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國漢學家微席葉《北京官話初階》記錄了清末民國時期北京官話三種音變現象“了”“V+趨向動詞”和拼合型兒化韻。其中“了”有三種讀音形式lea`o、lo、lo',微席葉認為,某一讀音形式使用頻率高,越容易發(fā)生語音語義的變化,現象表明清末民國時期“了”以le[l]音為主?!癡+趨向動詞”中趨向動詞“上”輕讀,其他沒有輕讀;他還認為在民國末期,趨向動詞出現輕讀現象。 “兒”記音符號為eul,本文分析認為清末北京話中兒化可能存在邊音色彩[l];兒化韻母少,只涉及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沒有撮口呼兒化韻;ai與an合流,ouai與ouan合流同現代北京話兒化合流一致,區(qū)別在于變韻形式;eou與en合流,in與ing合流同現代北京話合流不一致。鼻韻母兒化韻“-兒”仍為獨立的音節(jié),未見主元音鼻化現象。
關鍵詞:《北京官話初階》;了;V+趨向動詞;兒化韻
《北京官話初階》(簡稱《初階》)是法國漢學家、法國駐華公使館翻譯微席葉(Arnold Jacques Antoine Vissie`re)編寫的漢語教材。原書一共三個版本,第一版于1909年出版,第二版于1914年增訂再版,第三版于1928年修訂出版。作者在序言中說明了此書是法國巴黎現代東方語言學校中文專業(yè)一年級學生使用的教科書,編寫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句法和詞匯盡快掌握北京官話。
《初階》全書共29課,前27課每課講解幾條語法規(guī)則或用法,每條搭配相關詞語和拼音,結尾部分有法文短文并配以漢文翻譯。[1]相較于第一版,作者在第三版中增編了一些內容。這里要強調一點的是,《初階》雖是漢語教材,但其記音符合北京官話語音歷時事實。例如,曾梗攝入聲文白異讀“白(po/pai)”;宕江攝入聲文白異讀“若(jo/yao)、腳(chio/chiao)”等與北京話語音演變一致。[2]
學界對于普通話和方言的語流音變討論較多且詳細,但對于一百年前北京話有何語流音變現象卻知之甚少?!侗本┕僭挸蹼A》記錄了大量清末民國時期北京話口語詞匯和語句,展現了早期北京話音變的情形。
一、《初階》聲韻調概況
微席葉在中國生活了大約17年,精通漢語,他綜合借鑒儒蓮、于雅樂和威妥瑪的標音法,于1902年創(chuàng)制了自己的一套漢語標音法。[3]下面簡要介紹本書的聲韻調系統。
(一)聲母
《初階》聲母(為法文拼法),包括零聲母在內,共21個。
p八百筆邊p怕頗朋憑
t大對到燈t他天頭臺
k高官及九k口開群勸
ts酒尖在總ts七千草菜
tch這紙中住tch茶吃城朝
?文要唉兒
m瑪面梅墨f飯父分非
n那鳥能你l老里路來
h好話穴縣j人若肉日
s小寫孫算ss四思似司
ch是說實生dz子字
(二)韻母
《初階》中的基本韻母共49個(見表1)。
(三)聲調
《初階》聲調,共4個(見表2)。
由于本文討論《初階》音變問題,上述聲韻調系統不作具體說明和分析。呈現于此,供讀者了解《初階》聲韻調系統概貌。
二、關于“了”字的研究
普通話“了”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多從語法角度對“了”的句法條件、時體特征、語用功能以及了1與了2的關系展開討論,少有從語音角度分析“了”的。郭銳等人以早期北京話文獻為材料,從歷時角度分析了liao、lo、la、le是虛詞“了”語音弱化不同階段的讀音,不同形式可在同一時代共存。liao常出現在正式、典雅的場合,la、lo常出現在強語氣、互動等級高的交際場合,l一般出現在弱語氣、互動等級低的場合。[4]可見,郭銳等人從語用語境和強弱語氣方面對“了”的語音形式作出解釋。
從共時角度看,“了”在同一時代出現不同形式的讀音說明“了”的詞義未完全虛化,各讀音之間存在競爭關系。此外,可能受使用頻率的影響,某一讀音形式使用頻率高,越容易固化。
《初階》中微席葉釋義單字“了”為結束、完成,通常讀為lo,也可以寫作“咯lo'”或“啰lo^”;通觀該書,本文發(fā)現有“了”三種不同的讀音形式,即lea`o、lo'、lo。
例1他作完了lea`o這個。我買了lo'兩個。他來了lo不大的工夫。
例2干凈的手巾不見了lea`o。我給他十個錢了lo'。我把刀子饅頭都給他了lo。
例3你考了lo'。他們把我的房子拆了lo。
經過統計,書中所有“了”用法出現的頻次如表3所示。
從中可以看出,《初階》中了1多以lea`o讀音為主,出現在句中;了2多以lo'或lo為主,出現在句末。這說明了2處于句尾的讀音主元音已經脫落,但了2句尾讀音lo'或lo處于競爭狀態(tài),有聲調和無聲調出現頻次勢均力敵,也就是說在當時人們對這兩個音的區(qū)別不大。了2讀為lo'或lo現象比較特殊,郭文中也只是出現lo音的描述,這可能因為材料有限?!冻蹼A》則描寫了這一現象,說明了2讀lo的情況有過短暫的有聲調和無聲調的競爭。
