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培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處于教育發(fā)展期的青少年而言更加重要。需要在學校以及社會的關注下,讓所有青少年能夠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對每個人的影響。培塑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采用更為積極主動的措施,讓青少年能夠充分體會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同樣需要采用與青少年的思維習慣以及群體認知更為一致的措施,幫助青少年加深理解以及認識。培塑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不僅需要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更加需要社會教育的積極參與。文章就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的時代價值,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的必要性及緊迫性,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路徑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代價值|青少年|教育路徑
中華民族是中國56個民族組成的有機整體,中華民族是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通過各個民族逐步影響、互相融合形成的概念。從歷史發(fā)展角度以及當下各個民族關系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都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有機整體,而并非機械組成的組合體,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不僅是國家發(fā)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組成中華民族的每個民族的需求。了解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深切理解中華民族的概念,形成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自覺意識,是每個中國人應當承擔的責任。根據(jù)黨和國家的要求,進行青少年教育時同樣需要積極培養(yǎng)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讓青少年能夠充分認識到國家和民族的概念,培養(yǎng)正確的民族觀。本文對新時期如何培養(yǎng)并且塑造青少年的民族觀進行了系統(tǒng)性分析。
一、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的時代價值
(一)有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熱愛祖國的情感
在中國的歷史背景下,民族情感與國家情感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統(tǒng)一關系,對民族的情感必然能夠轉化為對國家的情感。而讓青少年形成對國家的情感,需要社會尤其社會教育體系提供一定的助力,即青少年需要通過民族共同體教育正確認識國家以及民族之間的關系,并形成對國家更為深刻的情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培塑能夠從如下幾方面對青少年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青少年能夠認識到中華民族從未單獨特指中國的主體民族,一直以來中華民族始終是一種復合的概念,所有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青少年能夠通過歷史認識到民族統(tǒng)一對國家的影響,以及在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當中個人所受的影響,包括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對個人安全以及發(fā)展等方面的主要影響等。通過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塑,青少年的愛國熱情能夠得到更為充分地激發(fā)。
(二)有利于促進新時代青少年成長
青少年正處于成長的十字路口,這個階段青少年獨立思考的需求以及能力不斷提高,但對社會的認識以及理解依然相對較少,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青少年階段任何人的認識以及行為均可能出現(xiàn)較大的偏差,因此青少年階段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引導,讓青少年能夠主動堅持正確的發(fā)展道路。近現(xiàn)代中國發(fā)展過程中,“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已經(jīng)成為無數(shù)青少年規(guī)勸、鼓勵自己最有效的武器,堅持正確的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能夠讓青少年明確自身與社會的關系,對自己的未來發(fā)展形成更為明確的認知,進而讓青少年沿著正確的方向努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塑,能夠對青少年群體產(chǎn)生整體性影響,并通過青少年群體內部的彼此影響產(chǎn)生更為積極的作用,因此從促進青少年成長的角度出發(fā),新時期針對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包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相關內容。
(三)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共筑中國夢
“中國夢是人民幸福的夢,也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價值旨歸?!币恢币詠韲易非蟮摹爸袊鴫簟笔冀K是覆蓋每個中國人的共同追求,“中國夢”不僅與每個年齡群體的需求一致,同樣與每個民族的追求以及發(fā)展需要相統(tǒng)一,因此為促進“中國夢”的盡早實現(xiàn),必須讓所有的中國人均能夠清晰認識到國家以及民族統(tǒng)一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青少年群體社會參與度相對較低,難以通過真實的社會經(jīng)歷理解民族統(tǒng)一的價值,對青少年而言需要采用更為積極主動的教育,讓青少年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并以此為基礎明確“中國夢”的發(fā)展方向,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付出必要的努力。
