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類纂古文字考》參考《洪武正韻》《古今韻會舉要》等辭書編寫而成,作用相當(dāng)于《洪武正韻玉鍵》,是一部索引類字書。在編寫過程中,它以“上佐同文之治,下資博古之長”為根本目的,在文字、音韻、訓(xùn)詁等方面有重大貢獻,對后世影響深遠。
【關(guān)鍵詞】《類纂古文字考》;概況;價值
【基金項目】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項目資助:習(xí)近平關(guān)于文化建設(shè)的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2023GZGXRW107)。
一、《類纂古文字考》概述
《類纂古文字考》參考《洪武正韻》《并音連聲字學(xué)集要》等字韻書編寫而成,其作用相當(dāng)于《洪武正韻玉鍵》(全文簡稱《玉鍵》),是一部索引類字書。它成書于明萬歷丙申年②,共五卷,三百一十四部,卷五后附有雜字部。全書按照“序”“凡例”“辨疑略指”“切字要訣”“正文”“跋”的順序編排。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下簡稱《總目提要》)中對作者都俞是這樣介紹的:“都俞字仲良,錢唐人。仕履未詳??计湫颉?,蓋萬歷間人也。”由此可知都俞是生活在明代的錢塘人,即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詳,官職不詳。但從《類纂古文字考·跋》的落款——“萬歷柔兆涒灘之歲令月吉日武林后學(xué)都俞撰”可知,都俞在萬歷年間作為后進讀書人作此字書。且賜進士出身吏部稽動司員外郎,前禮部主客司員外錢塘虞淳熙為其作序,我們可以猜測即使都俞在萬歷年間沒有官職,他的學(xué)識也受到了當(dāng)時官員的青睞。
《類纂古文字考》是都俞的代表作,都俞編寫此字書的目的有以下三點。
第一,破除探奇問異之艱難,減少幻誕不稽之字。這一點凡例第二條給出了答案:“字考以古文名志,要也。今海內(nèi)道路風(fēng)騷閭閻左國蓋斌斌盛矣,至探奇問異,則最稱艱難,賢知猶難之也。間有訪之海篇者,又博而寡要,多幻誕不稽之字,偏而弗盡,有闕疑莫載之音,用是參?!蹲謱W(xué)集要》,匯次成編以備學(xué)古者采云?!笨芍加嵩跒椤墩崱纷鏊饕謺耐瑫r兼采《字學(xué)集要》,以破除探奇問異之艱難,減少幻誕不稽之字,匯次成編以備學(xué)古者采。
第二,刪繁就簡,有益風(fēng)教,減少顓蒙。都俞首先在《類纂古文字考·跋》中談到了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生字總是“口噤心窒并誦讀俱廢”,但是查閱字書時字書中的字“眾制鋒列,源流寔繁,大都博而弗精,眇而難極”并用“蓋隸首之算不能窮,而河伯之浩嘆所從來”比喻字的繁雜無章。除了內(nèi)容繁雜無章之外,都俞“自詫點畫音義之際,動即支吾自非博綜者,不能摽其理。夫古以文顯文,以字傳彼于字之音義且懵然罔覺,其胡文之為是集之作,無益風(fēng)教而有助顓蒙,使瞇昧者觀焉,當(dāng)必為識字之”,于是編纂條理清晰以便查閱的字書就成了都俞的目的之一。都俞希望盡自己所能編纂正確而有條理的字書,真正做到有益風(fēng)教,剔除顓蒙,使瞇昧者觀之,則識之。
第三,使窺《正韻》者,不苦望洋。在《類纂古文字考·序》中有這樣一段話:“《洪武正韻》用示,典章、正體、鑄形,犁然眉列,稱名取義,較若支分,書必同文,莫之易矣。乃字以韻別而形未類分,欲稽其字者,莫測其統(tǒng)于何韻;未知其韻者,莫究其當(dāng)屬何音。只字之疑,必窮編而后得;刊布之久,或襲僢而非真。且字同者,其韻殊,即見此者,多遺彼疑?!弊鳛橐徊抗┤瞬殚喌淖謺?,《正韻》不能真正為人所用,至少使用起來頗為不易?!墩崱穼⒚總€字按韻歸類但是對字形沒有進行合理的歸納和分析。假如某人想要查某字,在不知道其當(dāng)屬何韻的情況下,便無從著手。難道要翻遍整本韻書才能知曉嗎?這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都俞將字的部首進行歸類,以《正韻》之字為內(nèi)容,編寫《類纂古文字考》,使其成為《正韻》的索引字書,“使窺《正韻》者,不苦望洋”。這樣使用者便可以將《正韻》和《類纂古文字考》結(jié)合使用,達到更好的效果。
