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也是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以“四史”教育賦能思政課教學,要科學把握“四史”教育之間的內在邏輯、“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的邏輯關系,提高“四史”教育與各門思政課教學的聯(lián)動性,正確處理形式與內容、歷史與現(xiàn)實、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守正創(chuàng)新地推動高職思政課內涵式發(fā)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四史”教育|思政課教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深刻闡述“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和戰(zhàn)略要求,為高職院校“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八氖贰笔歉咝K颊n教學的鮮活資源,促進其與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對于守正創(chuàng)新推動高職思政課的內涵式發(fā)展、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如何以“四史”教育賦能思政課的內涵式發(fā)展,是高校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課題。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應然邏輯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的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不斷開創(chuàng)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yǎng)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薄八氖贰苯逃谌胨颊n教學是守正創(chuàng)新推動思政課的內涵式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厚植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增強大學生使命擔當意識的重要途徑。
(一)守正創(chuàng)新推動思政課的內涵式發(fā)展
“四史”教育是一座源源不斷的“富礦”,既有在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偉大成就、寶貴經驗和深刻教訓,又有蘊含在歷史現(xiàn)象中的歷史規(guī)律、人生哲理、精神智慧,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能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歷史厚度和理論深度,實現(xiàn)政治性與理論性、思想性與教育性的有機統(tǒng)一,推動思政課教學的內涵式發(fā)展?!八氖贰苯逃莿?chuàng)新解決思政課教學問題的“活鑰匙”。在思政課教學中,以“四史”教育直面兩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學生成長,以鮮活的歷史事實、偉大的歷史成績、嚴密的理論邏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科學把握“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積極消解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及精致利已主義等錯誤思想的不良侵襲,有效消除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共產主義渺茫論、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不良影響,使思政課教學脫離抽象晦澀而鮮活立體,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守正創(chuàng)新推動思政課的教學內涵式發(fā)展。
(二)鑄就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新時代青年正處于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的“拔節(jié)孕穗期”,在思政課教學中以“四史”教育喚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力量和精神價值轉化為行動力量,自覺成長為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踐行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在思政課教學中以“四史”教育激發(fā)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厚植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引領大學生自覺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歷史是教育青年學生的最好教科書,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勇抗爭、頑強拼搏,在一次次挫折與失敗中力挽狂瀾,在思政課教學中“四史”教育引領大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前進與曲折、成功與失敗,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意識,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立場、堅守初心、肩負使命;偉大的歷史孕育偉大的精神,中國共產黨在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在思政課教學中以“四史”教育潛移默化浸染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大學生的情感意志,引導大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化為精神力量,積極參與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實然邏輯
近年來,高職院校在探索以“四史”教育賦能思政課教學改革中,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了思政課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推動了思政課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但仍存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一)教師“教”的能力不足
表現(xiàn)為:高職思政課教師隊伍存在部分教師教學經驗不足,沒有較好吃透教材、理解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不足,部分教師自身“四史”知識儲備不足,不能較好把握“四史”教育之間邏輯的關系、“四史”教育與各門思政課教學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思政課教學層級遞進旋螺上升的邏輯,影響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效度。其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不足,部分高職思政課教師對“四史”教育資源整合能力、選擇融合“四史”教育內容的能力有所欠缺,運用“四史”教育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形式、開展體驗式、沉浸式教學的教學設計能力有待提升。
