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右上肺葉切除術中保留下肺韌帶對肺癌患者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1月于陽江市人民醫(yī)院進行右上肺葉切除術的40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切除術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20例,右上肺葉切除術中松解下肺韌帶)和觀察組(20例,右上肺葉切除術中保留下肺韌帶)。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術后余肺代償性膨脹情況、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與萊切斯特咳嗽生命質量問卷(LCQ)評分。結果 兩組患者各項圍術期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觀察組患者余肺代償性膨脹總發(fā)生率更高(Plt;0.05)。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領域評分及LCQ總分均升高(均Plt;0.05),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結論 右上肺葉切除術中保留下肺韌帶對患者圍術期指標、術后并發(fā)癥與LCQ評分無明顯影響,但更有利于余肺代償性膨脹,建議術中保留下肺韌帶。
【關鍵詞】右上肺葉切除術;下肺韌帶;肺癌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1.0041.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1.014
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起源于肺部支氣管黏膜或腺體,其致病因素包括長期吸煙、空氣污染、職業(yè)暴露和遺傳因素等。近年,肺癌發(fā)病率不斷升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手術是治療肺癌的常見方式,其中,右上肺葉切除術對右上肺葉局部惡性病變患者具有良好療效,該術式通過切除患者的右上肺葉及清掃肺門縱隔淋巴結,達到治療右上肺癌的目的[2]。但在右上肺葉切除術過程中,是否保留下肺韌帶一直是醫(yī)學界討論的熱點。下肺韌帶是一種連接肺葉和胸壁的纖維組織,其對下肺葉起到固定和支撐作用。部分研究認為,下肺韌帶在手術后可維持肺組織的穩(wěn)定性和完整性,減少術后肺漏氣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3]。但有研究顯示,下肺韌帶在肺葉切除術中會阻礙手術操作,增加手術難度和風險,切除下肺韌帶可以減少術后粘連和胸膜增厚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復[4]?;诖?,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討右上肺葉切除術中保留下肺韌帶對肺癌患者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1月于陽江市人民醫(yī)院進行右上肺葉切除術的40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切除術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43~66歲,平均年齡為(55.13±8.27)歲;肺癌病程4~18個月,平均肺癌病程(11.06±3.23)個月;TNM分期[5]:ⅠA期11例,ⅠB期5例,Ⅱ期4例;病理類型:腺癌11例,鱗癌4例,其他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41~68歲,平均年齡(55.45±8.71)歲;肺癌病程5~15個月,平均肺癌病程(10.33±2.56)個月;TNM分期:ⅠA期9例,ⅠB期6例,Ⅱ期5例;病理類型:腺癌10例,鱗癌6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陽江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肺癌的診斷標準[5],且經病理活檢確診;⑵年齡≥18歲;⑶均為右上肺病變。排除標準:⑴合并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者;⑵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或腫瘤細胞遠處轉移者;⑶合并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他肺部疾病者;⑷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⑸合并胸膜粘連或其他肺葉明顯病變者;⑹有右肺手術史者。
1.2 手術方法 術前均常規(guī)消毒、鋪巾。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組醫(yī)師進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行胸腔鏡下右上肺葉切除術。患者均取側臥位。于第7~8肋間中線處作1 cm切口作為觀察孔置入電子胸腔內窺鏡(奧林巴斯醫(yī)療株式會社,國械注進20182062533,型號:LTF TYPE 240);于肩胛下角線第9肋間處作1.5 cm切口作為輔助孔;于第三肋間腋前線作2 cm切口作為主操作孔。于支氣管、肺葉血管及肺門結構處使用超聲刀(愛惜康內鏡外科器械有限責任公司,國械注進20153010137,型號:GEN11CN)逐步游離,使右肺上葉及中葉靜脈充分暴露。緩慢游離右肺上葉靜脈后使用切割吻合器(柯惠有限責任公司,型號:030458)進行閉合切斷。隨后沿后上方緩慢游離右上肺尖前支動脈并使用切割縫合器離斷,打開右肺水平裂,游離右上肺后段動脈并進行閉合切斷,清除右上肺葉和支氣管周圍的淋巴結組織,游離上葉支氣管向上牽拉上肺后對上葉支氣管進行閉合切斷,完整切除患者右肺上葉,并清掃縱隔淋巴結。手術過程中對照組患者進行下肺韌帶進行松解:使用電凝鉤或者超聲刀緩慢游離下肺韌帶至下肺靜脈下緣。觀察組患者則保留下肺韌帶。手術結束后將一次性使用引流管(江蘇全紅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92141458,型號:QH-F18)放置于觀察孔處進行引流,引流管頂端放置于胸膜頂?shù)诙吒浇?,縫合操作孔及輔助孔。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負壓瓶內直接測量)、引流量(統(tǒng)計引流袋中液體量)、引流時間(拔除引流管標準:引流液清澈,引流量lt;100 mL/d,余肺復張良好)及住院時間(出院標準:無明顯并發(fā)癥,患者可進行日常生活即可出院)。⑵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余肺代償性膨脹情況。對患者進行胸部X線復查,觀察余肺代償性膨脹情況(時間為手術后1、3、5、7 d)。若影像學結果顯示上野處肺胸膜線向上最高點與第一后肋緣持平或超出,且中、下肺野肺復張較好則表明余肺代償性膨脹良好。余肺代償性膨脹總發(fā)生率=余肺代償性膨脹發(fā)生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并發(fā)癥包括肺部感染、膿胸與心律失常。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各項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shù)之和/總例數(shù)×100%。⑷比較兩組患者萊切斯特咳嗽生命質量問卷(LCQ)評分。對兩組患者術后進行6個月隨訪,于術前及術后6個月采用LCQ[6]進行評估,LCQ包括生理領域、心理領域與社會領域3個維度,總分范圍為3~21分,評分越低表示咳嗽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越大。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各項圍術期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余肺代償性膨脹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余肺代償性膨脹總發(fā)生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LCQ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LCQ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領域評分及LCQ總分均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4。
