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髓內釘內固定聯合阻擋釘技術治療脛骨下段螺旋型骨折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選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畢節(jié)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0例脛骨下段螺旋型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單一方式組和聯合方式組,mei'zu55例。單一方式組患者采用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聯合方式組患者采用髓內釘內固定聯合阻擋釘技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關節(jié)活動度、美國骨科足踝外科協會踝-后足(AOFAS)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聯合方式組患者下地行走時間、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單一方式組(均Plt;0.05)。術后,兩組患者踝關節(jié)背伸活動度(ROM)、膝關節(jié)活動度均增大,且聯合方式組均大于單一方式組;兩組患者力線、疼痛、功能方面的AOFAS評分均升高,且聯合方式組均高于單一方式組(均Plt;0.05)。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髓內釘內固定聯合阻擋釘技術治療脛骨下段螺旋型骨折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足踝功能,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髓內釘內固定;阻擋釘技術;脛骨下段螺旋型骨折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2.0059.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2.018
脛骨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類型,其發(fā)病率較高,主要由外力沖擊所致,包括交通事故、跌倒、高處墜落等,會對關節(jié)面造成一定損害,阻礙局部血液循環(huán),影響足踝運動功能。脛骨骨折中,下段螺旋型骨折較為常見,不僅累及范圍較大,骨折線也相對較長,若不及時治療會對下肢運動功能造成損害,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髓內釘內固定是治療脛骨骨折的常用術式,相較于鋼板固定、外固定等方式,其穩(wěn)定性更高,能夠減少軟組織剝離,在保證復位固定效果的同時降低對正常組織的損害[2]。但由于下段螺旋型骨折解剖部位較為特殊,擴髓等操作易減少主釘與患處接觸面積,出現成角畸形等問題,導致復位、骨折愈合不良[3]。阻擋釘技術可利用克氏針進行輔助固定,使髓內釘處于居中部位,降低擴髓等影響,強化復位效果[4]?;诖?,本研究探討髓內釘內固定聯合阻擋釘技術治療脛骨下段螺旋型骨折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畢節(jié)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0例脛骨下段螺旋型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單一方式組和聯合方式組,每組55例。單一方式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齡26~63歲,平均年齡(42.28±5.06)歲;骨折部位:左側28例,右側27例;受傷至手術時間2~5 d,平均受傷至手術時間(3.43±0.62)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8例,高處墜落18例,重物擊打9例。聯合方式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齡29~64歲,平均年齡(43.26±4.31)歲;骨折部位:左側29例,右側2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5 d,平均受傷至手術時間(3.27±0.59)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4例,高處墜落19例,重物擊打12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上報無錫市惠山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且獲得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脛骨下段螺旋型骨折的診斷標準[5];⑵患側前膝、踝關節(jié)功能正常;⑶1周內接受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⑴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⑵合并下肢神經血管受損者;⑶合并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者;⑷合并嚴重骨質疏松者;⑸合并病理性、陳舊性、開放性骨折者;⑹因脛骨畸形、髓腔狹小無法使用髓內釘者;⑺合并骨筋膜室綜合征者;⑻合并惡性腫瘤者;⑼既往存在下肢手術史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凝血功能、生化、影像學等相關檢查,并進行抗感染及對癥治療。單一方式組患者采用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患者取平臥位,進行常規(guī)麻醉(全身麻醉或腰麻)、消毒鋪巾,保持屈膝30 °姿勢。選擇髕下入路,分開髕腱,確認進針點,在X線透視下將導針置入開髓部位(脛骨平臺前正中),并插入髓腔直至到達遠端。采用手法牽拉復位,確定髓腔深度后擴髓,置入適宜髓內釘(2~4 mm)。若患者復位困難,則在骨折處作一小切口,使用持骨器進行復位,對主釘置入位置進行觀察,確認無誤后將3枚鎖釘置入遠端,并進行回敲、加壓。確認對位對線滿意、斷端無間隙后,將2枚鎖釘置入近端,安裝尾帽。復位滿意后沖洗并縫合切口。
聯合方式組患者采用髓內釘內固定聯合阻擋釘技術治療:麻醉、消毒鋪巾及髓內釘置入操作同單一方式組。置入主釘后,遵循“銳角原則”,將克氏針(3 mm)經皮置入髓腔,方向由前至后,直至觸及髓內釘。透視確認阻擋釘位置良好后保留或拔出克氏針,對線對位滿意后將鎖釘置入遠端、近端(同單一方式組),若復位不滿意則置入第2枚阻擋釘或調整克氏針位置,直至復位滿意,安裝尾帽,沖洗、縫合切口。兩組患者均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下地行走時間、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⑵關節(jié)活動度。于術前、術后6個月,采用量角器對踝關節(jié)背伸活動度(ROM)、膝關節(jié)活動度進行測量。⑶美國骨科足踝外科協會踝-后足(AOFAS)評分[6]。于術前、術后6個月,使用AOFAS評估患者足踝功能,滿分100分,分值與患者足踝功能成正比。⑷并發(fā)癥(血管神經損傷、踝關節(jié)功能障礙、感染、骨折延遲愈合、內固定失?。┌l(fā)生情況。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的方式描述,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的方式描述,進行χ2檢驗。