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緒管理是幼兒情緒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對幼兒的指導與其情緒管理發(fā)展緊密相關,但因其專業(yè)性較強、已有策略較少,教師已有的教學經驗較難有效支持幼兒的情緒管理發(fā)展。園本培訓能夠依據園區(qū)自身特點,聚焦教師遇到的現實問題,以專業(yè)需求為導向進行專項培訓。構建包含識別、互動、培養(yǎng)三個維度,認識、觀察、互動、培養(yǎng)和共育五個板塊、十個培訓模塊的園本培訓課程,能夠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為教師有效支持幼兒情緒管理發(fā)展提供園本支撐,促進幼兒情緒管理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幼兒情緒 幼兒情緒管理 園本培訓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17-91-06
一、研究背景
幼兒情緒管理是幼兒健康與社會領域學習與發(fā)展的重要部分。對于情緒管理的概念與內涵,已有研究有不同的側重點,如許若蘭認為情緒管理是培養(yǎng)駕馭情緒的能力[1],晏紅認為兒童情緒管理是對自己以及他人情緒進行體察與關注,并采取適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協調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最終達到身心統(tǒng)一、內外和諧的心理平衡狀態(tài)[2],馬向真、王章瑩認為個體情緒管理能力“是一種心理特征,是使人順利實現情緒和情感活動所需的心理條件”[3]。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研究認為幼兒情緒管理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合理控制自身情緒,使幼兒能夠正確感知自身情緒、表達情緒、應對情緒。
當前,公眾越來越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幼兒情緒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情緒管理,幼兒能正確感知自身情緒狀態(tài),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并能夠及時洞察他人的情緒感受,進而形成良性的情緒管理模式。幼兒園教師是與幼兒接觸密切的重要他人,也通常是幼兒情緒表達的主要接收者和回應者,教師的正確指導對幼兒的情緒管理發(fā)展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幼兒園教師要具備相應的專業(yè)能力,對幼兒進行正確引導。
園本培訓課程是幼兒園支撐教師日常工作及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基于園區(qū)自身情況滿足園區(qū)內教師的專業(yè)提升需求,進而促進幼兒全面健康成長。本文闡述幼兒情緒管理園本培訓課程的構建,明確培訓目標,生成園本化培訓內容,使培訓貼近園本現實,解決園本問題,選擇多樣的、實踐化的培訓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支持教師促進幼兒的情緒管理發(fā)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觀察法,研究對象為某集團園13所園區(qū)的57個中、大班,由各園區(qū)專任教師對班級幼兒的入園離園、生活環(huán)節(jié)、戶外活動、室內活動等4個場景進行定點觀察,觀察目標為幼兒的情緒表達行為及教師的互動行為,觀察教師填寫包含記錄編碼、觀察背景、幼兒行為、教師行為、事件結果及有效性分析等內容的園本觀察記錄表,其中有效性分析部分由觀察教師和被觀察教師分別完成。在開始觀察前,對將進行觀察的教師開展了培訓,進一步統(tǒng)一教師對本次觀察研究的認識,使觀察記錄符合本研究要求,同時為使被觀察幼兒及教師習慣有他人在旁觀察記錄,提高觀察記錄的真實性,在正式開展觀察前進行了2周的預觀察。觀察教師42人,被觀察教師152人,每位被觀察教師均被觀察2次以上,觀察時間為同一學期的連續(xù)8周,最終共收到457份園本觀察記錄,以定點觀察的環(huán)境為區(qū)分,包括入園離園96份、生活環(huán)節(jié)114份、戶外活動123份、室內活動124份。
三、觀察記錄分析
