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相機是武器、是鋼槍,拍攝的現場是前線、是戰(zhàn)場。
陽麗君(以下簡稱“陽”):你是一位資深的軍事攝影記者,在解放軍報社和解放軍畫報社工作多年,請簡要介紹一下你的從影經歷。
岱天榮(以下簡稱“岱”): 1978年3月,我應征入伍,來到北京軍區(qū)某裝甲部隊,成為了一名坦克兵。人生的機遇往往就在于機緣巧合。有一天,我在連隊更換了一塊黑板報,把連隊的好人好事編成順口溜、小故事,又從報紙上摘錄一些名言警句并配上插圖,黑板報受到來連隊檢查工作的副政委的好評。1980年年初,團里成立報道組, 副政委就推薦了我。在報道組工作一年后,我開始接觸攝影,白天拍攝,晚上沖洗,慢慢摸索攝影技術。不久后,我便在各類軍事報刊發(fā)表了近百幅照片。原北京軍區(qū)舉辦新聞骨干培訓班,我經考試被錄取,學習半年后回到部隊提干。就這樣,我作為一名坦克兵,沒有駕車馳騁、沖鋒陷陣,而走上了攝影記者的道路。
1984年7月,我正式調入解放軍畫報社任攝影記者?!督夥跑姰媹蟆肥菄鴥葰v史最悠久的畫報之一,其前身是《紅星畫報》和《晉察冀畫報》。1950年8月25日,原總政治部決定以隸屬于華北軍區(qū)的華北畫報社為基礎,從全軍抽調力量籌建解放軍畫報社。1950年10月,毛主席親筆為《解放軍畫報》題寫刊名。1951年2月,《解放軍畫報》正式創(chuàng)刊。80年代的解放軍畫報社,其成員從領導到部分編輯和記者都是從戰(zhàn)爭年代走過來的老同志。社長高帆、副社長柳成行以及記者孟昭瑞、胡寶玉等人都是中國攝影界的大家,而相對年輕一些的編輯和記者,在中國攝影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從他們的身上,我切身體會到軍事攝影記者的優(yōu)良傳統。作為軍事攝影記者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手中的相機是武器、是鋼槍,拍攝的現場是前線、是戰(zhàn)場。
我穿了40年軍裝,拿了38年相機,當了33年的攝影記者?;仡櫬殬I(yè)生涯,能夠在解放軍報社和解放軍畫報社長期從事軍事攝影記者的工作,我深感慶幸。我時常想,一個人能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與其自身的勤奮努力和不懈追求有關,更為重要的是與其周邊的環(huán)境和所處的平臺密不可分。在解放軍畫報社這個大熔爐里,在老前輩的提攜、指導和同志們的幫助下,我的政治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四十年來,國家和軍隊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我也從一名坦克兵成長為一名有著33年職業(yè)經歷的軍事攝影記者。回顧自己的軍事攝影道路,最令我感到光榮和無悔的是個人的成長始終沒有離開國家和軍隊發(fā)展建設的大舞臺與時代的主旋律。我把鏡頭伸進火熱的軍營,焦距對準部隊官兵,追蹤我軍發(fā)展建設的步伐,定格重大事件的精彩瞬間,盡力賦予鏡頭以軍事攝影獨有的風格。這不僅是軍事攝影的歷史傳承,更是軍事攝影記者光影寫軍史的歷史承擔。
陽:你在解放軍畫報社從事了哪些方面的攝影工作?