《類纂古文字考·跋》云:“《洪武正韻》一書,統(tǒng)之四聲,分之七十六韻,其間條貫不繁巨細(xì),咸括且明訓(xùn),故參異同。重以六經(jīng),申之百家諸史,義精以詳,韻調(diào)以協(xié),其于逷稽遠,覽啓惑,發(fā)蒙真,不刊之宏典也我……參訂《字學(xué)集要》,為分門聚類,刪繁潤簡以昕囗。從是于斯,即涼燠罔間也,凡洊歲卒業(yè)時取疑難者,一索之,無不立見,見輒烺烺然。洞胸豁目且又探囊不足,方其易余固斯喜間,示二三友人亦嘖嘖稱賞以為方今?!苯Y(jié)合《類纂古文字考》編纂目的及《總目提要》中的“是書以古文為名,而實則取《洪武正韻》之字”來看,《類纂古文字考》是在參考《洪武正韻》《字學(xué)集要》《集韻》等字韻書的基礎(chǔ)上編寫而成。
都俞在《類纂古文字考·跋》的落款——“萬歷柔兆涒灘之歲令月吉日武林后學(xué)都俞撰”說明該書成書時間為明萬歷丙申年③,我們以華東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藏明萬歷二十四年刻本為基礎(chǔ),經(jīng)統(tǒng)計得出該書收字11539個。與《洪武正韻》正文所收14404個字相比,少了2865個字。
《類纂古文字考》編排體例概況為:全書按照“序”“凡例”“辨疑略指”“切字要訣”“正文”“跋”的順序編排。因“序”“凡例”和“跋”的主要內(nèi)容在上文已有提及,此處主要介紹“辨疑略指”和“切字要訣”。
二、《類纂古文字考》價值
(一)釋義價值
《類纂古文字考》在釋義方面成就最大,價值最高。
第一,異體字說解詳細(xì)。
(1)卷四《羽部》:“翅,昌智切,翼也,翮也。又施試二音,不翅猶言不止是也,亦作啻?!保ń?jīng)194-4上左)
(2)卷四《羽部》:“翄,同上(上為“翅”),翼翄之翄不可作奚啻字。”(經(jīng)194-4上左)
(3)卷一《系部》:“緐,盤音,馬飾大帶,本作繁,古作緐,見繁字注”。(經(jīng)193-662下右)
(4)卷一《糸部》:“繁,煩音,多也。又盤音,馬飾大帶,亦作緐。”(經(jīng)193-664下右)
(5)卷四《寸部》:“對,都內(nèi)切,荅也,配也,當(dāng)也,遂也。又咄音,古作”。(經(jīng)194-14上左)
(6)卷四《寸部》:“,同上。漢文帝以言多非誠故去其口。”(經(jīng)194-14上左)
例(1)和例(2)“翅”與“翄”是一對異體字,《類纂古文字考》對“翅”說解后,對“翄”字的說解僅標(biāo)明“同上”,另外說明與“翅”不同之處。例(3)和例(4)“緐”與“繁”是一對異體字,因二字距離較遠且不在同一部首,所以《類纂古文字考》在“緐”字的說解中標(biāo)注“見繁字注”。例(5)和例(6)“”與“對”是一對異體字,《類纂古文字考》主要說明“”演變?yōu)椤皩Α钡慕?jīng)過。
《類纂古文字考》關(guān)于異體字的釋義術(shù)語還有很多,如“亦作某”“單作某”“某同”等。對異體字的說解有助于考證某字的發(fā)展演變,對后世學(xué)者研究大有裨益,同時可以幫助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用字、制定常用字,促進社會發(fā)展。
第二,編排條理清晰,方便查閱。
(1)卷三《朋部》:“鵬,彭音,大鳥也。又鳳音,已録鳥部,又收此以便參閱?!保ń?jīng)193-706上右)
(2)卷四《朿部》:“刺,次音,譏也。又戚音,穿也。黥也,緝也,與剌字不同,剌,音辢,從束,詳見刀部?!保ń?jīng)194-20下左)
(3)卷二《木部》:“枲,徙音,麻有子曰枲,無子曰苴,從臺從木,木音,麻片也,俗從木誤,收以遍覽?!保ń?jīng)193-679上左)
(4)卷二《火部》:“?,豐音,??,所以備寇,詳注烽下?!保ń?jīng)193-696上左)
《類纂古文字考》中“詳見某字”“詳見某部”“已録某部,以便參閱”“收以便覽”等安排方便查閱,可提升使用效率。
第三,糾誤。從校勘學(xué)角度看,《類纂古文字考》大部分說解后都帶有糾誤,作者將誤字用“某非”或“某誤”表示。部分說解僅糾正《正韻》錯誤,直接標(biāo)明正確情況,不明確說明。盡管作者在糾誤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錯誤,但整體上糾誤正確,有很大的??眱r值。
