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fā)后,應急語言服務這個概念開始越來越多地被大眾關注,成為了語言教育、安全教育和翻譯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發(fā)展領域。2022年《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點》提出,成立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團并加強建設。應用型院校應急語言服務人才是應急語言服務組織的重要生力軍。本文嘗試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探討應用型院校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yǎng)既滿足了國家的戰(zhàn)略需求,也滿足了應用型院校為地區(qū)發(fā)展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應用型院校;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3.046
1"應急語言服務概念及國內外研究現狀
應急語言是國家在突發(fā)的公共事件中所需要使用的語言,是一個國家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急語言服務是語言服務的一種,是在應急狀態(tài)下提供的語言服務。王立非將應急語言服務定義為“針對重大自然災害或公共危機事件的預防監(jiān)測、快速處置和恢復重建提供快速救援語言產品、語言技術或參與語言救援行動,包括中外語言、少數民族語言、方言、障礙人手語的急救翻譯、救災語言軟件研發(fā)、災情信息傳播、抗災語言資源管理、應急語言標準研制、急救語言培訓、語言治療與康復以及語言咨詢與危機干預等”。
國外十分重視語言應急管理的研究,其中包括抗災防災溝通、抗災防災語言技術和應急管理標準編制等方面。MORRIW(2013)指出在海嘯和槍擊事件中,僅使用英語會讓英語為非母語的學生產生誤解;BELL(2017)指出在颶風災害中,由于72.8%的當地居民母語不是英語,在預警時當地的翻譯機構無法提供語言服務,導致損失慘重;CADWELL(2015)采訪了日本大災難的幸存者,指出了翻譯在地震新聞廣播、政府災害應急響應程序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CADWELL(2016)提出了災害翻譯技術的使用;O’BRIEN(2018)提出了應急翻譯人才培訓和調查了日本、英國和美國國家層面所采取的災害應急翻譯舉措;O’BRIEN(2020)探討了語言技術如何應用到應急救災管理中,包括翻譯平臺、術語庫以及翻譯技術等。
2012年,《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2—2020年)》明確指出,要“建立國家語言應急服務和援助機制……推動社會建立應急和特定領域專業(yè)語言人才的招募儲備機制,提供突發(fā)條件下的語言應急服務”(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12)。但從國家語言能力近10年研究的梳理中可看出,目前專門針對國家語言能力的應急語言服務及研究非常匱乏,學界對關于應急語言能力的闡述常散見于基于語言戰(zhàn)略規(guī)劃、國家安全的國家語言能力研究中,與應急語言服務研究的緊急性和重要性不相匹配,體現了我國語言應急服務的防范意識不足。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及時的語言服務體系和應急語言響應機制不夠完善,我國突發(fā)公共事件中出現的各種語言問題尤為突出,需要加大國家語言能力的應急服務及其研究,維護我國國家安全與利益。
2011年,李宇明較早地提出應急語言服務的重要性和范圍,但是沒有引起學界足夠重視;2012年,戴紅亮主張?zhí)嵘嫦蛏贁得褡宓恼Z言服務水平;2016年,文秋芳將“應急能力”作為國家語言能力分項能力“管理能力”的評價指標之一,指“處理海內外突發(fā)事件的處置力”,但目前還沒有基于此理論框架對語言應急能力的研究;同年,張?zhí)靷セ趯γ绹請F實踐機制的評析,提出中國語言志愿者人才庫建設的重要性,尤其在突發(fā)事件中;2018年,徐琳、胡宗鋒探討了“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公共安全事件同樣急需外語能力,認為“語言(外語)能力及其語言資源的優(yōu)劣、多寡將直接影響‘一帶一路’沿線的非傳統安全及公共安全領域風險的可控程度”;2019年,張日培等學者提出突發(fā)事件語言應急的概念,是指“緊急事態(tài)下的語言服務,提升其能力是當下的國內外形勢以及發(fā)展語言文字事業(yè)等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建設突發(fā)事件語言應急的制度、組織、技術支撐、志愿服務等完整體系”;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fā)以來,應急語言服務引起了各界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王立非給出了應急語言服務的概念;探討了應急語言術語的英譯;從多角度探討了語言服務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蔡基剛探討了如何進行應急語言教學;李宇明、王莉寧、劉曉海分別研制了《疫情防控“簡明漢語”》《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和《疫情防控外語通》;2021年李成靜就全球語言服務產業(yè)的融合進行了研究;2022王克非提出“新文科語言學”的概念,聚焦開展應急語言研究等。
2"培養(yǎng)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培養(yǎng)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具有緊迫性。我國應急語言服務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尤其在新冠疫情暴發(fā)之后才引起全國的廣泛關注,對于應急語言服務的各方面研究依然有限,對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建設仍不完備,亟待各界關注。吉林省外語人才流失的現象明顯,因此,外語人才庫急需儲備應用型應急外語服務人才,應對吉林省出現的各種應急事件。