岱:解放軍畫報社的組織結構經歷了幾次調整。我剛進報社時,實行的是采編分開制,分為記者組和編輯組。后來,實行采編合一制,按題材分組,分為軍訓組、政工組以及軍外組等,其后又改為按地域劃分,每人負責一個軍區(qū)的報道工作,我先后在這些部門都工作過,拍攝的題材涉及方方面面。我在軍外組工作時,曾采訪過正在建設中的秦山核電廠和上海寶山鋼鐵總廠,見證并記錄了我國重工業(yè)向著現代化邁進的歷史時刻。我在軍訓組工作了12年,常年奔赴在各類演習場和訓練場,報道我軍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型發(fā)展,拍攝了大量軍事題材照片,留下了一大批珍貴的軍史圖片資料。1998年7月,40歲的我被任命為解放軍畫報社采訪通聯部主任,作為一個新聞單位的部門領導,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1999年下半年,經報社黨委批準,我組織策劃了“跨世紀中國周邊行”大型采訪活動?!督夥跑姰媹蟆芬悦科?頁的篇幅連載了30期,歷時兩年半完成。我還編輯出版了《跨世紀中國周邊行》大型畫冊,畫冊發(fā)行后,在軍內外受到一致好評。
陽:駱老師,你曾任解放軍畫報社總編室主任,和岱老師在解放軍畫報社共事幾十年,對他的作品和經歷應該十分熟悉。
駱飛(以下簡稱“駱”):我和岱天榮是戰(zhàn)友、同事,也是兄弟、伙伴。要準確理解、評價他的攝影,我認為至少以下三點要把握好。第一,氣勢。他是伴隨社會進步、見證時代發(fā)展的軍隊攝影家。他的照片常常給人以“氣吞萬里如虎”的磅礴氣勢,而這種“氣”,來自他對軍隊的深刻了解和熱愛,來自一個軍事攝影家的強烈責任感與使命感。正由于他不負眾望,守土有責,所以他的許多攝影作品準確鮮明地記錄了中國軍隊向機械化部隊,再向現代化部隊轉變的偉大進程。他拍攝的畫面散發(fā)出特別的威力,鼓舞人心,激勵斗志,為廣大官兵所喜愛。而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思想與攝影觀念也在隨著時代變化、進步。第二,魅力。岱天榮愛學習,肯鉆研,對攝影技術精益求精。但他深知,攝影的技術必須為內容服務,緊扣主題。軍事攝影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對軍隊的熟悉和對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把握。由于他能恰到好處地把攝影的十八般武藝用到主題的表達上,所以不少作品具有特殊的魅力。例如,他拍攝到炮彈出膛的瞬間,這不僅需要對部隊的方方面面爛熟于心,并對軍事訓練演習的整個過程有深刻的理解和預判,而且還需要足夠的經驗、特殊的敏感以及熟練的技巧。攝影創(chuàng)作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才能真正具備獨特魅力。第三,靈魂。優(yōu)秀的攝影家應該具備用攝影語言準確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即“追魂攝魄”。岱天榮拍攝的一張邊關于防哨所的照片曾深深打動我。他用長時間曝光拍攝了寂靜夜晚下的星軌和戰(zhàn)士拿著手電筒巡邏留下的光跡,此時無聲勝有聲,聲聲叩擊心弦。一個“星星伴我守邊防”的表達,將邊防戰(zhàn)士的奉獻犧牲精神、對邊防戰(zhàn)士的崇敬以及對邊防環(huán)境的理解凝結在一幅畫面中,攝影家透過夜空,找到并表現了不朽的靈魂。
岱:駱飛主任比我年長幾歲,是我一輩子的兄長和朋友。我們在一起工作了近30年,他是編輯,我是記者。我的很多采訪稿件都由他擔任編輯。我很敬重他的能力與才華,往往他的一個點撥,我便豁然開朗。他在編輯《星星伴我守邊防》這篇稿件時,替我寫了一段精彩的文字:“入夜,王辛昌遙望滿天星斗,就像面對老朋友默默交談,星星最懂得邊防軍人的酸甜,更懂得當代軍人的情感。他愿意陪伴戍邊的將士們迎來一個又一個金色的黎明?!边@段文字言短而意無窮,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我們也一起配合做過很多篇報道。曾一起采訪過一個患白血病的戰(zhàn)士在部隊首長和戰(zhàn)友們的關愛中積極生活的故事。我拍攝了這位戰(zhàn)士彈著吉他唱著《我的老班長》的場面,照片影調深沉,人物表情扣人心弦,配合駱老師寫的《男兒有淚》,圖文并茂,十分感人。我們后來一起到南京軍區(qū)拍了《今夜無眠》,還一起去過黑河、塔河和漠河,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惡劣環(huán)境里做采訪。每次與駱飛一起做采訪,我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受益匪淺。
