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必須清晰地回答學生究竟“學會了什么”的問題,從哪些方面對“學會了什么”進行評價就是評價要點。評價要點在教學中無處不在:它隱含在學習目標里,評價要點明白的前提是學習目標明白;附著在評價任務上,通過任務完成情況判斷學習目標的達成度;運用在對任務完成過程與結(jié)果進行評價的教學活動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評價要點;評價任務
教學究竟讓學生學會了什么,是需要評價的,沒有評價就無法證明“學會”。評價不是守株待兔地等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些學習結(jié)果,再做一些對錯、好壞的判斷,而是要有明確的預期學習目標及可以評價目標是否達成的學習任務,還要有能夠?qū)θ蝿胀瓿傻倪^程與結(jié)果進行評價的教學活動。對任務完成的過程與結(jié)果進行評價的時候,是有依據(jù)的,而不是印象化的、籠而統(tǒng)之的。評價要點就是這樣的依據(jù),即從哪些方面對“學會了什么”進行評價。評價要點明白了,學生究竟“學會了什么”的問題也就明白了。評價要點在教學中無處不在。
一、 評價要點隱含在學習目標里
評價總是與目標息息相關,因為評價總是針對目標的,沒有目標就無所謂評價。我們經(jīng)常講“評價嵌入教學活動”,并非在教學活動中強加一些隨機性的表揚或者批評;也不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學生出現(xiàn)怎樣的問題,我們就作出所謂“針對性”的評價。評價的本質(zhì)是要針對“目標是否達成”,而不是“見什么評什么”。既然評價針對“目標是否達成”,就必須要有明白的預期學習目標。需要說明的是,學習目標包括學期學習目標、單元學習目標以及課時學習目標等,本文討論的是課時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要明白,首先要有明白的定位,要把一節(jié)課的目標放在一個單元中去考察。語文有一個特別“難”又特別有意思的現(xiàn)象——一篇文章,既可以這樣教,又可以那樣教;既可以用來學這,又可以用來學那。但是,當這篇“文章”變成一篇“課文”,置于某年級某單元的時候,“用來學什么”就有了基本的指向,不能隨意裁剪了。比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包括《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校》《不懂就要問》以及習作《猜猜他是誰》等。教學的基本定位就要跟著“單元”走,要“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本單元的課時目標也要有這樣的基本定位。
學習目標要明白,其次要有明白的表達。目標說不清楚,評價要點就精準不起來,評價也就無法進行。一個單元的目標,是素養(yǎng)化的、有一定概括性的;而到了一節(jié)課的目標,即課時目標,則是具體化的、指標化的,“可評價性”非常強。比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目標可以表述為“通過朗讀、領悟、比較、討論等,能發(fā)現(xiàn)與品味有新鮮感的詞句,提升語文理解與審美能力”;到了《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 學習目標就要表述為“通過朗讀,能發(fā)現(xiàn)內(nèi)容上有新鮮感的詞句”“通過揣摩、比較,能發(fā)現(xiàn)表達形式上有新鮮感的詞句”。
明白的學習目標,總是指向教材和學生,沒有一條學習目標是可以拍腦袋來解決的。上述目標看似“信手拈來”,其實要通過教師深度解讀教材、深度理解學生才能確定。這需要我們叩問一些基本問題:什么是教材中蘊藏著的且是學生應學、可學的?什么是學生不學就明白的?什么是學生學了才明白的?等等。例如,什么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問題乍看很簡單,實則不然。有一些內(nèi)容,因受閱歷所限,學生初讀時會有“新鮮感”。比如,這所大青樹下的小學有來自多個民族的學生,很新鮮,但等到他們“知道”了再去讀,新鮮感馬上就會消失。但是有一些表達,學生怎樣讀都會有“新鮮感”,比如“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诮滩奶攸c與學情,才把“通過揣摩、比較,能發(fā)現(xiàn)在內(nèi)容上與表達形式上有新鮮感的詞句”列為課時目標。有了這樣的學習目標,評價要點的確定也就水到渠成了:一是學生能否發(fā)現(xiàn)內(nèi)容上有“新鮮感”的詞句,即以前沒有聽說過的內(nèi)容;二是學生能否發(fā)現(xiàn)表達形式上有“新鮮感”的詞句,即與平時不同的表達。學生的發(fā)現(xiàn)符合了這兩點,就是達成了目標,這兩點就是評價目標是否達成的評價要點。