情緒管理從操作維度上看,主要包括對情緒的識別、互動、培養(yǎng)三方面。[4]通過教師行為促進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發(fā)展,就需要教師能夠通過觀察正確識別幼兒的情緒,采取適合的師幼互動方法,培養(yǎng)幼兒通過合理行為表達情緒的習慣,通過相應的培養(yǎng)策略促進幼兒情緒管理發(fā)展。從以上視角出發(fā),通過分析觀察記錄,發(fā)現教師當前存在的問題,其類目見表1。
(一)識別維度
教師能夠合理地應對幼兒情緒表達,進而培養(yǎng)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首先要對幼兒情緒正確進行識別,這種識別主要通過幼兒觀察進行。在識別維度中,存在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觀察記錄方面,如A1觀察目標,有教師在進行觀察時沒有以預設好的觀察目標進行觀察,沒有對幼兒的情緒表達行為及教師的互動行為進行觀察記錄。A2記錄用語,教師在觀察記錄中使用的語言不規(guī)范,口語化較明顯,這也導致了A3敘事表達中部分觀察記錄的敘事表達不清晰,僅通過觀察記錄無法了解具體事件的過程和結果。A4主觀臆測,主要是教師做觀察記錄時習慣加入主觀的判斷和臆測,教師在記錄中常使用“我覺得”“我認為”等句式來描述事件,而不是將事件客觀記錄下來,這導致觀察記錄的有效性減弱,其中信息的真實性都有待考究。二是幼兒情緒識別方面,主要有A5情緒判斷或情緒描述,教師在事件中對幼兒情緒的判斷不準確,這種不準確可能是A6判斷依據單一或不明確造成的,如45.4%的教師面對幼兒的哭泣行為時,認為其是悲傷情緒的表達,也可能是記錄中情緒描述得不準確。A7有效性分析,這部分的問題較普遍,主要表現為:其一,部分教師判斷是否有效的依據僅為幼兒是否中止了情緒表達行為,如通過師幼活動,原本在哭的幼兒現在不哭了,就被認定為教師的互動行為是有效的,這是不足夠的,除了幼兒的情緒表達行為,幼兒情緒的來源、觸發(fā)點、表達習慣等都應是觀察記錄中要體現出的內容,其同樣是認定有效性的依據。其二,在進行有效性分析時除了事實依據,較少引用理論依據,教師大多基于過往經驗進行事件分析,這使得對于事件的分析缺乏理論基礎,分析得出的結果缺乏可推廣性,僅能就事論事。
綜上,在識別維度,教師存在的園本問題主要為兩個部分:一是觀察記錄,教師在進行觀察實踐中,觀察目標找尋不準確,觀察記錄用語不規(guī)范,觀察敘事表達不明晰,記錄中存在教師主觀臆測部分。二是理論基礎薄弱,情緒判斷和情緒描述不準確,判斷依據單一,有效性分析缺少理論知識支撐。
(二)互動維度
教師通過師幼互動能夠培養(yǎng)幼兒通過合理行為表達情緒的習慣,這是培養(yǎng)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起點。在互動維度,教師表現出的園本問題有:B1歸因方法,這里的歸因指教師對幼兒情緒產生原因的推論和解釋,在觀察研究中,有78.3%的教師采取的歸因方法少于或等于兩種,較單一的歸因方法可能導致教師無法準確地找到幼兒情緒產生的原因,進而無法選擇合適的師幼活動方法應對幼兒的情緒表達行為。只有使用合適的師幼活動方法,才能為幼兒順暢并合理表達情緒提供足夠的空間及支持。在B2互動方法中,有32.2%的教師在整個觀察研究中使用的師幼互動方法少于或等于兩種,在排除同類型事件如分離焦慮、同伴矛盾等使用類似互動方法的事件后,仍有28.9%的教師使用互動方法較少,原因一方面是教師掌握的活動方法較少,另一方面則是B1歸因方法單一,對相似的情緒表達沒有繼續(xù)探究其產生的原因,所以選擇同一類的互動方法應對,如幼兒互動中同伴間產生矛盾,教師通常在發(fā)現矛盾時直接進行干預,安撫情緒不穩(wěn)定的幼兒,轉移幼兒注意力。B3互動效果主要看師幼互動是否有明顯效果、幼兒的情緒和行為是否有明顯變化。有16份觀察記錄表指出師幼互動沒有明顯效果,其中13份指出原因是家長干預,如小班幼兒剛入園時家長在園區(qū)門口駐足探望導致幼兒無法融入班集體,而且持續(xù)陷入分離焦慮中,從后面的有效性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數教師能夠憑借已有經驗和對幼兒個體的了解,選擇適當的師幼互動,使幼兒的情緒表達行為有所緩解。B4教師自身情緒表達中,有8位教師在師幼互動中有明顯的自身情緒的表達行為,這里的情緒表達并不涉及師德師風問題,僅是與教師平常相比,這時的互動行為能夠看到情緒表達,主要表現在眼神、表情、語氣等方面,如與幼兒互動時語氣較為嚴厲。
在互動維度中,教師應靈活利用多種歸因方法,了解幼兒情緒表達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從而選擇合適的師幼互動方法應對幼兒情緒表達行為,培養(yǎng)幼兒合理表達情緒的習慣,同時教師要做好自身的情緒管理工作,避免在與幼兒互動中摻雜不適當的個人情緒,影響師幼互動的有效性。
(三)培養(yǎng)維度