(二)學生“學”的意愿不強
表現(xiàn)為:學習無用,部分學生認為“四史”教育內容老舊、枯燥,遠離生活學習,沒有太多用處,部分學生沒有主動參與學習的意愿,尤其是有一定深度的理論學習,其主動學習意愿更低;學習無趣,目前許多高職思政課教學仍采取傳統(tǒng)的你說我聽的授課方式,整體教學互動環(huán)節(jié)設計不足,學生參與教學程度較低、意愿不足,課堂上部分學生存在“不聽、不看、不說、不寫、不想”狀態(tài);還存在部分學生沉溺于大數(shù)據(jù)推送的低俗、庸俗、惡搞的無鹽信息繭房中,影響了學生的認知與思考空間,干擾部分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選擇,影響學生的學習意愿。
(三)兩者“熔”的程度不足
即“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融而不深:首先,“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不夠,高職不同思政課對“四史”教育均有涉及,但融入的“四史”教育以碎片化方式呈現(xiàn),理論深度和歷史厚度不夠,不同思政課融入的“四史”教育的關聯(lián)性、連貫性不強;其次,“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目標性不強,在教學中存在形式為主內容為輔的傾向,使教學流于形式,形式脫離內容、偏離目標,同質化問題突出;最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針對性不強,部分教師缺乏對中高職思政課一體化規(guī)律的認知,學情分析不足,實際教學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和行為差異考慮不足。
(四)資源“挖”的深度不夠
表現(xiàn)為:首先,高職缺乏挖掘“四史”教育資源的頂層設計,教師根據(jù)授課內容自由選擇素材,導致優(yōu)化整合的教學內容比較隨意松散,部分教師對整合運用的素材把握不足,對素材的內涵理解不足,對不同素材的邏輯性、系統(tǒng)性、連貫性把握不夠,課堂教學對歷史規(guī)律的引導效果大打折扣,弱化課堂教學的實效。其次,高職“四史”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整合程度不夠,圖文、音象等素材的運用流于表面,內涵表達不夠,校外紅色教育基地等“四史”教育資源因時空隔閡致使利用程度較低,校內的職教實驗實訓場所等與思政課教學有一定耦合性的場所場域沒有充分挖掘利用;最后,高職“四史”教學資源的信息化、智能化、數(shù)字化開發(fā)應用滯后,由于缺乏資金技術場地等支持,高職思政課的“四史”教育資源數(shù)字庫、虛擬數(shù)字場館等數(shù)字化開發(fā)和利用程度低。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邏輯
有效解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需要科學把握“四史”教育之間的內在邏輯、“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的邏輯關系、增強“四史”教育與各門思政課教學的聯(lián)動性,科學把握中高職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實現(xiàn)“四史”教育有效賦能思政課教學。
(一)理清“四史”教育間的內在邏輯
科學梳理“四史”教育的內在邏輯是“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的前提條件。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分別突出復興、發(fā)展、創(chuàng)新、信仰的主題[1],再現(xiàn)黨領導人民進行民族復興的偉大奮斗歷程;“四史”教育是相互獨立,每一史都突出的特定主題,又有著本質的必然聯(lián)系,彼此之間相輔相成,四段歷史并非接續(xù)發(fā)展,其在時間和內容上有很多交叉重復的,是大時間段與小時間段包含交錯的恢弘歷史,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突出民族復興的主題。因此,要從“四史”教育的邏輯關系出發(fā),把握“四史”教育以民族復興為主線,以人民發(fā)展為本質,又要明確不同“四史”教育的特點及邏輯結構,在教學模塊制定系統(tǒng)明確的“四史”教育融入內容與計劃,從不同側重點把握融入的重點內容,幫助思政課教師充分發(fā)揮“四史”教育的育人價值。
(二)科學把握不同思政課間的邏輯關系
不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彼此獨立又相輔相成,從不同維度突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辯證運用與發(fā)展,都致力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思想道德與法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引導學生爭做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幫助大學生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必然和現(xiàn)實可能,進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以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為主線,幫助大學生系統(tǒng)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和科學體系,引導學生堅定信念跟黨走,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建設。因此,必須綜合考慮不同思政課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特質,突出教學重點,增強融入目標的差異性、內容的針對性、手段的多樣性,實現(xiàn)不同思政課在融入“四史”教育上彼此協(xié)調統(tǒng)一。
(三)科學把握“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的關系
“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天然耦合、有機統(tǒng)一[2]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內在依據(jù),二者既是手段與目標又是內容與形式關系。首先,“四史”教育是思政課教學的歷史依據(jù)和價值展現(xiàn),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指出新方向,“四史”教育不僅可以豐富思政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親切感,又可以運用“四史”教育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模式,推動思政課教學變革。其次,思政課教學是實現(xiàn)“四史”教育價值的途徑,在設計中找準與思政課教學目標契合點,挖掘“四史”蘊含的民族精神,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剖析歷史,引領學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實現(xiàn)“四史”教育價值。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啟迪學生把握理論背后的思想,思想之中的戰(zhàn)略及戰(zhàn)略中蘊含的智慧,得到思想的啟迪、戰(zhàn)略的啟蒙、智慧的啟示。