二、 評價要點附著在評價任務上
評價任務即可以檢測學習目標是否達成的學習任務。評價要點通常附著在評價任務之上,與評價任務配套使用。比如,學習任務是“朗讀課文”,朗讀得怎么樣呢?一般都是等學生讀了再說。沒有“評價要點”的引領,想到哪里評到哪里,學生不是在目標的引領下進行學習,學習效果就比較差。每一次學習的目標是有限的,每一次“朗讀”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這一次附著的評價要點是“根據(jù)語氣詞讀出合適語氣”“根據(jù)提示語讀出感情”,另一次可以是“段與段之間的停頓”“句與句之間的節(jié)奏”。評價要點明確,且附著在評價任務之上,學生就能學得明白,而不是每一次朗讀都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評價要點解決的是“從哪(些)方面評價目標”的問題。比如《大青樹下的小學》,如何評價學生是否達成了“能發(fā)現(xiàn)并理解有新鮮感的詞句”這個目標呢?學生就要去完成“畫出文中有新鮮感的詞句;與同學交流,說說新鮮在哪里”的評價任務。學生究竟說得怎么樣呢?要看他們能不能說出內(nèi)容上的新鮮感、表達形式上的新鮮感,這就是“評價要點”。如果沒有評價要點,評價就會非?;\統(tǒng),“學會了什么”的問題也就糊里糊涂。
評價要點是需要理解的。理解評價要點有兩種基本方法:一種是教師講解與示范,另一種是學生參與提煉歸納。前者,比如我們要求學生寫好若干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教師做示范,提出“評價要點”,包括“左右等長要錯位,左高右低有趣味”“短的在左往上挪,短的在右往下落”等。這些就是評價這些字寫得好不好的“評價要點”。如果不明白評價要點,再怎樣強調(diào)“要把字寫得漂亮一點”,學生也寫不漂亮。后者,是通過討論把評價要點提煉與歸納出來,比如討論三年級上冊《花的學?!分小皨寢?,我真的覺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學校里上學”一句,這里的“新鮮感”來自哪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花朵還有學校,學校還在地下,花朵居然是在地下的學校上學”,從中就會發(fā)現(xiàn)新鮮感來自天馬行空的想象。這樣,“是不是有天馬行空的想象”這一是否有新鮮感的“評價要點”,就“提取”出來了。
三、 評價要點運用在教學活動中
評價要點必須進入教學活動之中,對任務完成的過程與結(jié)果進行專業(yè)化評價。如前所述的《花的學?!分小疤祚R行空的想象”,要進入到后續(xù)的閱讀中,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與交流這樣的“新鮮感”。薛法根老師在教學《蘆花鞋》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研究“青銅的做法與一般人不一樣,不一樣在哪里?”,提出了“批注”的學習任務。他呈現(xiàn)了一段自己做的批注,告訴學生好的批注要做到“一問二答三啟示”。他做“批注示范”原文是:“青銅拿著一只大布口袋,鉆進蘆葦蕩的深處,挑那些毛茸茸、蓬松松、閃著銀光的蘆花,將它們從穗上捋下來。頭年的不要,只采當年的。那蘆花很像鴨絨,看著,心里就覺得暖和。”示例的批注是:“可以采頭年的,為何不采?青銅要采最好的蘆花,編織最好的蘆花鞋,賣出最好的價錢。在苦難的日子里,青銅依然認認真真做事,沒有馬虎了事?!笔纠螅霸u價要點”就明確了,如何評價學生的批注也就明確了。接著,薛老師要求學生獨立批注一處,并用“一問二答三啟示”批注法對學生的批注進行評價與修改。從頭到尾評價要點完全是在教學活動之中的。
評價要點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其實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有教師教學三年級上冊《彩色的夢》一課,要求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之后,仿寫一段。這就是缺少評價要點的“專業(yè)指導”。我提出這樣幾個評價要點:“一個畫面;一組對比;三個代表(代表性景物),標點符號與課文相一致?!睂W生在寫作中有章可循了,在寫作之后怎么評也就有據(jù)可依了。學生寫出了諸多美麗的句段:“腳尖滑過的地方,大片的荷葉,圓了;大朵的荷花,開了;成群的蜻蜓,飛了,飛——得——輕——盈!”“腳尖滑過的地方,冰凍的小河,化了;美麗的迎春花,開了;柳樹上的葉子,綠了,綠——得——發(fā)——亮!”
評價要點根據(jù)學習目標展開,是學習目標的具體化、精確化;評價要點附著在評價任務之上,嵌入語文教學活動中,把學生“學會了什么”的問題回答清楚了。
(沈明霞,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蘇州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