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仙鶴丹皮湯用于腫瘤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CIT)的療效,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于常州市金壇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接受治療的60例腫瘤CIT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仙鶴丹皮湯聯(lián)合rhTPO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7 d后及治療14 d后的血小板計數(shù)(PLT)變化情況和治療前、治療14 d后的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更優(yōu),總有效率更高(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主證、次證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均Plt;0.05)。兩組患者PLT水平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治療14 d后的PLT水平均高于治療7 d后及治療前,治療7 d后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更高(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10水平升高,TNF-α水平降低,且觀察組改善均更優(yōu)(均Plt;0.05)。結(jié)論 在腫瘤CIT治療中采用仙鶴丹皮湯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有效升高PLT水平,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提高療效。
【關鍵詞】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仙鶴丹皮湯;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計數(shù)
【中圖分類號】R5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1.0085.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28
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是惡性腫瘤化療中常見且潛在的嚴重不良反應之一,主要由于化療藥物破壞骨髓中的巨核細胞,從而減少血小板的生成,患者存在出血傾向,易發(fā)生皮膚瘀斑、牙齦出血、鼻出血,嚴重情況可發(fā)生內(nèi)臟出血和顱內(nèi)出血[1]。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為治療CIT的有效藥物,作用機制主要是刺激骨髓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分化。中醫(yī)治療強調(diào)整體調(diào)理,能夠改善患者體質(zhì),增強機體對化療的耐受性,還能夠通過調(diào)整機體免疫功能,促進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恢復,減輕CIT癥狀[2]。中醫(yī)認為,CIT的發(fā)生是由正氣虧虛、脾腎不足、生血無源所致,中醫(yī)辨證分型多為虛證,中藥調(diào)理從補益正氣、健脾益腎和益氣養(yǎng)血等方面入手。仙鶴丹皮湯由多種中草藥組成,具有滋養(yǎng)肝腎、補益氣血的功效,能夠改善身體機能,增強免疫功能[3]?;诖?,本研究旨在分析仙鶴丹皮湯對腫瘤CIT患者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于常州市金壇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接受治療的60例腫瘤CIT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5.26±7.45)歲;化療時間3~9個月,平均化療時間(6.22±1.39)個月;腫瘤類型:胃癌、肺癌、結(jié)腸癌分別為10例、8例、1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55.34±7.26)歲;化療時間4~9個月,平均化療時間(6.31±1.17)個月;腫瘤類型:胃癌、肺癌、結(jié)腸癌分別為11例、6例、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常州市金壇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診斷標準:⑴西醫(yī)符合CIT的臨床診斷[4],且血小板計數(shù)(PLT)lt;100×109/L。⑵中醫(yī)符合虛證的辨證標準[5](主證: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納差食少;次證:惡心嘔吐,怕冷畏寒,腰膝腿軟,出血,舌淡苔白,脈細弱,符合以上主證2項和次證2項即可確診)。納入標準:⑴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⑵患者經(jīng)病理學診斷為惡性腫瘤且使用含鉑方案進行化療;⑶患者CIT分級≥2級[4]。排除標準:⑴臟器功能存在嚴重異常者;⑵伴有出血性疾病或其他原因?qū)е碌难“鍦p少癥者;⑶伴有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等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者;⑷存在明顯凝血功能異常者;⑸伴有嚴重認知障功能礙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皮下注射rhTPO注射液(沈陽三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S20050048,規(guī)格:15 000 U/1 mL),15 000 U/次,1次/d。停藥標準:連續(xù)測量2次顯示PLT水平≥100×109/L,或PLT水平較治療前升高≥50×109/L。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仙鶴丹皮湯。組方:仙鶴草30 g,生黃地、當歸、牡丹皮各20 g,梔子、虎杖各15 g,黃芪、三七、墨旱蓮各10 g,甘草6 g。所選藥材均為生品,加600 mL水煎煮,取汁300 mL,150 mL/次,2次/d,早、晚餐后30 min溫服。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服用14 d。若患者停藥后存在出血傾向且PLTlt;20×109/L,則輸注血小板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顯效:患者PLT≥100×109/L,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gt;70%;有效:患者PLT水平升高2倍但lt;100×109/L,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患者PLT水平未明顯升高,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lt;30%[6]??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⑵比較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主證按嚴重程度分別計為0、2、4、6分,總分最高為0~24分;次證按嚴重程度分別計為0、1、2、3分,總分最高為0~18分,積分越低表示癥狀越輕[7]。⑶比較兩組患者PLT水平。采集兩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廣州??松锟萍加邢薰?,粵械注準20152221249,型號:EH8300)檢測PLT水平(檢測時間為治療前、治療7 d及治療14 d后)。⑷比較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采集患者靜脈血2 mL,采用離心機離心20 min(轉(zhuǎn)速為3 000 r/min,離心半徑為15 cm),取上清液,測定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檢測時間為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不同時間點結(jié)果比較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更優(yōu),總有效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主證、次證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主證、次證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PLT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PLT水平評分具有時間、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兩組患者治療14 d后的PLT水平均高于治療7 d后及治療前,治療7 d后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10水平升高,TNF-α水平降低,且觀察組改善均更優(yōu),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化療藥物對骨髓造血功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藥物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誤傷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影響血小板的正常生成和釋放,導致PLT數(shù)量減少,發(fā)生CIT,進而影響化療效果和生存率[8]。