(四)科學把握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規(guī)律
把握大中小職思政課一體化規(guī)律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育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高職院校思政課內涵式發(fā)展的要求。按照職教學生實際進行因材施教、依據(jù)不同階段思政課教學要求進行分階精準施教,是“四史”教育有效賦能思政課的要求?!八氖贰苯逃谌胨颊n教學必須要科學把握中高職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做好層次與學段銜接,按照層級遞進、螺旋上升的邏輯思維開展思政課教學,推進不同學段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平衡。具體來說,從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規(guī)律要求出發(fā),綜合考慮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的遞進銜接;要考慮校內外、課內外和線上下的橫向貫通[3],強調不同學段中思政課教學的渠道與手段的同向同行,使“四史”教育賦能不同階段的思政課教學發(fā)揮最大育人效能。
四、“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正確處理形式與內容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4]。推動“四史”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課教學,要正確處理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既講清楚歷史發(fā)展脈絡又講透徹理論,在了解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基礎上科學把握歷史主流、主線和本質,講清楚歷史邏輯、現(xiàn)實邏輯;同時,綜合運用歷史敘事法、案例分析法等多樣化教學手段,以“四史”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來講透徹其蘊含的道理、哲理,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運用廣西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黃日葵的故事、紅七軍北上長征的故事等講透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引導廣大學生從歷史深度、現(xiàn)實維度、理論高度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
(二)正確處理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系
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相統(tǒng)一是推動“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的有機地融合的原則要求,綜合運用歷史思維進行歷史敘述與事實剖析,引導學生著眼于大者、著眼于主流掌握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引導學生在具體歷史條件下把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并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正確面對歷史進程中出現(xiàn)的失誤和曲折及經驗教訓,科學回應學生在理論、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的疑惑;此外,綜合運用史論結合的方法有效貫通歷史與現(xiàn)實、未來和理論與歷史、現(xiàn)實的關系,充分挖掘“四史”教育蘊含的時代價值和智慧經驗,激發(fā)學生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動力,使思政課教學更深入人心。
(三)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以“四史”教育貫通思政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首先,要以“四史”教育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手段和模式,課前借助網(wǎng)絡平臺,組織學生開展調查研究活動,課中綜合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互動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課后開展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學習活動。如在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第十二章以“從綠色制造看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為主題,課前組織學生深入博物館和企業(yè)開展實地調研;課中以“鋼鐵企業(yè)的綠色轉型、工業(yè)城市的綠色轉身、工程機械的綠色智造”為主題開展研討學習,課后聯(lián)動專業(yè)教師組織學生設計研發(fā)綠色校園智能產品等,貫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時,教師充分利用本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博物館、紀念館等開展系列研學活動,還要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實習場域等職教特色資源,創(chuàng)新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在理論與實踐教學平衡中推動思政課教學的內涵式發(fā)展。
五、“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加強整體設計,增強以“四史”教育賦能思政課教學的效能
首先,系統(tǒng)梳理思政課教學與“四史”教育相關的素材信息,開發(fā)篩選整合優(yōu)化“四史”教育資源,并合理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使“四史”教育蘊含的理論精髓、精神實質貫穿教學全過程。其次,高職院校充分發(fā)揮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潛力,利用地方“四史”教育資源,編寫符合教學使用的教學參考輔導用書和適合閱讀的大學生讀本,既豐富思政課教學素材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地氣,又能為學生深入地學習“四史”提供機會;最后,高職院校搭建“四史”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組織開展集體備課、主題式研討,根據(jù)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確立思政課的教學要點,防止交叉重復,形成有機整體,匯編參考資料,讓“四史”教育在思政課教學中既有側重又是連貫一致,增強“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聯(lián)動性。