二、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的必要性及緊迫性
(一)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的必要性
1.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需求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則是和諧社會的要求。民族和諧以及地區(qū)和諧都需要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基礎,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覆蓋所有社會群體,包括青少年群體。由于青少年群體社會經(jīng)驗較少,對社會的認識存在偏差,因此與其他群體相比青少年對教育引導的需求更高。社會必須通過學校與社會教育結合的形式,讓青少年能夠逐步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正確認識。
2.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是民族問題解決的必然需求
為解決民族發(fā)展問題國家針對不同民族的不同需求制定了不同的政策,部分民族由于發(fā)展歷史等原因能夠獲得政策的一定扶持,從國家以及民族發(fā)展需求的角度來看政府的偏向以及扶持存在必要性,但從全社會理解的角度來看,國家需要對社會進行更為積極的引導,讓包括青少年在內的社會群體能夠認識到民族共同發(fā)展對國家發(fā)展的必要性,并支持國家的民族政策。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yǎng),能夠減少民族矛盾,讓民族問題得到更為有效的解決。
(二)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的緊迫性
1.社會環(huán)境對青少年存在不利影響
歷史知識掌握較少、民族概念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認識不全的情況下,社會溝通環(huán)境的變化對青少年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在當前環(huán)境下,青少年能夠輕易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等渠道實現(xiàn)跨區(qū)域、跨民族的溝通,互聯(lián)網(wǎng)等平臺上非主流的極端言論對青少年的影響同樣更為顯著,甚至可能導致青少年的民族認識出現(xiàn)巨大的偏差。為幫助青少年及時塑造正確的民族觀念,從學校到社會各界必須幫助青少年全面了解民族關系,形成民族共同體的認識。
2.缺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環(huán)境
新中國成立前以及成立初期階段,各民族共同經(jīng)歷了對現(xiàn)代中國影響最為顯著的階段,并依靠民族之間的團隊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崛起,這個階段民族團隊對中國以及中華各民族均存在巨大的影響。而進入新時期后,當前的青少年并未真實經(jīng)歷這一階段,缺乏真切體驗中華民族共同體價值的環(huán)境,無法形成深刻地對民族共同體的了解,為在這種情況下讓青少年能夠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概念,更加需要通過積極的教育尤其社會層面的教育讓青少年形成正確的認識。
三、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路徑
(一)積極落實社會引導
幫助青少年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必須依靠整個社會的積極參與,建立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礎上的社會,才能讓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自然形成共同體的意識。社會對青少年的引導需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社會需要為青少年創(chuàng)造民族公平平等的社會環(huán)境,讓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均能夠在社會中獲得公平的待遇,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能夠讓在這一環(huán)境當中成長的青少年自然形成民族公平以及平等的概念。其次,所有民族相關事務均需要在共同體的基本認識下開展,與單純的教育相比,社會如何應對以及處理民族相關事務對青少年的影響更為深刻,因此為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中華民族認識,我國社會必須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礎上處理民族相關事務。最后,針對青少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教育必須深入社會各方面,不僅教育主管部門需要積極參與到青少年的教育當中,民族相關部門同樣需要積極參與到對青少年的教育當中,為青少年民族教育提供充分的支持。
(二)增加青少年“五個認同”教育
“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的“五個認同”是我國民族教育以及民族精神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也是青少年民族共同體相關教育的核心以及關鍵。從“五個認同”的要求來看,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對我黨的認同以及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存在深入的彼此聯(lián)系,進行青少年民族認同相關教育時,需要將民族認同與其他認同相結合,讓青少年更為深刻地理解民族認同的概念以及民族認同的影響。開展青少年“五個認同”教育時,需要充分借助我國近現(xiàn)代發(fā)展歷史,讓青少年從歷史中感知新中國、我黨以及民族統(tǒng)一在國家發(fā)展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我國近現(xiàn)代歷史擁有大量感人的故事,能夠對青少年形成影響并形成與青少年的共鳴。開展青少年民族共同體相關教育時,需要積極利用這些真實的歷史資料,讓青少年從歷史資料當中獲得更為真實的體驗以及感受。
(三)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提高青少年認同
