepressioninMetropolitanChina[J].PsychologicalMedicine,2009,39(5):735-747.
[16]ZhangY,ZhaoM.GenderDisparitiesandDepressiveSymptomsovertheLifeCourseandacrossCohortsinChina[J].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2021,295(1):620-627.
[17]MirowskyJ.AgeandtheGenderGapinDepression[J].JournalofHealthandSocialBehavior,1996,37(4):362-380.
[18]KuehnerC.WhyisDepressionMoreCommonamongWomenthanamongMen?[J].TheLancetPsychiatry,2017,4(2):146-158.
[19]LeeGR,DeMarisA,BavinS,SullivanR.GenderDifferencesintheDepressiveEffectofWidowhoodinLaterLife[J].TheJournalsofGerontology:SeriesB,2001,56(1):S56-S61.
[20]GoveWR,TudorJF.AdultSexRolesandMentalIllnes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3,78(4):812-835.
[21]WhartonAS.TheSociologyofEmotionalLabor[J].AnnualReviewofSociology,2009,35(1):147-165.
[22]JacksonJB,MillerRB,OkaM,HenryRG.GenderDifferencesinMaritalSatisfaction:AMeta-analysis[J].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2014,76(1):105-129.
[23]PearlinLI,MenaghanEG,LiebermanMA,MullanJT.TheStressProcess[J].JournalofHealthandSocialBehavior,1981,22(4):337-356.
[24]Kiecolt-GlaserJK,NewtonTL.MarriageandHealth:HisandHers[J].PsychologicalBulletin,2001,127(4):472-503.
[25]XieY,HuJ.AnIntroductiontotheChinaFamilyPanelStudies(CFPS)[J].ChineseSociologicalReview,2015,47(1):3-29.
[26]BriggsR,CareyD,O’HalloranAM,etal.Validationofthe8-itemCentreforEpidemiologicalStudiesDepressionScaleinaCohortofCommunity-dwellingOlderPeople:DatafromtheIrishLongitudinalStudyonAgeing(TILDA)[J].EuropeanGeriatricMedicine,2018,9(1):121-126.
[27]VaillantCO,VaillantGE.IstheU-curveofMaritalSatisfactionanIllusion?A40-yearStudyofMarriage[J].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1993,55(1):230-239.
[28]KarneyBR,BradburyTN.TheLongitudinalCourseofMaritalQualityandStability:AReviewofTheory,Methods,andResearch[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5,118(1):3-34.
[29]許琪.掙錢還是做家務:丈夫的經(jīng)濟貢獻和家務貢獻對妻子婚姻滿意度的影響[J].社會學評論,2022(3):43-63.
[責任編輯韓淞宇]
TheEffectofMarriageonIndividualMentalHealth:AnEmpiricalStudyontheVariationandDifferentiationofDepressionLevels
SONGJianA,TANGTianrongB
(A.CenterforPopulationandDevelopmentStudie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B.SchoolofPopulationandHealth,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Inmodernsociety,therearetwophenomenathathavearousedwidespreadconcern.Oneisthatthemarriagesystemisfacingchallenges.Youngpeoplegenerallymarrylateoreven\"fearmarriage\"or\"donotmarry\";Thesecondistheriseofmentalhealthissues,withdepressiontakingaprominentplaceintheglobalburdenofdisease.Existingstudiesmainlyanalyzetheprotectiveeffectofmarriageonindividualsbasedoncross-sectionaldata,anditisdifficulttodistinguishtheprotectiveeffectandselectioneffect.Thehealthtrajectoryrelatedstudiesmostlyrelatedthechangeofdepressionleveltotheageofindividuals,andpaidlessattentiontothechangeofdepressionlevelwiththeincreaseofmarriageduration.Thispaperdiscussestheimpactofmarriageonindividualmentalhealth.Basedon8-yearlongitudinalfollow-upsurveydatafromfourwaves(2012,2016,2018and2020)oftheChinaFamilyPanelStudies(CFPS),agrowthcurvemodelisusedtoinvestigatethechangetrajectoryandpopulationdifferentiationofindividuals'depressionlevelwiththeincreaseofmarriageduration.Thestudyfoundthatthemeanlevelofindividualdepressionshowedanincreasingtrendovertime,thedispersionincreased,andtheproportionofsampleswithdepressiontendencyalsoincreased.Individualdepressionlevelincreasedwiththeincreaseofmarriageduration.Aftercontrollingforsuchinterferingfactorsas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s,socioeconomicstatus,self-ratedhealth,maritalqualityandtimespentonhousework,thetrajectoryofindividualdepressionlevelwiththeincreaseofmarriagedurationchangedfroma\"flatN-shapedpatternwitharisingtail\"inthebaselinemodeltoa\"flatN-shapedpatternwithasubduedtail\".Itprovedthatmarriagehasaprotectiveeffectonmentalhealth.Theturningpointintotheplateauphaseoccursapproximately12yearsaftermarriage.Genderandclassvariationofdepressionlevelwiththeincreaseofmarriagedurationarealsoevident.Theinitialdepressionlevelandthechangerateofthedepressionlevelwiththeincreaseofmarriagedurationinmenislowerthanthatinwomen,leadingtoawideninggendergapasmarriagedurationincreases.Thehigherthesocialclass,thelowertheinitialdepressionlevel,andthedepressionlevelofindividualsinthemiddleandhighsocioeconomicstatuschangesmoreslowlywiththegrowthofmarriageduration,andtheclassdifferenceindepressionlevelexpandswiththegrowthofmarriageduration.Thepolicyimplicationsoftheabovefindingsarealsodiscussed.Althoughmarriagehasaprotectiveeffectonthementalhealthofbothmenandwomen,theprotectiveeffectonthementalhealthofwomenislessthanthatofmen,andthedualconstraintsfacedbywomeninmarriage,theconstraintsofbeingasocialwomanandofbeingafamilywoman,arethemainreasonforthegenderdivergenceinthetrajectoryofdepressionlevelsoverthedurationofmarriage.Individualswithhighersocioeconomicstatususuallyhavemoreeconomicresourcesandsocialsupport,whichhelpstoimprovetheanti-riskabilityofmarriageandreducethelevelofdepression.Thepolicyimplicationistoimprovethesocioeconomicstatusofthewholepopulationthroughall-rounddevelopment.
KeyWords:MentalHealth,MarriageDuration,DepressionLevels,Trajectory,VariationandDifferent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