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申遺成功,是北京城市文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雖一長足,背后卻無數(shù)跬步,個中坎坷已在前文“京城知脊”中記述再三,如今再看實屬不易。此次申遺成功,回首往昔自然少了幾分辛酸,多了幾分氣定神閑。古人作畫有三遠四技,寥寥幾筆山水躍然紙上,本次就以此為題,不看其他,只將中軸線描摹勾勒,講述它本身的故事。
中軸線在數(shù)百年的時間里,為北京提供著城市空間秩序。白云蒼狗,時至今日,朝、市、祖、社,都成為文化名城的歷史留存,而這條城市的“空間法則線”,也成為了人們游覽北京的文旅索引線。那么今天就讓我們聚焦這條索引通道,看看它為北京提供了哪些文旅脈動。
中軸線,玩起來
City walk,城市漫步。一場從起點到終點的旅行,一種“只要有條路”就能開展的出游模式,已經成為旅行新風尚。在北京,隨便打開一個旅行或者生活分享類的App,“北京中軸線City walk”的搜索結果都能填滿你的手機頁面。起點、終點、吃什么、走下來要多久……甚至路線的攻略內容可以詳細到站在哪塊地磚上,用什么樣的角度能拍出沿線最美的風景,中軸線City walk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熱衷于城市漫步的用戶們,還給中軸線的沿途建筑做出了標識,定制出不同的“類型游”。例如以北京警察博物館作為起點一路北行,走過中國法院博物館、最高法、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國政法委員會、中法大學舊址的“法學生City walk”路線;又比如串聯(lián)了各類寺廟、道觀的宗教文化路線;還有串聯(lián)了中軸線沿途線下舞臺表演的“話劇Citywalk”。中軸線到底怎么city、如何walk?已經成為一項游覽者們集體開展的“社會研究”。
筆者很喜歡散步,可全長近8km的中軸線要一路行一路游,確實是個體力活兒,頗具難度,更輕松一點的方式應該是騎行。如果中軸線Citywalk是漫步者們的福音,那么中軸線騎行則是北京騎行愛好者們的寵兒。為此,西城區(qū)文旅局還特意發(fā)布了數(shù)條中軸騎行路線以供騎行愛好者們選擇,也算是徹底印證了中軸線騎行的火爆程度。
中軸線的魅力不只于成年人,也影響著孩子們。包括先農壇、社稷壇、天壇、故宮、鐘鼓樓等成名已久的文化遺產在內,中軸線沿途數(shù)不清的文保單位、歷史遺跡,成為孩子們經常光顧的研學目的地。走訪正陽橋疏渠記碑,了解北京的水利管理;參觀源順鏢局,了解過去的“物流”文化;闖進明代古建壽明寺,了解古建中的漢字文化;登上鐘鼓樓,理解古人對時間的敬畏。中軸線上的諸多歷史遺存儼然是孩子們認識歷史、了解歷史、感受文化、傳承文化的寶地,通過中軸線,孩子們得以快速索引出一個個“文化點位”,插接不同的北京文化拼圖。
中軸線是路徑、是索引,更是橋梁。2024年10月,鼓樓旁的清代古建福德庵響應文旅局號召開門迎客,開放期間超過15個國家的游客來到了這里,寫漢字、學京劇、做非遺手工,通過中軸線這座橋梁,中國文化、北京文化得以融通中外,被世界“看到”。
中軸線,做起來
走進南鑼鼓巷,人頭攢動的文創(chuàng)店里,中軸線標志性建筑類的冰箱貼成為人氣明星。在冰箱貼之外,以祈年殿為設計主體的便簽紙也十分受人喜愛。一盒便簽紙,撕完最后一頁,一個立體的祈年殿便露出了真容。一路向西到煙袋斜街,“大清郵政”人滿為患,一個又一個中軸文創(chuàng)品貨架前,擁擠到針插不入。
不只線下實體店的中軸文創(chuàng)品生意火爆,線上銷售也熙攘難擋。古建筑博物館推出的以龍藻井為設計原型的冰箱貼,早已一物難求。人們擠在一個購物頁面,待其發(fā)售便第一時間點進去,也大概率會看到一句“您所購買的物品已售光”。這就是中軸線的魅力,隨著中軸線申遺成功,本就極富人氣的北京中軸線又拉升了一大波流量,相應的文創(chuàng)品也成為人們爭相購買的必選。
除去冰箱貼等常見文創(chuàng)品,和中軸線有關的各類文化衍生品也都十分受人歡迎。例如位于前門的中軸線藝術館內,“非遺銅學堂”的手工藝品成為老少咸宜的北京禮物;位于中軸線上的中國書店則推出了自己的文創(chuàng)品牌“片羽存真”,將古籍真本放到相框中,一個個具有文化氣息的“古董文創(chuàng)”躍然桌上;楊梅竹斜街的張忠強兔兒爺工作室,將非遺兔兒爺與中軸線結合,做出了“萬寧橋”“鐘鼓樓”等中軸線主題作品……提供靈感、提供土壤、提供機遇,中軸線切實具備著這樣強大的文化生命力。
