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是一種重要的蔬菜作物,在全球范圍內廣泛種植。隨著設施種植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設施番茄也面臨著嚴重的病蟲害問題,給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病蟲害防控方法主要依賴化學農藥,然而,長期使用化學農藥不僅會導致環(huán)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還會造成病蟲害的抗藥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尋找綠色、高效的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對于設施番茄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至關重要。
一、設施番茄常見病蟲害特點
1、病害
①瘡痂病
瘡痂病的病原菌是番茄瘡痂病菌。這種真菌主要侵染番茄果實,會在果實表面形成黑色的痂皮,破裂后還會產生黑色的子囊,在果實表面形成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狀的小斑點,逐漸擴大融合形成痂皮。痂皮呈黑色或暗褐色,質地干燥,容易脫落。瘡痂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空氣中的孢子傳播,也可以通過接觸傳播。潮濕的環(huán)境有利于病菌的生長繁殖,是瘡痂病發(fā)生的主要條件之一。一般來說,瘡痂病在20℃-30℃的溫度下更容易發(fā)生。這個溫度范圍既不會過高導致真菌的活動受限,也不會過低阻礙真菌的生長,因此適合真菌病害的發(fā)生。在這個溫度范圍內,真菌在植株上進行生長繁殖,通過氣孔、傷口等方式侵入植株組織,導致植株發(fā)生瘡痂病。一旦發(fā)生病害,會在植株上形成水漬狀的病斑,逐漸擴大并表現為瘡痂狀,表面覆蓋著菌絲和孢子,病變組織變軟爛。最終導致植株受損,生長受阻,產量減少。
②褐色根腐病
褐色根腐病主要由腐霉菌、褐根霉、黑根霉等真菌引起。在感染病菌后,番茄植株的根部會出現褐色腐爛的癥狀,隨后感染會漸漸蔓延到莖部。受害植株的根部和莖部會變軟,出現褐色甚至黑色的腐爛,會有一種腐爛的霉菌味。嚴重的病害會導致植株生長受阻,影響果實的發(fā)育,甚至導致植株死亡。褐色根腐病的發(fā)病溫度通常在15-30℃之間,最適宜的溫度為25℃左右。在這個溫度范圍內,真菌繁殖速度較快,有利于病害的發(fā)展。在較低溫度下(低于15℃),真菌的生長速度較慢;在較高溫度下(超過30℃),真菌會受到抑制,使得病害的發(fā)展受到一定的阻礙。此外,褐色根腐病的發(fā)病溫度也受到番茄生長環(huán)境的影響。在溫室條件下,由于溫度和濕度相對較高,真菌繁殖得到了很好的條件,因此褐色根腐病在溫室中的發(fā)病率要高于露地種植的情況。
③白粉病
白粉病首先在番茄葉片上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霉斑,隨著病情加重,霉斑逐漸擴大并蔓延到整片葉片。霉斑的表面會逐漸變得褐黑色,葉片也會變得干枯脆弱。受到白粉病侵襲的番茄植株葉片會逐漸變黃干枯,影響正常的光合作用,嚴重影響番茄的生長和發(fā)育。其主要傳播方式是空氣傳播和水流傳播,當病菌感染到番茄的葉片上后,隨著空氣和水的流動,病菌會隨之傳播到其他健康的植株上,造成病害的擴散。白粉病的最適發(fā)病溫度一般在20℃-30℃之間,在這個溫度范圍內,真菌孢子能夠在植物表面迅速繁殖,形成白色的霉層,影響植物的正常光合作用和水分吸收。當溫度持續(xù)在這個范圍內時,白粉病會迅速蔓延,造成嚴重的影響。除了溫度適宜外,白粉病的發(fā)生還與空氣濕度密切相關。高濕度環(huán)境有利于真菌的繁殖,特別是夜間濕度高、日間溫度升高的情況下,白粉病易于爆發(fā)。此時,番茄植株處于高溫多濕的環(huán)境中,真菌孢子能夠迅速擴散,導致病害的嚴重發(fā)展。