該書中“了”的讀音形式“l(fā)o>lo'>lea`o”,即lo形式出現的頻率最高,因而越容易被感知,從而固化,而當固化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容易產生形式和語義上的變化,即新語音或語義出現。郭銳等人認為,1904年前后,了1和了2開始弱化為[l]。[5]上述數據表明了1和了2的主流讀音聲調已經失去,逐步向主元音央化靠攏,在語言使用中進而演變?yōu)閘e[l]。清末《官話字母讀物》(八種)中,“了”讀音也是le出現頻率最高。[6]《新國語留聲片課本》(乙種)同樣也是le出現頻率高于另外兩種。[7]如若上述推論正確,則說明清末民國時期“了”的讀音形式以le[l]為主。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語音演變,lo的產生并沒有使lea`o的讀音完全衰亡,它仍承擔少部分語音語義功能,繼續(xù)為人們所使用。同時由于編纂者個人習慣以及追求注音的穩(wěn)妥,微席葉將“了”的讀音全部呈現出來,便于漢語初學者了解“了”讀音的全貌。
三、V+趨向動詞
現代漢語中動詞、形容詞后趨向動詞“來、去、上、下、起來”等一般讀輕聲,而《初階》“V+趨向動詞”中趨向動詞“上”輕讀,其他趨向動詞沒有輕讀。
那么,作者為什么會將“上”標記無調,而其他趨向動詞標記有聲調呢?下面本文從音節(jié)響度原則、音質特征兩個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本文參照張斌列舉的趨向動詞[8],整理出該書趨向動詞“來、去、下、起、開、出、回、上”單雙音節(jié)記音形式,如下所示。
來la^i:拿來na^ la^i送來so'ng la^i進來tsín la^i起來kì la^i
去kiu':拿去na^ kiu'送去so'ng kiu'進去tsín kiu'
刪去chaˉn kiu'
下hia':擱下ko^ hia'放下fa'ng hia'留下
lieo^u hia'飭下tche' hia'
開kaˉi:砸開tsa^ kaˉi撇開pieˉ kaˉi散開sa`n kaˉi說開chouoˉn kaˉi
上cha`ng:送上so'ng chang滿上ma`n chang釘上tíng chang 沏上tsī chang
回houe^i:拿回na^ houe^i送回so'ng houe^i收回cheoˉu houe^i
起kì:想起sia`ng kì收起cheoˉu kì
出tchoˉu:交出kiaˉo tchoū
由上可知,單音節(jié)趨向動詞都標注聲調。
這是微席葉為便于漢語學習者習得口語,所以完整地表現了各個趨向動詞讀音形式。而雙音節(jié)趨向動詞中除了“上”沒有標記聲調,其他雙音節(jié)趨向動詞都標記了聲調。該現象不是一例兩例,所以這可能不是作者的失誤,而是有意為之,目的可能是更好地展現北京官話口語中真實的讀音。
作者在第一課提到,沒有標注聲調的音節(jié)非重讀,也就是輕讀。據此可知,“V+上”中“上”是輕音。
作者可能憑借主觀聽感,認為“V+上”詞組中的“上”的讀音比其他趨向動詞更輕。
趨向動詞“來(la^i)、去(kiu')、下(hia')、起(kì)、開(kaˉi)、出(tchoˉu)、回(houe^i)”,這些音節(jié)韻母部分都為元音收尾,如“來”為“a^i”,“去”為“iu'”,“下”為“ia'”,“起”為“ì”,“出”為“oˉu”,“回”為“oue^i”;而“上”為“ang”。根據音節(jié)響度順序原則(SSP,sonority sequencing principle)[9],其他條件相同時,元音>半元音>流音>鼻音>擦音>塞音,也即元音的響度最響亮。由于趨向動詞詞組中音節(jié)記音有區(qū)別,所以相同條件下,本文無法對比各音節(jié)韻母部分的響亮度。但是單從音質這一條件看來,元音比鼻音更響亮。根據林燾與王理嘉合著的《語音學教程》[10]以及曹劍芬[11]和殷治綱[12]的觀點,音質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輕重音感知,元音比輔音響亮。所以從響度原則和音質特征這兩種條件看,“V+趨向動詞”詞組中尾音節(jié)韻母ai、iu、ia、i、ai、ou、ouei的響度大于ang。
一般來說,響度影響人們對客觀聲音強度的主觀感知,客觀聲音的響度越大,人們感知的聲音也比較強。所以,趨向動詞“V+上”中,“上”相較于其他趨向動詞的響度較弱,在語流中也就容易感知為輕讀。本文考察相關文獻如《官話類編》,將這類趨向動詞命名為“助動詞”,用于動詞后表示方向,作者沒有提及輕讀情況,“來”“去”“上”“下”“起”“出來”等字讀原調。[13]《華英文義津逮》中僅有“掛起來lai、疊起來lai”輕讀,其他如“蓋上、掉下來、趕出去、問出來、撿起來” 不輕讀。[14]清末官話讀本《官話字母讀物》(八種)中的趨向動詞如“出來、出去、起來、回來、下去”不輕讀。[15]而民國時期趙元任先生《新國語留聲片課本》(乙種)將這類詞稱為“方位的補助詞”,標注輕聲,如“起來、出去、下來、下去”。[16]可能在民國末期,趨向動詞出現輕讀現象。