作為中軸線重要的文化遺存,故宮常常吸引著更多的視線與注意力。脊獸作為故宮的重要文化元素之一,為各種文創(chuàng)品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造力。黏土手工捏塑出活靈活現(xiàn)的“螭吻”;御制琉璃燒制出完整的脊獸擺件;木質拼插工藝品復現(xiàn)脊獸們的威嚴……只需要一個有文化生命力的“點”,就足以被人們拉出一條條“絲線”,編織成一張文創(chuàng)品的“網”,這就是中軸線豐厚的文化海藏。與之類似的還有天壇,精巧的建筑結構讓祈年殿成為手工類文創(chuàng)領域的“網紅”。榫卯復現(xiàn)、掐絲圖樣、鎏金工藝……祈年殿只有一副面孔,穿越百年,但它被描摹出無數(shù)種樣子,流傳萬里。
在文創(chuàng)衍化的過程中,中軸線還為文創(chuàng)品提供了一項核心競爭力?原真性。也就是讓文創(chuàng)品更能代表在地文化,具有文化的獨特性,不可挪用或復制。天壇、故宮、景山……這些只有在中軸線上才能找到的“北京文化”,天然具有著原真性。也就讓這些文創(chuàng)品趨于“非同質化”,因為打開文旅地圖,除了中軸線上,再找不到第二個祈年殿了。
中軸線,演起來
中軸線的生命力不只體現(xiàn)在觸碰它、體驗它,更表現(xiàn)在認識它、感受它。
依托鐘鼓樓, 北京城神游文化的創(chuàng)作者們打造了一場“時間大戲”?《北京入夜》。這場表演以北京的鐘鼓計時為線索,從一更到五更,講述了700年間的5個故事,為人們展現(xiàn)了一場穿越式的沉浸文化體驗。目光聚焦在宏恩觀,這里上演著中軸線的陽春白雪。秋日午后,落葉飛垂,觀內觀眾分席而坐,悠揚的古琴與阮聲合鳴,演員們乘著古樂輕舞,與鼓、紅繩互動。這是古建藝術季宏恩觀專場的精彩表演《暮鼓晨鐘,穿越時光的中軸線之舞》。在中軸線的南段,報國寺也上演著中軸線主題舞臺劇,《中軸線上講中軸》是“發(fā)小兒天臺”的經典劇目,從演出之始便廣受好評。
這樣的演出,每天都在中軸線上不同的舞臺發(fā)生著,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形式,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觀眾,感受著中軸線文化之美。
演出是一種藝術式的表達,而文化座談、文化宣講則是更直觀的講述?!爸休S申遺成功·吾輩更當努力”,這是北京市政府參事室、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楊良志先生主講的一場文化宣講活動。從燕墩到鐘樓、從南段到北段,關于中軸線的游覽順序、文化內涵、傳承保護,楊良志先生用自己風趣幽默的語言、深刻犀利的視點,給聽客們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中軸線文化洗禮。這樣的文化活動也在中軸線上頻繁開展,加深人們對中軸線的理解和認知。中軸線不再是一條簡單的文化路徑,更是一種文化情結、一種文化表達,代表著人與城市共生的智慧與和諧。
除去舞臺表演和文化會談類活動,中軸線上的諸多文化點位,還有著非遺手工藝展演、非遺曲藝展演等多種表演形式。
然而,不管是旅游探訪、研學游學,還是文創(chuàng)衍生品、文化衍生品,又或者是舞臺表演、文化交流活動,它們都以北京中軸線為線索,挖掘著中軸線一個又一個的文化故事,訴說著一段又一段文化傳奇。這些不同的文化表達在訴說中軸線,文化給養(yǎng)的源頭也都來源于中軸線。汲取養(yǎng)分、反哺歸根,良性循環(huán)的文化互動每一天都在展開著。
中軸線穿越數(shù)百年行至今日,用自己的方式溫養(yǎng)著北京的文化土壤,而無數(shù)的文化工作者、文化學者們,也用不同的方式和這位“老友”對談。在這樣的交流中,北京中軸線釋放著更強的生命力,古線“喚”新,人們用自己的方式為中軸線發(fā)聲,以期有更多人了解,有更多人聽見,有更多人熱愛。
時至秋末冬來, 如果您有時間,不妨追著甲辰年最后的一點秋光,沿著永定門一路向北,走過這些地方,看上一兩場演出,買回幾個有趣的小玩意,跟中軸線來一次愉快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