中華民族共同體培塑,雖然是青少年教育當中必須包含的一部分,但這一教育不僅需要通過教育形式體現(xiàn),同樣需要更為豐富的活動作為支持,讓青少年能夠從各方面全面感受共同體的概念,并形成共識。在學校教育當中,學校需要積極開展各類演講、辯論等主題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當中主動了解中國的歷史,了解中華民族如何在逐步發(fā)展過程中成為有機的整體,實踐活動在提高學生積極性以及主動性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在家庭教育當中,青少年的家庭需要與青少年一同成長,一同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以及價值,家庭教育中青少年的父母以及其他承擔青少年教育責任的監(jiān)護人都需要積極參與到教育當中,讓青少年獲得更大的成長。在社會教育中,社會教育需要與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充分結合,且社會教育需要在國家的引導下形成更為完善的體系,讓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教育能夠不斷推進,達成更為積極的效果。
四、利用社會育人促進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
(一)建立完善社會育人體系
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教育難以快速發(fā)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社會教育體系一直并不健全,雖然近年來國家始終強調社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政府相關組織考核方面同樣加入了相關內容。但由于各級政府以及不同社會組織需要承擔的責任并不明確,因此社會教育的體系始終并不健全,社會教育始終存在過于零散的問題。完善社會教育體系,提高社會教育的作用,首先必須建立各級組織責任以及義務更為完善的社會育人體系,讓社會教育更為系統(tǒng)規(guī)范。
學校教育離不開社會,同時社會教育也離不開學校的支持,在青少年時期,青少年大部分規(guī)模較大的活動均需要由學校承擔組織責任。開展針對青少年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時,需要社會與學校開展更為積極的合作,在社會的支持下,由學校承擔組織責任,推進下鄉(xiāng)活動等更為深入的民族活動,讓青少年能夠從真實的實踐體驗當中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
(二)完善家庭教育服務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最初接受的教育,家長也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重要價值已經(jīng)得到了充分的重視,然而目前在家庭教育體系當中,家長在青少年學習以及性格養(yǎng)成方面需要承擔的責任已經(jīng)較為清晰,然而家長在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需要承擔的責任依然并不明確,甚至很多家長在這一方面同樣存在較大的欠缺。對家長而言,必須通過邊學習邊教育的形式,在不斷獲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概念以及知識的基礎上,對青少年進行引導,讓青少年能夠與家庭一同發(fā)展。為幫助家庭獲得更為順暢的共同發(fā)展的渠道,包括社區(qū)等各級組織需要積極開展針對家庭或僅針對家長的講座以及活動,為家長以及整個家庭提供更為穩(wěn)定地獲得相關人士的渠道。
(三)積極發(fā)揮社會組織作用
社會組織在培養(yǎng)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同樣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社會組織尤其高學歷志愿者組織不僅能夠通過進校園的形式協(xié)助學校開展各類活動,同樣能夠與博物館等各類機構以及政府機關合作,主動開展更為豐富的活動,并通過“上街”的形式讓青少年能夠積極參與到活動當中。
既往對青少年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教育時,常用的方法包括舉辦相關的主題活動,以青少年為主體開展演講活動,或開展博物館參觀等活動等,這些活動雖然能夠發(fā)揮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活動的類型較為單一且青少年的整體參與度較低,因此能夠達到的作用較為有限。進入新時期后,為滿足青少年教育的需求需要積極策劃開展與青少年愛好等更為契合的社會活動。如通過舞臺劇以及音樂劇等,能夠讓青少年了解更多與民族共同的歷史,并讓青少年在歷史了解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樂趣。除舞臺劇外,劇本殺、桌游等更加符合青少年認知習慣的活動同樣能夠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結合,幫助青少年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
五、結語
當前,對青少年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教育的主體依然是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對青少年的影響較為有限,而整個青少年時期社會以及家庭對青少年的影響更為突出,因此在積極利用學校教育的同時,進行青少年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時同樣必須積極利用社會的力量,讓社會以及社會組織在青少年民族意識培塑方面發(fā)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從社會角度出發(fā),培塑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社會不僅需要幫助青少年的家庭了解青少年培塑的必要性,讓家庭能夠實現(xiàn)更為積極地參與,同時應當積極利用社會組織,通過開展更為豐富的社會活動,滿足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塑的需求。構建有效的實踐路徑,更好地發(fā)揮學校教育在鑄牢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盧成觀,李文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根基、現(xiàn)實價值及路徑選擇[J].理論導刊,2020(3):51-58.
[2]郭錦鵬.新時代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1):8-15.
[3]趙坤,郭鳳志.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引領的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04-108.
[4]孔亭.試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2):33-40.
[5]胡平,高宇,薛金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路徑:個體發(fā)展的視角[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5):20-26.
(作者單位:棗莊學院健康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