(1)卷二《木部》:“梯,天黎切,木階也。又題音,稚也,易枯楊生梯,《書》多作稊誤?!保ń?jīng)193-679下左)
(2)卷一《巾部》:“帽,冒音,頭帽,從巾從冒,亦作冒,俗作非。”(經(jīng)193-676下左)
(3)卷二《木部》:“?,恙音,式?,法則也,俗從木。”(經(jīng)193-685下右)
第四,字書中有某二字及以上字形相似,作者在釋義末尾加注“與某字不同”。
(1)卷二《木部》:“杮,廢音,削木片,與上字不同。”(經(jīng)193-679上右)
第五,將與某部首相似的部首收入此部首中,或?qū)⒛匙忠讓戝e的部首放入易寫錯部首下。
(1)卷二《木部》:“枲,徙音,麻有子曰枲,無子曰苴,從臺從朩,朩音,麻片也,俗從木誤,收以遍覽。”(經(jīng)193-679上左)
(二)注音價值
《類纂古文字考》在注音方面講究全面細(xì)致分析,力求使用者全面了解字的讀音,富有創(chuàng)新性。
第一,將“四聲”加入注音方法中作為輔助注音手段?!犊偰刻嵋穼Α额愖牍盼淖挚肌凡捎玫淖⒁舴椒ㄊ沁@樣表述的:“其字皆用直音,直音不得,則用四聲,四聲不得,乃用翻切?!北硎龊唵沃苯?,概括了《類纂古文字考》主要注音方法:直音、四聲、反切。
(1)卷一《言部》:“詇,于亮切……又央,上聲。”(經(jīng)193-660上右)
(2)卷一《言部》:“訽,吼,去聲……又古侯切。”(經(jīng)193-660上右)
(3)卷二《手部》:“掫,鄒音……又去聲又側(cè)九切?!保ń?jīng)193-684上右)
以上三例體現(xiàn)《類纂古文字考》直音、反切和四聲同時使用的注音方法。
第二,《類纂古文字考》注音方法少孤立,多組合。共出現(xiàn)“直音”“反切”“直音+反切”“直音+四聲”“反切+四聲”“直音+反切+四聲”“無注音術(shù)語注音”等多種組合注音方法。
(1)卷一《魚部》:“鱸,盧音,魚名。”(經(jīng)193-673上右)
(2)卷一《金部》:“鐟,祖宮切……又祖切。”(經(jīng)193-658上右)
(3)卷一《糸部》:“綰,烏版切……又腕音。”(經(jīng)193-664上右)
(4)卷一《心部》:“慷,康音。又上聲,慷慨……又去聲?!保ń?jīng)193-663上右)
(5)卷二《手部》:“拖,湯何切……又上去二聲?!保ń?jīng)193-683上右)
(6)卷一《金部》:“鍌,銑同,金之澤囗。又小鑿?!保ń?jīng)193-657上左)
以上六例分別為“直音例”“反切例”“直音+反切例”“直音+四聲例”“反切+四聲例”“無注音術(shù)語注音例”。
第三,不僅為字頭注音,還為說解部分的字注音。
(1)卷三《女部》:“姕,資音?!稄V韻》:‘婦人貌’。又妓姕,態(tài)貌,妓音羈?!保ń?jīng)193-724上右)
第四,使用“無某音”這個術(shù)語強調(diào)某音不存在或不可用某音。
(1)卷一《言部》:“嘩,胡瓜切,諠也,無花音?!保ń?jīng)193-661下左)
(三)體例價值
《類纂古文字考》編排體例與前代字韻書大多相似,比較有特點的當(dāng)屬部首筆畫的編排。《類纂古文字考》部首筆畫的立部、歸部等內(nèi)容趙生敏在《〈洪武正韻玉鍵〉對明代后期字書部首法的影響》一文中已作了詳細(xì)介紹,本文不再細(xì)說,僅從以下幾方面作大概介紹。
一是《類纂古文字考》所有部首中,有的部首屬字兼有上下結(jié)構(gòu)和左右結(jié)構(gòu),且大部分按照左右結(jié)構(gòu)屬字羅列在前,上下結(jié)構(gòu)屬字羅列于后的方式編排。二是《類纂古文字考》在部首開頭會標(biāo)明所收字結(jié)構(gòu)安排情況。如衣部:凡衣在下者俱附于后。山部:凡山在上下者另列于后。三是《類纂古文字考》部首充當(dāng)屬字一部分時有兩種寫法,一般會在首字后進行說明,且屬字不按照筆畫排列。如《支部》:“支……偏旁具作攵,亦作攴?!彼氖恰额愖牍盼淖挚肌穼⒆笥医Y(jié)構(gòu)的本部字列完后用“又”指示需要補充的上下結(jié)構(gòu)的本部字,且將需要補充的本部字按照筆畫數(shù)從少到多依次羅列,如“蟲”部字。有的部首在羅列完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之后用空白代替“又”加以區(qū)分,如“心”部字。五是當(dāng)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jǐn)?shù)量很少不必特意區(qū)分時,作者將某部首同一筆畫數(shù)中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排在前面,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排在后面,如木部字。
