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輿情事件頻發(fā),探究通過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時應對公共輿論事件的有效路徑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價值、動力價值、完善價值出發(fā),對輿情事件中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價值分析,這不僅是對教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也是對高等教育使命的拓展。針對公共輿論事件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內容與形式單一、與社會協(xié)調機制不健全、工作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主體、建立機制等方面提出對策分析,切實提升應對公共事件的成效。
【關鍵詞】公共輿論事件|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來,公共輿論事件頻發(fā),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這些事件不僅對國家的發(fā)展進程造成阻礙,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產(chǎn)生不良影響。在這樣的現(xiàn)實背景下,公共輿論事件對高校生群體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高校作為人員分布集中的高密度空間、青年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更需要強化應急管理能力,完善應急管理體系,以有效防范風險、規(guī)避危機并化解挑戰(zhàn)。盡管學界對公共輿論事件的解決策略給予了高度關注,但在分析公共事件中高校生群體的行為反應以及如何在輿情事件中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等方面的探索仍顯不足。因此,本文旨在以高校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公共輿論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價值和作用,并從多方面提出具體的對策和路徑,以推動高校在公共輿論事件中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
一、公共輿論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入公共事件的價值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價值”
由清華大學公共行政學院薛瀾主持的“危機應對:轉型時期中國的挑戰(zhàn)”課題,聚焦于中國轉型期的危機管理問題,尤其是其應對機制的建設和完善。該系統(tǒng)由預警管理、評估管理、控制管理、交流管理四個部分組成在高校環(huán)境中,學生是至關重要的主體。因此,預警管理的核心任務在于以學生為本,密切關注如何降低學生可能遭受的不必要傷害,并有效預防公共輿論事件的發(fā)生,確保學生的身心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抑制突發(fā)事件發(fā)生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1]。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可以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自身的危機意識,學會預防和應對突發(fā)事件。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預警能力,使他們能夠在面對輿情事件時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應?!胺阑加谖慈弧钡睦砟钤诟咝K枷胝谓逃杏葹殛P鍵,這意味著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日常思想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潛在問題,還要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公共輿論事件時能夠自我防范和自我保護[2]。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價值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進程中,培養(yǎng)危機意識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項內容。當學生們深刻認識到自身所面臨的危機時,他們會更加專注于自我提升,積極投身于新知識的汲取與實踐,致力于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深刻的危機感,可以轉化為一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不斷鞭策他們砥礪前行,追求卓越。在當前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高校學生亟須通過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來強化自身的心理素質,提升應對各類復雜挑戰(zhàn)的能力。作為教育者,我們應當充分把握這一重要時機,積極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正視自身的價值所在,充分發(fā)掘并發(fā)揮自身的潛能,為社會的繁榮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價值
在當代社會,教育不僅僅是知識傳遞的單一過程,更著重于人格塑造與責任感培養(yǎng)。一個具備強烈危機意識、堅定意志和責任感的人,在面對挑戰(zhàn)與困難時,能夠保持冷靜積極的心態(tài),從而高效解決問題,實現(xiàn)自我價值提升。在教育實踐中,教育工作者需重點關注青年一代危機感知與逆境應對能力的培育。因此,教育者應充分利用危機這一特殊情境,引導學生從中汲取經(jīng)驗,將壓力轉化為前進動力,培養(yǎng)他們堅定的意志力和勇氣。同時,教育者還須重視學生生命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認識到每個生命都是寶貴的,他們應肩負起對自己生活的責任,以及對社會進步的責任。如此,他們在面臨危機時,方能保持冷靜與堅定,勇敢地擔負起自身責任,為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作出貢獻。
二、公共輿論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一)公共輿論事件中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單一
首先,課堂內容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針對公共輿論事件的及時回應上尚顯不足。盡管形勢與政策、公共關系等必修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已涵蓋對典型公共事件案例的展示,但現(xiàn)行教材中案例的更新速度未能與時代發(fā)展保持同步,導致教學內容滯后于現(xiàn)實。此外,關于公共輿論事件的基本知識普及尚顯不足,對我國應急預案體系的闡述、急救技能的提升以及危機意識的培養(yǎng)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其次,鑒于網(wǎng)絡技術與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高校生能夠接觸到各類信息。然而,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尤其是針對公共輿論事件的教學實踐,仍存在著教學方式較為單一的問題。單純的理論講授方式,難以有效增進高校生對公共事件的知識理解及能力提升。形式化的單向理論灌輸方式,在提升高校生自身素質和綜合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通過直接傳授理論知識,有助于在公共輿論事件背景下幫助高校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但此種教學方式往往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缺乏主動思考與探討的機會。這不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而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公共輿論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協(xié)調機制不健全
1.信息共享與溝通不暢
在公共事件中,信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高校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單元,在應對重大輿情事件時,信息的共享與溝通顯得尤為關鍵。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由于各種原因,高校與社會之間的信息共享與溝通往往存在不暢的問題。
2.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需求脫節(jié)
在應對公共事件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擔負著對高校生思想行為的引導和維護校園穩(wěn)定的重任。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缺乏與社會的協(xié)調機制,使得其在實踐中往往無法適應應急需要,存在著一定的脫節(jié)。一方面,教育內容脫離現(xiàn)實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常常只限于理論教育和道德教育,并沒有根據(jù)突發(fā)公共事件的特征作出相應的調整,致使在處理危機的時候很難適應學生的實際需要。另外,在教育方法上,還存在著脫離現(xiàn)實需要的現(xiàn)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停留在課堂教學、講座等形式上,缺少針對性、實踐性,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不能達到應有的作用。
