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穴位貼敷聯(lián)合補中益氣湯用于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后患者的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在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接受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86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術后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術后給予對照組患者單純補中益氣湯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術前1 d和術后1周時胃腸道癥狀分級量表(GSR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術前1 d、術后3 d 及術后1周時血清炎癥因子[C反應蛋白(CRP)和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比較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各項手術情況均更優(yōu)(均Plt;0.05)。兩組患者術后1周GSR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均Plt;0.05)。兩組患者CRP和IL-6水平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術后3 d、1周CRP和IL-6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且觀察組均更低(均Plt;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穴位貼敷聯(lián)合補中益氣湯用于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后患者,能有效改善術后胃腸功能,減輕炎癥反應,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穴位貼敷;補中益氣湯;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胃腸功能
【中圖分類號】 R5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1.008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29
結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xiàn)排便習慣改變、腹痛等癥狀,甚至出現(xiàn)腸梗阻、腸出血等情況,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的特點,近年呈逐漸年輕化的趨勢[1]。目前,手術仍是根治結直腸癌的重要方法。惡性腫瘤具有自身惡性消耗性特征,加之手術創(chuàng)傷會影響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2]。近年來,中醫(yī)藥在結直腸癌中的應用備受關注,補中益氣湯是中醫(yī)經典方,既往研究顯示,在結直腸癌根治術圍術期應用補中益氣湯,能有效防治術后腹瀉,促進患者術后早期康復[3],但單用補中益氣湯的療效存在個體差異。穴位貼敷作為中醫(yī)特色療法,在結直腸癌的治療中展現(xiàn)出一定的輔助作用?;诖?,本研究探討穴位貼敷聯(lián)合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用于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后患者的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在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接受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86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術后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49.79±12.65)歲;BMI 18.05~28.00 kg/m2,平均BMI(22.05±1.93)kg/m2;類型:直腸癌與結腸癌分別為15例、28例;TNM分期:Ⅱ期與Ⅲ期分別為22例、21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50.82±11.19)歲;BMI 18.50~28.65 kg/m2,平均BMI(21.66±1.88)kg/m2;類型:直腸癌與結腸癌分別為11例、32例;TNM分期[4]:Ⅱ期與Ⅲ期分別為17例、2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4];⑵TNM分期為Ⅱ期或Ⅲ期,且均接受根治切除術;⑶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無法全程配合完成本研究者;⑵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⑶合并精神意識障礙或精神性疾病者;⑷術后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且預計生存期lt;12周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均行常規(guī)干預,給予止痛、抗感染和補液等基礎治療。對照組患者口服補中益氣湯治療。組方:黃芪、人參、黨參、炙甘草各15 g,柴胡12 g,白術、當歸各10 g,升麻、陳皮、砂仁、大黃(后下)各6 g,生姜9片,大棗6枚。上述中藥均由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中藥房提供,并由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煎藥房煎制,先用涼水將中藥浸泡30 min,取出中藥。加清水500 mL大火煮開,再加入300 mL清水,文火繼續(xù)煎制20 min,留取400 mL藥汁,200 mL/次,分早晚溫服,連續(xù)用藥1周。觀察組患者行補中益氣湯與穴位貼敷聯(lián)合治療。補中益氣湯服用方法同對照組,穴位貼敷選穴:中脘,雙側脾俞、胃俞。敷貼藥物組成:吳茱萸15 g,法半夏12 g,黨參、枳殼及生大黃各9 g,厚樸6 g,冰片2 g。上述處方由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中藥房調制成藥餅,于術后第2天胃經最活躍的辰時(7:00~9:00)直接貼敷在上述穴位上,6 h/次,1次/d,連續(xù)治療1周。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包括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進食半流質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腸鳴音恢復標準:聽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腹部的4個區(qū)域,若可在2個區(qū)域發(fā)現(xiàn)腸鳴音,且gt;3次/min,即可診斷。出院標準:患者生命體征正常,切口愈合良好,無感染或其他并發(fā)癥或已治愈,無引流不暢。⑵比較兩組患者胃腸功能。分別在術前1 d和術后1周采用胃腸道癥狀分級量表(GSRS)評分[5]評估患者胃腸道功能。該量表共15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定法,計1~7分,共計15~105分,評分與患者胃腸道功能成反比。⑶比較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采用離心機離心10 min(轉速為3 000 r/min,離心半徑為8.50 cm)后取上清液,置于試管中用潔凈濾紙封口,并存于-20 ℃冰箱中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和白細胞介素-6(IL-6)(檢測時間為術前1 d、術后3 d及術后1周)。