培養(yǎng)策略是促進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發(fā)展的關鍵,其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二是家園共育。C1保教活動,在觀察研究前的培訓環(huán)節(jié)中,要求觀察教師在戶外活動、室內活動兩個環(huán)節(jié)觀察能夠培養(yǎng)幼兒情緒管理的相關活動,在247份室內活動和戶外活動中,有151份沒有明確說明活動是為培養(yǎng)幼兒情緒管理發(fā)展而有意開展的。在C2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中,有133份觀察記錄沒有對活動中的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進行說明。C3活動設計中,有145份觀察記錄沒有看到根據活動特點進行培養(yǎng)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環(huán)節(jié)的相關教學設計。C4家園共育主要集中在入園離園階段,有42份觀察記錄教師沒有在幼兒有較大情緒表現的當天與家長進行溝通。這說明:一是教師沒有掌握足夠的促進幼兒情緒管理發(fā)展的教學活動,缺少相應的教學策略,在相關教學活動設計中很多教師對于如何開展活動、如何促進幼兒情緒管理相關能力發(fā)展沒有思路。二是教師沒有很好地將幼兒情緒管理的內容加入各類活動環(huán)節(jié)中,如在游戲中沒有引導幼兒關注自身的情緒體驗,在游戲結束環(huán)節(jié)沒有與幼兒共同總結其在游戲中的情緒感受,這使得活動設計中情緒管理內容缺失。三是教師沒有依據各類活動的不同特點進行培養(yǎng)幼兒情緒管理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如繪本閱讀具有繪本資源豐富、情節(jié)生動、圖文結合、活動延展性好等特點,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應合理利用這些特點,根據繪本內容設定教學目標,引導幼兒圖文結合閱讀,注重與幼兒共同討論,開展續(xù)編、扮演、共讀等活動,最大化發(fā)揮繪本自身的優(yōu)勢,有效地促進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發(fā)展。四是教師沒有形成與家長及時溝通的意識,沒能及時了解幼兒成長的家庭背景,一方面無法依據幼兒家庭情況制訂培養(yǎng)策略,另一方面也無法為家園共育提供有效支持。
在培養(yǎng)維度中,專項活動設計能夠促進幼兒情緒管理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或在各類活動中增加相應環(huán)節(jié),根據各類活動特點進行教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組織和開展,并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家園共育工作為家長提供有關幼兒情緒管理的支持。
四、課程構建
本文依據觀察記錄中出現的園本問題,結合當前國內幼兒情緒管理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闡述如何構建包含三個維度、五個板塊、十個模塊的幼兒情緒管理園本培訓課程框架,見圖1。本研究將課程的培訓目標設定為:教師能夠通過師幼互動及培養(yǎng)策略支持、促進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幼兒情緒管理相關理論知識,善于觀察幼兒情緒表達,能夠開展有效的師幼活動,掌握相應的教學策略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策略,能夠進行自我情緒覺察和管理,能夠在家園共育中為家長提供資源支持。
(一)認識
幼兒情緒管理具有較強的心理學專業(yè)性,師范專業(yè)出身的幼兒園教師雖然在職前教育中接受過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等相關課程學習,但是對于心理學理論及應用仍缺乏系統(tǒng)學習,在觀察研究中表現出的情緒判斷不明晰、情緒描述不準確、情緒判斷依據單一、有效性分析缺少理論支撐等原因均是教師對于幼兒情緒管理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較少導致的。在幼兒情緒管理園本培訓課程中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介紹,能夠讓教師認識到幼兒情緒管理對于幼兒發(fā)展的重要性,提高教師對幼兒情緒管理的重視,提高教師的相關理論水平,為接下來的課程內容奠定理論基礎。