(三)公共輿論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體系不完善
在輿情事件發(fā)生的事前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體系暴露出關鍵性的準備工作不足。如,缺乏有效的危機預警機制、應急培訓的不足等,導致學生在面對公共事件時缺乏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無法做出適當?shù)姆磻?。在事中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體系暴露出多重不足。如,信息溝通不暢、心理干預的不足等。在公共事件的事后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體系也面臨著眾多挑戰(zhàn)和不足。如,缺乏充分的經(jīng)驗總結、重建與提升的不力等。
三、公共輿論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路徑
(一)豐富和完善應對公共輿論事件的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為了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前瞻性和相關性,必須深入探討重大輿情事件對教育內容的影響,提煉出其中新的教育和時代特點,重視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以及生命意識[3],引導他們探索生命的深層意義,理解生命的責任和價值,讓他們珍視生命的每一刻。這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開拓了新的領域,更新了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塑造了新時代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象。
優(yōu)化高等教育策略,確保高校生思政教育的深度與實用性。在高校的教育體系中,應著重提升高校生應對社會挑戰(zhàn)的能力,實施多元化且富有趣味性的輿情事件教育訓練項目。將思政教育與專業(yè)課程緊密結合,融入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以此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使之更具實效。通過實施系統(tǒng)的“重大公共事件”主題實踐,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強化教育體驗。校園內應設立專門的宣傳平臺,如應急知識展示墻和櫥窗,實時更新對輿情事件的官方話語,這些熱點議題能引發(fā)學生的關注。組織模擬實戰(zhàn)演練,定期進行針對性的重大公共事件應急演練,讓學生理解自身在危機中的角色和責任,熟知應急響應流程,熟悉各種突發(fā)情況下的應對策略,從而縮短反應時間,增強應對危機的靈活性和技能。這樣不僅提高了高校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提升了他們的應急處理能力[4]。
(二)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協(xié)調機制
1.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突發(fā)事件管理平臺建設
正如當代教育理論大師杜威所強調,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抽象的道德訓誡和美德灌輸[5]。如今,高校學生的生活模式不再拘泥于宿舍、食堂與教室的三點一線,外部環(huán)境的多元影響使其日益豐富。為了打破常規(guī),我們需要持續(xù)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以應對科研和學業(yè)壓力帶來的心理困擾。高校黨組織應當扮演積極的角色,將思想政治教育轉化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激發(fā)學生的夢想與追求,引領他們向著設定的目標邁進[6]。
2.注重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為確保高校在重大輿情事件中能夠切實有效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并使之與社會實際需求保持高度一致,高校應當采取一系列綜合而周密的措施。首先,高校需進一步強化針對性教育,緊密結合重大公共事件的特征與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研討會等多樣化形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科學應對輿情事件,確保教育措施精準對接學生的實際需求。其次,高校應加強與政府、企業(yè)、社區(qū)等社會各界的密切合作,共同推進思政教育工作,確保教育內容與社會的實際需求保持緊密銜接,從而有效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還需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系統(tǒng)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應對重大輿情事件的能力,確保教師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理解并應對公共事件,靈活調整教育策略,充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這些舉措的實施,高校將能夠更好地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為維護校園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作出積極而重要的貢獻。
(三)建立應對公共輿論事件的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
構建高校應急管理綜合機制,以應對重大輿情事件。公共輿論事件的應急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架構。高校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基礎性的、長期性的工作,而應對公共事件背景下的高校生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種必要的延伸,也是對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次綜合實踐和深入檢驗,需要在探究針對輿情事件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與辦法,真正構建基于公共事件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機制。通過不斷優(yōu)化預防機制、應對機制、反饋機制,讓公共事件的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一步深化。
四、結語
高校應急管理是高校應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統(tǒng)一協(xié)調,全面覆蓋,快速響應;要使高校在應對重大輿情事件時,有一個暢通的機制,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有序、科學地進行。關鍵在于設立信息回饋與預警系統(tǒng)、緊急應對機制以及輿論交流與監(jiān)控機制。必須高效利用尖端信息技術,以快速獲取精確信息,并立即制定相應對策。在遭遇公共事件時,高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迅速進入應急狀態(tài),并在人力資源、物資保障等方面提供及時支持。尤其需要加強對輿情的追蹤、分析、評估和引導工作,以確保在關鍵時期,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保持穩(wěn)定且高效地推進。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劉陽,張景波.突發(fā)公共事件下高校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審視與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22(09):79-82.
[2]陳曦.淺談高校突發(fā)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導[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03):35-37.
[3]周石其,周小紅,陳福嬌.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生突發(fā)事件中的應用探析[J].教育觀察,2022,11(10):64-67.
[4]韋地,李相萬.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引導作用研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02):150-153.
[5]付文佳.從全過程到全方位:突發(fā)公共事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21,19(02):87-90.
[6]康娜,安哲鋒,馬立民.突發(fā)公共事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難點與對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1(01):53-56.
【基金項目:2022年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公共突發(fā)事件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22SJSZ0157)】
【作者簡介:張圓,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張雨欣,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師范)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