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社交媒體的蓬勃發(fā)展,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興傳播方式正在將人類帶入“微時代”?!拔r代”的到來不僅沖擊著傳統媒體的發(fā)展,也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為此,內蒙古高校應該緊扣時代所需,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堅持與時俱進,提升思政工作者隊伍素質,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加強新媒體監(jiān)管,完善體制機制。
關鍵詞: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策略
內蒙古自治區(qū)擁有包括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等在內的18所本科院校,包括內蒙古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內蒙古化工職業(yè)學院、內蒙古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等在內的29所高職院校,包括內蒙古大學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在內的3所內設院校,以及包括內蒙古大學創(chuàng)業(yè)學院、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等在內的8所民辦院校。作為邊疆地區(qū)、民族自治地區(qū)的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導廣大青年學子由衷地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微時代”視域下,內蒙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普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共性,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性和民族特性。
“微時代”視域下,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內容具有新的特點,對內蒙古高校大學生的認知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為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挑戰(zhàn)。內蒙古高校是內蒙古地區(q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提高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革新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培養(yǎng)內蒙古地區(qū)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人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內蒙古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以及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為此,內蒙古高校應該順應“微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制定科學合理且新穎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以此促進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實現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根本目的。
一、“微時代”的內涵與特征分析
(一)“微時代”的內涵
關于“微時代”的內涵,學界已對其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和研究,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過多重界定。郭明凈等指出:“微時代是基于移動客戶端,以微博、微信、微公益等為主要載體的傳播形式,呈現傳播信息的移動化、信息化、快捷化。[1]”高翠萍指出:“微時代是基于數字化網絡技術和新興媒體發(fā)展的產物,它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來傳播各種圖文影像內容,這種傳播突破了地域限制,其便捷的通信方式與傳播內容更容易被接受,有著很好的傳播效果,大眾的參與熱情無比高漲。[2]”袁桂君等指出:“微時代即以微博、微信等微媒體為傳播媒介代表,以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設備為載體,以短小精煉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3]”部分學者從社會學角度對“微時代”進行定義,楊威認為:“微時代是一個蘊涵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種復雜語義的時代命題。[4]”
從眾多學者的分析中,可以進一步歸納“微時代”的內涵,即“微時代”是以移動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為基礎,以微博、微信、微電影、短視頻等多樣化傳播平臺為載體,使用短小精悍的文字、語言和視頻,以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內容生活化為特點,實現信息廣泛傳播的時代。
(二)“微時代”的特征
“微時代”的特征具有多維性,總結專家學者的研究,可以概括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一是信息傳播速度快?!拔r代”視閾下,以新媒體為代表的各種社交媒介讓信息傳遞不再單純依賴紙質媒體,而是依賴于計算機。各種信息資訊平臺能夠通過算法將用戶感興趣的信息推送到用戶的瀏覽界面。用戶能夠根據自己的個人偏好在短時間內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也能實現信息的轉發(fā)和共享,因此,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這類信息內容精煉、篇幅短小,對文字水平要求較低,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間成本低,速度快,用戶一鍵即可實現轉發(f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
二是信息傳播雙向化?,F如今,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的特點,人們不僅能夠在短時間獲取信息,還能在獲取信息的第一時間對信息進行反饋和處理?!拔r代”視閾下,每個人都可以在社交平臺上以“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形式進行交流和溝通。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參與者,都可以是熱點事件的見證者以及評論者,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雙向化和傳播過程中的互動性。
三是傳播內容碎片化。“微時代”視閾下,信息傳播的內容呈現碎片化的特點。用戶只需要手指點點就能夠將信息傳遞于多人之間,在這一傳播過程中,信息不需要經過專業(yè)人士的處理,也不需要進行文學上的加工,只需要傳播者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表達自身的觀點和想法即可。但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很有可能破壞信息的完整性,需要人們提高信息辨別的能力。
二、“微時代”視域下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一)“微時代”視域下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首先,“微時代”重新構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客體的關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師生關系。主客體關系的構建直接影響教育目的的達成和教育效果的實現?!拔r代”視域下,主客體之間的角色界限不再明顯,打破了教育者自上而下傳播信息的方式,師生之間的溝通渠道更加暢通、靈活、及時。同時,網絡平臺提供了更為開放的公共話語空間,降低了信息分享和意見表達的門檻,每個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觀點,信息主體呈現“去中心化”,教育過程中教師的絕對話語主體淡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強化。在此基礎上,師生主客體還實現了雙向交流和情感互動,和諧、平等的主客體關系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其次,“微時代”充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當前,隨著“微時代”的到來,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已成為趨勢,學生的學習內容不拘泥于書本知識,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傳播平臺通過更為便捷的獲取方式,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素材和學習內容。“微時代”背景下,教師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當前,內蒙古思政課程教學資源平臺已正式上線,平臺設置八大功能模塊,其中,“熱點資訊”提供的思政類新聞熱點可為教學案例提供豐富素材,讓思政課堂與社會熱點同頻共振,“成果展示”模塊匯集了全區(qū)高校的思政課建設優(yōu)秀成果,實現了教學成果共建共享,其他模塊提供了各類視頻、課件、電子圖書、報告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全區(qū)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在移動客戶端可通過用戶名和密碼進入,隨時隨地暢游數據寶庫。
