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到:“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崩L本中包含了大量的插圖,與趣味故事情節(jié)有機結合,與幼兒心理發(fā)展特征較為契合。并且,繪本畫面較為生動、有趣,可以較好地吸引幼兒的關注。美術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中之重,關系著幼兒美術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時,幼兒教師不妨將繪本利用起來,滲透到美術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為幼兒提供題材、風格不一的美術作品,搭建更加廣闊的美術學習空間,為幼兒美術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繪本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意義
(一)激發(fā)幼兒美術學習興趣
“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只有讓幼兒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夠讓他們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自主、積極地參與到美術教學活動中,真正發(fā)揮美術教學活動的價值,順利達成預期的目標。通過繪本的應用,能夠達到上述效果。具體而言,繪本帶有大量的插圖,色彩鮮明,且有著夸張的藝術表現,對幼兒有著極強的吸引力。許多繪本內容與幼兒生活實際存在密切的關聯,可以迅速地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全身心融入其中,在閱讀的同時展開豐富聯想、想象,在腦海中進行畫面的構建,為后續(xù)美術創(chuàng)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有效提升幼兒審美素養(yǎng)
繪本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如自然、科學、文學等,大多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和有趣的人物形象,可以較好地調動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幼兒積極參與到閱讀中。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引導幼兒觀察、欣賞繪本,對故事情節(jié)有一定的了解,感受色彩、造型、技法和構圖,獲得良好的視覺享受;鼓勵幼兒對主體形象、細節(jié)等進行深入探討,在不斷參與中形成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幫助幼兒在圖文融合下把握情感屬性,在腦海中產生審美意向,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技能創(chuàng)作個性化藝術作品。長時間堅持上述做法,相信幼兒的審美鑒賞能力、水平能夠實現質的飛躍。
(三)鍛煉幼兒問題解決能力
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以繪本為載體,精心設計與繪本內容相關的問題,可以啟迪幼兒的思維,讓幼兒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在這種模式下,幼兒并非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而是真正參與到美術活動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信息。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得以發(fā)散、拓展思維,對美術這門藝術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問題思考與解決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鍛煉。
二、繪本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路徑
(一)基于發(fā)展特點,精心選擇繪本
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要想實現繪本的有效應用,幼兒教師應當根據實際講授的內容,綜合考量幼兒思維發(fā)展特征、審美行為特征等,精心選擇適合的繪本讀物,由此開展對應的課程,使幼兒在繪本的輔助下感知不同風格畫面的藝術價值,強化美術鑒賞意識和能力。例如,小班幼兒年齡較小,以形象思維為主,對色彩鮮艷、形象的畫面有著較強的興趣。幼兒教師可以選擇《點點點》《好餓的毛毛蟲》《小黃和小藍》《彩虹色的花》《走開綠色大怪物》等。這些繪本的字數較少,構圖相對簡單,有著較為鮮艷的色彩,可以較好地吸引幼兒的眼球,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中班幼兒依舊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關注色彩鮮艷的事物,但邏輯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能夠對畫面中的情節(jié)進行思考,對故事的連貫性有一定的關注。幼兒教師可以選擇主體形象鮮明、內容更加充實的繪本,如《小豬變形記》《彩虹魚》《花婆婆》《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等。