3 討論
肺癌屬于肺部原發(fā)性惡性腫瘤,吸煙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此外,空氣污染、職業(yè)暴露與遺傳因素等也是導致肺癌的潛在誘因[7]。手術切除病變部位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其中,右上肺葉切除術主要適用于位于右上肺葉的腫瘤,該手術能夠切除腫瘤及其周圍的組織[8]。下肺韌帶作為連接肺葉和胸壁的重要結構,對于維持肺部的正常位置和形態(tài)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右上肺葉切除術中,保留下肺韌帶可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肺部的穩(wěn)定性和功能,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9]。不保留下肺韌帶雖然會使手術過程更便捷,減少對周圍組織的干擾,但可能增加術后肺部移位和功能受損的風險[10]。但是否保留下肺韌帶仍需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各項圍術期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在右上肺葉切除術中保留下肺韌帶對手術指標無明顯影響。分析原因為,手術過程中出血量的多少主要取決于手術切口大小和血管損傷程度,引流量和引流時間主要取決于手術后的肺部恢復情況和胸腔積液的產生情況,住院時間受手術操作技術、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術后干預等多方面影響,因此,上述情況與是否保留肺韌帶關系不大[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余肺代償性膨脹總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右上肺葉切除術中保留下肺韌帶更利于余肺恢復,加快患者恢復進程。分析原因為,保留下肺韌帶可以維持胸廓的穩(wěn)定性,有利于余肺在術后更好地代償;此外,右上肺葉切除術后,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胸痛、呼吸困難等不適癥狀,保留下肺韌帶可以減少術后胸壁的活動度,從而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促進余肺的膨脹和康復;肺韌帶中含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保留下肺韌帶可保持余肺與胸壁之間的血液供應和神經支配,良好的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余肺在術后更好地恢復功能,提高代償能力[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領域評分及LCQ總分均高于術前,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是否保留下肺韌帶對右上肺葉切除術的安全性及生活質量無明顯影響。分析原因為,肺韌帶的主要功能是維持肺部的穩(wěn)定性和位置,對肺功能影響較小,因此,無論是否保留下肺韌帶,對肺葉切除術的安全性及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小[14]。此外,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也可能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未來應從多方面入手,擴大樣本量、運用合理計算樣本等措施,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綜上所述,右上肺葉切除術中保留下肺韌帶更有利于余肺代償性膨脹,建議術中保留下肺韌帶。
參考文獻
李鑫林,周金意,韓仁強,等. 2013—2017年南通市肺癌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實用腫瘤學雜志, 2022, 36(4): 304-309.
田禹,黃佳,陸佩吉,等.機器人輔助與胸腔鏡輔助右肺上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回顧性隊列研究[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0, 27(10): 1134-1139.
朱喜明,謝念林,黨海舟.肺韌帶處理方式對單側右部肺癌行胸腔鏡下右肺上葉切除術患者余肺代償性膨脹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9, 23(12): 29-31.
程學飛,崔曉琳,李鵬.不同肺韌帶處理方式對單側右部肺癌行胸腔鏡下右肺上葉切除術患者余肺代償性膨脹的影響[J].癌癥進展, 2019, 17(14): 1671-1674.
中華醫(yī)學會,中華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版)[J].中華腫瘤雜志, 2020, 42(4): 257-287.
林嶸嘉,車國衛(wèi),徐志華,等.中文版萊斯特咳嗽問卷的改良及驗證[J].中國肺癌雜志, 2017, 20(7): 468-472.
林艷蘋,張強,陸彥霓,等.云南省腫瘤醫(yī)院2005年—2014年肺癌流行病學特征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肺癌雜志, 2020, 23(3): 142-149.
楊磊.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的效果及對免疫功能和炎癥因子的影響[J].大醫(yī)生, 2023, 8(13): 27-30.
馬志飛,張愛平,黃福華,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肺葉切除術后持續(xù)干咳的影響因素[J].江蘇醫(yī)藥, 2022, 48(9): 887-890.
楊金華.下肺韌帶松解有無對行胸腔鏡手術非小細胞型肺癌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工程, 2019, 27(10): 104-106.
慕騰,姜冠潮,李曉,等.胸腔鏡肺切除術后持續(xù)咳嗽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7, 17(7): 577-580.
郭虹,刁亞利,范黃新,等.全胸腔鏡右上肺葉切除后是否松解下肺韌帶的臨床研究[J/CD].中華胸部外科電子雜志, 2018, 5(1): 1-5.
紀林林,李鑫,朱建平,等.保留下肺韌帶對胸腔鏡下肺上葉切除術后持續(xù)性咳嗽的影響[J].天津醫(yī)藥, 2018, 46(12): 1308-1312.
劉成武,蒲強,梅建東,等.單向式胸腔鏡基底段切除術352例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2, 29(10): 1284-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