再次,“微時代”創(chuàng)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橋梁”[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是實現思政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拔r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線上線下相結合,使得思政教育的傳播形式向多元化發(fā)展,較之傳統教學方式更為立體和靈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由課堂向多渠道轉變,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都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陣地。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開發(fā)思政教育教學的App和小程序,對課堂教育進行全方位補充。由“微時代”催生的各種網絡文化形式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向隱性教育轉變,在一定程度上,使廣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育過程,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三、“微時代”視閾下提高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措施
“微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帶來了革命性重塑,于“微時代”視域下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變革和重新塑造,既需要加強頂層設計,也需要在實踐層面進行創(chuàng)新。
(一)緊扣時代所需,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講道:“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微時代”的到來影響著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應當主動適應“微時代”發(fā)展趨勢,轉變教育理念,積極利用各種媒介傳播主流價值思想,推動微媒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整合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平臺、教學管理的互通互融。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因此教學改革更要堅持“內容為王,形式出彩”[7]?!拔r代”視域下,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同時要牢記內容為本。因此,內蒙古高校應當不斷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建設,加強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核心內容的甄選和把關,將最前沿、最核心、最精華的內容傳遞給學生,把思政課程打造成真正受學生歡迎的“金課”。
(二)堅持與時俱進,提升思政工作者隊伍素質
首先,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應該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覺悟,能夠在紛亂復雜的信息世界里始終保持清醒而又理智的頭腦,對相關信息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和政治判斷能力,能夠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來剖析問題。既能夠站在黨的方針政策等宏觀層面觀察并理解問題,又能立足于內蒙古高校學生的微觀層面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策略。
其次,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應該具備良好的新媒體應用能力。高校教師應該熟練應用新媒體開展課程教學,以便于高校教育和時代發(fā)展相接軌。
再次,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應該具有淵博的知識。只有教師具備豐富的知識素養(yǎng),才能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知識和品格的力量影響學生。
最后,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還應該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和創(chuàng)新意識,能夠牢牢把握學生最關心的時事熱點,能夠明白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態(tài),以便于根據學生的變化探索新的教學方式,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三)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
“微時代”視閾下,內蒙古高校應該立足于本地區(qū)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生活方式,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模式,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拔r代”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會利用大量的課余時間上網。為此,內蒙古高??梢越M織開展文明宿舍和優(yōu)良學風宿舍評比,充實內蒙古高校學生課外生活,催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讓他們能夠在相互監(jiān)督的氛圍中擺脫網絡的誘惑,采取積極向上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和諧校園的構建。
同時,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應該意識到文化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是能夠和校風建設相關聯,勢必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學生生活于校園,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校風和環(huán)境的熏陶。因此,內蒙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融合于校風和校園環(huán)境建設,通過構建適宜學生成長的環(huán)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擺脫網絡不良信息影響,始終向陽生長。
(四)加強新媒體監(jiān)管,完善體制機制
“微時代”視閾下,內蒙古高校的學生既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拓寬視野,收獲技能,也有可能被互聯網低俗、負面的信息誘惑。為此,內蒙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不斷完善監(jiān)管機制,強化新媒體監(jiān)管力度,致力于專業(yè)化、知識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確保內蒙古高校學生健康上網,實現校園環(huán)境的凈化。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應該發(fā)揮新媒體的引導作用,利用校園網絡環(huán)境提高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以便于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綠色校園網絡環(huán)境的建設當中。同時,內蒙古高校還應該強化對校園網的監(jiān)控,加強對學生網絡行為的約束和規(guī)范,一旦發(fā)現學生利用虛擬網絡世界發(fā)泄消極情緒,應該及時予以疏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作者單位:王丹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郭明凈,朱德煌.“微時代”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38(12):94-96.
[2]高翠萍.“微時代”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途徑[J].棗莊學院學報,2020,37(04):136-140.
[3]袁桂君,張玉婷.“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誠信教育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1):68.
[4]楊威.“微時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28.
[5]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3.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