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大思政課”概念的提出為中小學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度嫱七M“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善用社會大課堂來推進“大思政課”的建設。本文探討中小學社會大課堂建設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以期推進中小學社會大課堂的有效建設。
一、中小學社會大課堂建設的現(xiàn)狀分析
近年來,一些學校積極探索社會大課堂與教室小課堂、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有機結合,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通過實地調研和資料查閱,筆者發(fā)現(xiàn)當前許多學校的“大思政課”意識不足,社會大課堂的建設還需加強與完善。
1.社會大課堂的思政育人形式不夠豐富。
目前,很多學校對建設社會大課堂的動力和意識不足,大多是以勞動體驗、紅色研學、社會志愿服務等形式來推進“大思政課”背景下的社會大課堂建設。他們只是把社會實踐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補充,形式較為單一,學生無法在實踐中獲得“思政”體驗,容易出現(xiàn)“硬融入”“表面化”“形式化”等問題。很多學校主動對接各級各類實踐教學基地的意識不夠,開發(fā)現(xiàn)場教學專題、實踐教學的能力不足。雖然有一些學校已行動起來,但囿于實踐教育資源匱乏,無法滿足學校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這些都導致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時缺乏選擇性和針對性,難以獲得深入的實踐體驗。同時,在教育數(shù)字化的時代要求下,一線學校的思政課數(shù)字化建設還相對滯后,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還需要更科學系統(tǒng)地組織與管理,思政育人成效還有待提升。
2.社會大課堂建設的教師指導能力不足。
依筆者調查,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時缺乏足夠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導致活動效果不佳。此外,一些教師對于社會大課堂的認識不足,不懂得將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一線學校主要依靠校內的思政課教師來開展社會大課堂的建設,缺少高水平的思政課特聘教授、先進勞動模范等兼職教師,導致學校的社會大課堂的課程開發(fā)能力、實踐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水平、對外拓展資源等均受到明顯限制。
3.大中小學社會大課堂建設協(xié)同機制不夠健全。
目前,大中小學思政課程的內容建設仍處于點狀階段,課程資源、實踐平臺、課程體系等亟須進一步整合與完善。同時,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聯(lián)動及溝通渠道建設還未全面鋪開,不同學段教師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機制,大學思政課教師對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缺乏了解,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對大學思政課前沿理論成果知之甚少。調查顯示,思政課教師普遍認為“大思政課”背景下社會大課堂建設需要多重機制的保障,而目前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各界還未很好地參與到社會大課堂的建設中,實踐基地和教學資源仍有欠缺。
二、“大思政課”背景下中小學社會大課堂建設的思路
1.建立協(xié)同高效的社會大課堂管理機制。
“大思政課”背景下的中小學社會大課堂建設,要統(tǒng)籌各方資源,協(xié)調推進,建立科學系統(tǒng)的組織管理機制。一是,教育部門要與其他部門加強協(xié)調,對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恰當?shù)氖崂?,篩選出適合開展社會大課堂的機構與場所,精心設計一批社會大課堂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分批向社會、學校、學生等開展宣傳推介,拓寬社會大課堂影響面,為大思政落地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二是,探索社會大課堂多維、多元的構建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捎烧块T出面進行協(xié)調與組織,提升社會科學類資源建設的比重,如把市場、商店以及適合的政府部門納入到社會大課堂建設的資源中來,讓學生在參觀實踐中感受社會的真實面貌與發(fā)展情況。三是,以健全完善“大思政課”背景下社會大課堂的建設為考評重點,成立考核監(jiān)督工作組,強化對參與社會大課堂建設的相關部門的監(jiān)督與考核,督促相關部門推動“大思政課”背景下社會大課堂的教學實踐。
2.建設一體化的社會大課堂課程體系。
實現(xiàn)社會大課堂的有效建設,要遵照課程邏輯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打造一體化的課程體系。一是,建議政府部門統(tǒng)籌協(xié)調各方資源,打造“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智庫”。學校可聯(lián)合智庫開展課題研究,結合各學段要求及區(qū)域特色資源,建設系統(tǒng)、規(guī)范的思政課程,編寫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的教學指導與評價指南。二是,加強與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合作,積極探索把黨的理論成果準確融入中小學思政課程的有效路徑和舉措,將正在發(fā)生的鮮活時代故事、正在進行的偉大時代變革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新推出富有特色的思政品牌課程。三是,推動社會大課堂“一校一品”創(chuàng)新實踐,組織區(qū)域中小學探索“社會大課堂·精品課程”建設,形成一批可復制的案例經(jīng)驗,加強宣傳,爭取向其他區(qū)域推廣。
3.搭建匯聚資源的社會大課堂實踐平臺。
(1)豐富實踐教育資源,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學校應積極與社區(qū)、企業(yè)、公益組織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發(fā)實踐教育資源。通過合作共建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具有針對性的實踐機會。學校要與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加強教學研究和教育資源開發(fā),開發(fā)現(xiàn)場教學專題,開展實踐教學。要完善校外基地的德育實踐功能,持續(xù)開展好德育研學活動,讓學生領略祖國的美麗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實現(xiàn)在社會大課堂得到思政教育的目標。要深挖實踐基地的特色優(yōu)勢,引導實踐基地有效對接學校思政教育的具體需求,持續(xù)推進社會生活、農耕實踐、生命安全、自然美育、科學體驗等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形成校外實踐教學的教育品牌。
(2)挖掘校內實踐資源。一是,學??沙闪ⅰ八颊n一體化教學研究中心”、思政課名師工作室等,扎實開展基于日常學科研修的師資培訓;與高校合作推進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研討,推動研究成果的培育與推廣;擴大與高校合作的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研究團隊規(guī)模,聯(lián)合推進思政課實踐計劃,探索活動育人、實踐育人、體驗育人的思政課育人模式。二是,探索基于情境探究、問題導向、主體參與等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三是,大力推進備課一體化機制,幫助教師了解相似教育主題下不同學段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對自己所在學段的教學有更深的體悟。定期開展“思政課教師骨干培訓”,建立較為固定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交流學習機制。四是,學校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如圖書館、實驗室、體育場館等)來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同時,可鼓勵學生自主組織實踐活動,如學生社團、興趣小組等,以提高學生的活動參與度和實踐能力。
三、反思與展望
針對社會大課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有關各方還需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索。一是,未來思政教育應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為核心目標。通過加強思想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二是,未來思政教育應更加注重實踐教育導向,將實踐教育貫穿于思政教育的全過程。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認識國情、服務人民,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三是,思政教育應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要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濱東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
參考文獻
[1]孫秀玲, 郭倩倩. 論“大思政課”視域下 “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效銜接[J]. 教學與研究, 2023(09):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