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喝這茶,入口有點苦。細看茶名,“柚花香單叢”映入眼簾。遲疑之際,口中忽有回甘,潛藏的甜味溢上舌尖。
或許是因為第一次沖泡手法欠佳,茶葉被浸泡的時間過長,才覺得苦了。第二次沖泡,高舉快速沖水,茶葉翻騰,一股濃厚、豐饒的柚花香、果香撲鼻而來,仿佛置身于滿園的柚花中。稍浸茶葉,迅速倒出茶湯,湯色金黃明亮,賞心悅目。舉杯細品,苦味幾可忽略,口感醇厚,回甘生津持久悠長,從舌尖到身心仿佛都被這風情萬種的茶香所融化。真是造化神奇,小小的一片茶葉里竟藏著一個豐富的生態(tài)世界,包括雨水、陽光、草木……令人浮想聯(lián)翩,傾心不已。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茶,是平凡世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是文人雅士“琴棋書畫詩酒茶”的風雅,無論是口腹之欲還是精神之需,中國人與茶的淵源早已刻在了基因里。在“寧可三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的潮汕地區(qū),潮州人將茶喝得精致、喝得較真、喝得風雅。
單叢主要產(chǎn)自廣東潮州鳳凰山,故名鳳凰單叢,為半發(fā)酵烏龍茶,具有形美、色翠、味甘、香郁的“四絕”特點,被譽為“茶中香水”。相傳南宋末年,宋帝昺南逃到潮州,路經(jīng)鳳凰烏崠山,口渴難忍,侍從識得單叢能解渴,從山上采新鮮茶葉,讓昺帝嚼食,嚼后生津止渴,精神倍爽,賜名“宋茶”,并傳于后人廣為栽種。單叢還有更具神話色彩的傳說,“鳳凰鳥聞知宋帝口渴,口銜茶枝賜茶”,又稱“鳥嘴茶”。這樣美好的故事無疑給單叢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又有詩云“愿充鳳凰茶山客,不作杏花醉里仙”,可見人們自古就喜愛單叢。
鳳凰山擁有世界罕見的優(yōu)質(zhì)古茶樹資源,現(xiàn)存樹齡100年以上古單叢茶樹1.5萬株,其中最著名的一株樹齡600多年,稱為“宋種”。2022年,一批鳳凰單叢茶種子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漫游太空后,在鳳凰山完成種植。目前,6株太空茶苗長勢良好。
潮州人不僅善于種茶、制茶,還精通泡茶技藝,潮州工夫茶的沖泡技法被視為中國古代茶道的活化石。紅泥爐、砂銚、手拉朱泥壺、若深杯,是潮州工夫茶的四寶。潮州工夫茶茶藝大雅大俗,可以是表演程式上的21式,也可以是街頭巷尾的一甌三杯。治器、納茶、候湯、沖點、刮沫、淋罐、灑茶等21式,每一步驟都講究精致,如關(guān)公巡城,是為了使茶湯均勻地分到每一個杯子里;如韓信點兵,點點精華落入杯中。一招一式,盡顯功底。
一杯又一杯,越覺單叢好。一開始險些誤會好茶,可單叢才不怕被誤會,它們采擷天地之靈氣,由茶農(nóng)妙手采摘,經(jīng)爐火錘煉品格,自有一番乾坤在心中。小小的一片茶葉,蘊藏著大大的能量,我忽然覺得自己格外渺小,仿佛天地間之蜉蝣,滄海間之一粟,我所經(jīng)歷的、體驗的竟不及這茶葉的萬分之一。
生活就像這單叢茶,雖苦尤甘,回甘始終是它的底色,若是你只品出單叢的苦,單叢的澀,那大概是喝茶的知識不夠,對茶的了解不夠。人生總會遇到各種坎坷艱辛,總會有不如意之處,很多事不可心急,只有經(jīng)過沉淀,方知好與壞??嘀谢馗剩酶侍鹬秹哼^苦味,便不覺苦。這也是人生真諦,能苦中作樂、苦中尋樂,安頓好眼前的生活,便是了不起的。
柯國偉:福建漳浦人,2009年開始寫散文,曾獲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作品散見于多家報刊。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