四、兒化韻
《初階》中標注單字音“兒”為“eul”,
可知該書“-兒”綴用法和意義與現代北京話差別不大,但語音形式卻有很大差異。李思敬提出“兒”語音演變過程中會不會有邊音[l]階段的猜想,但否定了這一想法。他認為從某些方言看,不能主觀排除這種可能性。但從《司馬溫公等韻圖經》的情況看來,在北京地區(qū)這種可能性不大。[17]王福堂指出兒化韻有四種語音形式,即卷舌元音尾韻、平舌元音尾韻、邊音尾韻和邊音聲化韻、鼻音尾韻和鼻化韻,前三種見于官話地區(qū)。[18]即王福堂先生認為官話地區(qū)有邊音尾韻和邊音聲化韻。微席葉采用三個音素eul表示“兒”的標音,不同于北京話卷舌元音er[]。
金尼閣(Trigault)在《西儒耳目資》中將兒化音記為ul,李思敬經過考據得出金尼閣所記錄的兒化音是當時存在的。[19]衛(wèi)三畏(Williams)《漢英韻府》中將“兒”記為rh,附有詳細說明,比如英語單詞err,被江沙維(Gonalves)記為olr,威妥瑪(Wade)記為erh,馬禮遜(Morrison)記為urh,德金(De Guignes)記為eul,加略利(Gallery)記為ell,秦佑(Jenkins)記為r,艾約瑟(Edkins)記為rh。[20]從衛(wèi)三畏的記音和注釋得知,漢學家們對“兒”記音都不相同。石密德(Schmitt)、陸懿《標準國語教本》中“兒”單獨發(fā)音記為o¨rl2,兒化韻尾拼寫為rl。[21]若從國籍劃分,漢學家的記音又有相似之處(見表4)。
由此得知,德國和法國的漢學家所記“兒”音中帶有邊音色彩[l],而英美兩國傳教士所記則體現卷舌色彩r。民國時期趙元任《新國語留聲片課本》(乙種)有大量兒化詞,單字“兒”記為“el”,兒化詞表現為“今兒jiel、明兒mingl、后兒howl”。[22]通過德法漢學家們和趙元任先生的記音來看,早期北京話“兒”有邊音色彩[l]。但這是否與傳教士們的母語背景有關,相關學者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初階》收錄的“-兒”綴詞,從形式上可分為兒尾詞和兒化詞。兒尾詞中用間隔符號與前一音節(jié)隔開,不與前一音節(jié)融合,在語流中自成音節(jié)。
ma`-eul 馬兒keo`u-eul 狗兒
keo`u-eul 口兒dze'u-eul字兒
tsa`o-eul棗兒tìng-eul 頂兒
nia`o-eul 鳥兒heo^u-eul 猴兒
houaˉ-eul花兒houa'-eul畫兒
chao^-eul勺兒nieo^u-eul妞兒
兒化韻是由“兒”尾和前一語素合音而成的,其特點是“兒”和前一語素共存于一個音節(jié)之中。根據“兒”尾和前一語素合音的方式,兒化韻可分為拼合型和融合型兒化韻。[23]《初階》兒化韻大多為拼合型兒化韻,合音后“兒” 尾可辨認。該書48個韻母中只有ai、eou、an、en、ien、in、ing、iang、ouai、ouei、uan有兒化變韻形式。具體示例見表5。
對比現代北京話,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兒化韻母少,只涉及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兒化韻。該書只出現ai、eou、an、en、ien、in、ing、iang、ouai、ouei、uan這些韻母的兒化形式,以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韻母為主,沒有撮口呼韻母。而普通話中除了兩個自成音節(jié)ei和er不能兒化外,其余韻母都可以兒化。單從兒化韻數量上來看,《初階》所記“兒化”音變數量較少。李思敬指出,在公元16世紀中葉,北方話中的兒化音已經有了高度的發(fā)展,使用得非常普遍了。[24]而清代由于滿漢語言之間的接觸影響,清代北京話的京腔兒尾詞數量龐大。[25]該書這一現象則與學者們的說法有所出入。
第二,兒化韻音變規(guī)則與現代北京話有所差異。根據書中所記,兒化韻ai與an合流為一類,eou與en合流為一類,in與ing合流為一類,ouai與ouan合流為一類。其中ai與an合流、ouai與ouan合流和現代北京話兒化韻合流一致,區(qū)別在于變韻形式。該兒化韻尾脫落后,主要元音沒有變化,并直接與eul拼合。eou與en合流、in與ing合流不同于現代北京話,現代北京話中eou[ou]兒化時直接卷舌,en[n]兒化時韻尾-n丟掉,主要元音卷舌;in[in]兒化時韻尾-n丟掉,加上[r];ing[i]兒化時韻尾-ng丟掉,主要元音鼻化后加卷舌。而該書這些韻母韻尾丟掉后,直接加eul。其他韻母如ouei兒化時,整個韻母變?yōu)椋踳]后拼合eul。至于韻母為什么變?yōu)椋踳],我們認為eul與前一音節(jié)韻母結合后發(fā)生脫落,與兒化可共容的音保留了下來。[u]發(fā)音時舌面后部抬高,能夠與eul相容。對于[w]音,微席葉表示[u]在元音前變?yōu)椋踳]。另外趙杰認為[u]在清代的音值為[w]較為合適,現代京腔兒音由[w]變成[u]。[26]該韻母在書中有一特例,韻尾-i脫落加eul,如“水兒choueul”,我們認為是作者的筆誤。韻母uan和ien兒化時,韻尾-n脫落加eul。韻母iang兒化時,韻母-ng丟掉,主要元音沒有鼻化。上文韻母ing也是如此?,F代北京話兒化韻中,鼻韻尾[-]脫落后,韻尾[-]前的元音會發(fā)