認識板塊的培訓目標是讓教師掌握幼兒情緒管理的有關知識,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培訓內容具體分為模塊一“認識幼兒情緒管理”及模塊二“常見的幼兒情緒表達及其成因”。模塊一是對于幼兒情緒管理的概述介紹,包括幼兒情緒管理的概念、內涵、發(fā)展歷程及幼兒情緒發(fā)展的年齡特點等內容,讓教師對于幼兒情緒管理有初步的了解。模塊二列舉了常見的幼兒情緒表達及其成因,如在游戲中幼兒的情緒表達為爭執(zhí)哭鬧,或無聊發(fā)呆,甚至離開游戲區(qū)域,對于小班幼兒,原因可能是在游戲期間因為游戲材料投放數量不足,幼兒沒有獲得足夠的材料進行活動,這時教師就應及時補充材料。中班幼兒進入聯合游戲水平階段,同樣的情緒表達背后原因可能是游戲規(guī)則不明晰,這時教師應適時介入,引導幼兒重新討論、梳理游戲規(guī)則,進而繼續(xù)開展游戲。通過教師日常接觸的實際案例來表現幼兒情緒表達,讓教師對幼兒情緒表達的認識從理論進入實踐層面。
認識板塊的培訓以資料投放及案例分享為主要培訓方式。通過對認識板塊的學習,教師應對幼兒情緒管理有基本的認識,掌握幼兒情緒發(fā)展的年齡特點,更加關注幼兒的情緒表達,并能夠識別常見的幼兒情緒表達行為及了解其一般成因。
(二)觀察
觀察是教師了解幼兒的重要途徑,是教師識別幼兒情緒表達的主要方式,是保障師幼互動有效開展的基礎,《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特別強調幼兒園教師要具有觀察了解幼兒的能力。一是教師要具備觀察能力,主要包括了解觀察價值,提升觀察意愿,培養(yǎng)觀察習慣,有意識地開展觀察。二是教師應掌握觀察技能,包括制訂觀察計劃,設置觀察目標,選擇觀察方法,開展行為觀察,撰寫觀察記錄。三是明確幼兒情緒觀察的關注點,幼兒的情緒表達更多是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表達,如異常沉默、脫離群體等形式,在以幼兒情緒表達為觀察目標時教師應重點關注,以上三部分構成模塊三“幼兒情緒觀察能力及技術培養(yǎng)”。四是教師需要基于反思對觀察記錄進行有效性分析,包括掌握觀察分析方法,學會使用相關理論解釋觀察現象,能夠從幼兒情緒的角度剖析觀察內容,形成反思意識,提高反思能力。這部分構成模塊四“基于反思的有效性分析”。
觀察板塊主要以講授、觀摩及觀察記錄研討為主要培訓方式。通過講授,教師了解觀察能力、技術和方法,通過觀摩,以同一場景同一觀察目標開展觀察,進行觀察記錄,后進行研討,講述觀察記錄內容,討論過程中的不同想法,交流觀察過程中的優(yōu)勢和不足。
(三)互動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將師幼互動列為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的關鍵指標之一。有效的師幼互動是“教師與幼兒進行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文化響應式的交流,這種交流對于幼兒的學習有著顯著的、積極的影響”[5],能夠拓展幼兒的學習。本模塊的培訓目標為教師能夠通過有效的師幼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分為模塊五“培養(yǎng)幼兒情緒管理的有效師幼互動策略”及模塊六“常用的師幼互動方法”兩個模塊。
培養(yǎng)幼兒情緒管理的有效師幼互動策略是保障師幼互動順利進行的關鍵。在觀察記錄中,多數教師在看到幼兒出現情緒表達時會匆忙上前應對,這種情況下幾乎沒有思考,都是遵從經驗在進行師幼互動。為了使互動能夠真正有效,在培訓中要求教師在進行互動前要留出時間和空間對接下來如何進行師幼互動進行思考,有目的性地開展師幼互動。通過眼神、語言、肢體動作等方式讓幼兒感受到被關注、被理解,建立安全、信任的互動氛圍。在以上基礎上通過互動行為拓展幼兒的學習,如讓幼兒了解自身當前的情緒感受,引導幼兒說出情緒的成因,向幼兒描述當前境遇下應該如何表達自身情緒等。此模塊配置了大量練習項目,讓教師習慣在復雜環(huán)境中有意識地思考師幼互動的目的及如何開展,快速通過眼神關注、語言安慰等與幼兒建立信任關系,鼓勵幼兒說出自身的真實感受,并引導幼兒嘗試新的情緒理解和表達。
方法是策略的具體實踐形式,應在有效策略的基礎上使用合適的互動方法,把握師幼互動這一重要的教育形式,促進幼兒情緒管理發(fā)展。此模塊介紹常用的師幼互動方法,豐富教師在師幼互動方面的技巧。在與幼兒情緒表達有關的師幼互動中,提問并解決問題、準確使用情緒詞匯、同伴安慰、轉移注意力、關注但冷處理等是常用并有效的互動方法。在此模塊培訓中,會請教師分別扮演幼兒和教師,通過不同角色在同一互動中的換位體驗和思考,使教師對互動方法的使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培養(yǎng)