(二)轉變教學理念,推進以“四史”教育賦能思政課教學的改革
提升“四史”教育賦能思政課教學效能,首先,轉變學生身份,改變學生學習態(tài)度,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綜合開展以生為本的探究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增強學習驅動力,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主動學、善于學、有效學。其次,要綜合運用數(shù)字技術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如開展學習與“四史”教育有關的網(wǎng)絡游戲,運用學習平臺強化學生練習量和練習難度,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增強學生學習的獲得感;最后,科學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前運用信息化手段利用線上資源將課程知識翻轉教學,學生自學并研討,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性認知,課中通過小組討論、模擬情境、同伴教學等開展深度有趣的教學,用翔實的數(shù)據(jù)、真實的故事、偉大的成就引領學生積極探究“四史”演進的歷史邏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素質能力,課后通過小組互評的方式進行知識與技能的內化,并聯(lián)合輔導員、專業(yè)教師、企業(yè)專家開展協(xié)同育人,在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的場域踐行效果檢測。
(三)提升教師能力,增進以“四史”教育賦能思政課教師的發(fā)展
推動思政課教學與“四史”教育協(xié)調融通,思政課教師要具備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豐厚的史學知識、扎實的教學基本功。首先,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育人能力,開展系列教育培訓、學習研修活動,增強思政課教師對“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價值認識,增強其運用“四史”教育開展思政課教學的自覺。其次,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科研能力,搭建學習交流平臺、健全完善激勵機制,引導教師加強學術研究,科學把握“四史”教育之間、“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同階段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增強教師對“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駕馭能力,提升教師開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水平。最后,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構建不同層級的思政課教師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不同層級的交流學習研討機制,組織教師參與不同層級的教學比賽,以此促進思政課教師教學成長與能力提升。
(四)豐富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以“四史”教育賦能思政課教學的模式
首先,綜合運用學生喜愛的教學形式,通過圖片、視頻等分享“四史”歷史人物故事,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采取主題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研究性學習等,轉換話語方式,運用生動鮮活話語[5],以傳遞歷史知識、澄清思想誤區(qū)、養(yǎng)成理性認知,運用虛擬技術實現(xiàn)平面形象立體化、抽象理論具體化、靜態(tài)圖景景觀化等,增強學生的情景體驗,以真實立體的歷史案例闡述歷史事實,啟發(fā)學生把握歷史規(guī)律,科學客觀看待歷史與現(xiàn)實、群體與個體的關系;開展問題鏈式的教學,激發(fā)學生對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的求知欲,使其在“四史”教育深刻回答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中引發(fā)思想變化和行為養(yǎng)成;拓寬以“四史”教育為載體的實踐教學形式,組織學生深入紀念館、博物館等開展紅色研學,引領學生真實領悟黨的歷史傳統(tǒng)及人民英雄的深厚家國情懷和豐富的民族精神。
五、結語
編寫輔助教材、教學團隊建設、優(yōu)化考核評價機制,探索形成具有職教特點和地方特色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利用新媒體技術開發(fā)系列微短劇、微視頻等占領網(wǎng)絡輿情陣地,推進“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常態(tài)化研究,是增強“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課題。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王炳林,劉奎.關于“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1(08):101.
[2]馮霞,劉進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維審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2):119.
[3]丘小維.廣西中高職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2(1):80.
[4]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
[5]李寒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邏輯理路[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22(04):115.
【基金項目:2021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四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LSZ074);柳州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3年度職業(yè)教育課題“職教本科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ZJC007);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2023年校級科研一般課題“職教本科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模式創(chuàng)新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SB20)】
(作者簡介:丘小維,柳州職業(yè)技術大學,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歐勇芬,柳州職業(yè)技術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