生鼻化。微席葉母語有鼻化元音如a,對第二語言記音時容易借用母語類似讀音,而全書沒有對鼻化元音的說明。清末《俄漢合璧增補字匯》韻母“a、ia、ua、、i、u”兒化時,“-兒”仍為獨立音節(jié),沒有鼻化現象。[27]綜合兩則材料看來,清末時期鼻韻母兒化韻,“-兒”仍為獨立音節(jié),未見主元音鼻化現象。
上文可知,《初階》中的兒化韻母數量較少,缺乏與韻母相對應的兒化韻。并且兒化韻表現的結果多為脫落,簡化。
五、結語
清末民國時期域外漢語教材《初階》記錄的三種變音現象,體現了早期北京官話的語音情況,為窺探北京話部分音變提供了文本信息。這有助于了解早期北京話語流音變的演變,尤其是“了”的三種共時讀音形式lea`o、lo'、lo,以及大部分V+趨向動詞“來、去、下、起、開、出、回”的非輕讀現象,兒化eul語音形式不同于現代北京話卷舌元音er[],兒化韻變韻形式等。此外,書中還有其他音變現象如“疊詞+的、+然”詞組的右重音形式,嵌在相同動詞中間的“一、不”,動態(tài)助詞“著”,可能補語中的“不”在現今輕讀,書中標記為原調。這些現象和問題還有待繼續(xù)探討。
參考文獻
[1][法]微席葉.北京官話初階[M].影印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周晨萌.北京話語音演變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
[3]溫利燕.微席葉《北京官話:漢語初階》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4][5]郭銳,陳穎,劉云.從早期北京話材料看虛詞“了”的讀音變化[J].中國語文,2017(4):387-402.
[6][15](清)王照.官話字母讀物(八種)[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7][16][22]趙元任.新國語留聲片課本(乙種)[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8]張斌.新編現代漢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303.
[9]王洪君.漢語非線性音系學——漢語的音系格局與單字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13.
[10]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77.
[11]曹劍芬.漢語聲調與語調的關系[J].中國語文,2002(3):195-202.
[12]殷治綱.漢語詞匯層面的輕重音研究[J].中國語音學報,2021(2):95-109.
[13][美]狄考文.官話類編:(全二冊)[M].影印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14][英]禧在明.華英文義津逮[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17][19][24]李思敬.漢語“兒”[]音史研究[M].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154,54,73.
[18][23]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105,108.
[20][美]衛(wèi)三畏.漢英韻府[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6:20.
[21]何玉潔.石密德、陸懿《標準國語教本》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25][26]趙杰.北京話的滿語底層和“輕音”“兒化”探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107,29.
[27]孫志波.清末北京話的“-兒”綴讀音[J].語言研究,2023(3):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