陽:《星星伴我守邊防》這幅照片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
岱:1989年7月,我在新疆昭蘇邊防采訪過一位老團長,叫王辛昌,他為人敦厚,是蘭州軍區(qū)樹立老邊防典型的代表。從戰(zhàn)士到團長,他在這里一干就是26年。自打他當了兵,就沒在家陪爹娘過過一個春節(jié),父親病故也沒能趕回去,家里還有八十多歲的老母和智力不全的弟弟。王辛昌何嘗不思念他們,但作為邊防團長,他更知道肩上的責任重千鈞。360多公里的邊境轄區(qū),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他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典型人物的事跡越感人,我采訪的壓力就越大。我隨王團長一起跑邊境線,尋找報道的突破口。當我們來到波馬邊防連,已夜幕降臨。猛然間,一個木制的老哨樓在寒風的搖曳中咯咯作響,我頓時眼前一亮,這老哨樓不正是王團長的化身嗎?我摸黑支起了三腳架,以星空做背景,用瑪米亞RB67相機,設定T門進行長時間曝光。為了獲得合適的星軌長度,我設定光圈為F8,曝光時間為25分鐘,完成了《星星伴我守邊防》的拍攝,星空中的老哨樓成為這組人物專題的點睛之筆。這幅作品獲得第十六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銀牌獎,也是榮獲第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的作品之一。
不僅要滿足于構圖、用光的完美,更要注重圖片的內涵與意蘊,做到平靜中有漣漪,豐富中有嚼頭。
陽:你在軍事攝影記者的崗位上,多次立功受獎,請你談談軍功獎章背后的故事。
岱:1985年3月,組織派我到老山前線采訪。為了采訪一位榮立戰(zhàn)功的上海士兵,我翻過老山主峰,依靠云霧作掩護,冒雨穿過生死線,來到了三面環(huán)敵的某前沿陣地,和官兵們一起啃干糧,住貓耳洞,順利完成采訪任務。守衛(wèi)老山主峰的某團給報社發(fā)來電報,稱贊我是“離前沿陣地最近,和前線戰(zhàn)士最親”的記者,為此報社黨委為我立三等功。第二次是因199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舉行的國慶大閱兵。當時,總政有關部門給解放軍畫報社下達了兩項任務,一是全面報道國慶閱兵活動,二是編輯出版國慶閱兵大型畫冊。我時任解放軍畫報社的采訪通聯部主任,社里便將組織采訪和拍攝的任務交給了我。我一邊與各閱兵村協調,組織記者和特邀記者拍攝閱兵訓練的第一手資料,一邊加強與首都國慶閱兵籌備委新聞中心的聯系,積極爭取閱兵當天的采訪名額。由于我和我的同事們工作積極主動,圓滿完成了首都國慶閱兵活動的宣傳任務,首都國慶閱兵籌委會為我立三等功。第三次是因赴四川汶川地震災區(qū)采訪,我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
陽:你拍攝的關于98抗洪和汶川地震的照片十分經典,作品多次獲獎。
岱:在1998年7月,我國南方地區(qū)洪水泛濫,長江沿線情況緊急。長江九江4-5號閘口決堤,九江市處于危急之中,全國人民心懸于此。職業(yè)的敏感性促使我在第一時間趕到九江,在40度的高溫下與抗洪搶險的官兵們一起奮戰(zhàn),用相機記錄了勇士們封堵決口的全過程。8月12日臨近傍晚時分,決口封堵即將成功,我看見官兵們手拉手形成人墻用軀體阻攔洪水的感人場面,立刻舉起手中的相機,定格了這個永恒的瞬間。這幅作品以“眾志成城”命名,榮獲“98全軍抗洪搶險救災”攝影展覽一等獎。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地震,我正在廣州出差。接到采訪任務后,我立即前往災區(qū)。我先后去了綿竹、北川、映秀等重災區(qū)拍攝災情和救援情況。這次大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直接威脅綿陽市全體市民的安全,從中央領導到全國人民都在焦急等待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險情況。我當即決定,奔赴唐家山。當我和身背雷管、炸藥的武警官兵徒步到半山腰的時候,突然發(fā)現對面的山谷中,有一架紅顏色的大型直升機正在吊裝設備,我立即意識到,唐家山堰塞湖的搶險戰(zhàn)役由此打響,于是我掉頭下山,直赴綿陽機場。