培養(yǎng)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具有方向性。培養(yǎng)應急語言服務人才是應國家之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急難險重突發(fā)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qū)域應急力量建設。《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20〕30號)提出:“加強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建立語言服務機制,建設國家語言志愿服務隊伍?!睒嫿☉闭Z言服務人才集聚高地也寫進了“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guī)劃。
培養(yǎng)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具有可行性。教育部鼓勵支持相關高校創(chuàng)新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推動北京外國語大學成立多語言服務中心,指導天津外國語大學成立應急外語服務人才培養(yǎng)基地、應急外語服務人才庫等,加大應急語言人才培養(yǎng)力度。2022年4月28日,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團在北京成立,由29家高校、企業(yè)、協會組織等聯合發(fā)起,是由志愿從事應急語言服務的相關機構和個人自愿組成的公益聯盟組織。同年該組織正式發(fā)布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團3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致力于探索在語言人才專業(yè)教育中融入應急語言服務相關內容,制定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yǎng)方案,綜合多學科和應急處置全流程知識,開展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建設。
3"應用型院校中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構建
立足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和地方需求,結合應用型院校致力于培養(yǎng)應用型外語人才的學校辦學特色,將應急語言服務植入外語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應用型應急語言服務人才,這部分人才也成為了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主體人群。
(1)首先,確定培養(yǎng)目標:英語口筆譯譯員在應急語言服務人才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英語口筆譯課程屬于《指南》中英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其教學目標旨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翻譯理論和方法進行英漢、漢英筆譯的能力和口頭翻譯的能力。因此,在應急語言服務視域下,翻譯課程的目標需要學生能夠運用口筆譯的基礎理論和策略技巧,了解應急語言的特點和在兩種語言中的差異,翻譯有一定難度的英漢語應急語料文本,獨立承擔應急翻譯任務。在口譯活動中學生應能夠根據應急場景和需要勝任和承擔口譯任務??傊瑧眯驮盒M庹Z專業(yè)的學生需要熟悉應急語言和語料,能夠完成應急語言服務口筆譯任務。
(2)建立相匹配的課程體系:應用型院校對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語言應用能力、多語種、應急語言相關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疏導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因此,外語專業(yè)課程進行如下調整。
①在現有語言教學中增加應急語言服務課程,讓學生了解應急語言服務的意義、范圍、內容、職業(yè)道德和一般操作規(guī)范等。在一般口筆譯翻譯課程內部的板塊化教學中,如文學、時政新聞、商務等加入應急板塊,如災害應急語言服務內容和日常應急語言服務內容,法律援助、交通事故、醫(yī)療等;根據應急服務內容特點,進行專題性研究以呈現系統性,如新冠肺炎應急語言服務翻譯模塊。
②非通用語種應急外語服務人才嚴重匱乏?!?020中國語言服務行業(yè)發(fā)展報告》指出非通用語種外語人才嚴重匱乏。因此,增設非通用語種的第二外語課程尤為必要。我校外國語學院除了英語專業(yè)外,還設有日語、俄語和朝鮮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可以輔以選修日語、俄語、朝鮮語第二外語拓展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英語+非通用語的雙語或多語的應急外語服務人才。
③增添應急跨文化交際和應急心理學課程。應急外語服務人才需要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和心理素質。應急語言服務中的跨文化,一方面,包含中西方文化差異,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均具有很大的差別;另一方面,也包括境內不同地區(qū)之間的語言文化差異。在進行應急語言服務活動中,心理安撫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快適應并解決多元文化可能帶來的沖突,減少交際偏差或誤解,滿足各方交流需求。
④翻譯及應急語言服務人員職業(yè)素質培訓。對于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yǎng),由于專業(yè)的特殊性,還應該特別注重培養(yǎng)其志愿服務精神,尤其是災難和應急事件發(fā)生時展現的無私奉獻精神,團隊協作,樂于迎難而上,主動服務社會和他人的精神。
⑤以應急語言和應急場景為素材選取教學內容或編寫相關應急語言服務特色教材。將應急語言服務寫進高校語言類教材,尤其關注提升學生的應急語言服務意識和使命擔當意識,讓學生將所學技能應用于社會服務。