大班幼兒思維、認知更加完善,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對抽象意義圖形、符號等感興趣,幼兒教師可以推薦故事情節(jié)較為豐富、畫面較為細致,且邏輯性較強的繪本,如《阿羅有枝彩色筆》《別再捉弄人》《云娃娃》《好餓的老狼和豬的小鎮(zhèn)》《膽小的老鼠》等,易于幼兒理解和接受。通過對繪本的精心選擇,可以有效激發(fā)幼兒美術創(chuàng)作熱情,為幼兒審美、創(chuàng)造等能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二)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愛聽故事是人的天性,幼兒在這方面體現得更為明顯。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倘若幼兒教師能夠利用好繪本,創(chuàng)設良好的故事情境,可以使幼兒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為后續(xù)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的開展作鋪墊。在教學實踐中,幼兒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興趣喜好、美術學習需求等引入相關的繪本資源,為幼兒講述趣味十足的故事,引導幼兒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將腦海中出現的事物繪制下來,體會美術創(chuàng)作的樂趣,更加喜歡美術、熱愛美術。例如,《艾瑪捉迷藏》這一繪本由多幅色彩豐富、動態(tài)鮮活的畫面組成,配上少量的文字,給幼兒提供了想象與猜測的空間,與幼兒閱讀特點較為契合。它以艾瑪和小鳥捉迷藏的形式展開故事,既能夠讓幼兒體會色彩變化的美妙和繪畫的樂趣,也能夠較好地吸引幼兒的視線。此外,捉迷藏與幼兒心理特征較為符合,可以讓幼兒保持較好的注意力和持久的興趣。幼兒教師緊扣《艾瑪捉迷藏》,進行故事情境的創(chuàng)設:“小朋友們,老師帶來了一個新朋友,你們想知道是誰嗎?它的名字叫艾瑪,是一頭有著花格子的大象,平時最喜歡和好朋友玩捉迷藏,大家想不想艾瑪一起玩捉迷藏呀?”幼兒紛紛響應,表示愿意加入捉迷藏的游戲。幼兒教師抓住契機,順勢引導幼兒觀察繪本,思考、探索艾瑪可能躲藏的地方,探尋艾瑪的蹤跡。如:“艾瑪會躲在哪里呢?是灌木叢嗎?是小樹林嗎?它到底在哪呢?”幼兒教師拋出了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小朋友們,除了森林以外,哪些地方適合躲藏,不容易被發(fā)現呢?”鼓勵幼兒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幫助艾瑪躲藏。幼兒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喜歡的大象,試著將其躲藏的地方繪制出來。在此期間,可以鼓勵幼兒與伙伴交流、討論,在此基礎上展開美術創(chuàng)作。當然,也可以與教師互動,分享自己的成果。在上述過程中,借助繪本進行故事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效激發(fā)了幼兒的創(chuàng)作靈感,達到了創(chuàng)意美術活動的效果。
(三)引導欣賞繪本,加強審美體驗
美術是一門藝術,在人類文明史進程中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對人審美能力的影響更是深遠、深刻。在幼兒園教育中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并非單純地為了講授美術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幼兒審美意識與能力,幫助其樹立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不斷提升美術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為全面發(fā)展助力。幼兒教師要以繪本為載體,引導幼兒進行美術欣賞,感知圖畫在各個方面的美感,如構圖美、色彩美等,在欣賞的同時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一方面,巧用現代化設備,直觀展示審美元素。幼兒教師應立足于實際,選擇審美元素較為豐富的繪本,借助現代化設備,直觀呈現圖畫內容,增強沖擊力,更好地刺激幼兒的感官。例如,《雪人》是一本無字繪本,用彩色鉛筆繪制,選擇了淡雅柔和的色調,營造了冬日里夢幻朦朧的美感。幼兒教師以此為載體,引領幼兒展開美術欣賞。一開始,通過現代化設備展現精美的圖畫,引導幼兒按照圖畫的順序,試著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推理,在不同的圖畫中感受色彩搭配、線條構造等方面的精美與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各項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在繪本欣賞中難免遇到一些問題,難以較好地辨別審美要素。針對這種情況,幼兒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設備的放大功能,適當放大圖畫,讓幼兒細致欣賞其中的藝術特征,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另一方面,精準設計問題,引領鑒賞審美元素。幼兒在身心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審美鑒賞能力難以支撐其全方位了解繪本中的審美要素。這時,幼兒教師要及時伸出援手,通過提問來引領幼兒,讓其從細節(jié)處入手,加以鑒賞、品味,得到良好的審美體驗。依舊以《雪人》為例,幼兒教師針對繪本色調這一細節(jié),設計了問題:“小朋友們,《雪人》這本繪本好像和我們以前讀過的繪本有些不一樣,它是用什么工具畫出來的呢?它有哪些色彩特征?”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將注意力轉移到繪本的“色調”上,讓其認識到這是一本用彩色鉛筆畫成的繪本,有著較為鮮明的暖色調特征。在上述過程中,幼兒教師設計了直觀鑒賞、提問等環(huán)節(jié),引領幼兒融入課堂,通過品讀和分析感知其中的審美元素。這不僅能夠鍛煉其美術鑒賞能力,還可以為后續(xù)美術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四)挖掘繪本知識,深化美術認知
