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件很美妙的事情,我們可以在文字間馳騁想象、自由思考,如果再配上相輔的音樂就更妙了!《音樂愛好者》做書單并不容易,推薦唱片倒是強項,但正因如此,所推書單就變得很有意思,可以讓人知曉音樂人喜歡的書有哪些。選書是主觀的,但評價立場是中正的。在當下這個時代,不要讓閱讀變得生疏,那些令人驚喜和恍然大悟的句子,將會成為精神上自由的翅膀。
作者:【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埃德蒙·威爾遜
譯者:劉佳林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2年出版
推薦人:胡斌
二十世紀初葉曾經(jīng)有過一個文學編輯的黃金時代,出現(xiàn)了一批天才編輯。他們發(fā)掘了一個又一個文學巨星,其中有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爾夫,也包括本書主角之一納博科夫。
好萊塢電影《天才捕手》就是改編自文學編輯珀金斯的真實故事。帥哥裘德·洛主演的文學青年托馬斯·沃爾夫雖然身處紐約,可是除了一堆退稿信之外一無所有。在潦倒無望中,他遇見了珀金斯,后者在他數(shù)十箱雜亂的手稿中發(fā)現(xiàn)了他的文學天賦,并且與他一同對原稿進行了大幅度刪改,小說名也從沃爾夫最初構想的《哦!迷失》改成了《天使望故鄉(xiāng)》,出版后沃爾夫一舉成名。
納博科夫與威爾遜的故事多少有點類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納博科夫初到美國,正在適應環(huán)境,開始嘗試用英語寫作。同樣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另一位天才編輯,多年擔任《紐約客》文學評論主筆的埃德蒙·威爾遜。他們很快由于各自的文學才華而彼此欣賞,漸漸變得親密無間。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里,他們頻繁通信,有時甚至每個星期都相互寫信,書名中的邦尼和沃洛佳,是他們在通信中相互的昵稱。他們在信中談論文學、寫作、書籍、工作、金錢,還有往事、友人、蝴蝶、生活。對話的二人,一個是小說大師,一個是著名評論家,這是兩位智者之間幾乎無所不包的坦率交流。納博科夫向來以直言不諱聞名,他的訪談錄英文書名是“StrongOpinions”(堅定的觀點)。我前一段時間看到納博科夫在1949年一封信的結尾喊道“打倒??思{”,不禁莞爾。
叔本華曾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嚴冬里的刺猬,為了溫暖而互相靠近,又因為刺痛而彼此遠離。讓人遺憾的是,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期開始,兩人的關系轉向疏遠。雖然導火索是納博科夫的四卷評注本《葉甫蓋尼·奧涅金》,但是,回頭看他們早期的通信,不難看出兩人在政治、文學上有著細小但尖銳的分歧。在政治方面,如對蘇維埃和列寧的看法,文學方面如1942年納博科夫關于俄語詩律學的一封十頁長信以及威爾遜的回復。曾經(jīng)的摯友終成陌路。后來威爾遜去世,他的遺孀葉蓮娜計劃出版這些通信,納博科夫在給她的回信中說道:“我不必告訴你,重溫這些屬于我們通信初期光芒四射時代的交流,是多么痛苦?!?/p>
推薦閱讀音樂:柴科夫斯基《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
作者:【美】杰羅姆·漢涅斯
譯者:黃伯春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出版
推薦人:周楠
“注意,本書也許會有損你的發(fā)聲健康!”一本藝術訪談錄的首頁發(fā)出這樣的警告似乎略顯突兀,但本書作者、大都會歌劇院前男低音歌唱家杰羅姆·漢涅斯通過這樣的方式巧妙地提醒廣大讀者:聲樂演唱是一項艱深的事業(yè),公眾必須以嚴肅的態(tài)度來面對它。