2、蟲害
①白粉虱
白粉虱是一種吸取植物汁液的小型昆蟲,通常在植物的葉片背面和嫩枝上寄生繁殖。成蟲體長1-2mm,身體呈黃綠色或灰白色,2對白色翅膀交叉疊在背部。幼蟲和若蟲無翅,體色較淺,通常呈半透明狀態(tài),而它的卵呈紡錘形,貼附在葉片背面,具有一定的粘附性。其以吸食植物汁液為生,造成葉片萎縮、卷曲、黃化以及生長遲緩。在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植株整體生長衰弱,減產甚至死亡。另外,白粉虱還會分泌一種粘液,為黑煙霉真菌的生長提供條件,使植株表面覆蓋黑色灰塵,影響光合作用。白粉虱是多次生殖的昆蟲,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在高溫潮濕的環(huán)境下,白粉虱的數量會迅速增加,其通過吸食葉片的汁液,將病毒等病原體帶入植物體內,傳播疾病。
②斑潛蠅
斑潛蠅成蟲體長約2-3mm,身體呈黑色,翅膀透明,具有2個明顯的黃色斑點,卵呈橢圓形,白色透明,產在葉片上,孵化后成為幼蟲。斑潛蠅的幼蟲是番茄葉蠅的主要危害形態(tài),其口器為鋸針狀,能夠刺穿植物葉片并在其中挖洞形成斑點。幼蟲體長約1-2mm,呈黃色半透明,頭部為黑色。幼蟲在葉片上挖掘產生的斑點會導致葉片變黃、枯萎,嚴重時會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和果實產量。斑潛蠅主要通過飛行傳播和寄主植物間遷移來繁殖和傳播,喜歡在光照充足、溫度適宜的環(huán)境下活動,繁殖速度較快,一般1個月內就能完成1代。在番茄種植園中,斑潛蠅常常以成片發(fā)生,給番茄生長產生一定的危害和損失。
二、病蟲害綜合綠色防控技術
1、無病蟲育苗技術
在無病蟲育苗技術中,需要做好基質消毒工作。選用優(yōu)質基質,可以在育苗基質中加入37%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將基質進行蒸汽消毒或紫外線照射,殺滅基質中的病菌和蟲卵,并且要按6-14g/m2加入35%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消毒土壤,保證種苗生長環(huán)境的潔凈。同時,要注意種子的選擇和處理。選用健康、無病害的番茄種子,進行種子表面消毒處理,通過浸泡、熱水浸種等方法對種子進行消毒,用60℃-65℃的溫水浸種1小時,再用15%磷酸三鈉水溶液浸種半個小時,避免病原體通過種子傳播。在育苗期間,要控制好溫度和濕度,保持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避免因溫度、濕度過高或過低而導致病蟲害的爆發(fā)。
數據顯示,采用無病蟲育苗技術的果蔬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其中采用基質消毒工作的種植基地,病蟲害感染率明顯降低,作物產量也有了較大提升。與傳統(tǒng)育苗方式相比,無病蟲育苗技術不僅能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減少環(huán)境污染,而且可以提高農作物品質,增加市場競爭力。
2、產前消毒預防技術
土壤是番茄生長的基礎,如果土壤中存在病原菌或害蟲卵,將會對番茄生長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番茄種植前,必須對土壤進行徹底的消毒處理。常見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化學消毒、熱力消毒、生物消毒等?;瘜W消毒主要是利用化學藥劑對土壤中的病原菌進行殺滅,可以使用39%的威百畝水劑消毒,按每500m2用25-40kg藥劑,與水300kg混勻,施藥后用透明薄膜封閉土壤,消毒20天后整地、播種或定植;熱力消毒則是利用高溫對土壤進行消毒,在夏季氣溫土溫最高、太陽輻射最強烈的時間段,平整土地后充分灌水,10天后,深翻45-60cm,利用高溫和強烈的太陽光消毒。