教學活動、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是培養(yǎng)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主要方式。此板塊包括模塊七“培養(yǎng)幼兒情緒管理的教學策略”及模塊八“促進幼兒情緒管理發(fā)展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策略”,主要向教師展示有哪些教學策略及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策略可以使用,為教師設計、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繪本是開展幼兒情緒教育的有效途徑[6],其能以適合幼兒接受的圖畫方式傳達信息,幫助幼兒學會辨識情緒、覺察和表達自身情緒及合理調節(jié)情緒,如通過情緒類繪本,讓幼兒了解通過運動、喊叫、看喜歡的事物等形式緩解憤怒、惱火等情緒,并讓幼兒思考,怎樣覺察自己有憤怒情緒,還可以用什么方式排解自己的憤怒情緒。繪本的延伸活動也非常豐富,除了繪本閱讀,還可以開展繪本故事續(xù)編、繪本故事表演、繪本故事分享、繪本親子閱讀等活動,在培訓課程中提供大量繪本活動案例供教師借鑒和使用。
游戲是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同時能帶給幼兒真實的生活體驗,通過不同的游戲類型和以促進幼兒情緒發(fā)展為目的的游戲活動可以讓幼兒真實感受不同的情緒,如通過角色游戲讓幼兒在表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增強幼兒對情緒的感知,幫助幼兒理解如何使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情緒。
除了有目的教學活動,還可以在其他教學活動中加入培養(yǎng)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環(huán)節(jié),如在種植活動中,幼兒因植物枯萎而傷心時,可以適時與幼兒探討傷心、難過、自責等情緒是什么感受,可以怎樣合適地表達,以及可以用什么辦法讓自己的情緒好起來,使幼兒從挫敗中產生新經驗。在游戲活動中,在游戲總結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幼兒通過畫畫來表達和總結自己游戲中有哪些情緒,使幼兒了解各類情緒的表征,并共同探討在游戲中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是營造愉快、寬松的情感活動氛圍,鼓勵幼兒合理表達自身情緒的重要方式?;谟變呵榫w管理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展示情緒相關內容,如“情緒溫度計”,用表情展現從愉快到悲傷的五種典型情緒,“情緒故事”展示幼兒通過畫筆記錄的情緒事件。二是創(chuàng)設可以互動的環(huán)境元素,如“情緒偵探”是讓幼兒將自己或同伴的名字掛到相應的情緒表情牌下,培養(yǎng)幼兒對情緒的認知;“情緒小屋”是一個幼兒的專屬空間,幼兒在有情緒時可以在里面單獨玩玩具、看繪本、打沙包,發(fā)泄和緩解自己的情緒,使幼兒了解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及如何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
培養(yǎng)板塊主要以案例分享及現場觀摩為主要培訓方式。通過案例分享,豐富教師的教學策略,擴展教師可以使用的教學素材,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以培養(yǎng)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為教學目的的園本活動。通過現場觀摩使教師了解如何根據園本特點,包括環(huán)境特點、課程特點、幼兒特點等,進行活動設計與實施,使教學活動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能夠更好達到培養(yǎng)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目的。
(五)共育
共育板塊分為模塊九“教師情緒覺察及管理方法”及模塊十“針對幼兒情緒的家園共育資源”兩個模塊。