我和在這里執(zhí)行救災任務的濟南軍區(qū)某陸航團的張團長相識,向他說明情況后,我搭乘他駕駛的直升機,在第一時間抵達唐家山堰塞湖。水利部的總工程師劉寧向我介紹了險情,他說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有3億多立方米,如果決堤一半,沖下去的水頭有70米高,摧毀一棟20層的樓房,就像吹煙灰一樣,而綿陽市區(qū)的三層樓以下,大部分都要泡在水里。我作為唯一到達現場的攝影記者,及時將稿件傳回了報社,隔日《解放軍報》便以組照的形式刊發(fā)3張圖片,報道了唐家山堰塞湖搶險進展情況。
作為軍事攝影記者,既要有敬業(yè)精神和打沖鋒的勁頭,更要有冷靜分析的能力。當重大新聞事件發(fā)生時,一定要親臨現場,弄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及時把握事件發(fā)展變化的進程,并不斷尋找最牽動人心的關注點。抓住關注點,才有可能拍攝下整個事件的決定性瞬間。作為職業(yè)攝影人,在具體的拍攝過程中要調動一切條件,不留任何遺憾地完成拍攝,拍攝的作品既要有視覺沖擊力,又要有形象感染力。在長期的軍事攝影實踐中,我為此絞盡腦汁,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駱:他總能在重大事件的關鍵時刻在場,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方面這是因為他有軍人的氣質,他將每一次的攝影采訪都當作軍事行動,一絲不茍,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他人緣關系好,交友廣泛,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可以很快地進入事件發(fā)生的核心地區(qū),迅速了解情況,這對他的攝影報道工作的開展極為有利。
陽:你曾寫過一篇文章《捕捉畫面中跳動的靈魂》,該文標題是對你的攝影理念的凝練表達。
岱:《解放軍畫報》主要以專題攝影的形式進行宣傳報道。要求攝影記者不僅會拍,還要能寫,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提煉主題的能力。從業(yè)以來,我一直在尋求畫面中跳動的靈魂,這是我一生的探索和挑戰(zhàn)。我認為無論是做攝影專題,還是拍單幅照片,不僅要滿足于構圖、用光的完美,更要注重圖片的內涵與意蘊,做到平靜中有漣漪,豐富中有嚼頭。
有一年,我來到阿里地區(qū)的博林邊防連采訪,那里海拔高達4700米。連隊官兵向我推薦了他們的“功臣”—一頭黑牛,作為采訪對象,我一開始很是不解。隨著采訪的深入,我了解到連隊生活條件差,官兵們的生活用水都是由這頭牛馱上山的。有趣的是,黑牛馱水的時候,戰(zhàn)士只需在牛屁股上輕輕拍一下,它就會自覺往返,一干就是5年,官兵們對黑牛充滿敬意。他們說,將來黑牛老了,不在了,我們要像對待烈士一樣,把它葬在哨所旁的山崗上,立一塊碑,永久地紀念它。3年后,當我再次來到這里,連隊有了電,通了水,用不著黑牛了,但官兵還像過去一樣,好吃好喝地伺候黑牛。此情此景,讓我再也放不下這頭黑牛,以及官兵對黑牛的那份特殊情感。為此,我給連隊留下4個黑白膠卷,委托他們將來把黑牛的葬禮拍下來?!督夥跑姰媹蟆废群笠浴逗谂?zhàn)友》《黑牛戰(zhàn)友退休了》《黑牛的葬禮》刊發(fā)系列報道,我們戲稱為“黑牛三部曲”。
“黑牛三部曲”不僅記錄了邊防生活的變遷,也反映了當代軍人的情懷,黑牛就象征著軍人的忠誠和勤懇。這個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攝影不僅是對表面現象的簡單捕捉,更要發(fā)掘表象背后的深層含義,提煉出引人深思的主題,這就是“畫面中跳動的靈魂”,只有抓住靈魂,照片才能扣人心弦。
駱:黑牛的故事有三部曲,岱天榮的攝影也可以總結為“尋找靈魂的三部曲”。首先,堅守崗位,關注軍事變化,記錄軍隊發(fā)展進程。作為軍隊記者,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這種責任感使他在每次任務中都全力以赴,力求完美。其次,用精準的攝影語言講述軍隊故事。最后,捕捉畫面中跳動的靈魂,這是他在完成各項任務中對自己的高標準。
好的攝影作品要能夠喚起社會記憶,喚醒靈魂。
陽:你曾多次參與拍攝大閱兵,讓你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哪一次?