⑷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腸梗阻+尿潴留+術后感染+吻合口瘺)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不同時間點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各項手術情況均更優(yōu),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GSRS評分比較 術前1 d,兩組患者GSR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兩組患者術后1周GSR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CRP和IL-6水平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術后3 d、1周CRP和IL-6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結直腸癌是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其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一直深受醫(yī)學界的重視[6]。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腹腔鏡結直腸癌切除術因其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逐漸成為臨床治療結直腸癌常用的手術方式。但隨著臨床應用的增加,發(fā)現(xiàn)仍有部分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效果差,存在感染、吻合口瘺等并發(fā)癥風險,不利于術后早期康復[7]。中醫(yī)認為,結直腸癌屬于“腸覃”“癥瘕”范疇,其發(fā)生多因外邪濕毒侵襲或飲食不節(jié)、憂思過度,損傷脾胃,致使脾胃虛弱,氣血津液運化失常,最終導致濕濁內停,痰濁互結于腸,最終導致癌毒的發(fā)生[8]。有研究顯示,近一半結直腸癌死亡患者與脾失健運、營養(yǎng)不良有關[9]。因此,該病治療當以健脾和胃、調理氣機、解毒散結為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各項手術情況均更優(yōu),術后1周GSRS評分更低,提示穴位貼敷與補中益氣湯聯(lián)用有利于減輕胃腸道癥狀,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早期恢復,這可能是因補中益氣湯具有健脾益氣、活血散瘀、蕩滌胃腸之功效。方中黃芪性甘溫,主入肺、脾二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之功。人參、黨參大補元氣、補脾和中,佐以白術補氣運脾、陳皮理氣和胃,砂仁行氣醒脾,大黃破氣通便,使諸藥達到健脾益氣功效,同時具有補而不滯的特點。而外用中藥穴位貼敷,可通經活絡,促進氣血運行,俞穴在調節(jié)臟腑功能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中脘是胃的募血,對脾胃氣血運行和輸布發(fā)揮關鍵作用,脾俞、胃俞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背俞穴,乃脾臟與胃腑經氣輸注之所在[10]。本研究選擇上述穴位,通過局部藥物外敷,刺激經絡穴位,達到健脾益氣、生氣活血之功,促進術后胃腸功能的早期恢復[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3 d、1周CRP和IL-6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且觀察組均更低,提示穴位外敷與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可減輕術后炎癥反應,這可能是因補中益氣湯可益氣健脾,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黃芪、柴胡、升麻具有增強免疫功能,抗炎鎮(zhèn)痛,緩解術后應激反應作用[12]。另外,穴位貼敷作為經典中醫(yī)外治法,能使藥物直達病所,達到通經活絡、驅邪扶正之功效[13]。本研究中藥貼敷方中黨參健脾益肺,枳殼理氣和中、行滯消脹,大黃具有瀉下攻積作用,厚樸與吳茱萸分別具有燥濕消痰、散寒止痛作用,既有利于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又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減輕術后炎癥反應。大黃可加快腸道細菌和毒素的排泄,改善腸道微生態(tài),有利于抑制CRP和IL-6等炎癥因子表達[14]。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原因為,腹腔鏡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兩組患者均接受圍術期干預管理,這也有利于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兩組間差異減小。而受限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等原因,穴位貼敷聯(lián)合補中益氣湯對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還有待大樣本量前瞻性研究驗證。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聯(lián)合補中益氣湯用于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后患者,能有效改善術后胃腸功能,減輕炎癥反應,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王悠清. 2020年全球癌癥統(tǒng)計報告[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 2021, 55(3): 398.
史益凡,林春燕,鮑傳慶,等.中西醫(yī)結合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 2018, 24(6): 766-769.
王躍成.補中益氣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直腸癌術后腹瀉的效果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 2016, 16(1): 55-5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020年版)[J].中華外科雜志, 2020, 58(8): 561-585.
李永剛,呂蓉,康曉鳳,等.不同心功能分級心力衰竭患者胃腸道癥狀與情緒關系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 2017, 52(2): 133-138.
周宗磊,周茹珍. 1994—2019年中國結直腸癌發(fā)病趨勢與年齡-時期-隊列模型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23, 31(5): 321-326.
陳曉燕,劉志華,盧敏潔,等.健脾解毒方對結直腸癌術后脾虛證療效、免疫功能及腸道微生態(tài)的影響[J].吉林中醫(yī)藥, 2023, 43(10): 1170-1173.
王唯全,李萍,王楚盈,等.結直腸癌的病因病機與藥物治療的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0, 36(1): 194-197.
竇曉鑫,王方園,楊玉瑩,等.中醫(yī)多角度辨治結直腸癌[J].中醫(yī)學報, 2022, 37(1): 36-40.
湯曉燕,徐進,李芮,等.穴位貼敷聯(lián)合撳針療法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四川中醫(yī), 2022, 40(6): 204-207.
支夢偉,戴新娟,江志偉,等.不同時機穴位貼敷對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及心率變異度的影響[J].中國針灸, 2020, 40(9): 947-952.
郝瑩瑩,李強,陳少麗,等.補中益氣湯“要藥”配伍的關鍵性增效作用對脾虛小鼠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5, 21(6): 150-154.
馬蘭,張秋成,鄧美云.中藥穴位貼敷聯(lián)合腹式呼吸訓練促進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yī)學版, 2021, 30(9): 171-172.
柏小輝,蔣麗,吳震,等. 基于網絡藥理學的大黃蟄蟲丸治療結直腸癌作用機制研究[J]. 安徽醫(yī)專學報, 2023, 22(6):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