(四)其他價值
第一,大眾化?!额愖牍盼淖挚肌丰屃x選擇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趨于大眾化。如在釋義中加入某地方言用字或?qū)ⅰ斗窖浴纷鳛閰⒖紩C,關(guān)注漢字地域特點。
(1)卷二《木部》:“檡,徒音,楚人謂虎曰于檡。又宅音,木名?!保ń?jīng)193-681下左)
(2)卷四《瓜部》:“瓢,薸音,瓠也?!斗窖浴罚骸换蛑^之瓢’。”(經(jīng)194-13左下)
第二,語言學(xué)價值?!额愖牍盼淖挚肌烦梭w現(xiàn)方言學(xué)價值之外,還在部分屬字的說解中加入相關(guān)語法知識。這使得《類纂古文字考》成為為數(shù)不多帶有漢語語法內(nèi)容的字書?!额愖牍盼淖挚肌分蟹采婕罢Z法知識,皆有術(shù)語“辭”?!稗o”多用來解釋虛詞,如助詞、語氣詞;也可用來解釋實詞,如副詞、代詞等。
(1)卷四《之部》:“之,支音,適也,往也,至也,語助辭?!保ń?jīng)194-26上左)
(2)卷二《二部》:“況,況音,發(fā)語辭,從二從兄……”(經(jīng)193-705上右)
(3)卷四《不部》:“不,逋沒切,弗也。又否音,不然之辭。又孚音,浮音,弗音?!保ń?jīng)194-23上右)
(4)卷五《自部》:“,芰音,眾辭,與也?!保ń?jīng)194-29下左)
(5)卷五《口部》:“固,故音,堅也,牢也,執(zhí)滯也,又本然之辭?!保ń?jīng)194-33下左)
(6)卷三《欠部》:“歟,余音,疑辭,嘆辭?!保ń?jīng)193-724上左)
第三,詞匯學(xué)價值?!额愖牍盼淖挚肌分胁糠謱僮终f解釋義在歷代工具書中首次出現(xiàn),為后代辭書編纂提供借鑒。
(1)卷三《口部》:“嗚,洿音,嗚呼,嘆聲。又歌聲。又惡音?!保ń?jīng)193-712下左)
(2)卷三《口部》:“唧,即音,啾唧,眾聲。又愁聲。又節(jié)力切?!?/p>
例(1)“嗚”字有“歌聲”之義,經(jīng)查“歌聲”之義疑源自《史記》:“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后世《王力古漢語字典》釋“嗚”為“歌呼聲”與此釋義一致,不排除借鑒可能。例(2)“唧”字有“愁聲”之義,源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木蘭詩》:“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薄稘h語大字典》僅解釋“唧”字為“象聲用詞”,無詳細(xì)釋義?!锻趿艥h語字典》釋“唧”字為“嘆息聲”與“愁聲”一致,不排除借鑒可能。
第四,索引價值?!额愖牍盼淖挚肌纷謴摹墩崱?,若《正韻》某字頭有兩個及兩個以上讀音且釋義相同時,《類纂古文字考》在編寫時先列一音及釋義,然后列其余讀音,最后用“義同”代替重復(fù)釋義。
(1)卷二《水部》:“涴,為歡切,泥著物。又宛堁二音,義同。”
第五,作者嚴(yán)謹(jǐn)?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嚴(yán)謹(jǐn)?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是一部字書順利完成且具有價值的重要條件?!额愖牍盼淖挚肌纷髡邍?yán)謹(jǐn)?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作者對釋義的思考與訂正。
(1)卷二《木部》:“?,卞音,義未詳?!保ń?jīng)193-679上右)
(2)卷三《日部》:“晱,閃音,晶瑩貌。又?晱,今謂電也。《正韻》從目,《集要》從日,今并存之以供參考”(經(jīng)193-709上左)和卷三《目部》:“睒,閃音,晶瑩貌。又?晱,今謂電也?!墩崱窂哪繌难?,《集要》從日從炎,未知孰是?!保ń?jīng)193-710下右)