聲樂藝術的嚴謹性往往容易遭到人們的低估。由于絕大部分歌唱家不善于用語言來分享自己的演唱經(jīng)驗,公眾常常會認為唱好聲樂作品的條件僅僅是擁有一副天然的好嗓子。事實上,聲樂演唱所要求的遠遠不止于此,成功的歌唱家往往同時擁有過人的音樂天賦、清醒的頭腦、頑強的決心和自我否定的勇氣。
本書收錄了作者對帕瓦羅蒂、多明戈、尼古拉·蓋達、康奈爾·麥克尼爾、瑪麗蓮·霍恩、瓊·薩瑟蘭等四十位世界一流歌唱家的訪談實錄。通過閱讀大歌唱家之間關于聲樂藝術的親切對談,讀者可以走近他們的生活,了解歌唱家們在各自事業(yè)發(fā)展中所經(jīng)歷的酸甜苦辣,并從中獲取他們各自推崇的藝術見解和技巧觀點。相信通過閱讀這本著作,愛樂者能夠對聲樂這一神秘而輝煌的藝術形式產(chǎn)生更為深刻的認識。
推薦閱讀音樂:普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選段《冰涼的小手》
作者:田浩江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2年出版
推薦人:李皓月
“那幾天我總坐在窗前,斜靠著幾個大坐墊,拿本書,面對窗外的風景,久久地坐在那里,老覺得遠遠地有風笛的聲音?!狈_《角斗場的〈圖蘭朵〉》這本書,我仿佛已經(jīng)坐在了作者對面,這位前輩將他所有的故事向你娓娓道來。最吸引人的莫過于書名中的“圖蘭朵”三個字,這部再出名不過的經(jīng)典歌劇注定了兩件事:他講的這個故事,是歌劇,也是愛情。如果你對歌劇充滿好奇,或是對藝術家的生活和心境感興趣,這本書無疑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無論是文學性、戲劇性還是專業(yè)性,它都是值得一讀的佳作。
歌唱家田浩江是北京人,出生在歌劇最輝煌的年代。他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了一個鍋爐廠,那時的他不會想到自己將來有一天會站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舞臺上,與帕瓦羅蒂一同演出《阿依達》,但這似乎并不影響他在身上僅有二十七美元時“不計后果”地去看一場演出。事實就是,他做到了,成為第一位與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簽約了近二十年的中國歌劇演唱家。即便是這樣一個傳奇人物,也常常會失敗,會四處碰壁,會害怕,會緊張。面對這些,他經(jīng)常提到一句話:“不試,你永遠都不會知道?!?/p>
書中提到了許多大師:帕瓦羅蒂、多明戈、小澤征爾……也不乏一些生活中的普通人。當我讀到《丹尼男孩》中那個固執(zhí)甚至有些色瞇瞇的愛爾蘭人和《露易絲和奈特》中這對亦師亦友的夫妻時,上一秒還在發(fā)笑,下一秒眼淚就奪眶而出。而其中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本書作者與妻子瑪莎之間的愛情。瑪莎為了他犧牲了很多,選擇退休全心全意地支持他的歌唱事業(yè)。如果沒有瑪莎的不斷鼓勵,田浩江甚至想過放棄唱歌去開飯店,也難怪作者會在后記里寫道:“祝愿每個人都能遇到一個瑪莎。”
作者帶著我們見證了這一段歷史,曾經(jīng)無比璀璨輝煌的歌劇一步步走向了無可奈何的落寞。本書從《帕瓦羅蒂》一篇展開,到最后一篇那個會唱《晴朗的一天》的黑人流浪女結束,你將看到藝術的崇高與苛刻、人性的幽微與復雜、命運的坎坷與難以捉摸。讀到最后,我是感慨的,或許正是因為窺見過光鮮亮麗的舞臺背后那些真實與掙扎,我們才會在音樂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并為此不斷追求吧。
推薦閱讀音樂:弗雷德里克·韋瑟利《丹尼男孩》(田浩江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