而生物消毒則是利用生物制劑對土壤中的病原菌進行控制,相對更加綠色環(huán)保,在定植前10天,在整好地的土壤表面鋪好滴灌帶,覆蓋好地膜后,每667m2用生物熏蒸劑30%辣根素水乳劑2-4L,密閉熏蒸4天,揭膜散氣3天后定植。在使用設施之前,需要對其進行徹底的消毒。特別是溫棚內部空間,需要使用百菌清煙劑進行熏蒸處理。每667m2的空間需要使用300-350g的煙劑,進行夜間密閉熏蒸至少6個小時以上,每次連續(xù)熏蒸3-4次。這樣可以有效地消滅潛在的病原菌和蟲害,保證番茄植株生長環(huán)境的清潔和安全。通過嚴格的消毒措施,可以有效地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減少作物生長過程中的風險,并提高番茄的產量和品質。
3、產中科學防控技術
①合理定植
在定植前40天進行扣棚,使用無滴膜來覆蓋大棚。春季栽培時,通常在3月扣膜,開溝來灌入底水,在定植前的最后1周,需要對土地進行整地的處理,并在整地的過程中施入基肥。每667m2面積需要施入40kg的三元復合肥(20-20-20)和400kg的腐熟有機肥作為基肥,施肥后需要進行30-40cm的深耕處理。整平土地之后起壟作畦,采用雙行栽植方式,每隔40-50cm就種植1株番茄,行距可以在1m左右、畦寬1.2m、高25cm、溝寬約30cm。在地下5cm土溫穩(wěn)定在8℃以上后,挑選壯苗定植,定植時在育苗坨上覆蓋少量土壤,深度在子葉以下,覆蓋地膜,密度為每畝8000-10000株,然后澆透定根水。
②吊蔓整枝
吊蔓整枝的最佳時間是在番茄植株長到一定高度之后,通常是在植株長到40-50cm左右時進行。此時植株已經有了一定的韌性,整枝后可以更好地恢復生長。在進行吊蔓整枝之前,需要確定每株番茄植株的主蔓和側蔓。主蔓通常位于植株的最中心位置,而側蔓則是從主蔓的腋部生長出來的側枝。利用剪刀或手指,將側蔓從主蔓上剪除。剪時要確保將側蔓全部剪斷,避免留下殘留的枝條,可以適當地修剪主蔓的一些過密葉片,保持通風透光,促進番茄植株的生長,整枝后,將主蔓用繩子或樹立等支撐物綁牢,防止植株倒伏。吊蔓整枝的過程中的力度要適中,不要過度剔除側蔓,注意衛(wèi)生,保持剪刀等工具的清潔,以免傳播病菌。在整枝后要及時澆水,并適當施肥,保持植株健康生長。
③輪作倒茬
設施番茄的栽培中,倒茬輪作是指在連作2茬番茄之后,換種其他作物進行栽培,以減少連作對土壤的消耗和對病蟲害的傳播。在進行倒茬輪作時,需要選擇合適的作物進行替代種植,比如大豆、茄子、西瓜等綠肥作物或者具有休閑特性的農作物,選擇與番茄相互作用較小的植物進行輪作,可以避免土壤中病蟲害的傳播,同時能夠有效減少連作帶來的土壤疲勞,例如豆類作物有固氨的作用,西瓜生長周期短,病蟲害較少,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一般建議每2茬番茄之間間隔至少1季的時間,保證土壤有足夠的恢復時間,也可以通過種植綠肥作物來恢復土壤養(yǎng)分和結構。在輪作時,可以通過合理的調整作物種植順序,減少病蟲害的傳播。同時,對于病蟲害嚴重的番茄田地,可以選擇休耕或者種植抗病種類進行輪作。進行設施番茄的倒茬輪作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綜合考慮土壤情況、氣候條件、作物種類等因素,合理安排輪作計劃,以達到減少病蟲害、提高產量和品質的目的。
④膜下滴灌
在整地之后,在田間設置好膜下灌溉系統(tǒng)的主線和分支管道,根據番茄的生長規(guī)律和栽培密度確定滴灌孔的位置和數量,使用專門的滴灌器具和軟管等設備進行布設。將滴灌管路沿著作物的株間或株距對稱地鋪設,固定好,確保灌水平均分布,避免出現漏水和滴水不均等問題。在播種或移栽番茄苗的當天或次日,進行膜下施肥,根據土壤肥力和番茄的生長需求,選擇合適的施肥肥料和施肥量,保證施肥均勻,避免施肥過量或施肥不足。番茄在生長過程中需要適量的水分,通過膜下滴灌系統(tǒng)進行定量澆水,提供適量的水分,每5天澆1次,保持土壤濕潤。同時根據作物生長狀況和土壤肥力進行定期施肥,為作物提供養(yǎng)分,促進植株生長,每收獲一茬果實后,每畝田地都需平均施加9-10kg高鉀水溶肥。
4、物理防治病害技術
