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提升,生態(tài)農業(y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茶葉生產領域,如何在提升產量的同時保持茶葉的優(yōu)質品質并減少對環(huán)境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中國福建省上杭縣,特別是南陽鎮(zhèn)的聯山村和蛟洋鎮(zhèn)的再興村,因其廣泛的茶葉種植面積和優(yōu)質的茶葉品種而聞名。近年來,在上杭縣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通過“黨建+合作社+基地”的模式,積極發(fā)展茶葉產業(yè),特別強調采用沼肥這一環(huán)保且高效的有機肥料。鑒于此,本研究以上杭縣茶葉生產中沼肥的應用實踐為研究對象,旨在深入探討沼肥在茶葉生產中的應用效果及其對提升茶葉品質、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
1上杭縣茶葉沼肥應用存在的問題
1.1穩(wěn)定性不可控
由不同原料發(fā)酵而來的沼肥,沼肥營養(yǎng)成分有著顯著的差異。豬糞發(fā)酵而成的沼肥在營養(yǎng)含量上最為豐富,牛糞次之,而雞糞發(fā)酵的沼肥相比之下則較為遜色(表1),這種差異導致了沼肥中的主要營養(yǎng)元素如氮、磷、鉀的含量難以穩(wěn)定控制。雖然可以通過調節(jié)沼肥的施用濃度來調整這些元素的供給量,但這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沼肥營養(yǎng)成分波動的問題。盡管從理論上講,對每次產出的沼肥進行元素測定是可行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這不僅增加了工作量,也提高了成本。
1.2沼肥來源不足
由于沼肥的生產依賴于沼氣工程,這些設施通過動物糞便的發(fā)酵過程產生沼液和沼渣,為茶園提供了必需的肥料來源。然而,上杭縣雖擁有大量的茶園,但大多數茶園采用家庭農戶的自主經營模式,加之茶園分布的廣泛性和非集中性,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統(tǒng)一管理和沼肥供應的困難。
1.3肥效難以保證
在上杭縣的茶葉種植過程中,從其他地方調運沼肥的過程中,存在著肥效流失的問題。由于沼肥中的氨氮成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這與茶樹種植對高碳氮比有機肥的需求相矛盾。研究表明沼肥在產生后的24 h內使用,其肥效能夠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然而,由于運輸過程中的時間無法得到有效控制,保持肥效變得困難。長時間的運輸和存儲不僅會導致沼肥中營養(yǎng)物質的大量損失,還可能因為環(huán)境條件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進一步影響沼肥的肥效和穩(wěn)定性。
2上杭縣茶葉生產中沼肥的應用模式
2.1家庭經營茶園-“茶-沼渣-畜”
2.1.1技術要點
“茶-沼渣-畜”模式主要通過茶園自主喂養(yǎng)畜禽的糞便進行發(fā)酵處理,轉化為高質量的有機肥料。在10~12月期間,即秋茶采摘結束或茶樹準備進入休眠階段時,進行基礎施肥,推薦的農家肥或沼渣施用量為15~30 t/hm2,而專用于茶樹的化肥施用量則為450~600 kg/hm2。通過采取在2行茶樹間挖掘寬20 cm、深30 cm的施肥溝的方式進行條施,這種深施方法不僅防止了肥料的流失,而且確保了肥料能夠充分發(fā)酵,避免了因田間二次發(fā)酵產生的熱量對茶樹根系造成傷害。
通過沼液車從養(yǎng)殖戶的出料口收集沼液,并在沼液儲存池中保存5~7 d,使其經歷充分的氧化還原過程。之后,通過田間管網和軟管系統(tǒng)將沼液施用于茶園。全年共施肥6次,每次施用量600~750 t/hm2,添加60~75 kg/hm2的尿素直接澆灌于茶樹根部。施肥的時間安排在春茶采摘前1個月、春茶開采前夕、春茶結束后、5月下旬、6月下旬以及8月下旬,通常在晴朗天氣的早晨或傍晚進行施用,以減少高溫條件下肥效的損失。在應用沼肥時,應注意避免與草木灰、石灰等堿性肥料混合使用,因為這類堿性較強的物質與沼肥結合后可能會引起氮素的揮發(fā),從而降低肥料的效能。
2.1.2應用效果
在上杭縣聯山生態(tài)茶家庭農場,通過采用土壤改良和有機質施肥技術,成功地將原本酸性結晶巖發(fā)育而來的黃壤改良成了肥沃的茶園土壤,這種土壤原本具有較大的砂性,且在保肥和保水方面的能力較弱。然而,通過使用了每公頃7 500 kg由羊糞發(fā)酵而來的沼肥,顯著提高土壤6.1%有機質含量,該模式的應用增強了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并使得原本的荒山轉變成了花園式的茶園。
2.2中型茶園-沼液滴管技術
2.2.1技術要點
沼液作為一種富含有機物質和多種營養(yǎng)元素的有機肥料,若直接使用可能會因其中含有的固體顆粒堵塞滴灌系統(tǒng)。因此,通過建設沼液沉淀過濾槽,并運用具有不同孔徑的插式過濾屏,可以有效地攔截固形物,進行沼液的預處理,以清澈化沼液,確保滴灌系統(tǒng)順暢無阻。