“教師情緒是影響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7],“教師情緒管理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不可或缺,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之一”[8]?!队變簣@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中也要求教師能夠“善于自我調節(jié)情緒,保持平和心態(tài)”。幼兒情緒管理的培養(yǎng)同樣依賴于教師良好的情緒管理和穩(wěn)定的情緒表達。教師情緒管理能力提升的關鍵不僅僅要強調教師對自身情緒進行控制和掩飾[9],還要幫助教師學會正確覺察、管理自身情緒,疏解負面情緒,培養(yǎng)和保持正面情緒。通過此模塊的培訓,教師能夠了解工作中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學會覺察自我情緒并進行相應解讀,掌握管理與調控情緒的方法,在工作的情緒勞動中主動選擇自然表現和深層表演策略,展現積極情緒,為幼兒營造充滿支持與鼓勵的環(huán)境。[10]
家庭作為幼兒生活和成長的最重要場所,是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合作。當前,幼兒園普遍開展家園共育,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在幼兒情緒管理方面,伴隨家園共育的開展,幼兒園及教師除了與家長溝通順暢及時報告幼兒情況,還可以提供相關資源資料和案例,以便家長了解幼兒情緒這一專業(yè)內容,共建科學的教育觀念,引導家長關注幼兒情緒管理方面的發(fā)展,及時反饋幼兒在家的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jié)情況。
共育板塊以講授、小組討論及資源共享為培訓方式。通過講授讓教師了解情緒覺察、管理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通過小組討論,教師分享過往的情緒歷程,討論再次遇到類似情境和情緒時,應該如何正確理解,以及選擇哪種應對方式更為恰當。持續(xù)收集幼兒情緒管理的知識與案例,為家園共育提供素材資料。
五、結語
本文闡述如何構建幼兒情緒管理教師園本培訓課程,期望教師通過園本培訓提高專業(yè)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發(fā)展,為幼兒心理健康成長提供專業(yè)支持。本文所述研究對象均來自同一集團園,樣本來源范圍較小,具有明顯的園本特質,培訓課程的普適性有待驗證,但是構建園本培訓的方法可以借鑒。本研究在觀察階段盡管已經對負責觀察記錄的教師進行了培訓,但是在觀察記錄中不可避免地帶有教師的個人主觀觀念,會給研究結果帶來影響,未來還需要調換觀察教師,增加樣本量,以減少誤差。本研究已在五所幼兒園園區(qū)進行實踐,但是時間較短,目前沒有進行培訓效果的評價。關注培訓效果,以期進一步完善、豐富培訓內容,構建幼兒情緒管理發(fā)展評價體系,關注家長對幼兒情緒管理發(fā)展的真實感受,是本研究后續(xù)的關注點。
【參考文獻】
[1]許若蘭.論情緒管理[J].理論與改革,2001(6):83-84.
[2]晏紅.中國兒童情緒管理[M].2版.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6:21.
[3]馬向真,王章瑩.論情緒管理的概念界定[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4(4):60.
[4]同[3]58-61,127.
[5]埃米·L.多姆布羅,朱迪·賈布朗,夏洛特·斯特森.有力的師幼互動:促進幼兒學習的策略(原著第二版)[M].王連江,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24:4.
[6]陳穎,林儉風,林晉,等.情緒疏導繪本教學對幼兒情緒能力發(fā)展的影響[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4,40(4):89-96.
[7]許倩倩.師幼互動中教師生氣情緒表達原因探析[J].學前教育研究,2018(1):26.
[8]王皎潔.幼兒園師幼互動中教師情緒管理的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21:1.
[9]同[7]26-35.
[10]謝欣然,張曉梅.師幼互動質量與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關系:教師情緒勞動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4,32(7):1031-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