(3)卷三《目部》:“睠,與眷同,親也,戚也。又顧念也?!对姟罚骸C言顧之新刊’《正韻》從肉大誤,今校《集要》諸書,特為訂正?!保ń?jīng)193-710下左)
例(1)《類纂古文字考》對釋義不詳?shù)谋会屪譀]有妄加分析,而是在被釋字的說解最后標(biāo)注“義不詳”。例(2)對“晱”與“睒”的說解,《類纂古文字考》不能確定何為正確字形時,將《正韻》《集要》二字書的說解分別羅列出來,以供后人考證?!墩崱罚骸埃К撁??!薄都罚骸?,晶瑩貌?!崩?)《類纂古文字考》對“睠”字在《正韻》中的說解加以考證,訂正了《正韻》的錯誤。
二是對形似且有爭議字符反復(fù)解釋。
(1)卷四《單部》:“單,丹音,孤也,薄也。又大也,竭也。又蟬音,單于,匈奴王號。又善音,姓也。又亶音戰(zhàn)音,上從吅亦從,蓋吅與同?!墩f》袞袁從口亦從厶。句字從口無作勾者,今俗亦作勾。斝字從吅亦從斚,惟晉字本從兩至字,非從吅者今亦作,此類不可不辨?!保ń?jīng)194-20上左)
《類纂古文字考》注音與釋義并非完全參照前代字書,而是在其基礎(chǔ)上做出了改變與創(chuàng)新。釋義內(nèi)容條理清晰,方便查閱。加入了語法知識,說明當(dāng)時已經(jīng)認(rèn)識到語法的重要性,也逐漸注意到各地方言的使用情況,趨于大眾化。作者嚴(yán)謹(jǐn)?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也證明《類纂古文字考》不遜色于其他字書。
三、結(jié)語
《類纂古文字考》在釋義、注音等方面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改變對字書編纂及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對后世《字匯》《重刊詳校篇?!返茸謺a(chǎn)生了積極影響,大大加強了字書的實用價值?!额愖牍盼淖挚肌肥且徊亢苡袃r值的字書。
注釋:
①原文訓(xùn)釋中常用“丨”表示被釋字,在引用原文時直接將“丨”改為被釋字。文中涉及原文內(nèi)容,凡括號里的內(nèi)容皆為筆者注。
②明萬歷二十四年。
③柔兆:丙;涒灘:陰申。
④不著撰者:《并音連聲字學(xué)集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jīng)部,第209冊,1997。
⑤都俞:《類纂古文字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jīng)部,第193冊,第194冊,小學(xué)類,1997。
參考文獻:
[1]宋濂,等.洪武正韻[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梅膺祚.字匯[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影印,1991.
[3]張玉書,等.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6]揚雄,著.郭璞,注.方言[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羅竹風(fēng),主編,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
[9]張自烈,著.廖文英,編.正字通[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
[12]永瑢,紀(jì)昀,主編.周仁,等整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冢汉D铣霭嫔?,1999.
[13]酈道元.水經(jīng)注[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
[1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5]趙生敏.《洪武正韻玉鍵》對明代后期字書部首法的影響[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xué),2019.
作者簡介:
衛(wèi)澤瑞(2000-),女,山西運城人,貴州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