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濤藝術的根脈,在廣袤、悠遠、遼闊的松嫩平原。在離漠河約1000公里的地方,除了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之外,也有著春天翠綠的大樹、夏天繁盛的雜草,以及秋天的五彩斑斕。《無名山》是黃紅濤藝術創(chuàng)作的起點,也是他師法傳統(tǒng)、走出傳統(tǒng),不自覺地在傳統(tǒng)的精神內(nèi)核之中開始自我孕育、自我生長的發(fā)端。他不愿人云亦云,只在傳統(tǒng)山水的筆墨程式中打轉,希望畫出屬于這片黑土地的真實感覺。他化繁為簡,將山的形狀概括為三角形的輪廓;繁茂蔥郁的大樹,只畫出最簡單的樹形。他積墨為形,所有的形狀都是在色與墨的涂抹過程中自然流出,單純、靜謐、悠遠、神圣,畫面分明有一種陌生感,卻又映物含真,充分保留了中國繪畫的韻味。
《無名山》是黃紅濤將傳統(tǒng)繪畫與當代性融合在一起的最初嘗試?!?0后”藝術家的成長環(huán)境,使得他可以自如地思考、吸收傳統(tǒng)或西方或其他所有地域的藝術資源、觀念與問題,他將這一切與中國人骨子里追求和諧美好的傳統(tǒng)藝術精神相融合,“當代性”自然而然地嵌入到他的中國繪畫當中,成為“80后”中國藝術家的氣質(zhì)構成?!爱敶浴笔亲匀簧L出來的,不是借鑒西方的藝術觀念,而是既融合了中國畫的傳統(tǒng)精神與傳統(tǒng)技法,又有個人的情感生發(fā)與當下的人文觀照,是藝術家此時此刻所思所想的體驗與感悟,進而化為個人化的形式語言,呈現(xiàn)為筆墨紙硯所營造的視覺效果。
當《無名山》逐漸成熟并成為黃紅濤的個人標志,也為他帶來市場的成功時,黃紅濤極力想要維持內(nèi)心的平靜與從容。也許面前所見還是往日的山川,但看山的不再是從前的少年。他的“無名山”中,開始有了轎車、有了城市。2015年前后,黃紅濤嘗試向觀念更進一步。LV的標志與“無名山”的風景拼接,達利彎曲的鐘表上是“無名山”的Logo,還有各類名牌包、手表等奢侈品全部打上了“無名山”的印跡;從中國元素中,選擇了太湖石用細細的金線捆扎。在技術技法上,黃紅濤不斷打磨,他選用厚厚的特制宣紙,一遍遍抹刷,有時多達數(shù)十層,畫面形成了色彩的厚度與豐富層次,制作方法秘不示人。他在2016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槍釣》在觀念與技術上結合得非常自然,深藍色的色調(diào)層層遞進,“環(huán)保”“反戰(zhàn)”與“自然”的主題將東西方觀念融合為一。
隨后的“看山”系列,黃紅濤讓“他”出現(xiàn)在畫面之中,望向對岸依然靜謐、單純的“無名山”,帶著一絲審視、懷疑、詰問。在這個階段中,他還以《看風景》為題,用水墨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都市風景、人物、動物。在自然山川之中,或在別墅綠蔭之中,泡溫泉的人們遠望著高樓林立的都市。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繼續(xù)向前延伸,并不刻意尋找符號,而是從畫面中的一個形象到達下一個形象。他重回傳統(tǒng),卻轉換了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質(zhì)感鮮明的窗簾上是宋代花鳥畫、是《千里江山圖》。他用這種方式重新理解傳統(tǒng):中國畫的傳統(tǒng)絕不僅僅在于水墨皴擦的技法,而在于中國的藝術精神,在于中國藝術中所包含的自然觀、宇宙觀、道德觀,以及隨時代而變的藝術語言、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造。
在東北這片地域、在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時代所構成的時空中,黃紅濤的藝術創(chuàng)作,像藤蔓一樣,自生長、自演進,有著清晰的邏輯內(nèi)涵。如何從觀念再回到最初的情感力量,回到藝術創(chuàng)造美好、打動人心的初衷,才是藝術最終抵制AI對圖像復制、整合、變形的關鍵,這是黃紅濤下一個十年需要努力實踐的問題,也是他和“80后”藝術家們能否真正用中國畫的當代表達躋身于世界級藝術家行列的關鍵。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研究員 徐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