岱:我大約拍攝過五六次閱兵。在我采訪拍攝的多次大閱兵中,朱日河大閱兵較為特殊。朱日河大閱兵是沙場點兵,是我國軍隊轉型重塑的首次亮相。閱兵部隊從演習場直奔閱兵場,這在歷次閱兵中從來沒有過。它向全世界昭示,一個讓祖國和人民放心的打仗型軍隊正闊步向我們走來。每次閱兵都有明確的分工,我主要拍攝將軍們敬禮的畫面。這種任務看似簡單,實則要求攝影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應能力,以捕捉稍縱即逝的精彩瞬間。透過取景器,我看到領袖的神采、官兵的士氣和戰(zhàn)車的征塵。當作為大國利器的戰(zhàn)略導彈方隊通過檢閱臺,駛向草原深處時,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手在顫抖,我不停地按動快門,凝固著這一個個永恒的瞬間。
陽:你多次在西藏邊防采訪,曾遇險情。
岱:1991年5月,我隨總政首長到拉薩,報道慶祝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的慶典活動?;顒咏Y束后,我又應邀參加成都軍區(qū)邊境考察工作組。這次邊境考察,有三架直升機保障,航拍機會十分難得。按照計劃,直升機從拉薩場站起飛,先到林芝軍分區(qū),再到山南軍分區(qū),最后到日喀則軍分區(qū)的邊境開展一線考察。沿途,我拍攝了關于西藏邊防部隊建設情況的珍貴資料和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地的風光。6月16日16時許,我平時乘坐的那架直升機在聶拉木撞山,機上十余人全部遇難。
駱:軍事攝影的價值與危險并行,奔赴軍事第一現場需要有犧牲精神,軍事攝影離不開軍隊的付出與犧牲。我認為攝影是要分為兩極的,一極是純粹、極致的藝術,另一極是充分的紀實,而軍事攝影離開紀實是沒有價值的。天榮拍攝的關于98抗洪的照片,有人覺得照片的視覺效果很一般,但其價值不在于此,而在于照片記錄了一個特殊的歷史現場,具有實證意義。攝影的價值在某種程度上是跟整個社會、時代連在一起的。岱天榮拍攝的很多照片背后都有社會歷史背景作為支撐,每幅照片都牽扯了一串故事,定格了許多共同的記憶。照片就是鮮活、生動的歷史,翻看照片就是翻看一頁頁的歷史。我反對片面強調攝影的形式美感,不管什么題材、類型的照片,都將形式美感作為評判照片優(yōu)劣的首要標準,這是不對的。有些照片表面色彩光鮮,具有視覺感染力,但放在攝影史的進程中來看就無足輕重了,好的攝影作品要能夠喚起社會記憶,喚醒靈魂。
陽:你退而不休,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相機。
岱:2018年初,我脫下軍裝,正式退休。我雖然離開了軍事記者的崗位,但火熱的軍營生活,熟悉的官兵身影,總讓我魂牽夢繞。過去我把鏡頭伸進軍營,對準士兵,現在我將馬作為拍攝對象,把奔馳的駿馬當成沖鋒的士兵,同樣以“威勢壯、動感強、兵味足”的理念進行拍攝,力求用擬人化的思維去表達,在馬的身上找到與軍人一樣的威嚴,從而表現馬的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品格和精神。
駱:岱天榮攝影功底深厚,無論拍什么都能拍成。經過多年的軍事攝影實踐后,照相機跟他已經形成一體。對于從事攝影的人而言,做到“人機合一”是很困難的。讓照相機聽從大腦的指揮,下意識地捕捉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畫面,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照相機成為一種為表達自我思想服務的工具時,拍攝題材是什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拍什么都要達到自己心中的標準—“捕捉跳動的靈魂”。于是,他將馬當作士兵來拍,將馬跑起來的場景當成士兵沖鋒陷陣的場景來拍,他將地理風貌當作有感情的事物來拍,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山水當中,寄托在云卷云舒之中。正所謂“風有意,云有情”,讓觀者通過照片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靈魂上的共振,藝術的目的就達到了。
陽:謝謝!
作者簡介:
岱天榮,1958年4月生,山西運城鹽湖區(qū)人。解放軍報社高級記者,大校軍銜,曾獲四次解放軍攝影藝術獎,第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被中國文聯和中國攝影家協會表彰為“德藝雙馨”優(yōu)秀會員,擔任第22、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評委、第14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評委,當選第五屆、第九屆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三次榮立三等功。
實習編輯/邢樹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