繪本圖文并茂,既有著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與情感,也蘊藏著不少美術知識,十分值得幼兒學習。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在講解美術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時,幼兒教師可以巧妙融入繪本,引領幼兒挖掘背后的美術知識,深化美術認知。線條是美術創(chuàng)作中較為常見的一個元素,基本上每個繪畫作品都要用到。幼兒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線條較為突出的繪本,由此展開相關的教學活動,讓幼兒在繪本的輔助下加深對線條的認識,學會有效運用線條。比如,《方格子老虎》這一繪本主要講述小老虎剛出生時,為了不讓父母爭吵,為自己畫上方格子的故事。繪本中包含了大量的線條,可以一邊給幼兒講故事,一邊用線條將老虎的樣子勾勒出來,呈現造型不一的老虎。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幼兒切實感受到線條的塑造能力。在此基礎上,幼兒教師拋出引導性的問題:“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老虎嗎?你們心目中的老虎是什么樣子的?能不能用線條將其表示出來呢?”以此啟迪幼兒的思維,鼓勵幼兒動手繪畫,用線條勾勒心目中的老虎形象。通過對繪本的挖掘,引導幼兒認識并運用線條,鍛煉繪畫能力。當幼兒繪畫完畢后,幼兒教師可以將舞臺交給幼兒,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作品,這對其美術鑒賞、語言表達等能力的鍛煉也是非常有利的。除了線條以外,繪本中還蘊藏著其他方面的美術知識,如色彩、形象塑造等,有利于幼兒美術素養(yǎng)的發(fā)展,值得受到充分的重視。幼兒教師可以選擇相關的繪本,如《色彩的戰(zhàn)爭》《變色龍卡羅》等。這些作品中包含了大量色彩知識,幼兒教師可以借助繪本給幼兒介紹不同顏色的用法:“許多人會用顏色來進行情緒表達,紅色代表暴脾氣,黃色代表開朗……”幼兒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自主調色,表達自己的情緒,或用調配出的顏色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深化對色彩的感知??偟膩碚f,繪本教育價值鮮明,幼兒教師要善于發(fā)揮繪本的作用,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美術專業(yè)知識,加強美術技能掌握,在日后美術創(chuàng)作中更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五)加強家園合作,發(fā)揮繪本價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到:“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展開親子閱讀,與幼兒分享閱讀的喜悅,建立和諧親子關系。比如,在閱讀《彩虹色的花》這一繪本時,設計親子閱讀活動,鼓勵家長與幼兒共讀,對故事情節(jié)、主體形象、色彩運用、構圖等進行交流和探討。一方面,讓幼兒回顧繪本,說說作品主要講述的是什么故事,以此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和熱情。在此基礎上,通過示范繪畫來幫助幼兒理解色彩運用、形象設計等知識。完成上述操作后,鼓勵幼兒以家庭為單位,緊扣繪本主題,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完成親子畫作。另一方面,搭建自主操作的平臺,讓幼兒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家長則在一旁聆聽,適當、適時地點撥和指導幼兒,幫助幼兒完成任務。完成上述步驟后,幼兒教師和家長攜起手來,對幼兒的美術成果進行點評和打分,善于發(fā)現并表揚其閃光點,委婉地指出不足,引領幼兒改正。這樣不僅能夠讓幼兒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繪畫水平,也便于家長了解幼兒的真實情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合作,更加充分地發(fā)揮了繪本的功能,能夠共同推動幼兒美術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三、結語
總之,將繪本應用到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中,不僅能夠激發(fā)幼兒美術學習興趣,提升幼兒審美素養(yǎng),還能夠有效鍛煉幼兒問題思考與解決能力,對幼兒綜合發(fā)展極為有益。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要積極革新思路,不斷探尋繪本與美術教學的契合點,想方設法促進二者的融合,力求構建高質量美術教學活動,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美術知識、技能,形成良好的審美鑒賞、創(chuàng)作能力,為未來成長、成才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