中醫(yī)認為,CIT屬于“血虛”“血證”“虛勞”等范疇,其主要病機為脾腎雙虛造成氣血不足,化療藥物對機體的強烈刺激,導致脾腎功能受損,影響氣血的生成與運行,脾腎雙虛,則氣血生化乏源,無法滋養(yǎng)全身,因此,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9]。仙鶴丹皮湯具有滋養(yǎng)肝腎、補益氣血的功效,主治上述病機引起的證候,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仙鶴丹皮湯用于腫瘤CIT患者的療效,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整體療效更優(yōu),總有效率更高;兩組患者治療后主證、次證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這提示仙鶴丹皮湯能改善CIT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分析原因為,rhTPO能夠模擬天然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特異性結(jié)合骨髓造血干細胞表面的受體,刺激造血干細胞向巨核細胞系分化增殖,促進巨核細胞的成熟和分裂,從而增加血小板的生成,緩解患者癥狀,但存在發(fā)熱、頭痛等不良反應,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血小板計數(shù)異常升高,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10]。而中醫(yī)注重整體調(diào)理和平衡,仙鶴丹皮湯配方中仙鶴草具有收斂止血、解毒和補虛的功效;生黃地可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當歸補血活血;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梔子能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虎杖可涼血止血;黃芪作為補氣要藥,具有補氣升陽、生津養(yǎng)血、利水消腫的功效,與當歸配伍加強益氣養(yǎng)血之效;三七可散瘀止血,加強仙鶴草的止血效果;墨旱蓮具有滋補肝腎、涼血止血的效果;甘草味甘,健脾益氣,起到調(diào)和諸藥的作用[11]。諸藥合用,共奏涼血止血、補氣益氣、滋補肝腎之功,更能改善患者癥狀,提升療效。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14 d后的PLT水平均高于治療7 d后及治療前,治療7 d后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更高,提示仙鶴丹皮湯能有效升高PLT水平。分析原因為,仙鶴丹皮湯中的仙鶴草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進血小板的生成;生黃地能增強骨髓造血功能;墨旱蓮能促進造血干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三七具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當歸能夠增加血液循環(huán),為血小板的分布和功能的發(fā)揮提供助力,通過湯中多種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止血”“生血”的目的,因此,仙鶴丹皮湯能有效升高PLT水平,增加血小板數(shù)量[12]。IL-10 能夠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細胞的分化、生長,主要作用于單核巨噬細胞和 T 輔助淋巴細胞,抑制其特異性免疫功能,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TNF-α 主要由巨噬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分泌,具有強大的促炎作用,常與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相關。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IL-10水平升高,TNF-α水平降低,且觀察組改善均更優(yōu),提示仙鶴丹皮湯可有效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分析原因為,仙鶴丹皮湯中的仙鶴草性味苦澀,能夠收斂止血、補虛強壯;丹皮性味辛苦微寒,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生地黃、虎杖、三七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等功效,改善患者炎癥反應。有研究顯示,牡丹皮具有抗炎作用,能夠抑制體內(nèi)多種炎癥介質(zhì)的釋放,減輕炎癥反應的程度;梔子具有抗炎作用,能夠減輕炎癥反應引起的組織損傷;當歸能夠調(diào)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功能,增強機體對炎癥的免疫功能;虎杖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種生物活性,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諸藥合用,仙鶴丹皮湯可緩解CIT患者炎癥反應,增強免疫功能[13]。
綜上所述,在腫瘤CIT的治療中采用仙鶴丹皮湯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有效升高PLT水平,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張莉,張玉晶,王繼金,等.胃癌同期放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 2022, 31(2): 160-164.
王文嫻,宋正波,張沂平.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療肺癌患者化療或放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的臨床分析[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 2018, 37(7): 413-417.
柴平,楊隆奎,牛隆平,等.仙鶴丹皮方結(jié)合針刺療法治療結(jié)腸癌化療所致骨髓抑制臨床效果觀察[J].四川中醫(yī), 2024, 42(1): 107-111.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腫瘤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癥共識專家委員會.腫瘤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癥診療中國專家共識(2018版)[J].中華腫瘤雜志, 2018, 40(9): 714-720.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血液病分會,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腫瘤專業(yè)委員會,北京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腫瘤專業(yè)委員會.腫瘤化療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中醫(yī)藥防治專家共識[J].北京中醫(yī)藥, 2021, 40(5): 451-455.
中國抗癌協(xié)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抗癌協(xié)會腫瘤支持治療專業(yè)委員會.中國腫瘤化療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專家診療共識(2019版)[J].中國腫瘤臨床, 2019, 46(18): 923-929.
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356.
李亮,孔春芳,金成豪.血液系統(tǒng)腫瘤中化療相關血小板減少的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 2023, 33(2): 113-118.
周迪,周永明.腫瘤化療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的中醫(yī)病機特點及治療對策[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2022, 56(2): 6-9.
王冰,王愛馥,劉雯舒,等.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療腫瘤放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癥的療效及安全性[J].國際腫瘤學雜志, 2023, 50(11): 661-667.
鄭茜,顧仁艷.仙鶴丹皮湯治療腫瘤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療效[J].陜西中醫(yī), 2015, 36(7): 883-884.
楊冉,林琳,姚浩,等.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的慢性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用藥規(guī)律分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 2020, 26(3): 350-353.
王高峰.仙鶴丹皮湯治療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的效果探討[J].當代醫(yī)藥論叢, 2020, 18(15): 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