當Plt;0.05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聯合方式組患者下地行走時間、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單一方式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術后,兩組患者ROM、膝關節(jié)活動度均增大,且聯合方式組均大于單一方式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足踝功能比較 術后,兩組患者力線、疼痛、功能方面的AOFAS評分均升高,且聯合方式組均高于單一方式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目前,臨床治療脛骨下段螺旋型骨折的方式較多,包括鋼板內固定、外支架固定等,雖然操作相對簡單,但均存在一定弊端與不足,如損傷性強、生物力學不穩(wěn)定等。且骨折部位血運較差、軟組織覆蓋少,導致術后恢復期較長,部分患者預后不佳[7]。髓內釘內固定作為微創(chuàng)型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雖然對操作技術要求較高,但可通過多平面鎖定技術維持骨折部位穩(wěn)定性,防止其旋轉移位,降低固定失敗、錯位等風險[8-9]。但脛骨下端結構復雜,遠端髓腔寬大,加之手術操作過程中會產生牽拉,僅采用髓內釘難以保證其與骨皮質充分接觸,易導致對位差、成角畸形,影響復位效果[10]。阻擋釘技術可為患處提供支撐,使斷端對齊,提高局部穩(wěn)定性,促進骨折復位,在避免影響髓內釘操作空間的同時,減小髓腔寬度,起到物理阻擋作用,減少成角畸形,并為髓內固定結構作引導,促使其機械剛度增強,實現有效復位固定[11-12]。
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相比,均無明顯差異;聯合方式組患者下地行走時間、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單一方式組。分析原因為,阻擋釘技術具有刺激小、操作簡便等優(yōu)勢,與髓內釘固定聯用能夠促進局部穩(wěn)定性增強,在軸向載荷應力上發(fā)揮顯著優(yōu)勢,減少因復位效果不理想造成的多次置入髓內釘,避免進一步刺激骨折端;同時,對患肢血運起到保護作用,降低對軟組織、關節(jié)等的損害,促進受損部位愈合,有助于患者及早開展術后康復訓練,從而縮短下床活動、負重等時間,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兩組患者ROM、膝關節(jié)活動度均增大,且聯合方式組均大于單一方式組;兩組患者力線、疼痛、功能方面的AOFAS評分均升高,且聯合方式組均高于單一方式組。分析原因為,二者聯用能夠強化固定效果,增加髓內釘與骨骼的接觸面積,使其處于恰當位置,在骨折部位形成三維立體固定,促進內固定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增強,有助于血運等恢復;同時,還能夠提高髓內釘的抗旋轉能力,無需使用外固定即可防止發(fā)生移位、畸形愈合,降低關節(jié)僵硬、粘連等的發(fā)生風險,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14]。
此外,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分析原因為,經皮置入克氏針能夠減小對機體的刺激性,防止引起強烈應激反應。且其操作簡單,若發(fā)現置入位置或復位未達到理想效果,可隨時將克氏針取出,并以成角情況、對位對線等為依據,靈活調整其位置,不會對皮膚軟組織造成過度損害,減少骨質破壞,從而保證手術安全性[15]。
綜上所述,髓內釘內固定聯合阻擋釘技術治療脛骨下段螺旋型骨折患者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足踝功能,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周武,米博斌,劉國輝.脛骨骨折治療的若干問題及思考[J].中國骨傷, 2022, 35(6): 503-505.
馬夢君,陳彥博,曾鋼,等.解剖型鎖定鈦板與髓內釘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 2024, 45(1): 108-113.
許思亮,侯明,唐向陽.交鎖髓內釘固定治療中老年脛骨骨折40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 31(12): 2335-2336.
韋小見,王澤宇,邱福平,等.髓內釘聯合小鋼板固定與阻擋釘治療脛骨近端骨折骨折愈合與下肢力線恢復效果比較[J].臨床軍醫(yī)雜志, 2022, 50(1): 96-98.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 4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12: 69.
KITAOKA H B, ALEXANDER I J, ADELAAR R S, et al. 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foot, midfoot, hallux, and lesser toes[J]. Foot Ankle Int, 1994, 15(7): 349-353.
張鑫,許新忠,吳鐘漢,等.新型三角錨復位鉗與點式復位鉗在髓內釘治療長斜形或螺旋形脛骨遠端骨折中的復位效果:一項前瞻性對比研究[J].實用醫(yī)學雜志, 2024, 40(14): 1981-1987.
徐學鵬,趙亮,范瑋,等.髕上入路和髕旁內側入路髓內釘固定治療脛骨多段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6): 728-733.
孟德弘,王傳鑫,馬騰,等.單邊外固定架與髓內釘固定脛骨螺旋骨折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23, 31(8): 683-688.
張聰明,段寧,王謙,等.新型阻擋釘聯合髓內釘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生物力學分析[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 2021, 23(10): 890-895.
歐陽崇志,鄭曉輝,楊達文,等.克氏針臨時阻擋在髓內釘治療脛骨下段骨折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 2020, 28(6): 56-58.
徐鵬,王雨辰,黃盛昌,等.髕上入路髓內釘聯合阻擋釘治療脛骨近端關節(jié)外骨折[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 2023, 27(1): 57-63.
鄧文軍,謝劍龍,朱宇賢,等.預先置入阻擋釘聯合閉合復位髓內釘固定治療股骨及脛骨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 2022, 17(16): 71-73.
金韡,李俊龍,曹溢,等.預置阻擋釘在治療脛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中的作用[J].國際骨科學雜志, 2021, 42(2): 115-119.
張聰明,馬騰,張堃,等.阻擋釘聯合髓內釘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生物力學分析[J].醫(yī)用生物力學, 2021, 36(S1): 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