經過預處理的沼液需要根據茶樹的生長需求和土壤的肥力狀況進行適當稀釋。一般來說,沼液與水的稀釋比例為1:10,但這個比例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以防止對茶樹造成肥害。在滴灌系統(tǒng)的構建方面,推薦使用PVC高壓管作為主管道,并將其埋在地下30~50 cm深的地方。對于分支管道,則建議使用具有高彈性和強度的塑料管,其埋置深度稍淺,便于進行日常維護和檢修。滴頭的設置應依據茶樹根系的分布和需水量來配置,通常每棵茶樹配備2~4個滴頭,滴孔孔徑介于1.5~2.0 mm,且滴孔周圍應填充細石和粗沙以防堵塞。至于滴灌帶的布局,通常安置于茶樹行間,以確保水分和養(yǎng)分能夠均勻分布。滴灌帶的長度和間距需根據茶園的具體地形和茶樹的布局進行調整,以實現最佳的灌溉效果。
2.2.2應用效果
在上杭縣的中型茶園中,采用沼液配合滴灌技術進行施肥的方法,展現出了顯著的優(yōu)勢和效果。上杭縣步云鄉(xiāng)通過與當地畜禽養(yǎng)殖場進行合作,并引入沼液滴灌技術之后,化肥的使用量得到了有效減少,而茶多酚的含量卻提升了6.7%。此外,與傳統(tǒng)的農家肥施用方式相比,沼液滴灌技術能夠有效地促進茶樹發(fā)芽密度的增,這種效果可能是因為滴灌技術能夠更加精準地將沼液中的營養(yǎng)直接輸送至茶樹根部,從而提高了營養(yǎng)的利用效率,同時也減少了因灌溉不均勻導致的土壤板結和養(yǎng)分流失。
2.3大型及新建茶園-有機肥配施沼渣+機械深施
2.3.1技術要點
在上杭縣的大型茶園中,利用機械進行開溝深施基肥的方式,不僅大幅減少了人工勞動的需求,還有效減少了肥料的流失。特別是在秋冬季節(jié),將基肥施用深度控制在15~20 cm,并迅速覆蓋土壤,以防止低溫凍害的發(fā)生,這一做法顯著增強了茶樹根系的保護以及對養(yǎng)分的吸收能力。
在追肥的過程中,通過機械開溝至5~8 cm的深度,采用條施覆土或表面撒施后進行淺旋耕混勻,確保肥料與土壤均勻混合,同樣將處理深度維持在5~8 cm。沼渣的施用通常選擇在秋季或春季進行茶園深耕時,因為這2個季節(jié)是茶樹根系生長和養(yǎng)分吸收的高峰期,此時施入沼渣能夠使其與土壤充分融合,為茶樹提供長期的營養(yǎng)供給。具體的施用量則根據土壤的肥力、茶樹的生長狀況以及沼渣的養(yǎng)分含量來調整,一般情況下,每公頃茶園施用沼渣約3萬kg,并根據土壤的肥力情況適當調整施用量。為了進一步提升肥料的綜合效果,沼渣可以與其他有機肥料或無機肥料進行混合使用,例如按照1∶1的比例與雞糞、牛糞等混合,或是與復合肥摻混,以滿足茶樹對多種營養(yǎng)元素的需求。在施用之前,需要對沼渣進行無害化處理,如通過堆放發(fā)酵1~2個月或添加石灰進行消毒,以消除病原菌和寄生蟲卵,確保茶樹的健康生長。
2.3.2應用效果
古田鎮(zhèn)蛟潭村的高山茶園經過連續(xù)2年的對比試驗示范,發(fā)現與人工蓬面撒施相比,肥料機械深施在提升茶葉產量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在保持相同肥料用量的情況下,通過秋冬季節(jié)采用機械開溝施肥的方法,茶葉產量實現了12.1%的增長,這一顯著的增產效果,充分體現了機械深施技術的高效率。與蓬面撒施相比,經過機械深施處理的土壤,pH值提升了0.12,這說明土壤的酸堿度得到了適當的調節(jié),更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同時,有機質含量的增加達到了13.5%,這一增長對于增強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以及生物活性極為重要。
3上杭縣茶葉生產中沼肥應用發(fā)展建議
為提升沼肥在農業(yè)生產中的穩(wěn)定性和標準化水平,建議首先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沼肥生產流程,嚴格控制發(fā)酵條件和原料配比,以保障沼肥的基本質量。在此基礎上,政府應推動區(qū)域性沼氣工程的普及,特別是在茶園集中區(qū)域,通過整合周邊的畜禽糞便資源,實現沼肥的規(guī)?;a和穩(wěn)定供應,同時鼓勵農戶參與工程建設,提升沼肥的可獲得性。此外,為了減少沼肥在運輸和存儲過程中的肥效流失,建議推廣即時應用技術,并通過滴灌技術如沼液滴灌系統(tǒng),提高沼肥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的吸收率,尤其適用于中型茶園。最后,通過建立示范點展示沼肥應用的成效,如古田鎮(zhèn)蛟潭村高山茶園的機械深施技術,并通過創(chuàng)新合作模式,如“茶-沼渣-畜”模式,實現種養(yǎng)結合,提升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從而增強農戶和企業(yè)對沼肥應用的信心,推動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綜上所述,通過探討“茶-沼渣-畜”模式、中型茶園的沼液滴管技術以及大型及新建茶園的有機肥配施沼渣+機械深施技術,合理利用沼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茶葉產量,并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然而,沼肥的穩(wěn)定性、來源和肥效保證等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改進。政府應加強政策支持,推動沼氣工程的建設,確保沼肥的穩(wěn)定供應。同時,建立示范點和創(chuàng)新合作模式,如“茶-沼渣-畜”模式,能夠更好地展示沼肥應用的成效,激勵農戶參與,從而提升整個茶園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收益。
(上杭縣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羅桂華)