殺蟲燈通過向外發(fā)射特定波長的紫外線,能夠吸引大部分昆蟲,使其飛到殺蟲燈的紫光區(qū)域內,然后通過高壓電網對害蟲進行擊殺。這種防治方式無需使用化學農藥,不會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符合綠色環(huán)保理念。在番茄生產中,害蟲主要包括番茄夜蛾、蚜蟲、白粉病蟲等。這些害蟲會造成番茄葉片被咬食,果實受害,嚴重影響番茄的生長和產量。傳統(tǒng)的防治方法主要依靠化學農藥,但會導致農殘殘留、對益蟲產生影響等問題。而殺蟲燈無需接觸番茄植株,無殘留物,對益蟲基本沒有影響,是一種有效保護作物的方式。不同的殺蟲燈功率和波長對不同害蟲有不同的吸引效果,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在番茄田里合理布置殺蟲燈,避免遮擋物遮擋紫光、減弱殺蟲效果。定期對殺蟲燈進行清潔和維護,清除吸引到的害蟲和殘留物,保持殺蟲燈的正常工作。
5、生物防治病害技術
{1}三叉戟線蟲主要寄生在番茄斑潛蠅等害蟲體內。三叉戟線蟲不僅能通過分泌毒素直接殺死害蟲,還能利用寄生害蟲體內的養(yǎng)分為自身提供能量,因此可以釋放三叉戟線蟲來控制斑潛蠅等害蟲的數量,降低病害發(fā)生的概率。
{2}枯草芽孢桿菌能夠有效防治白粉病、褐色根腐病等??莶菅挎邨U菌通過產生殺菌物質,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達到防治病害的效果,可以通過土壤噴施、葉面噴霧等方式使用枯草芽孢桿菌,以提高番茄的疾病抵抗力。
{3}瓢蟲是一種以小昆蟲和軟體昆蟲為食的天敵昆蟲,是番茄種植中的有益昆蟲。瓢蟲不僅能吃掉害蟲,如蚜蟲、白粉虱等,還能通過食草寄生害蟲的卵和幼蟲,減少害蟲的數量。
{4}菌核線蟲是一種常見的寄生線蟲,主要寄生在土壤中的害蟲體內,通過感染害蟲體內,破壞其體內器官,最終導致害蟲死亡。
6、化學防治病害技術
番茄病害種類繁多,對應的防治農藥也不同。在選擇化學農藥時,要根據具體病害類型和嚴重程度來選擇合適的農藥,并按照說明書上的用藥劑量和使用方法進行噴施。對于白粉虱、斑潛蠅等蟲害,可以使用3%阿維·啶蟲脒微乳劑300倍液、10%烯啶蟲胺可溶性液劑600倍液,一般情況下,每隔8天左右進行1次噴藥,連續(xù)噴藥3-4次左右,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fā)生;對于褐色根腐病、瘡痂病等病害,可以選擇40%甲硫·腈菌唑水分散粒劑700倍液、59%錳鋅·腈菌唑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
在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時,要正確制備藥液和噴灑藥液的方法。將農藥按照規(guī)定的劑量溶解在水中,攪拌均勻后倒入噴霧器中進行噴灑。在噴灑時,均勻地將藥液噴灑在番茄葉片和莖部,保證每一個部位都受到藥液的覆蓋。為了防止病菌產生抗藥性,每次噴藥都需選擇不同種類的農藥進行輪換使用,這樣可以有效延長農藥的使用壽命并提高防治效果。雖然化學農藥可以有效防治番茄病害,但誤用或過量使用也會導致藥害。
總之,綜合綠色防控技術不僅可以有效控制設施番茄的病蟲害,還可以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番茄的品質和產量。然而,在實踐中應用這些綜合綠色防控技術也面臨一些挑戰(zhàn),例如技術應用的復雜性、人員培訓的不足、資金支持的不足等。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綜合綠色防控技術的支持力度,提供相關技術培訓和資金支持,推動農業(yè)產業(yè)向綠色發(fā)展方向轉變。
(作者單位:125200 遼寧省綏中縣農業(yè)事務服務中心)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5.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