⑥建立漢語和英語作為源語與目標語的應急語言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將建設應急語言服務漢英雙語語料庫,帶入到外語教學實踐中。在日常學習中,指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語料搜集、提取和加工等活動,以國內外權威期刊和官網為主要語料來源,將語料劃分為政策舉措、醫(yī)學專有名詞、日常防護、臨床表現、治療方案和社會生活等模塊。帶領學生進行語料庫的建設,既可以增加學生對應急語言的敏感度,也可以提高學生語言服務的意識。
(3)教學方法的改革:將線上的自主學習和線下的實景教學有機結合,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超星線上教學平臺,整合數字教學資源。課前通過線上平臺,發(fā)布線上學習資料,包括自錄課、相關慕課、課件、推薦教材、新聞會議的音頻和視頻等等。盡量形式多樣化,重點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應急語言相關知識有基本的理解,對國內和國際資訊熟知;其次線上布置相關任務。以翻譯課程為例,線上給學生發(fā)布以應急領域主題為主的中英文文本,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完成相關內容的英漢互譯。親身經歷過疫情肆虐,學生對于此類文本的翻譯會更加積極主動。讓學生在討論區(qū)提出疑問和難點,旨在鼓勵學生有效學習和培養(yǎng)思辨能力。課上學生們可以以譯文展示的方式分享研討以及案例分析,實現互動式、研討式教學,一方面引導學生強化翻譯原理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樹立作為一名中國譯者的責任感和愛國情懷。另外,作為翻譯課程的課外延展教學,建立學生翻譯工作室,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學生實踐,帶領學生開展微型應急語言語料庫的建設,鼓勵學生使用計算機輔助翻譯。組織學生進行多模態(tài)的應急語言服務建設,建立應援公眾號,發(fā)布相關音頻、視頻等應急語言資源。
(4)應急語言實訓實戰(zhàn):
①聯系當地政府,提供專業(yè)培訓平臺。比如聯合高校及海關邊檢、公安消防、醫(yī)療防疫等單位開展應急語言服務實踐活動,由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進行培訓輔導,幫助培養(yǎng)對象提前熟悉服務對象及服務環(huán)境,明確各類服務需求。
②聯系能夠提供語言服務的各類企業(y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在語言服務企業(yè)建立應急語言服務實訓實踐基地,學習如何使用TRADOS,MEMSOURCE等相關語言服務類常用數據庫及技術工具,提高應急語言服務效率和語言服務質量。
③學校建立應急語言服務演練模擬中心,為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和各種應急演練教學提供保障。定期組織應急語言服務的實戰(zhàn)演練和培訓,這可以通過模擬緊急情況和應急場景,讓語言服務人員熟悉應急工作流程和技巧,提高語言服務人員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和專業(yè)水平。課后利用學習小組、工作坊,采用任務驅動教學,給學生布置不同的真實場景模擬任務,進行角色分工。組織相關應急語言口筆譯比賽,以賽促學,增強學生興趣。
(5)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立:鼓勵專業(yè)課教師考取口、筆譯翻譯行業(yè)資格證書,激勵他們帶領學生深入實習基地頂崗實習,零距離接觸實際語言服務行業(yè)工作,積累翻譯實戰(zhàn)經驗。定期選派教師到應急領域專業(yè)崗位學習。邀請翻譯公司技術人員為翻譯專業(yè)師生定期作專題報告、行業(yè)宣講、技術培訓,實現“高校+企業(yè)”的雙導師制度。
(6)評價體系設置:以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成果,方式靈活多樣,包括應急案例解決方案的策劃、小型應急語言語料庫的建立、有關應急語言特點的調研報告、行業(yè)素養(yǎng)考核等,多方面多角度評估學生成果。鑒于應急語言服務實踐性強的特點,考核方式應將校內評價和校外評價有機結合,將理論學習成果和實踐學習成果都納入考核中來,建立多元化、動態(tài)化的形成性評價方式。
4"結語
2011年以來,我國致力于國家應急語言服務體系的建設,在取得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應急語言服務的高質量發(fā)展。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陣地,應責無旁貸地承擔應急語言教育重任,開設相關專業(yè)和課程,構建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yǎng)體系,加強政、企、校合作,提高應急語言人才的能力與素質,增強學生的應急語言服務意識,為國家提供更多的高素質、復合型和應用型的應急語言服務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立非.應急語言服務的概念、研究現狀與機制體制建設[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01).
[2]王立非.全球抗疫中應急語言服務響應與人才準備的多維思考[J].當代外語研究,2020,(04).
[3]王立非.從語言服務大國邁向語言服務強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01).
[4]蔡基剛.應急語言服務與應急語言教學探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03).
[5]李成靜,范武邱.全球語言服務產業(yè)融合與演進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1,(05).
[6]李迎迎,潘曉彤.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培養(yǎng)體系構建研究[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1,(28).
[7]仲文明,李蕓昕.后疫情時代國家對應急語言能力建構芻議[J].湘潭大學學報,2021,(06).
[8]張馨元,李霞.應急語言服務的理論與實踐[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1,(28).
[9]李雙.試論應急外語服務背景下翻譯課程的構建[J].大學,2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