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茶鹽,本是日常瑣事,卻可繁可簡。簡者,不過日常三餐一味,果腹而已;繁者,則可以為生活增添滋味,讓原本平淡的日常增加一份令人期待的情緒價值。冬天一到,身體里吃茶的DNA就開始動了。蘇州人有一種天生的浪漫,借著一點(diǎn)閑、一爐火,在寒天雪地里,活得熱氣騰騰。所謂美,不就是平凡冬日里這份用心營造的詩意?煮一壺茶,讓平淡的日子過得不將就。(編輯:陶瑾)
書中將宋刻本字體與宋代茶文化相結(jié)合,與中華老字號碧螺牌桂花紅茶一起共飄宋韻茶香。茶書糅合了雅字、宋畫、茶香,讓祝福與心意透過眼觀、鼻嗅、慢品,傳遞出宋代生活的閑適與雅致,以及“小滿則盈”的生活哲學(xué)。作為這本書的一大特色,全書使用了由杭州國家版本館與漢儀字庫聯(lián)合開發(fā)的“漢儀文潤宋韻”字體,飽含意韻。書中還收錄了不少與茶相關(guān)的名畫和詩詞,有北宋趙佶的《文會圖》(局部)、南宋劉松年的《攆茶圖》等。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被譽(yù)為茶之“龍鳳盛世”。在宋代,茶不僅是國飲,而且飲茶的方式也極為講究,形成了獨(dú)特的茶藝文化。在這套文創(chuàng)書籍中,專門設(shè)計了三個夾層,嵌入9包中華老字號碧螺牌桂花紅茶茶包,加入金秋時節(jié)的時令茶香,讓讀者邊閱讀、邊享受品茶的悠閑時光。
【關(guān)于點(diǎn)茶】
在宋時,茶會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于塵世喧囂中辟出一方雅趣天地。茶會之址,或在精雅庭院,翠竹掩映,繁花點(diǎn)綴,風(fēng)過處,似有幽幽茶香與花香纏綿;或于水榭之上,水波輕漾,倒映著天光云影,仿若茶與自然在此刻交融。茶席鋪設(shè)精致,茶器琳瑯滿目,皆為能工巧匠精心打造。蔡襄在《茶錄》中對茶器多有描述,在其《茶錄·器論·茶盞》中記載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币环讲钑娜搜攀考娭另硜?,茶會之上,無市井之嘈雜,唯有輕談淺笑?;蛘撛娫~之美,如茶之韻味悠長;或談書畫之妙,似茶之層次豐富。茶香裊裊中,仿若時間都為之停駐,眾人沉醉于這方茶韻之境。
一記紅是明前紅茶,和碧螺春在一棵茶樹上生長,同根同源,為蘇州西山名茶。該書收編著名蘇州作家關(guān)于一記紅的美文,配以茶箋、原創(chuàng)的國畫、書法等藝術(shù)作品,向茶友、茶文化愛好者及普通讀者介紹一記紅之特色。茶葉們“頻伸懶腰”,喜悅滿面,準(zhǔn)備閃亮“登場”。人們或坐或站,或唱或和,群相多姿。評彈俊男倩女撥琴弄弦,而茶藝師則在一旁精心調(diào)制茶水,纖手杯盞之間,一盅盅碧螺紅茶水被送到客人手中,香氣盈盈,余味深長。
【讀后感】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西山的文章,題目是《家在西山湖水間》。西山是我們經(jīng)常會去走走看看的地方,就像是自己的老家、故鄉(xiāng)。也曾經(jīng)幾次在早春的日子里,去西山看茶農(nóng)采茶,茶農(nóng)四散在茶樹中,點(diǎn)綴出許多色彩。我曾經(jīng)用過一個比喻,如果說東山是美麗大方的姐姐,那么與她隔水相峙,遙遙相望的西山,更像是一個深藏閨中的妹妹。而如今,這個深藏閨中的妹妹,也已經(jīng)出落得和姐姐一樣大方。在西山的某一個安靜而又精彩的角落,衙甪里村和它的“一記紅”,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正在走出家門,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陽羨茶自唐以來,名聞遐邇,更為歷代文人雅士所喜愛。他們細(xì)品香茗,情為所動,寫下了無數(shù)題詠佳作。《古詩詠陽羨茶》以詠茶詩為主,兼及少量金沙泉、卓錫泉、玉女泉和紫砂壺的詩篇,展示了宜興“名茶、山泉、茶具”的歷史風(fēng)貌,充分印證蘇東坡“飲茶三絕”的贊譽(yù)。本書按照唐、宋、元、明、清及詩人的生卒年份,廣泛收錄從唐代至清代詠陽羨茶的詩歌,有珍貴的史料與深厚的內(nèi)涵,并配以宜興書法家協(xié)會和紫砂名人、外地書法家和社會名流書寫的墨寶,充滿詩情畫意。
【點(diǎn)評】
陽羨茶在唐代很牛,因?yàn)樗腔噬铣缘呢暡?。唐代詩人盧仝在品嘗陽羨茶后,就發(fā)出感慨:“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标柫w茶,從歷史深處走來,茶香醉人。此書的出版意義深遠(yuǎn),不僅包含宜興的一些茶文化的詩詞,也有一些宜興書法家以及國內(nèi)的書法家和陶藝家的參與,整個作品非常整齊,具有一定的高度。從唐代詩人李嘉祐的《送陸士倫宰義興》起,到清末大臣端方七言絕句《題跋》止,190首古代文人學(xué)士詠陽羨茶、泉、壺的詩作傾情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